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土的谜团:地下出土的奇特世界与簇簇谜团
2213300000030

第30章 诉说不尽的古埃及金字塔(3)

前面已经提到大长廊的功能也是辅助性的。这里存放着用来在埋入尸体后密封上斜走廊的花岗岩塞子。它们太大了以致不能放在别的地方。证据是它们被木横梁架起,而且离地面足够高以使送葬的人在埋葬时从它们下面通过,然后是祭司通过,最后是一伙工人,他们将木梁敲掉使花岗岩塞子落下并往下滑挡住上斜走廊。自然,这样做就会把他们自己关在了金字塔里面,也就是塞子后面,陵寝旁边的位置。但是不用担心,他们还有一条退路。在古王国时代没有将劳动力埋葬的做法。他们的退路要经过一个狭长的通道。这个通道直通大长廊顶部那个过道上半部分的一块石头下面,往下经金字塔体,最后从一个较低的过道下面出来。这条退路在他们出来后要堵死,入口也要封住。尽管如此预防,金字塔在古代,估计在公元前23世纪还是被盗了。人们从经典作家的记述中可以知道,那以后金字塔曾经开放过。但是后来入口再次被碎石片所掩盖,致使玛门不得不在公元9世纪时掘口而入。

当有“历史学之父”之称的哈里卡纳瑟斯的海罗都特斯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参观埃及时,大金字塔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他根据亲眼所见和第二手材料对很多古代的遗迹和遗物作了描述。其中《历史》第2册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埃及的情况。关于大金字塔,他写道:

在金字塔上有一块埃及文的碑文。它记载着建造它的工人们所消耗的小红萝卜、洋葱和大蒜的数量;而且我非常清楚地记得翻译边读碑文边对我说:仅这一项就得花去1600坦楞特银子(按现在银子的价值计算折合500万英镑还要多)。如果这个记载是真实的,那么花费在施工中使用的铁制工具上的银两该有多少?再者,考虑一下工程延续的时间,花费在工人衣食上的银两又该是多么大的一个数目?

海罗都特斯叙述道,建造堤道用了10年时间,而建造金字塔用了20年的时间,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10万。就我们所知而言,丘比斯实际统治时间是23年。显然在某些方面,海罗都特斯有些轻信别人的那些记载了。但是今天许多常常出入于吉萨高原的游客们也同样打算编造相似的故事告诉并不相信这些故事的旅游者。

狄奥都拉斯·西卡勒斯(公元前60年~前30年)在他的《历史的图书馆》一书(第1册第63页)中写道:

孟斐斯的第8个法老,车米斯(即丘比斯)在位50年,修建了三个金字塔中最大的一个。它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迹。这些金字塔位于埃及靠近利比亚的那边,距孟斐斯120视距尺(13.5公里),距尼罗河45视距尺(5公里)。其结构之宏伟,建筑工艺之高超,令人们叹为观止。

尽管数千年的时光已经过去,按埃及人或某些作家的说法甚至已过去3400多年,但那些石头至今仍然原封不动,整个建筑也未见破损的迹象。

他认为:整个建造过程所用时间为20年,所用劳动力为36万人。

斯特拉堡(公元前64年~后21年)在他的《地理学》一书中(第17册第33页)提出了另外一些观点:

法老陵墓中有三个值得引起重视,其中两个甚至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迹,因为它们的高度都达到了一个斯坦第尔(古罗马的一种长度单位)……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小一点。从下往上量,大致在塔面中间有一块可移动的石头。将这块石头搬起来就可以找到一条通往陵寝的通道。

人们对他关于能够升降的吊门说法特别感兴趣。可能当初通过上兰石灰石外装修的入口被伪装起来了。目的是为了不让人们从整个的外表中辨别出来,因而就有了这样一个门,在古代学者见到金字塔时,它的外表基本上保持完整;只是那以后几个世纪在修建中世纪的开罗时才被移作他用,因此,这种观点可信度较大。

大金字塔和它的两个后来重要的同伴都高出利比亚沙漠边上的地平线。当它们建造时,它们每个都有正式的名字--“来自地平线的丘比斯”、“伟大的车弗仑”、“神圣的米克瑞纳斯”。自从古代人们就认为,第二大金字塔车弗仑金字塔是实心的,里面没有任何设施。到1818年3月2日,意大利埃及学家基奥万尼·巴蒂斯特·拜尔兹尼发现其北面上部有一个入口,从而否定了以前的说法。这个入口直通陵寝。不用说,陵寝在古代被盗了。克劳尼尔·哈佛德·维瑟和约翰·皮尔因在18世纪30年代探索了第三金字塔,即米克瑞纳斯金字塔。他们发现了一个饰有“宫殿门面”的石棺(吉萨三个金字塔中惟一有装饰的石棺)。这个石棺后来随运它的船沉没了,当时这只船刚离开莱格豪,准备驶往英国。同时还发现了一个木制的像后来塞易特时代的棺材一样的棺材,它是为了宗教目的而修复的,是与前者分开运送的,现存大英博物馆。

