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
22142400000006

第6章 花飘水流 聚少离多

第一节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很多时候,婚姻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出现实质性问题,而是由于激情的消减,或者距离的阻隔。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也未能免俗。

青州屏居结束,赵明诚外出做官,李清照又重回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生活。在遇见赵明诚之前,虽然也有过因向往爱情而生的难以消解的闺愁,但是那时心里没有怨。如今,因为曾经拥有过美好体验,失去后便多出了怨与恨,一旦回想起记忆中那份甜蜜,便会伤感。“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问东君”,这些便是由爱而生的牵挂、期盼、失落、失望。

萧瑟秋风吹拂,作为唯一依靠的良人却要离开。她唱了千万遍《阳关三叠》,依然留不住那颗执着向往远方的心。千言万语,在心头涌动,离愁别绪,在心间缠绕。到最后,不得不叹一句,休休!

如果只是因为空间距离导致感情出现问题,那么距离消除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是否能够回温,一如往日地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呢?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知州,到地方上任之后没过多久,他就把李清照接到了身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这是李清照在前往莱州与丈夫团聚的途中,写给老家姊妹的词。

一个人在陌生旅途,暂歇于陌生驿馆。秋雨潇潇,一阵寂寥袭上心头。她不禁想起老家,想起家中的姊妹,止不住泪水涟涟,浸湿了身上的衣服,溶化了脸上的脂粉。离别之际,姊妹为她饯行,送别的歌曲唱了一遍又一遍,彼此说着山高水长,不知下一次相聚要待何时。有千言万语想叮嘱,又不知从何说起,最终只能化在歌声与酒盏之中。

送别,是唐诗宋词当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距李清照三百多年前,王维送别他的朋友元二,从渭城(今陕西省咸阳市)去往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朝雨浥尘,柳枝泛青,一想到出了阳关,就再难见到故友,再难有意气相投的人与自己饮酒畅聊,就忍不住劝对方再饮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送别董大时偏要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苏轼在送别钱穆时豁达叹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古来离别总伤情。这一次离别,竟让李清照心绪凌乱,以至于忘记了饯行时姊妹的酒杯斟得是浅是深,礼节上是否有所疏忽。此时此刻,一个人行走在路上,才有足够闲情回想起这些琐碎与细节。

虽然异地相隔,若是想念,至少还可以写信,让鸿雁传书,以寄相思,毕竟莱州也不是蓬莱那样遥不可及的地方——与其说这是李清照在安慰姊妹,毋宁说她是在自我安慰——离开熟悉的地方,离别熟悉的亲人与姊妹,去往一个陌生之地,免不了感到孤苦无依。只是在这份孤苦中又带着期待和兴奋,因为在远方等待着她的,是与自己相爱的、也是让她朝思暮想、时刻挂念在心的夫君赵明诚。过不了多久,就可以见到他了。

第二节 静中吾乃得知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在我们的想象中,二人团聚后应该沉浸于久别胜新婚的兴奋与喜悦当中。

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李清照刚到莱州时,写了一首名为《感怀》的古诗,从中,我们可以对她当时的新生活以及当时的心情窥见一斑: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八月十日,李清照来到莱州后,独自坐在房内,举目四望,往日所见的种种——苦心收集、珍藏的书籍、金石字画,还有可以一起喝酒、游玩、打马的姊妹,都不在身边。

作为她唯一情感依靠的赵明诚呢?他并没有陪伴自己,大概是忙于公务,出门在外,使得她落入孤单悲凄、作诗聊以打发时间的境地。

她看到茶几上放着一本《礼韵》,百无聊赖之下,随手翻开一页,就以第一眼看到的那个字为韵,写一首诗,借以打发时间,抒遣心中郁闷感受。她翻到的是一个“子”字,于是有了这样一首诗作: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竟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知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所谓“我手写我心”,很多时候,文字可以反映书写者的心情与心境。李清照只身一人来到莱州,本是为了投奔丈夫,抱着夫妻团聚、从此恩爱甜蜜地生活在一起的念想。不承想,到了这里,她面对的是截然相反的现实:举目四望,窗户破败不堪,屋内的茶几也是陈旧的。这也罢了,让人沮丧的是,之前在青州积累下来的那么多书籍,如今没有一本带在身边。

