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上)
22128500000014

第14章 美德的故事(13)

〖凿培而遁〗

【释义】“凿培而遁”形容甘心隐居,不愿为官。

【出处】此典出自《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战国时,鲁国有一个贤士叫颜阖。鲁国国君想请他做宰相,颜阖不愿意。鲁国国君就又派人送来礼物,但颜阖仍不为富贵所动,从屋后凿墙逃走了。

〖景公占梦〗

【释义】“景公占梦”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在功劳和荣誉面前,要谦虚退让,不夺人之功,不蔽人之能,才是最可贵的。

【出处】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齐景公患了肾病,十几天卧床不起。

一天夜晚,他做了一个噩梦。梦见和两个太阳争斗,最后被打败了。

第二天,晏子上朝,景公对他说:“昨天晚上,我梦见和两个太阳争斗结果我被打败了。这是不是预兆我要死了?”

晏子想了一下说道:“请召见占梦官员,为您占卜吉凶吧。”

说完,晏子就派人用车接来占梦人。

占梦人见到晏子,问:“大王有什么事召见我呢?”晏子对他说:“昨天夜晚,大王梦见他和两个太阳争斗,结果他被打败了。大王说:‘是不是我要死了?’所以,请您去占卜一下。”

占梦人听了,不假思索地说:“请反其意解释吧。”

晏子却说:“请不要那样说。大王所患的疾病属阴。梦中的日头,是阳。一阴不能胜二阳,所以预兆病将痊愈,请你这样回答吧。”

占梦人进宫以后,景公说:“我梦见和两个太阳争斗而不能取胜,是不是预兆我将要死了?”

占梦人回答说:“大王所患的病属阴,日头是阳,一阴不能胜二阳,这是大王病将痊愈的吉兆。”

过了三天,景公的病果然痊愈了。

景公大喜,要赏赐占梦人。占梦人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晏子让我这样说的。”

景公听了,就要赏赐晏子。晏子道:“我的话由占梦人讲出来,才有效果。如果我亲自告诉您,您一定不信。因此,这是占梦人的功劳,我并没有什么功劳。”

后来景公就赏赐了他们两个人,并称赞说:“晏子不争夺别人的功劳,占梦人不隐瞒别人的智慧。”

〖欺世盗名〗

【释义】“欺世盗名”指用不正当的手段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出处】此典出自《荀子·不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故曰:盗名不如盗货。”

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史鱼酋,又名史鱼。他曾经多次进谏劝说卫灵公,但是所提意见都没有被采纳。到了后来,史鱼病重,临死时,他告诉儿子,在他死后不要把尸体装进棺材,要实行“尸谏”。卫灵公知道后,对史鱼大加赞扬。孔子也说他是个“正直”的人。

战国时,齐国有个贵族出身的人叫田仲,又叫陈仲子。他的哥哥是一位食禄万钟的富翁,可是田仲离开了哥哥,靠织草鞋为生,自命清高不凡。

战国时的思想家、哲学家荀子认为,史鱼、田仲的行为实际上是欺世盗名。荀子说:没有比盗名这种行径更邪恶,它甚至比偷盗更恶劣。

〖禽兽不如〗

【释义】“禽兽不如”形容道德品质极坏,连禽兽也不如。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阮籍传》:“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狂放不羁,当官不问政事。才华出众,思维敏捷,常出惊人之语。

有一回,阮籍漫不经心地对文帝司马昭说:“我平生喜爱游山逛水,曾经到东平一带游览,十分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文帝很高兴,马上拜阮籍为东平相。阮籍骑着驴来到东平郡,把郡府官邸的屏障之物统统拆除了,使郡府内外开阔通畅,四通八达。阮籍治郡,法令清晰简单,十多天就从东平郡回来了。文帝荐举他为大将军从事中郎。一次,有关部门报告说,有一个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阮籍说:“嘻,杀父还说得过去,怎么能杀母呢!”在座的人都责怪他说错了话。文帝说:“杀父,是天下最大的罪恶,你认为可以杀父吗?”阮籍说:“禽兽之类,只认得自己的母亲,而不认识父亲。杀父,是禽兽的行为,不足为怪。而那个人却杀自己的母亲,连禽兽都不如。”众人听了,一下子明白了过来。

