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菲定律
22153500000053

第53章 幸福法则:以爱的名义把这层面纱揭开(3)

【互补定律:找爱人,就要找个“互补”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团体,如果全是性格相近的人,那么很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和谐,甚至会发生争执。

为什么呢?因为性格相近的人需求类似,同时对一个事物产生需求的时候,大家就会产生利益冲突。比如,甲和乙是一对好朋友,彼此之间的感情非常融洽。后来,甲跳槽到了乙的公司,在朋友们看来,这下两人的关系应该更好了。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两人却成了仇人,发誓彼此不再往来。大家都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两人都喜欢争强好胜,前段时间公司的部门经理退休了,职位空缺了下来,而经过公司领导讨论,决定在甲、乙两人中择其一个。为了大好前途,甲、乙两人当仁不让,争得你死我活,朋友之情也顾不上了。

同样地,我们还会发现,彼此之间差异较大的人,看似没有任何交集,却能够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

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学上所讲的“互补定律”。

何谓互补定律?在需要、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当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可以在活动中产生相互吸引的关系,这就是互补定律。

一般说来,生活中的互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满足另一方的某种需要或弥补其某种短处,前者就会对后者产生吸引力。如能力强、有某种特长、思维活跃的人对能力差、无特长、思维迟缓的人来说具有吸引力;依赖性特别强的人愿意和性格独立的人在一起;脾气暴躁的人和脾气温和的人能成为好朋友;支配型的人和服从型的人能结为秦晋之好。

在商界,这种互补现象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譬如,一个人如果打算办一个企业,那么他一般会选择与具有自己所缺乏的某种才干和能力的人合作。如果自己善于经销,那么就会选择精通会计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两者正好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其实,此种行为连大名鼎鼎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也不例外。

在商界,比尔·盖茨和史蒂夫是全球最知名的黄金组合。2000年,比尔·盖茨把自己设定为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而把CEO一职让给鲍尔默,并表示:“现在,史蒂夫是一把手,我是二把手,我提出的建议举足轻重,但做决定的是史蒂夫。”当时,业界很多人都震惊了:比尔是不是疯了?

自从18岁时在哈佛第一次相见,比尔·盖茨就和史蒂夫一见如故,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比尔·盖茨属于内向型性格,腼腆拘谨、沉静稳重、不善交际,史蒂夫则恰恰相反,他热情洋溢,有幽默感,喜欢用煽情的语调表达自己,并有极强的社交能力。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性格过于内向的话,那么企业要获得发展是不太可能的。很显然,比尔·盖茨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他的决策也就不是一时兴起了。

而史蒂夫自己也说:“比尔以其独有的才华,为产品和技术战略调制配方,但是CEO的职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达成默契,认为他应该集中精力完成这些别人无法完成的工作,而我则更高效地扮演CEO的角色。”

可以说,正是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补,才共同造就了微软帝国的神话。

另一种情况是: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如一个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人,当别人对他侃侃而谈的时候,他就会陶醉其中,并被对方渊博的学识所倾倒;一个热衷于篮球,但又不擅长于打篮球的人,就会比较崇拜篮球打得好的朋友。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把互补定律运用到夫妻关系上来。如果我们每个人细心点,就会发现每个家庭的组成都是一强一弱,这样才会相互吸引着对方,弱的一方有他强悍的一面,而强的一方也有他弱的一面,如果相互互补一下,双方就会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相辅相成”。

关于“相辅相成”,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温奇的话可以做最好的说明。他认为爱情是“需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可能是潜意识,也可能是有意识的行为,而因年幼时欠缺经验,成年后则在自己伴侣身上寻求弥补。支配欲强的人,选择意志薄弱的人为偶;强健的人,会选择弱的人;暴露狂,会择其观众。所以每个家庭的组成都是这样的。

当然了,并非性格特征相似的人不能成为夫妻,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组合也不少。只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强强相遇的时候,必有一伤,当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生活就会过不下去了。