身处这种境遇,李清照联想到了三国时期的袁公路——想当初,他也是一名威风凛凛的骁勇战将,最终却落得战败而亡的凄惨结局。何至于此呢?世间纷纷扰扰、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无不是为了金钱美酒与美色这些享受,包括虚妄的功与名。如若追寻快乐,如若想要从诗词歌赋中获得乐趣,就应该弃绝各种名利诱惑,跟书卷当中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真心相对。正如明代书画家陈继儒的两句诗:“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的快乐,并非每个人都能领悟。

李清照从来不是一个追求物质享乐的人,她注重的是精神与心灵愉悦。所以,寒窗败几的居住条件,并不能为她带来困扰。真正让她难以接受的,是赵明诚开始沉迷于官场。觥筹交错之际,总会丢下李清照一人,枯坐室内,依韵作诗,聊以自慰。明明是孤孤单单、形单影只,明明是不如人意、心有不平,她偏偏要说,在一个人的静默相对中获得了两位知己,一位是乌有先生,一位是子虚先生。

乍一看,这好像是李清照难得的幽默和自嘲。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其中含有很深的苦情与怨气。怨赵明诚在外忙他自己的事,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她丢下不管;怨命运轮转、赐予她这样意料之外的生活,怨……或许也不知道该怨谁,只是觉得心意难平,因为实际的生活与她期盼的样子大相径庭!真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以前,天各一方,因为距离之远而思念。如今,近在咫尺,却又好似分离,想想不禁让人又是气愤又是无奈,或许还有几丝心寒。

独守空房的时刻,女人最容易胡思乱想。王昌龄写过一首《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的女子,也许曾经鼓励夫婿谋取功名,闻达于诸侯。可是当他真正踏上仕途,平步青云,她又后悔自己当时的鼓励。因为当他将精力用于官场,必然没有心思再放在儿女情感上。究竟什么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呢?

女人生来就是情感动物,相比物质,首先需要的是情感、陪伴与呵护。哪怕有朝一日丈夫腰缠万贯、富可敌国,如果缺少用心的相伴,相信对大部分渴望爱的女人而言,都不会感到幸福。人间花草,天地山水,自然风景固然生动迷人,如若只能独自欣赏,到底过于凄凉。就像诗词中的女子,在春光明媚的上午,梳妆打扮之后出门。当她看见路边杨柳低垂,在微风里轻轻摇摆,枝上正在长出鹅黄的新芽,她突然感到后悔,当初真不应该勉励丈夫追求功名官爵,以至于现在面对撩人春色时,只能独自欣赏,这真是对大好春光的辜负,也是对美好青春的辜负。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向来受到世人的赞美和艳羡,以为他们自始至终情投意合、完美无瑕。实际上,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就不存在时时刻刻心意相通的完美爱情。

作家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中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李清照才高于丈夫太多,还是寂寞的。”的确,思想程度、学识修养有所差距,不在同一水平的两人,更高的一方有时会感到寂寞。李清照的才气比赵明诚高出很多,这算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两个人的人生追求、向往的生活方式,从本质上来看其实还是不同的。一个将生性淡泊的陶渊明视为榜样,愿与所爱之人偕隐乡野,粗茶淡饭,做彼此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好。简而言之,她是一个可以忽视物质享受但是极其注重精神追求的人。赵明诚虽然也有高雅情趣,胸怀金石事业志向,但他没有李清照那样纯粹,对于尘世的种种和仕途名利,依然有所留恋。所以,重返官场之后,他再度耽于“青州从事方孔兄”。

不可否认,作为爱情结晶的孩子,有时候也可以成为夫妻情感的维系。那么,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之后是否有子嗣呢?至少,从李清照的诗词当中,没有读到与之相关的一点点讯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石字画和古籍文物,便是他们倾注心血和情感的孩子。

这份属于他俩共同的事业,就像一根牢不可破的绳索,将两人牵引在一处。在出现矛盾或者嫌隙的时候,只要其中一方稍稍将这根绳索拉动一下,两人就能够向同一方向靠拢。

近代藏书家缪荃孙在其读书笔记《云自在龛随笔》中有这样一段摘记:

……因上马疾驰归,与细君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便下笔为之记。(注:细君,即李清照)

说的是赵明诚在淄州担任知州期间,有一天,他在一户人家偶遇一份古籍,据说是白居易手书的佛教典籍《楞严经》。对于从小痴迷金石文物的赵明诚而言,与这样珍贵少见的文物不期而遇,兴奋程度可想而知。他第一个反应不是独自欣赏,而是“上马疾驰归,与细君共赏”。他快马加鞭飞奔而归,与妻子李清照一起欣赏。

