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22128500000035

第35章 真情的故事(8)

〖亲痛仇快〗

【释义】亲人痛心,仇人快活。

【出处】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渔阳属幽州牧朱浮管辖。朱浮是个性情急躁的人,曾向渔阳征收钱粮。彭宠居功自傲,不肯发送,并且口吐怨言。朱浮大怒,写信去骂了他一顿。这样,彭宠对朱浮更怨恨了。

不久,朱浮向光武帝密告,彭宠行为不轨,有反叛之心。于是光武帝召彭宠到京都来。彭宠知道这是朱浮在做小动作,便要求和朱浮同去京都,但光武帝不许。这下彭宠更怀疑并且畏惧起来了。

彭宠的妻子劝他不要去京都,自己宣布独立。彭宠对妻子的话唯命是从,便听从了她的话,拒绝应召入都,并出兵2万余攻打朱浮。

朱浮听说彭宠发兵来攻,写了一封信规劝他。信中说:

“现在国家刚刚太平,文武百官,都在为国家建功立业,而你却发狂地自暴自弃。你应该懂得,凡是做事情,不要使亲人感到痛心,而使仇敌感到高兴。”

彭宠看了这封信后,没有听从朱浮的劝告,仍然发兵去攻朱浮所在的蓟城(今北京西南)。光武帝得知后,赶紧派兵去增援朱浮。但彭宠击退了援军,把朱浮困在蓟城里。后来,朱浮好不容易才逃出蓟城。

彭宠夺得蓟城后,自称燕王,一时间得意洋洋,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人们把“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引申为成语“亲痛仇快”,用来对自己人做出损害自己人利益的事情表示惋惜、责备和劝告。

〖信誓旦旦〗

【释义】信誓:真诚的誓言。旦旦:诚实的样子。极为诚恳可信的意思。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卫风·氓》。

春秋时,有位男子爱上一位无比美丽的姑娘。他在向姑娘求婚时,发誓今生今世永远爱她,即使海枯石烂也不会变心。

纯朴善良的姑娘信以为真,答应秋后与他结婚。婚后,妻子对丈夫真心诚意,但是丈夫却变了心,无端虐待她。后来,那男子竟狠心地将她遗弃,她在痛苦中回忆起以往的种种情景,内心无比愤恨,怨恨地控诉说:“当初你说白头到老,现在一回忆起这话就使我怨恨。滔滔的淇水再宽也有个岸,湿湿的洼再阔也有个边。当初我和他一起嬉戏,说说笑笑得多么欢快。当年他信誓旦旦,没想到如今他反复无常把心变。我恨他变心不念旧,只好一刀两断把事情了结!”

有人根据这位女子不幸遭遇,写成了一首诗。这首诗后来被收进了《诗经》,即《卫风·氓》,其中有段写道: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前倨后恭〗

【释义】先傲慢,后恭敬。倨:傲慢。比喻前后态度相反。多形容势利小人。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是战国时洛阳人,从小家中很穷,父母兄弟都在家中务农。苏秦长大后,曾和孙膑、张仪等在一起学习兵法。

苏秦学习了兵法,就想去求个一官半职。他去求见周显王,但周显王左右的人嫌苏秦出身贫贱,瞧不起他,没人替他说好话。

苏秦又到秦国去,向秦惠文王出谋献策,为秦国称霸天下出力,但秦惠文王不愿听他的意见。

就这样,苏秦在秦国住了两年,身上的钱用光了,衣服也破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去。一路上,他穿着草鞋,打着绑腿,挑着行李,面容憔悴,狼狈不堪。到了家里,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父母不同他说话,妻子正在织布,见他进来也不下机来迎接,他的嫂嫂也不肯做饭给他吃。

苏秦见家里人对他这样,就决心发愤学习。他坚信,只要自己学识渊博,有了大本事,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过了一年,苏秦通过悬梁刺股的苦读,熟读了兵书,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也了如指掌,就又离开家,到各国去游说。

他首先到了赵国,劝说赵王采纳他的合纵抗秦的主张,赵王同意了苏秦的策略,并且将其封为武安君。赵王还给苏秦一百辆车、一千镒黄金、一百双白璧、一千匹锦,让他到各国去游说,完成他的合纵计划。经过他的鼓动劝说、他的主张得到了韩、魏等六国的赞同,六国结成了抗秦的联盟,还推举苏秦为“合纵长”,一时间六国拜他为相,声名显赫。

苏秦的事业终于取得了成功。他在游说途中,仪仗队浩浩荡荡,非常壮阔。他回家的时候,他的嫂嫂跪在他面前,头都不敢抬起来。苏秦问她说:“你以前那么傲慢,为什么现在又这么恭顺呢?”

他嫂嫂赶紧赔罪,说:“叔叔现在当了大官,谁敢不恭敬啊!”

〖受宠若惊〗

【释义】指人突然受到过分的赏识,心被震动,感到高兴和不安。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卢承庆传》。

当时有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员,由于粮船沉没的事故,曾经受过处罚。卢承庆给他考绩的时候,因此把他评了个“中下”,并且通知他本人。那人没有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于是就这么定了。卢承庆继而一想:“粮船沉没,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考虑之后,决定改评为“中中”,并且再通知他本人。那人也没有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客套的话,又没有什么激动的神色。卢承庆见他这样,非常称赞,说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随即又把他改列为“中上”。

《老子》上篇《道经》十三章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又说:“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形容骤然被宠,喜极而惊,因此就叫做“被宠若惊”。后来一般都说作“受宠若惊”。

〖怒发冲冠〗

【释义】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气得头发竖起来,冲翻了帽子。冠:帽子。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宝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想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玉。

赵王不愿以璧换地,怕其中有诈,可又害怕秦的势力,只好派使者去协商此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

“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一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看后,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顾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

“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当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迅速后退了几步,在一根大柱子旁边站了下来,他气得双目圆睁,头发直竖,帽子要顶起,激昂地说:

“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看,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怨天尤人〗

【释义】怨恨天命,责怪别人。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宪问》。

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没有人能够知道我呀!”