举个例子。想想看,如果两个都是支配型的人结为夫妻,那家中还能太平吗?答案很肯定,不能。两人都想发号施令,指使对方,那么谁来服从呢?如果谁也不肯妥协,互不相让,势必会引起争吵,由此导致家中不太平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因此,如果想让夫妻的生活关系恒久不变,对方最好具备彼此所欠缺的条件,也就是两个人要在性格上互补,这样才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得益。

许多事实证明,在科学、文化界以及其他许多领域,天才人物往往具有一些不同于一般人的显著素质,他们身上会有某些超群的、非典型的、反常的特点。其中,这些特点有些是优点,有些是缺点。而这些人为了弥补在爱情和家庭生活中的某些不平衡因素,所寻求的配偶往往是一些智力平平,但在其他方面有显著特点的异性。这样,生活就恢复了平衡,克服和补偿了缺陷。比如童话诗人顾城,在诗歌创作方面,可谓是功成名就。但是这么一个具有闪耀光环的人,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简直是个“低能儿”。在隐居新西兰激流岛的日子,如果不是妻子谢烨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那么他的生活必定一塌糊涂。

对一般人来说,“互补”的情况也是常见的,我们经常所说的男主外,女主内就是最好的证明。丈夫长于此,妻子长于彼,才能互相帮助;一方性子比较急,另一方性子比较慢,就可以把事情考虑得周到些,又做得快一些。还有,我们经常见到学理科的人和学文科的人最终走到一起,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理性,一个感性,生活才会过得有滋有味。

反过来看,如果夫妻俩都是事业型性格,即使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这个家还是会散,原因很简单,没人在家操持,家还能叫家吗?

如果夫妻俩都是急性子,家里的日子就跟火上了房似的,那能成吗?如果两人又都是慢性子,家里的日子搞得像没烧开的开水,温吞吞的,也没法过。

如果两人都是学理科的,家中就像是研究所,严谨、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活泼的气息,这也让人没办法接受;如果两人都是学文科的,都非常感性,那日子也过不下去。

由此可见,夫妻之间要有一定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加和谐一致。

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差异不能太大,如果差异太大,则容易产生性格不合的新问题。那么,夫妻之间要如何相处,才能相处得好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性格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尊重对方的性格。性格是人对事物所表现的经常的、比较稳定的理智和情绪倾向,并无优劣之分,不同于品德。不同性格各有不同的长处或短处。

比如,急性子性格多直爽,容易相处,但好发火,发起火来,可能让人忍受不了。相反,慢性子大多态度和蔼,容易相处,办事讲究质量,但速度慢。

其次,要各自扬长避短,异质互补。有了正确认识之后,就要主动地容纳对方,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发扬对方的长处,避开短处。比如,让善于交际的一方主外,做事心细的一方理财。

夫妻双方的经历、兴趣和脾气不同,可以称为“异质”,异质可以互补。急性子慢性子相配,如能注意互补,往往会刚柔相济,急慢相和,动静相宜,进而相得益彰。

人的性格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此,夫妻双方也应该注意逐步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性子过急的,要用心克服自己的急躁情绪,办事再沉稳一些;性子过慢的,则应办事再注意一下速度。喜欢支配别人的,也可以尝试着服从;依赖性强的,不妨尝试着独立;过于悲观的,要往好的方面想,乐观一点;思想比较幼稚的,往成熟方向发展。

但应该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改造对方,而是要尊重对方,帮助对方。这样,夫妻之间一定会和谐、美满。

【彼得·潘综合征:丈夫为什么长不大】

“彼得·潘综合征”的患者虽然在生理年龄上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成熟,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逃避爱情。喜欢和父母住在一块,不去考虑长远的事请。

华是一家普通公司的职员,从小就喜欢玩具和打游戏。他和同事艳结婚五年后,艳实在是忍受不了他的玩具和电子游戏瘾。艳觉得丈夫胸无大志、唯唯诺诺、优柔寡断,在工作上没有任何进取心。在结婚以前,艳也知道华喜欢玩小火车、遥控小汽车之类的玩具,当时,艳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华有颗童心,爱玩而已。没想到,五年来,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玩游戏机、小玩具上。自从儿子两岁以后,华每次出门上班前,都会把玩具藏到孩子找不到的地方,理由是“孩子会把它弄坏的”。