痛苦的事情倾诉出来,就算有人愿意分担,自己心中的痛苦也未必减半;但是快乐的事情拿出来分享,快乐定会增倍。赵明诚重回仕途,少不了结交一些官场人员,加上环境所迫,很可能会与风尘女子推杯换盏,低吟浅唱。只不过,他与她们是逢场作戏,只有一时的酒肉欢愉,难以产生深层次的交流。他最在意的金石字画,只有李清照能与他共赏。这对于赵明诚而言,算人生当中可遇不可求的幸运;对于李清照来说,亦是发自内心的幸福。

因为被白居易的作品深深吸引,目光停驻在上面难以挪移,流连、赞叹许久,一直到二更天。两人一边喝酒一边欣赏,赏玩时间已长,酒也因此喝了不少,以至于感到口渴,于是又烹茶,而且是高档的小龙团茶。好马配好鞍,好茶配好字,而后继续赏玩。他们激动不已,狂喜不迭,两支蜡烛都已烧完,仍旧没有一点睡意,于是将这件事记录下来。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可以从中看到两点:一、赵明诚与李清照二人对前人字画的喜爱程度之深;二、再一次说明,两人的情感向来有金石字画这一相同追求作为坚实基础。

虽然,也有离别,也有因离别而生的幽愁暗恨,愁与恨引起的情感裂缝。但对于金石字画的共同追求,以及在此之上建立的诚挚友谊,让二人能够始终相依相伴、相扶相持地走下去。著名作家丰子恺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昆弟、夫妇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广义的友谊。

日常生活中,李清照与赵明诚是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夫妻;在金石字画收藏方面,他们更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心有灵犀的知音。

其实每个人都会做一些自我安慰,雨季再漫长,总会雨过天晴;黑夜再难挨,黎明必会到来。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中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殢人娇》

有人认为,这首词作于李清照从青州至南渡期间,也有人认为是作于南渡之初。

又是一年冬天,庭院中的梅花已开。凝望那一树梅,花姿清秀,香味芳馨,心里又生恨意。恨时光太匆匆,恨岁月总无情,以至于想起赏梅,发现不知不觉中又错过了一年花期……

这种“探梅又晚”的恨意,对每一个亲近自然的人来说,都会有所共鸣。比如乡野的婆婆纳会在每年的清明后开放,一年一年的花期总会在不经意间错过,错过之后只能暗自提醒自己,下一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要放在心上。到了下一年,照旧错过。可是错过了又能如何?错过了,也就只能错过。

凝视一样物品容易让人陷入遐思与遥想。李清照望着眼前盛开过的梅,想到自己的生活也曾人来人往,歌声与共,美酒畅饮……梅花一年年地开,也一年年地败,要抓紧在它们开得最好的时候,采摘下来插入瓶中。“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既是直白的劝慰,也是随缘的豁达。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

此时的李清照大概已经南渡至建康,异乡的秋让人觉得分外凄清。梧桐的大叶子在萧瑟秋风中飞舞盘旋,夜晚的寒霜更是让人生出不明所以的恨意。如今,酒后品茶,开始喜欢品微苦的团茶,好像那种苦涩滋味更加契合当下的心境。又是做梦,又是梦中惊醒,瑞脑香兀自袅袅升起。

喝苦味的茶,做半夜惊醒的梦,闻沁人心脾的瑞脑香……秋去冬来,照理说,白天变短,黑暗更长。可是在李清照看来,白天仍然漫长,难以打发。快乐总会让时间变得飞快易逝,伤悲却使时间显得缓慢难熬。诗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禅师又说:“徐行踏断流水。”事实上,时间无所谓长短,也没有快慢,长短快慢只在人心。

人在他乡,李清照不由联想到东汉文学家、被后世列为建安七子的王璨。他同样少有才名,避难于荆州,投靠刘表,壮志难酬,还乡心切,登楼远眺写下《登楼赋》。那种漂泊无依的乡愁,李清照如今已能感同身受。

想到此,眼前秋色也好,自身处境也罢,都显得分外凄凉。

凄凉又能如何呢?在此庸人自扰,倒不如痛饮美酒一杯,借酒消愁。醉了,好使自己不再记得这些烦恼杂事。所以,且把酒东篱,也算不辜负雪清玉瘦、无限依依的秋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