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菲定律
22153500000050

第50章 生活智慧:用心品味生命中的每一天(6)

【适者生存法则:善变,才能应万变】

尼日尔有一株合欢树,生长了1800年。这株合欢树长在撒哈拉大沙漠,那里气候干燥、环境恶劣,虽然这株树枝叶干燥,叶脉细小,但却长年健壮地活着,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为此,这株合欢树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爱戴,被视为“神树”。

于是,人们给合欢树剪枝修杈,浇水施肥,又加设围栏,百般呵护,未曾料想到的是一年后这株树竟突然死了。

人们异常惊骇,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专家解释道:生活环境太优越了,树便不适而夭。

生存环境恶劣,却可以“生”,生存环境优越,却可以导致“死”,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事实上,合欢树之死,恰恰验证了生物界中那条亘古不变的真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得出来的重大研究成果。它的本意是说,不能适应进化的物种都将遭到无情的淘汰,凡是能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

想想看恐龙为什么会在地球上消失?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生物濒临灭绝?因为它们不能适应变化中的环境。

反过来,仙人掌何以在茫茫大漠中顽强地挺立?为何只有蜡梅能在寒冬中绽放?就在于它们在恶劣的条件下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方法。

其实,人与生物同理。生存,不但是自然界生物的本能,更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金科玉律同样适用于人类。人的生存,同样要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制约。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能够适应,你就会“发展”;不能适应,你就会“退后”,就会被成功所淘汰。用句通俗点的话来说,也就是——善变,才能应万变。现实生活中,不难遇到这种情境:一些人由于受周边环境或社会某种现象的影响,由最初的看不惯到引发不满,或愤世嫉俗,牢骚满腹;或怀才不遇,怨天尤人。在工作中,这类人一定会把上下级关系搞得很僵,同事之间也紧张不已;在生活上,这类人也只会给家人带来麻烦。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既然上司不喜欢也不招同事欢迎,那么升迁肯定无望;家人被搅得心力交瘁,估计家庭气氛也不会和谐。总之,这类人要获得成功,基本是无望了。

相反,有的人即使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乐观开朗。他没有抱怨,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种种变化。不用想也知道,这类人的前程定会一片光明。因为以他开朗的性格、积极的态度一定会与上司、同事相处融洽,相应地,家庭也和谐美满。

同样是身处恶劣的处境,为什么有的人收获了成功的人生,而有的人却恰恰相反呢?这同样是一个关于“适者生存”的问题。这就好比家门口有座大山,不适应者天天郁郁寡欢,抱怨大山遮挡了自己的家园,让自己生活得不自在;而适应者则天天乐哉优哉,沉浸于大山给自己创造的幽凉舒适环境之中。善变,让人真正成了自己命运的主宰。

从理论上讲,人对环境有四种基本反应:第一种是离开环境;第二种是改变环境;第三种是适应环境;第四种是抱怨环境。不用想也知道,第一种、第四种终究会被环境淘汰,第二种、第三种可以从中找到新的生机,成为适应环境的佼佼者。

所以,当无法改变现状或客观环境时,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学会适应,学会接“轨”,为生存开出一条顺畅的通道,拓宽自己的空间。具体怎么做呢?

1.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在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浅了一些,那就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曾从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这句话与墓碑上的“名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

可以说,一切成就都是从适应变化、改变自己开始的。任何人都别指望别人都照你的做,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环境你是改变不了的,你是无能为力的,你不能改变别人,不能改变世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事实上,当代社会,我们身处的环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生活中,也许你和自己的爱人总是时有争吵,孩子的学习也总是没有长进;工作上,上层领导的压制、同事之间的恶性竞争……这时候,你该怎么办?恶狠狠地发誓,我要改变我的爱人,改变我的孩子,改变我的领导,改变我的同事?显然,这不是一个明智之举。改变他人,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罢了,最有实效并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

想想看吧,如果改变一下对待爱人的态度,再温柔一点、再体贴一点,爱人还会时常挑你的毛病吗;如果改变一下对待孩子的方式,多关注一下他的学业问题,孩子还会这样不求上进吗;如果改变一下自己与领导相处的方式,说不定下一个升迁加薪的就是你;如果改变一下自己的竞争心态,说不定对手也会成为朋友……很多时候,生活都是这样被改变的——在改变自己的前提之下。

大哲学家柏拉图告诉弟子自己能够移山,弟子们于是纷纷请教方法,柏拉图笑道: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弟子们不禁哑然。

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够移动山的秘诀就是:山若不过来,我便过去。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

2.不做强大的,要做合适的

达尔文说过:“应变力也是战斗力,而且是重要的战斗力。得以生存的不是最强大或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善变的物种。”

在生物界,蜥蜴可以说是最能适应各种环境的高手了,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时,它的身体结构也能随之做出最适应的改变。所以,蜥蜴能够生活在海洋、栖息于树上、游玩在沙漠、潜藏在地底,甚至能够飞翔于天空。

再来看已经绝迹的恐龙。一亿年前,地球上到处都是体型硕大的恐龙,但是它们却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保存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恐龙化石。

恐龙和蜥蜴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并非强者才能生存,而弱者就会被淘汰。要生存,不在强弱,关键是适应。如果恐龙能够适应变化中的环境,那它们就不会灭绝,而小小的蜥蜴,正是适应了环境,才得以生存。所以,我们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适时转变,不可墨守成规。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在处理事情方面也是,遇到不同的事,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当然,我们不一定非做公司最强的,也不在人际交往中做最聪明的,“枪打出头鸟”的古训谁都明白。我们只要做到适应,就足够了。怎样适应周遭的环境呢?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演员,需要转换角色的时候很快进入新的角色中去。比如说你曾经是上一个公司的开心果,但刚进的这个公司人际关系却很冷漠,同事之间交流得较少,让平时喜欢咋咋呼呼的你感觉好像进入到一个无声的世界,闷得慌。于是,你曾经一度想逃离这个地方。其实,你大可以不这样做,你可以尝试着与人交流,用你的热情打动别人的心,相信再坚硬的石头也会被你的行为融化。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凡事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纵观历史,多少迁客骚人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种心态,因环境变迁而怀忧丧志,最终把豪情通通丧失掉。中唐诗人李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被誉为“诗鬼”的李贺在诗歌方面造诣很高,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因家族败落,家境贫寒而生出了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几经举试不第的打击,使得他的精神更加抑郁、苦闷。最后,这位奇才如流星划过天空一般,仅27岁就消失于中唐的诗坛,留给后人无限的遗憾与惆怅。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比如企业实行改革,转岗、分流、下岗、失业,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就降临到自己头上,面对这一夕之间的转变,你是选择在抱怨中等待,接受所谓的运气、命运摆布,还是寻找新的出路呢?

再完美、再进步的社会也不会让每一个人都一帆风顺,无论是好运还是噩运降临到头上,我们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得之,一笑;失之,也不要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