书城古籍《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2215400000003

第3章 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的材料主要以《后汉书》为文献依据,同时把汉魏六朝时期具代表性且口语性较强的文献列为一般参考比较对象。在对个别词的考察时,我们还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先秦、西汉、东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重要语料进行了抽样调查。除《后汉书》以外,主要书目如下:

先秦文献:《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论语》、《庄子》、《孟子》、《战国策》、《韩非子》、《吕氏春秋》、《楚辞》。

汉代文献:《史记》、《汉书》、《论衡》、《山海经》、《东观汉记》。

魏晋南北朝文献:《三国志》、《搜神记》、《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诗歌》;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我们主要参考了龙丹《魏晋核心词研究》中关于佛经的研究成果。

唐宋文献:《全唐诗》、《祖堂集》、《敦煌变文》、《五灯会元》。

元代文献:《元刊杂剧三十种》、《全元散曲》。

明清小说:《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东度记》、《红楼梦》、《儿女英雄传》、《镜花缘》、《孽海花》、《聊斋志异》。

二、研究的方法

(1)运用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法来进行研究。语义场理论在古汉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语义场研究便于发现表示同一概念的词之间的关系,也便于发现比较它们在演变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状况。李宗江先生(1999:74)认为:“以语义场为单位的研究在常用词演变研究中应占据中心的位置。无论就汉语科学的词汇史的建立,还是有利于词汇教学以及汉语词汇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对《后汉书》核心词的研究,正是基于语义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从词汇系统性的角度出发,描绘出每一个核心词的义场关系图,试图从语义场的层面观照核心词在《后汉书》中的使用情况。

义素分析法则是把词语的义位分解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主要用于说明同一语义场内各成员之间在词义上的细微差别。

(2)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徐时仪先生(2000:329)说:“划定词义的历时层次,应把共时的静态描写和历时的对比分析结合起来,考察词的有关用法的出现频率及其变化。”本书正是这一方法的具体实践,既对《后汉书》中的核心词进行共时描写,也选取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有代表性的部分词进行历时的考察分析。通过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的相互验证,为核心词的发展提供语言机制方面的解释。

(3)描写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专书研究不应是孤立的、简单的、就事论事的研究,由于《后汉书》的史书性质,不如口语性强的文献能及时地反映出当时的语言现象,如果我们简单地只看《后汉书》中反映的核心词的使用情况,可能就会得出与当时的语言发展相悖的结论。研究中我们在掌握丰富语料的基础上进行微观的、系统的描写,在描写的基础上拿《后汉书》与同期的其它文献做比较,通过比较,能在大背景下更加清楚地反映《后汉书》中核心词的特点。

(4)穷尽性调查和统计的方法。我们力求对《后汉书》语义场的成员进行穷尽性整理,同时对语义场内成员的分布及使用频率进行了统计,并作出了相关的统计图表。这种量化的方法能使人对核心词在《后汉书》中的面貌有更直观的认识,也使研究更加准确、科学。当然我们并不会把词频统计作为唯一依据,同时我们也积极关注如适用范围、组合搭配等句法层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