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菲定律
22153500000023

第23章 和谐人际:优质人脉是经营出来的(3)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形成交往双方的共同点,减少相处的障碍,建立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

晓燕是一家女士服装店的导购,她善于和顾客沟通,能在特别短的时间内和顾客建立融洽的关系,其他同事都非常的羡慕。她秘诀是什么呢?

一天,店里来了两个女孩,其中高个子女孩看中了一条裤子,晓燕很热情地接待了她,并招呼她试穿。从裤子的颜色、款型上来看,女孩穿上特别好看。但是不知是由于女孩原本个子太高的缘故,还是裤子的款型稍微有点短,总体上看还是有那么一点不完美。

高个子女孩很惋惜地说:“要是再长一点就好了。”

晓燕看女孩犹豫着,估计不会买了,便说道:“像我们这种身高稍微高点,但腰部又很细的女孩买裤子就是不好买。要么裤腿长了,裤腰会变大,要么就是裤腰小,裤腿也短。你看,我身上穿的和你试的是同一批货,但是你穿几次,它就会拉长。”

说着,晓燕伸出自己的腿让顾客看她穿着的裤子的裤腿。

最终,女孩还是买了这条裤子,因为她觉得既然晓燕都能穿了,自己也可以穿。

晓燕善于利用名片效应,用自己和顾客存在的相同问题做对比,使顾客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最后成功达成销售。要使对方相信你的话,你需要将自己和对方放在同一战线上,保持一种“同体感”,那么彼此就可以视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

名片效应可以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缓解矛盾和犹豫不决的心态,减少沟通上的障碍。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需要人际关系作为支撑,需要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因此,学会利用“名片效应”,博得别人的好感,让别人愿意与我们相处,愿意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人际关系自然也就扩大了。

【邻里效应:有事没事多走动】

1950年,美国几位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部分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些住宅楼都是二层楼房,每层有五个单元,住的都是学校里的已婚学生。由于学生们并不是长期居住,一些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住宅楼中谁与谁相邻是随机的。心理学家调查的时候,挨个儿询问学生们相同的问题:“在这个住宅楼,你最经常打交道的、关系最亲密的人是谁?”统计结果显示,学生们交往最多、关系最亲密的,一般都是距离自己近的人。学生们和隔壁的邻居亲密交往的概率超过40%,隔一户之后,这个数据下降到了22%,隔三户之后,亲密交往的概率只有10%。我们都知道,住隔壁或者是隔两三户,距离变化并不大,但是交往的概率变化却非常显著。心理学家们将这个现象称作“邻里效应”。

生活中,人在下意识中都更喜欢和那些看似与自己亲近的人交往。一般来说,住得越近,交往的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距离能够影响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因为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愿望。

韩月是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找到工作之后,她租下了一个公寓居住,她房间对面是一个单身妈妈和她的一个儿子。

开始的一个多月,韩月早出晚归,对她的邻居没有什么印象。一天晚上,那个街区突然停电了。韩月一直备有手电筒,以备不时之需。她正准备借着手电筒的光亮睡觉的时候,敲门声传了过来。这么晚了会是谁呢?韩月打开门,发现门口站着邻居家的小男孩。

“大姐姐,请问你家有没有蜡烛?”小男孩略显紧张地问韩月,他双手背在身后。

韩月有点不悦,心想:“对面的妈妈也不备蜡烛或者手电,有了特殊情况就让孩子过来麻烦别人。如果我今天借手电给他,说不定他下次还会再来借。还是不要借给他为好。”想到这里,韩月冷冷地说:“没有!”说完,转身就要关门。

“果然没有,我是来给你送蜡烛的!妈妈说你一个人在家,要是没有蜡烛会很害怕,我家有,我妈妈让我给你送过来了。”小男孩一边说,一边把藏在背后的蜡烛递过来。韩月听完,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她赶紧向小男孩道谢,还给他取了零食吃。

从那之后,韩月和邻居的关系变得非常融洽,她总是会关注自己的邻居,在这陌生的城市里,韩月也有了家的感觉。

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希望身边有更多的朋友给自己支持,那么,为什么不利用身边的资源呢?比如逢年过节的时候,单位里经常会发一些物品,邻里间的互相走动,不仅增进邻里的关系,有时还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同时也增加了安全感。用热情与周围的人互动,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张丽华是一家婚庆公司的化妆师,她的业务技能非常熟练,深受领导赞赏。不过,张丽华进公司的时间不长,没有接到大的单子,因此职位没有什么提升。

一天,张丽华看到空了很久的对门搬来了一户人家,当时她就微笑着向自己的新邻居打招呼,对方也礼貌地回应。第二天傍晚,张丽华做蛋糕的时候,发现鸡蛋不够用,就决定去邻居家问问,即便是没有,也说说话,熟络一下。她礼貌地敲门,开门的是个跟自己妈妈一般年纪的阿姨。张丽华带着歉意很诚恳地说,自己要做烤蛋糕,发现家里的鸡蛋还少两个,能不能借用两个。邻居阿姨也是个热情的人,正愁搬家后“人生地不熟”,很痛快地把鸡蛋拿了出来。蛋糕做好后,张丽华还给对门端过去了几块,邻居阿姨也是连声道谢。

就这样,一来二往,张丽华跟邻居渐渐成了好朋友,几乎等同于那位阿姨的干女儿了。有一天,阿姨的女儿过来看望她,她便邀张丽华一起吃饭,介绍彼此认识。吃饭中闲聊,阿姨的女儿跟张丽华说,自己开的婚恋网站近期要举行一次集体婚礼,问张丽华在新娘化妆方面有什么建议。