艳对丈夫的孩子脾气感到绝望,只好向心理医生求助。心理医生告诉她,华的症状是不折不扣的“彼得·潘综合征”。最终,艳选择了离婚。可是,妻子带着孩子走后,华又回到了父母的家里,仍然过着孩子般的生活。

为什么会有人患“彼得·潘综合征”呢?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彼得·潘综合征”都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家长们总是认为,应尽量满足孩子在儿童时期的需求,并且不让他们担负责任。但是如果教育不当,孩子在成长中,心里会造成错觉,以为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依赖别人就好。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非常依赖别人,习惯让别人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希望别人能帮助自己去做事情。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很多成年人在压力面前,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这种态度用于亲人之间可以,但是如果在社会中行事习惯“装嫩”,那就不合适了,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出局。这些具有极端“装嫩”心态的人,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在医学界,“彼得·潘综合征”,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

药物治疗和家人的说教不会有很大的作用,除了让他们做心理咨询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比如,让他明白,没有人会为他承担所应担负的责任,没有人会帮助他们完成工作……这个过程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彼得·潘”们会从此渐渐长大的。

心理学家还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本能的成长欲望,如果欲望没有被压抑,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就会同步增长,如果相反,则心理就会出现发育停滞,人生会长期停滞在某个阶段,出现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等诸多不良状况。

想要比彼得·潘更幸福的话,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封存在内心深处的成长愿望给激活,让它带给你无穷的面对生活的力量。

【磨合效应:通过磨合才能更加协调契合】

我们都知道新装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摩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这一现象在新的自行车、汽车等使用中也都会发生,使用一段时间后,才会磨合得更好用。在群体心理学中,把新组成的群体相互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而变得更加协调契合的现象,称为“磨合效应”。

有两粒沙子相爱了。其中一粒对另一粒说:“我要磨碎自己,把你包起来,永不分离。”另一粒也这么说。于是两粒沙子便相互摩擦着身子……终于,两粒沙子都磨碎了自己,尽管此时它们谁也无法把对方包起来,可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分不清谁是谁了……

男女间的缘分就像这两粒沙子一样,只有相互不断地摩擦,才能最终相互融合,长相厮守。尽管摩擦有时候很痛,但千万别失去信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当个性不同的男女走进婚姻的殿堂时,需要不断地学着去适应对方。情商高的女人懂得幸福的婚姻需要磨合,这个相互磨合的过程也就是你适应我、我适应你的过程,就如同急流适应河床。相互适应了,婚姻就如同走入正常河道的水流,一路向前奔腾;反之,则会出现偏差和障碍。

几乎每对夫妻的婚姻都会经历这样的磨合过程,只不过长短不同。这是因为夫妻作为两个个体,不可能在方方面面达到完全一致、和谐默契。无论是面对具体而琐碎的现实生活,还是一些观念上的差距,尤其是在亲情、爱情、友情、事业、金钱等方面的一些差异,都需要经过磨合。

磨合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做到理解、包容。通过理解、包容,夫妻关系才会自在、默契与和谐。这需要夫妻双方都珍惜夫妻感情,顾及对方,才能做到。

婚姻初期,这种磨合是自愿而又愉快的。随着婚龄的增长,这种磨合会慢慢地变成委屈与不甘。激情不能充斥婚姻的全程,而磨合却是自始至终的。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婚姻过了磨合期,殊不知那些曾经磨光的棱角还有再生的可能,何况婚姻的进程中还会出现新的荆棘。此时如果放弃继续磨合,新生的荆棘就会像荒草一样蔓延。

也许有些棱角像金刚石一样耐磨,有些刺总能顽固地再生,但我们不要因此而失去勇气,要用一生的包容和理解去成全一份美好的婚姻。

爱之万象,皆始于浪漫,归于平凡。市井人生,柴米夫妻,朴素的真情常常蕴涵在平淡的琐事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能够在婚姻的征途中披荆斩棘,在磨合中走到终点的人,才能够拥有最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