〖廉泉让水〗

【释义】“廉泉让水”比喻廉洁和礼让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南史·胡谐之传》:“(范柏年)见宋明帝,帝言次及广州贪泉,因问柏年:‘卿州复有此水不?’答曰:‘梁州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又问:‘卿宅在何处?’曰:‘臣所居廉、让之间。’帝嗟其善答。”

廉泉和让水都是河流的名称。廉泉又叫廉水,在今之陕西省境,发源于陕西南郑县的巴岭山,向北流,至廉水镇和汉水会合。让水又名逊水,是廉水的支流,也在陕西省境。“廉泉让水”是源于南宋时代的一个故事。梁州人范柏年有一次朝见宋明帝,请示关于办理朝政的事。宋明帝和范柏年在谈话时,偶然提到广州的贪泉,明帝于是问范柏年的家乡有没有这种名称古怪的河流。范柏年说梁州没有贪泉,只有廉泉和让水。范柏年对明帝说的虽是实情,但却话中有话,表示梁州的人不贪心,操守也十分廉洁,而且具有礼让的君子风度。

〖数典忘祖〗

【释义】数:数说着,典:典籍。查找着典籍,却忘了自己祖宗的职责。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的夫人穆后去世。按照方仪,天子的夫人去世,各诸侯国都要派使者携带礼物前往京城去参加葬礼。

晋国的籍谈作为荀砾的副使前往京城参加葬礼。但晋王却没让他们带礼物去。周景王因此很不痛快,葬礼后设宴款待客人时,周景王故意用鲁国进贡的宝壶来斟酒,并别有用心地问荀砾:“别的诸侯国都进贡了礼物,为什么惟独你们晋国没有礼物?”

荀砾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就向副使籍谈作了一个揖,示意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籍谈是晋国掌管典籍文书的官吏,对晋国的历史和典籍制度等都非常熟悉。籍谈就回答说:“当初各诸侯受封时都得到了王室赏赐的宝器,而晋国没有得到。加上晋国处在深山僻壤,与戎狄等少数民族为邻,离王室又远,天子的威灵不能达到晋国,我们顺服戎狄都来不及,还怎么向王室贡献礼器?”

周景王听了籍谈的话,感到很生气,说:“你忘记了吗?晋国的唐叔是周成王的弟弟,怎么会不赏赐礼器给他呢?唐叔接受了文王赏赐的鼓和车子,还接受了武王赏赐的皮甲,后来周襄王还赏赐了斧钺、香酒、弓箭和勇士给晋文公,晋文公还用它们来征服了东夏,这些不是赏赐是什么?你的祖先就是晋国掌管文物典籍的官员,你是掌管典籍的人的后代,现在也掌管着晋国的文物典籍,怎么会把这些都忘了?”

籍谈听了,无法回答。宾客们都走了以后,周景王对左右侍臣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他列举祖上的典章制度,却忘记了祖先的职守。”

〖路不拾遗〗

【释义】社会秩序好,在路上丢失了东西没有人拾。

【出处】后晋·刘帟等《旧唐书》。

唐朝时,有一行人经过武阳,在路上遗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几十里以后才发觉,心中很是着急。有人劝慰他道:“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一定可以找到原物。”那人就赶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

人们形容社会风气好,路上遗失了东西也没有人拾,就叫“路不拾遗”,也作“道不拾遗”。

“路不拾遗”往往与“夜不闭户”同时使用,这两个成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漱石枕流〗

【释义】“漱石枕流”形容隐居生活。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孙楚传》:“‘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厉其齿。’楚少所推服,惟雅敬济。”

孙楚,字子荆,晋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祖父孙资,三国时在魏任骠骑将军,父亲孙宏,任南阳太守。孙楚才气过人,才华出众,性格豪爽狂放,性情骄傲,在乡里名声不好。四十多岁了,才混上一官半职。在职期间,同别人经常闹矛盾,晋武帝(司马炎)虽然不惩罚他,但也没有重用他。晋惠帝(司马衷)初年,孙楚任冯翊太守。

