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错了,车子不应该停在那儿,但笔者对这位老师的举止还是感到愤怒。
假如他友善一点儿地问:“车道上的车是谁的?”并建议说,“如果把它开走,那别的车就可以进出了。”笔者便知道他是为大家好,一定会乐意地接受的。
另外有一次,笔者上课接手机,任课老师狠狠训斥了我一顿。下课后,他却将笔者叫到办公室,问笔者:“你上课讲话我不管,学校会不会扣我的工资?”
笔者回答:“不会。”
“你上课打电话,我批评你,你跟我顶嘴,我生气还要死很多细胞,我不管你岂不更舒服?对我又没有损害,我何苦要让你恨我批评你呢?你说为什么?”
“是为了我好。”
够了,这样的对话自然很快地消除了我们之间的隔阂。所以,如果你必须批评他人,请一定让他知道你的善意——我这样做是为你好!
4.就着糖水送药吃
如果对方犯的不是原则性错误,或者不是正在犯错误的现场,我们就没有必要“真枪实弹”地批评。我们可以不指名道姓,用较温和的语言,只点明问题;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对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点”到为止,起到一个警告作用。
但是,如果遇到自我意识差、依赖性强、不明说不行的人,也可以用严肃的态度、较尖锐的语言直接警告他。春秋时期,秦国准备袭击郑国,军队走到魏国时,这个消息被郑国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原打算到周围做买卖,但他不忍自己国家蒙受损失,便打算劝秦国主将改变主意。
弦高如果以硬对硬,肯定会适得其反。于是他带了千张熟牛皮,赶了百头牛作礼物,犒赏秦军。他故作恭敬地说:“我国国君已经听说您将行军经过敝国已准备好粮草招待。还特地派我来犒劳您的随从。”秦将一听这话便了解到郑国已对他们有所防备,不易攻击,便打消了攻击郑国的念头。
弦高对秦国的警告收到了最佳的效果,即未动一兵一卒,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绵里藏针”式的批评在这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然而,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如果好话当作恶话说,即便不至于导致事业失败,至少也落个不会说话的骂名。假如你面对的听话对象是你的顶头上司,或是与你的事业兴衰成败密切相关的对手,那与他们说话就更应该十分讲究。战国时,齐景公的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去,齐景公非常伤心,一定要杀掉马夫以解心头之恨。众位大臣一起劝阻齐景公不可为一匹马而滥动刑罚,而齐景公却已铁定了心,说什么也不听劝告。
这时,国相晏婴走了出来,众臣都以为晏婴也有劝诫齐景公的意思,谁也没有料到,晏婴却明确地表态说:“这个可恶的马夫,该杀!”
齐景公十分高兴,就把那个心含冤屈的马夫喊来,听晏婴解释他的罪过。
晏婴历数马夫的三大罪状:“你不认真饲马,让马突然死去,这是第一条死罪;你让马突然死去,却又惹恼君主使君主不得不处死你,这是第二条死罪。”
听晏婴痛说马夫的前两条死罪,齐景公心中真是乐滋滋的。可晏婴话锋一转,说出了马夫的第三条罪状:“你触怒国君因一匹马杀死你,使天下人知道我们的国君爱马胜于爱人。因此天下人都会看不起我们的国家,这更是死罪中的死罪,罪不可赦!”
