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金江儿女
22136200000003

第3章 受命赴任

西昌的秋晨,东北角上空飘浮着几颗即将隐没的星星;薄薄的晨雾挂在泸山半山腰上,像一条薄纱遮盖在少女的脸庞上;邛海边,即将南迁的候鸟迎着晨曦争相叫鸣。

陈林站在西昌旅馆门口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顿时精神抖擞。此刻,他信心百倍,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之中。

陈林从西昌出发了。

他顺着安宁河南下,走过锦川桥、摩挲营,踏上了他离别七年的故乡——会理县的土地。

他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回到会理县,他既是高兴——感到了家乡的亲切,又是悲酸——七年前的那场浩劫又出现在他眼前:父亲、母亲被杀害,房子被烧,小妹陈娇不知去向,几滴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

汽车在泥泞的山林中穿梭。蜿蜒曲折的山道由低向高处延伸,公路两旁,古树参天,满山红叶,层林尽染,秋果枝头随风摆动——这就是风景秀丽的白果湾。

陈林记得儿时老人们常唱的一段民谣——“热摩挲,冷白果,益门村下烤炭火”。秋风吹过,他感到了几分凉意,下意识地把衣服紧了一紧,自言自语地说道:“家乡多美啊!”

汽车在山道上由下往上爬行,走得很吃力,速度非常缓慢。

陈林若有所思,回想起了七年前发生在钟武山村的那一场浩劫。

陈林生长在金沙江畔。

金沙江,犹如一幅画卷。

金沙碧浪,水光潋滟;江水汹涌,洪浪如山;色彩斑斓,多姿绚烂;大江东去,百川归海;蜿蜒曲折,美丽壮观。

金沙江像一条硕大的巨龙盘绕在会理县城边,忠诚地守护着会理县芸芸众生。高兴时,她和颜悦色、风平浪静保佑沿江两岸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愤怒时,她波涛汹涌,雷霆万钧,似要铲除人间的一切不平。

民谣传颂着造福人类的金沙江:

玉皇坐天上,

王母赐玉浆。

龙王吐玉液,

汇为金沙江。

美丽金沙江,

江面放佛光。

民间享太平,

上苍赐吉祥。

坐落在金沙江北岸的钟武山村,有三四十户人家。

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村里人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男耕女织,打鱼捉虾,繁衍生息。

金沙江南岸有一个渡口,名叫皎平渡。这个名字很好听——“皎月当空,金江明月”;这个名字很吉利——“平安渡江,金银满仓”。

皎平渡位于川滇藏茶马古道上,自古以来,常年摆渡三省过往行人,运送毛皮、蓝靛、白蜡、药材、茶叶等土特产品,贩运盐巴和生活日用品,政府严令禁止贩卖的黑货、黄货等也要从这里转运。

钟武山村里的成年男子都是驾船能手,船技高超。不管是水急浪高的夏秋季节,还是水缓浪小的冬春两季,他们都像鱼戏水,龙过海,视江面为坦途,视巨浪为平地,轻舟巧渡,安然无恙。

陈林一家四口就居住在这里。

父亲陈水清是一名渡船掌舵能手,常年在皎平渡口两岸来回摇船摆渡;母亲王水莲聪慧贤淑,在家里昼耕夜织,辛勤操持着家务,教育抚养两个孩子。儿子陈林、女儿陈娇从小聪明好学,父母请了教书先生在家中教他俩读书识字。两兄妹在幸福、温馨的家庭中成长。一家人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巧渡金沙江,经过钟武村北上。

5月,是火红石榴花盛开的季节。

石榴开花红艳艳,朵朵榴花火一般。

桃花梨花争斗艳,唯有榴花最鲜艳。

石榴花的艳丽是独特而妩媚的。

5月3日这一天,陈林、陈娇兄妹与村中其他孩童一起在石榴花树下玩“娶新娘”游戏。邻居小伙伴张康扮“新郎”,陈娇扮“新娘”,张泰、李钱、陈林和肖沛扮“轿夫”。他们抬着“新娘”在晒场坝中跑着、跳着,一群小朋友欢天喜地不断高喊着“娶新娘了”!还不断地唱起童谣《娶新娘》:

大花轿,抬新娘。

新郎配新娘。

郎是才,女是貌,

配成一对美鸳鸯。

好一派儿童游戏的热闹场面。

这时,中国工农红军先遣队干部团三营前卫连九排来到了钟武山村。九排排长名叫王金贵,他们在先遣司令刘伯承率领下,凭着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地击溃了国民党江防大队,顺利地夺取了皎平渡口和钟武山村。王金贵排长奉命带了一部电台和全排战士进驻钟武山村,担负着为红军渡金沙江的联络任务。

红军来到钟武山村,起初村民很害怕,许多老乡躲进深山老林里去了,经过王排长和红军战士们逐家逐户地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会伤害老百姓”,“红军只是路过钟武山村,还要北上抗日”,“红军是保护老百姓的队伍,大家不要怕”,慢慢地,村民们消除了顾虑,陆续回到村里。村民们知道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便自动地组织起来,热情地帮助红军渡江。

陈林的父亲陈水清和大伯等船工们驾驶着自己的船,帮助红军渡江;妇女们帮助红军烧水,煮饭,缝补衣服;小孩们更是异常高兴,跑前跑后,好奇地盯着红军战士的步枪、大刀:全村群众沉浸在对红军的热烈欢迎气氛之中。