6奇怪的三维神殿

在金字塔大甬道的尽头,有一座大理石高台。与王后殿一样,这座高台坐落在金字塔东西轴上面,因此正好成为金字塔南北的分际点。外观看起来有一点像祭坛的这一高台,在王殿入口前形成一个四角的平台。回头俯视大甬道,再确认头顶上没有任何的装饰或有宗教意义的肖像。与古埃及信仰系统有关的象征性记号,一样也看不到。放眼看去,只见一条长达153英尺,由几何学创造出来的深远空间,在冷漠的规则性中,显现出一股几乎如机械一般的简要质朴。

向上,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大甬道上方东面的墙壁上有一个黑洞。没有人知道这个洞是谁、在什么时候凿的,也不知道它有多深,只知道从这里可以进入王殿上五间减压室的第一间。1837年,豪尔·卫斯进来探险时,为扩大洞穴空间,以进入另外四间减压室,故意把洞穴的墙壁打掉。从这里往下眺望,人们可以看到大甬道下西面墙壁的纵向坑洞的入口。这条几乎呈垂直状的坑洞长约160英尺,经过金字塔的中心,连接地下深层通道。

19世纪的学者一致认为,神殿在有文字历史以前便已存在,与埃及王朝并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后来这种说法又被全盘推翻,因为后人在神殿的附近发现了好几座卡夫拉的雕像,虽然大部分都被严重破坏,但仍然有一座相当完好,头下脚上地被埋在前堂下深层处。从这座坚硬如宝石般的闪绿石为材料的雕像,人们仿佛看到第四王朝的法老卡夫拉坐在王位上,沉稳地凝视无限的未来。

发现新雕像后,古埃及学者又提出了一套理论,发表后立刻锐不可当,令人无言以对。他们声称由于河岸神殿中挖掘出卡夫拉的雕像,因此神殿必为卡夫拉所建。连向来明理的弗林德·培崔斯比也表示:“由于在神殿中惟一能找到显示年代的文物为卡夫拉的石像,使我们不能不认定此建筑物是在卡夫拉王时代建筑而成的,而无法想象它是由更古老时代的人建造完成后被卡夫拉占为己有。”为何无法想象呢?这是因为,在整个埃及的王朝历史中,有太多法老占用先人的建筑。有的时候,连原始建筑者的记号都被抹去,而换上占用者的记号。我们没有理由假设卡夫拉故意想与河岸神殿维持距离,不将自己的名字与神殿相连,尤其如果这座神殿与过去的统治者没有关系,却与将古埃及文明带至尼罗河低地的远古神话,和神话中主管“万物之神”的神明相连的话,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卡夫拉王愿意创造自己与神殿之间的关联性。与古代的神力没有特别关系的卡夫拉王,必定觉得将自己美丽的等身大石像永远地保存在这神殿中,也能为他带来永恒的益处。神殿中,以河岸神殿与复活之神欧西里斯(每个法老都以死后能追随他为目标)的关系最深,因此如果我们将卡夫拉把自己的石像放在神殿中,认为是象征性地加强他与欧西里斯的关系,便更容易让人理解了。

通过古道后,有一条经过玛斯塔巴古坟群的碎石路,通往河岸神殿的方向。玛斯塔巴是一块似板凳的石台,为第四王朝的低位贵族及神职人员专属的墓地(现代阿拉伯语中,玛斯塔巴即“板凳”之意,而这坟墓群也因此而得名)。神殿和大金字塔一样坐北朝南,也许这不仅仅是巧合。

神殿的基座为正方形,每边长均为147英尺,但由于它建筑在一个西高东低的斜坡高台上,所以虽然西南的墙壁高仅20英尺多一点,但东面墙壁的高度却超过40英尺。

从南面望去,神殿呈楔型结构,强而有力地蹲踞在一块高地上,但是走近仔细观察后,它映在现代人眼中的,却是一些奇异、无法解释的特征,想必在古埃及人眼中,它也应该同样地奇异、无法解释。首先,不论内外,神殿中没有任何碑文或装饰。关于这一点,河岸神殿可以和基沙高地上其他几个同样无法辨识年代的重要建筑物,如几个大金字塔(以及阿比多斯地方的神秘建筑物欧希里恩相提并论,但是除此之外,它与所有典型的、知名的古埃及艺术和建筑,都迥然不同。所有古埃及建筑中,都有丰富的装饰以及大量的碑文。

河岸神殿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于,整个建筑物都是用异常巨大的石灰岩石块堆积而成的。

大部分的石块的长、宽、高约为18×10×8英尺,但是有的却大到30×12×10英尺。每个石块的重量都超过200吨,相当于一个现代柴油火车头的重量,而一座建筑物所用的石块何止数百。

这种现象岂非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