听晏婴诉说马夫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开始还连连点头咧着嘴笑。当晏婴说到“使天下人知道我们国君爱马胜过爱人”时,他张开的嘴却定在那里,脸上的表情也一阵红一阵白。晏婴又吆喝一声:“来人,按大王的意思还不推出去斩了!”这时齐景公如梦初醒,赶紧对晏婴说道:“相国息怒,寡人知错了。”晏婴没有正面批评齐景公,却达到了劝谏救人的目的。可见,“绵里藏针法”的确效果非凡。在像这样的场合中,一方面,该说的话不能不说,根本利益不能牺牲,原则不可放弃;但另一方面,关系又不可弄僵,彼此的面子与和气不能伤害。所以,这就需要首先承认对手的实力、地位、权威,甚至他的道理,然后突然插入你的话锋,你的话虽委婉动听,但实际上却是对对手彻底的否定。这种绵里藏针的口才比直来直去、当面锣对面鼓的否定他人效果要好得多,当然也需要你有更高的修养和智慧。
“绵里藏针法”的运用常常跟喂小孩子吃苦药的道理一样,要用糖衣包着药片,或者就着糖水送服,招术因人而异,窍门却一通百通。
5.缓解批评时的紧张情绪
批评的言语不同于表扬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它涉及一个人的心理、情绪、自尊心、思想状态等诸多因素。所以,由于批评不当而招致对方怨恨的事例是很多的。
所以,在批评的过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以此缓解批评时的紧张情绪,启发批评者思考,从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不但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同时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
(1)限定条件
有位名作家应邀到某学校演讲,时间安排在下午第一节课,又是大热天,是学生最爱打瞌睡的时候。他一上台,就声明说:“在这闷热的午后,要各位听我这老头儿说话,一定会想打瞌睡,我想没关系,各位可以安心地睡。但是有两个原则要遵守,一是姿势要优雅,不可趴在桌上;二是不准打呼噜,以免干扰别人听讲。”语毕,全堂哄然大笑,瞌睡虫一扫而空。
(2)请教式批评
有个人在一处禁捕的水库内网鱼。远处走来一位警察,捕鱼者心想这下糟了。警察走近后,出乎意料,不仅没有大声训斥,反而和气地说:“先生,您在此洗网,下游的河水岂不被污染?”这情景令捕鱼者十分感动,连忙诚恳地道歉。若是警察当初责骂他,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3)启发式批评
启发式批评是针对对方的错误而言。错误的改正还是要靠对方“良知”的觉醒和对错误的充分认识。所以,高明的批评者,总是逐渐地“敲醒”对方,启发他做自我批评。据某单位几位老同志反映,晚上住在机关宿舍楼上的青年同志不注意保持安静,老同志在楼下睡不好。党委书记和这些年轻人闲谈时,讲了一则笑话进行暗示:
有个老头神经衰弱,稍有响动,就很难入睡。恰好楼上住了一个经常上晚班的小伙子。小伙子每天下班回家,双脚一甩,将鞋子“噔噔”踢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将好不容易才入睡的老头惊醒。老头提了意见。当晚小青年下班回来,习惯地把脚一甩,突然记起老头的话,于是轻轻脱下第二只鞋。第二天一早,老头埋怨小伙子说:“你一次将两只鞋甩下,我还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只不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只鞋等了一夜。”笑话说完,小青年们哄堂大笑之后,悟出了笑话的所指,以后就注意改正了。
6.尽量避免没有必要的批评
是的,我们为什么要去做那些没有必要的批评呢?我们千万不要忘了“过错”有两项基本的事实。第一,我们人人都犯错。第二,我们人人都比较乐于指出他人的错误,对于别人给我们指正却都是恨之入骨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喜欢接受抱怨、批评或指正。当别人指着我们批评时,没有人会不被激怒的。这一点恐怕没有人不明白。要刺伤一个人的自尊,只需告诉他,他做的决定很糟糕,他督导的计划失败了,或他的表现不够水准。就算批评得没有错,情况也不可能有所改善。
我们的批评有时是用来发泄不满,有时只是为了抱怨,有时甚至是通过斥责别人来抬高自己。这类批评正是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失败之一。
人不同于动物,从爱面子乃至维护自己做人的权利,都需要自尊和被他人尊重。自尊正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是人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去取得成就的动力。而批评的最大弊端,就是容易伤害到别人的自尊。
小高永远记得考上大学办户口时,那位办事员的嘴脸。那年高考小高考得很差,刚刚达到录取分数线,勉强被一所小城市的极不出名的师范学院录取。平时踌躇满志的小高,当时觉得极没脸见人,一提高考就耷拉着脑袋。去办户口时,那位办事员见小高竟然从大城市跑到小城市去读书,就以蔑视的语气说:“你考了几分呀?”