红军战士在钟武山村度过短短八九天时间,陈林长了不少见识:红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还帮助村民们挑水、砍柴、盖房、打扫卫生、收割庄稼……红军战士小李、小夏等给小朋友讲了许多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还说他们要到北边打日本鬼子,要解放全中国,让全中国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陈林的眼睛亮了,眼界也宽了,全村老百姓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军队。村子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非常喜欢红军,敬仰红军,许多青年男子纷纷要求参加红军。

陈林羡慕红军,想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他请求王排长将他带走,王排长说他年龄小,等长大了再去当红军。他向父母要求去当红军,父亲、母亲说他是陈家独儿子,要他今后传宗接代,不准他去当红军,小妹妹陈娇更是舍不得哥哥离开。

红军离开钟武山村时,村民们依依不舍到村口为红军送行。

1935年6月初,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国民党会理县警察局保安队队长侯世金带领一队警察和驻会理的第二十四军第一旅第二十九团的士兵,将钟武山村包围得严严实实。凡是帮助过红军渡过金沙江的船工全部被抓;支援过红军粮食、衣物,为红军做过事的村民的家都被查抄;全村房屋被烧,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陈林一家最为凄惨:父亲陈水清被毒打致死,母亲王水莲惨遭一伙兵痞轮奸后含恨自尽,妹妹陈娇在一片混乱之中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

“会理县城快到了!”一位乘客惊喜地叫喊起来。

陈林从回忆中惊醒,“这么快啊。”

汽车经油菜地、大湾营,过了铁索桥,平展展的会理大平坝子展现在眼前。金灿灿的稻谷耀眼夺目,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远处传来动听的民歌:

山这边呀嘛好地方,

平洋坝子呀嘛好插秧。

秋收时节呀嘛一片黄,

煮出米饭呀嘛喷喷香。

山那边呀嘛好姑娘,

跑到这边呀嘛找情郎。

农家小伙呀嘛身体壮,

娶个媳妇呀嘛入洞房。

民歌情真意切,高亢嘹亮,旋律婉转,动听悦耳。

乘客们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窗外,发出赞美的笑声。

夕阳像一团红彤彤的火球,在彩霞中滚动,慢慢地沉入到西山背后。会理古城在霞光中显得那么肃穆、那么庄严、那么典雅。

黑暗从西山背后慢慢地延伸进入古城。眼看天色已晚,陈林在古城北关的一家小旅店住下。

华灯初上,陈林漫步在大街上,想领略一下会理古城风貌。

巍巍玉墟山下,清清怀远河旁,原野辽阔,莽莽苍苍,远处芳草绿野,森林密布。美丽的会理古城就坐落在这里。

明代诗人《玉墟春帐》云:

青山一带画难成,朝夕烟光远近横。

东拂画屏迷望眼,纱笼翠黛快吟情。

弥漫林壑春风霁,缭绕林园夕朝明。

好遂庆云天上去,共为霖雨济苍生。

诗写得很好,所谓春光弥漫,纱雾缭绕,林壑风光,画屏迷眼,会理古城被笼罩在这“玉墟春帐”之中,真是人间仙境,因此历来又被称作“小春城”。

会理古城北高南低,布局严整。城内主要街道以钟鼓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呈十字形向四方延伸至四城门;东、西大街全长约一公里,南北大街全长约两公里;外城以北门城楼为起点,中心为繁华的十字街;东关、西关、北关三条大街由此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延伸;全城有巷23条。故旧时称会理为“七街三关二十三巷”。

古城群体建筑颇具特色。城内偏西一侧,北起会理中学(原金江书院),南至下巷子,形成一个包括学署、文庙、小瀛洲、考棚等在内的文化建筑群;外城则以西城巷为中心,形成以马店、旅店、寺庙以及民宅为重点的建筑群;北街科甲巷以南,多为秀才、贡生、举人、进士书香宅第以及富家大院;军械、粮秣仓库、演武厅馆等多建于会府街附近;各省商会会馆及主要衙署、寺观、庙宇等多建于城中心以及重要地点;商业店铺多集中于北街及北关街面。

整座古城布局精巧,结构合理。建筑风格有北方四合大院、南方园林厅堂、云南乡土民居。另结合会理地方自然环境、风土民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因素,形成了具有浓郁文化品位的庄严典雅风格。

入夜,大小商号灯火通明,饭店、酒馆、饵块馆、过桥米线店、牛肉馆、羊肉馆和各色小吃,在一派喧嚣中叫卖。那些身着长袍、马褂、中山服、西服的先生、老爷、少爷们和满身珠光宝气,身着旗袍、连衣裙的太太、姨太太、小姐们,进出于舞厅、戏院之中。赌场、烟馆、妓院的老板在夜幕下的灯红酒绿之中大发横财,一些不堪入目的张贴、广告、招牌随处可见。

陈林看到这种畸形的繁荣景象,想到了国土沦丧,日本鬼子到处烧杀抢掠,以及那些生活在日军枪口下的人们;想到了抗日将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枪对枪、刀对刀地拼杀。抗战前线的流血、牺牲与会理眼下的歌舞升平是何等的不协调。眼看着这些荒淫无度、思想麻木的人们,怎么不叫人心寒,怎么不叫人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