当初,孙楚与同郡的王济(晋武帝时官至侍中、太仆,有才气)是好朋友。孙楚在青年时期曾经想要隐居,对王济说:“我想漱石枕流。”他本意是想说“枕石漱流”,不料误说成“漱石枕流”了。王济嘲笑说:“流不是可以枕的,石不是可以漱的。”孙楚辩解说:“我之所以枕流,是想像古代高士许由那样,用流水清洗自己的耳朵,洗掉人间的烦恼;我之所以漱石,是想磨砺我的牙齿。”孙楚很少佩服人,只是尤其敬重王济。

〖管宁割席〗

【释义】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绝交,一刀两断。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华歆、邴原和管宁是东汉灵帝人,三人一起读书,一处吃住,成了好朋友,华歆与管宁在学堂还是同桌,更是不分彼此,感情犹笃。

有一天,老师要他们两人开辟校园中的荒地,两人各执一把锄头,用力挖地松土,汗流满面。忽然管宁的锄底下好像碰到了一块硬硬的东西,但他毫无所觉,仍然用力向前挖去。华歆发现了刚才的情况,便问:“管宁,你锄到了一块什么?”

管宁回答:“管它哩,这是挖土,又不是掘财宝。”

华歆突然兴奋起来说:“财宝,说不定……”华歆伏在地上拨土,忽然高声大叫:“哦!金子。喏!好大一块黄金。”

“那是你的财气。”管宁仍然毫不在意地说。

从此以后,华歆有了黄金,再也不好好读书了。管宁经常警告华歆,他也不听。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官员坐着轿子从学堂门前经过,华歆忍不住拉管宁一块去看,管宁仍然专心读书没理会。华歆出去看后,回来向管宁说话时充满了对当官的羡慕。通过这两次事,管宁决定不再与华歆为友,他果断地割断了两个人同坐的席子。

〖赫赫有名〗

【释义】赫赫:盛大显著的样子。形容名声非常显著。

【出处】汉·班固《汉书·何武传》。

西汉时的大臣何武,刚直严正,尤其瞧不起那些结党营私、任人惟亲之辈。他经常拟好条例来考核下面的官吏。只看才能、不徇私情。所以由他提拔起来的都不是“赫赫有名”之辈。

当时有个大臣叫何寿,曾是何武的上司。何寿看出何武是宰相之才,又是同姓,就和他结交,所以在太守任期内对何武很好。后来何寿当了大司农,他的侄子在任扬州刺史的何武手下当长史。

一次,何武朝见天子,住在京师,正好何寿的侄子也到了长安,何寿就邀请了何武的弟弟何显等人一起饮酒,借着酒意,何寿让自己的侄子出来和大家见面,故意说:“这是扬州长史,才能低下,所以没有被提拔。”

何显听了,觉得很尴尬,回去后,要何武举荐何寿的侄子。何武不听,说:“刺史是全州的长官,有责任举荐贤良,惩治恶人,决不能有所偏私。”

〖德高望重〗

【释义】“德高望重”意即品德高尚,声望很高。现在人们常用来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声望(多用于老年)的人。

【出处】此典出自《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己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东晋时,皇族司马道子和他的儿子司马元显位高权重,骄横无比。为了宣扬自己,攫取更大的权力,司马元显曾让礼官写奏议,称赞他品德高、声望重。就这样,他当上了中书令、尚书令等官,独揽朝政大权,宫廷内外群僚都必须听从他,并要对他表示尊敬。

司马元显利用自己的职权,不断地搜刮,富过帝室。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伙同他的父亲征调江南诸郡已被免除奴隶身份的佃客,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服兵役,称为“乐属”,激起佃客的反抗,从而爆发了孙恩起义。他在镇压起义中,屡屡失败,元兴元年(公元402年),荆、江二州刺史桓玄攻下建康,司马元显和他的父亲都被杀。当时,这位自称“德隆望重”的司马元显才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