学生子贡说道:“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

孔子说:“我不怨恨天,也不怨恨人,努力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多的道理。真正了解我的,大概只有老天爷罢了!”

孔子的这些话,反映了他那种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以及无可奈何的心理。

〖相思树〗

【释义】比喻男女坚定的爱情。

【出处】晋·干宝《搜神记》。

韩凭与何氏是宋国的两夫妻,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好,韩凭又是宋国国君康王的门客,一次康王见到何氏,被其美貌所迷,遂抢入家中,韩凭努斥康王,便被派去做苦力。

何氏托人带信给韩凭。不料,半路上信被劫走,交给康王。康王只见信上写着:

其雨淫淫,

河大水深,

日出当心。

他呆想半天,弄不明白,问下面的臣子,臣子们也都纷纷摇头。最后,一个名叫苏贺的大臣解释说:“‘其雨淫淫’,是说哀愁绵绵,相思不已;‘河大水深’,就是不能来往,路途艰险的意思:‘日出当心’,表明她要以死报答丈夫。”康王听后,忙派人严加看管何氏。

韩凭听说这件事先是一阵激动,当听到“日出当心”这句话时,不禁潸然泪下。他想妻子这样指日发誓,绝不相负,自己又何必苟且偷生呢?他当即挥剑自杀,以死报答妻子。

何氏也不愿再存活于人世,那天康王带她登台饮酒,趁康王酒酣不注意的时候,面向丈夫修筑青陵台的方向奋身跳了下去。血泊中,横陈着一条布带,写着:

王利其生,

妾利其死,

愿以尸骨,

赐凭合葬。

康王怎能让他们合葬在一起,怒火难消就把他们各葬在相对望的地方。

才一夜,人们看见原是光秃的坟顶竟各长出一棵梓树。过了十天,树干越长越粗,大可合抱,然后慢慢弯曲起来,互相靠近;树根相交,枝丫相绕,树上栖息着一对相思鸟,交颈悲鸣,晨夕不去,感人的声音,使过往的行人无不悲愁落泪。宋国的百姓同情他们的凄惨遭遇,敬佩他们的真挚苦恋,把这两棵树称作“相思树”。

〖相顾失色〗

【释义】相互看着对方的脸色,露出惊慌的神态。

【出处】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段希尧传》。

后晋皇帝石敬塘在称帝前是后唐大将,有一次他率军攻打代北,军中突然发生了哗变,石敬塘一时搞不清原因,不知是该调查还是等事态明了。下属段希尧建议他应迅速平息这场骚乱,否则任其蔓延开来后果会不堪设想,石敬塘听从了段希尧的建议,下令把骚乱的头目处死,这场哗变就平息了。

第二年,石敬塘想在太原秘密起兵,推翻后唐的统治,便召集心腹商议,就在大家纷纷表示赞同、群情激昂之时,段希尧却站出来表示反对,言辞很是坚决。很多人都指责段希尧不识时务,纷纷要求治他的罪。见此情景,石敬塘想到段希尧一贯忠厚老实,做事说话出于真心,所以并没有治他的罪。

石敬塘后来做了皇帝,建立了后晋。段希尧做了右谏议大夫,被派到吴越做事。出发那天,天气晴朗,正当段希尧带领士兵们坐着船在大海上航行时,忽然天色大变,狂风大作,浊浪滔天,冲上船舷。掌舵的船夫、随行的仆人相顾失色。面对这紧张的情势,段希尧镇静地对手下人说:“我这个人平生处世做事小心谨慎,言行坦荡,从不搞什么阴谋,老天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我这颗心,难道不会保佑我吗?你们不用惊慌,尽管把我当作一个依托好了。”说来奇怪,段希尧的话刚说完,大风停止了,海面重又恢复了平静,他们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

〖相得甚欢〗

【释义】彼此相处得十分愉快。

【出处】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张全义传》。

后唐时由于战火不断,各地民心惶恐。盗贼四起,但唯独河南地界还算平静,主要因为当时河南太守张全义治理有方。他一方面鼓励农民不管战事如何,都要死守家园,辛劳耕作才能吃饱穿暖,另一方面令军队加强治安,安定民心,并且他自己以身作则,勤劳节俭,并对那些庄稼丰收、副业兴旺的农民给予奖励。

由于张全义重视农耕,又善于做农民工作,因此仓库的粮食囤积得很充足。当时的另一个守将李罕之,贪污财物,对百姓施以暴力,军中常常缺乏粮食,每次都是从张全义那里索要部队的给养。当初,李罕之和张全义两人相得甚欢,到后来,因为李罕之总是向张全义索要东西,有时还动不动辱骂欺负张全义他们,张全义只得心里暗暗叫苦。

李罕之总是说,种田的人有什么了不起。对此,张全义很是看不惯他这种态度。可每次李罕之写信来索要军队吃的粮食和布匹时,张全义又说:“李太傅要,我不得不给他。”

对此,李罕之越发狂妄,以为张全义怕自己,因而对张全义从不防备。等到李罕之率领部队去攻打和收复怀、泽等地的时候,张全义悄悄地召集部队,趁着夜色奔袭李罕之,到了天明的时候,就把原来李罕之占据的三座城池攻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