当时,小高听到这句话的感觉,就仿佛一颗子弹突然打中了小高的心脏。小高至今仍然对那位办事员说话的语气、神态记忆犹新。因为他的指责深深地刺伤了小高的自尊心。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谓的批评、指责、抱怨,正是得罪人的根源。
所以,做人不要动辄就批评别人,要试着了解他们,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比批评和斥责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别人之后,往往就会发现原来他们是值得原谅、值得同情的,这样我们也就更有自制力了。
如果在你要张口批评他人之时,先思考一下:这个批评必要吗?也许,你的人际关系就会比现在好许多。
7.认真规避批评的语言忌讳
否定和批评是为了根除工作中的错误,使下属走上正确的道路。因此,要使批评达到目的,就必须讲究批评的艺术,避免消极的、简单化的倾向,批评时的语言忌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批评本来是改正错误、教育人的,因此它的前提必须是下属确实有错误存在。没有错误,硬去批评人家,便给下属留下“蓄意整人”的印象。领导者应该心胸豁达,实事求是,最忌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听信流言、无中生有。
(2)言辞尖刻,恶语伤人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因此批评时一定要平等相待,绝不能以审判官自居,更不能幸灾乐祸,甚至恶语中伤。否则训斥不仅是对被批评者自尊心的损伤,甚至是人格的侮辱,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应是心平气和地谈论问题,给下属一种爱护、亲近感。
(3)乘人不备,突然袭击
否定和批评下属,严重的批评要事先打个招呼,使下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普通的批评也要给下属以充分的回旋余地,做心理调整,以避免引起大的情感跌宕。一个人做错事时,内心本来已有所反省、恐慌和不知所措,此时,如果像打击罪犯一样对待他,他会因此而羞愧不安,甚至一蹶不振,无法再肯定自我;或者,沿着错误的道路滑下去,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4)姑息迁就,抛弃原则
批评和否定下属,当然需要给他一些安慰和鼓励,不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对下属的过失姑息迁就,庇护掩饰,不予追究。抛弃原则,听之任之,好像宽容大度。关心下属,实际上这是养虎遗患,为其今后犯更大错误提供条件,貌似爱之,实则害之,万勿这样去敝。
(5)不分场合,随便发威
场合即时间、地点,它是否定和批评下属的必要条件,也是领导者语言发挥的限制。讲求语言艺术的批评者总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看什么情况行什么令,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从而创造出一个否定和批评下属的良好时机。鲁莽的批评则往往不分场合,不看火候,随便行使权力,大耍威风,结果,使问题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起来:通常的批评宜在小范围里进行,这样会创造亲近融洽的语言环境。实在有必要在公众场合批评时,措词也要审慎,不宜大兴问罪之师。
(6)吹毛求疵,过于挑剔
上级对于下属的领导,是起一种指导和监督作用,而不应是下属的管家婆,不能事事都批评下属。可是,有一部分领导者就喜欢寻找下属的不是。好像不经常挑出下属一些毛病来,就不足以证明自己高明似的。而对如何防止出现问题,却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对于小事过分挑剔、大事反倒抓不住的上级,下属是很有看法的。
(7)口舌不严,随处传扬
批评和否定下属既然不能不分场合,就更不应把批评之事随便传扬出去。有的批评者前脚离开下属,后脚就把这事说给了别人;或者事隔不久批评另一个人时,又随便举这个人做例子,无意间将批评之事散布出去,弄得风言风语,增加了当事人的思想压力和反感情绪。
人人都有保护自尊的心理倾向。领导者批评下属,不能不爱护下属,要尽量将其心理振荡控制在最低程度,绝不能无意中增加新的干扰因素,影响下属接受批评,改正错误。事实上,口舌不严是领导人不负责任、缺乏组织纪律性的一种恶劣作风,亦在受批评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