这是张丽华的专长,她当然知道怎么办了。在向邻居阿姨的女儿介绍了一会儿之后,那阿姨家的女儿请她做这次活动的化妆师,张丽华爽快地答应了。这一大单生意之后,张丽华马上就升职成为公司的主管。

当下的社会,邻里之间关系疏远已是不争的事实。每户人家都装上了防盗门,每个人的心也都上了一道锁。这样的邻里关系令人十分遗憾,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能有个热情亲近的邻居,平时生活上有个照应,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相互帮助。因此,我们一定要先打开心门,主动向邻居示好,很少有人会拒绝与热心的邻居交往。

确实,当你用热情对待周围人的时候,他人也会给你相同的回报。在社会中,人们都希望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和周围的邻居打成一片,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邻里之间的不愉快,也会更好地方便自己。邻里效应归根结底就是要热情对待身边的人,你懂得关心别人,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真心。热情对身边的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是拥有广阔人脉的一个开始,是一种惠人利己的明智做法。

【阿伦森效应:有点小缺点比完美更可爱】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所有参加实验的人听一段录音,录音的内容是四位选手在一次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的演讲。在这四位演讲者中,第一个人很有才华,在讲话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失误;第二个人也很有才华,但在讲话过程中碰翻了杯子;第三个人才华一般,但在讲话过程中没有出现失误;第四个人才华也一般,而且在讲话过程中碰翻了杯子。然后,阿伦森让大家从这四个演讲者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人。

实验结果表明,虽然第一个人最出色,但他并不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人,人们反倒喜欢有才华并碰翻杯子的人。这就是“阿伦森效应”。

人们更喜欢有缺陷的人,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为自己不如对方而有点自卑。如果发现精明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缺点,就会减轻自己的自卑,感到安全,也就更愿意与之交往。试想,谁会愿意和那些容易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人交往呢?所以不太完美的人更容易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因此,善于管理人际关系的人首先会承认自己并不完美,然后去追求完美。遗憾的是,很多管理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喜欢在自己的员工面前吹嘘自己的完美、自己的优点。他们不知道,其实没有人喜欢过于完美的人,因为过于完美就远离了真实的生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产生距离。如果一个管理者处处都追求给下属留下“完美印象”,只会造成与下属之间心理上的生疏。

有位伟大的雕刻家,他的艺术造诣是如此的高超,以至于当他完成一座雕像时,令人几乎难以同真人区分。有一天,占星师告诉雕刻家即将死亡。雕刻家非常伤心,他开始害怕——就像所有人一样,他也想要避免死亡。他静心思索,最后想到一个方法——他做了11个自己的雕像。当死神来敲门时,他屏住呼吸,藏在那11个雕像中间。

死神感到困惑,无法分辨出面前哪一个才是雕刻家!

“到底怎么回事?12个一模一样的‘人’?现在,该带走哪一个呢?”死神无法做出决定,带着困惑,踌躇良久,“为什么居然会有12个一模一样的‘人’?我该如何选择?”

又过了很久,死神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对着面前的12个“人”说:“先生,一切都非常完美,只有一件小事例外。你做得非常好,但你忘记了一点,所以仍然有个小小的瑕疵。”

雕刻家完全忘记自己要躲起来逃避死神的事,他跳了出来问:“什么瑕疵?”

死神笑着说:“抓到你了!这就是瑕疵——你无法忘记你自己,世间更没有完美的东西!走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完美”是一种极端追求。那种完善自我,健康地追求完美,并且在努力达到高标准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人,不是完美主义者。心理学上的“完美主义者”是指那些把个人的理想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而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的人。人生有许多的不完美,千万不要抱怨,苦苦去追寻不完美中的完美,而失去你触手可及的快乐。

自古“伴君如伴虎”,官场上,为防止别人洞察到你的内心,你就必须处处谨慎,不可暴露你的目标和理想,要适时“贬低”自己,做出胸无大志的表象来迷惑对手,让对手对自己“放心”、对自己不设防,以免你将来受制于人或被其算计。秦朝的大将军王翦就颇谙让领导放心之道。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大将王翦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秦始皇担心王翦功高震主,就在攻打楚军时有意重用将军李信。王翦自然知道其中缘由,于是以生病为由告老还乡。后来,李信的军马被楚将项燕打败,李信本人音信全无。秦始皇只好放下架子,亲自去请王翦再次出山。为了表示对王翦的信任,秦始皇亲自赶到灞上为王翦饯行。这时,秦始皇心里对王翦掌握重权这一点还是有所顾虑,并在言谈之间流露出这种顾虑。

王翦为了打消秦始皇的顾虑,就开口向秦始皇索要了许多田宅。秦始皇疑惑地问:“将军就要上战场了,为何突然开口向我求财?”

王翦回答:“身为将军,即便有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臣想在还被君王重用之时请求一些好处,以便造福子孙。”秦始皇见王翦如此坦诚,顿时放心不少,不禁开怀大笑起来。

到了边关之后,王翦又几次派人回都向秦始皇索要良田。有人觉得这么做有失妥当,就向王翦进言:“将军,您这么强请硬求,未免有些过分吧?”

王翦语重心长地回答:“不然,秦王疑心重,现将全秦士兵都托付于我,我若不多请求一些田产,他便会怀疑我别有所图。”

王翦在接受重大任务时坦诚地向秦始皇请求自己应该得到的,既表明了他有信心完成任务,又表明他必然会为了得到报酬而尽全力完成任务,从而打消了秦始皇的疑虑。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当我们被别人嫉妒或防备时,可以让对方先看到你的能力,然后再装作很自然地妥协。在这个“从劣势转为均势,从均势转为优势”的过程中,让胜利于对方。事实上,隐“优”暴“缺”,成全别人的好胜心,是一种处世的艺术。这样可以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对你放松警惕,这更有利于我们取得别人的信任,更有利于我们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