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128400000004

第4章 成功的故事(3)

◆马革裹尸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战死沙场,无棺盛殓。一般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在战场上。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汉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是当时一员名将,他骁勇善战,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后来又曾多次率军抵抗外患,平定边疆。

有一次,马援凯旋回朝,快到京城洛阳时,便见大路两旁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迎接的人群。其中有个叫孟冀的名士,也向马援表示恭贺,但无非是些此番得胜还朝,皇上定有封赏,从此高官厚禄、衣食不愁的恭维话。马援沉下脸来对他说:“我很希望先生能诚心地指教我,先生怎么也和一般人一样,尽说些恭维我的话呢?”

孟冀听了,感到有些惭愧,“嘿嘿”地笑了两声。马援接着说:“以前武帝的时候,有个伏波将军路博德,为汉朝开拓了七个郡的疆土,武帝才封给他几百户的封地。现在我的功劳比路博德的功劳小得多,也被拜为伏波将军,得到了一个大县的封地,赏大于功,受之有愧啊!这样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怎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我呢?”

孟冀说:“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多。”马援说:“现在,北方边境还不安定,匈奴和乌桓不时要来侵扰我国边疆,我将带兵前去抗击敌寇。男子汉应该为国捐躯,战死在边疆,即使用马皮包裹着尸体回来,也在所不惜,怎么能够躺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度过一生呢?”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十分敬佩,赞叹说:“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马援铜柱

【释义】“马援铜柱”表示将领征战边地建功立业。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贼征侧余党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峤南悉平。《后汉书·马援传》注引《广州记》曰:‘援到交阯阯,立桐柱,为汉之极界也。’”

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派遣他率军到交阯郡平定征侧、征贰的叛乱。两年后,直到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马援才传来捷报,斩杀了征侧、征贰。

马援率领大小战船两千多艘,战士两万多人,攻伐九真郡造反者征侧的余党都羊等众。从无功县到居风县斩杀和俘获了五千多人,岭南一带完全平定了。马援到交阯郡之后,就在边界上竖立两根铜柱,以作为汉与南方诸国的疆界标志。

◆不甘雌伏

【释义】不情愿像雌鸟藏躲似地退缩不前,无所作为。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典传》。

东汉末年,成都有位学者,名叫赵典。他熟读经书,品行端正,后来被朝廷召为官吏。赵典的侄儿赵温,年轻时很有志向。他在做京兆丞的时候很不得志,常常叹息不能为国家立功。一次他对朋友感慨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雄鹰那样展翅高飞,怎么可以像母鸡一样趴在地上(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不久,赵温真的弃官回家。那年正赶上灾荒,他将家中存粮拿出来救济穷人,州郡都传颂他的美名。

◆不名一钱

【释义】名:占有。没有一文钱是属于自己的,形容十分贫穷。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

西汉时,汉文帝有个宠臣名叫邓通。事实上,邓通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但善于阿谀奉承,因此汉文帝很宠爱他。

有一天,皇宫里来了一位算命先生,汉文帝就让他给邓通算上一命。那位算命先生仔细端详了邓通一会,就说:“以后他会穷得饿死。”汉文帝笑说:“这怎么可能呢?我可以让他很富,他怎么会受穷饿死呢?一定是算错了!”算命先生说:“我算的是这样,以后是否应验,只有等到以后才知道。”

当时,因为邓通深得汉文帝喜爱,得到很多的赏赐。后来汉文帝又下命令把蜀郡严道(今四川荣经)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邓通自己私人铸钱,邓通更是发了大财。在当时,除了皇帝没有比他更富的了,简直是富可敌国。

汉文帝曾经生疮化脓,邓通就用嘴为汉文帝吸出脓液。一次,太子来问候文帝的病情,文帝就让太子也为自己吸脓,太子不敢不吸,但脸色很难看。后来,太子知道了邓通常为汉文帝吸脓的事,就对邓通恨得要死,心想:等我当了皇帝,一定要好好收拾他。

汉文帝死后,太子即位当了皇帝,他就是汉景帝。景帝马上免去了邓通的官职。没过多久,有人告发邓通把铜偷运到境外去铸钱,于是,景帝便没收了邓通家的所有财产。邓通没有了家产,还欠了很多债。景帝的姐姐赐给邓通一些钱,也全都被没收了。最后,邓通真的穷得没有一文钱,寄食在别人家里,一直到死去。

“不名一钱”又可以写成“一钱不名”、“一文不名”、“不名一文”等。

◆不屈不挠

【释义】屈:屈服。挠:弯曲。意指在恶势力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十分顽强。古作“不桡不诎”。

【出处】汉·班固《汉书·叙传下》。

西汉成帝时,京城长安谣言四起,纷纷传说要发大水了,结果搞得人心不安,都争先恐后地准备搬家。

在一片混乱中,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吓得六神无主,他惊慌失措地来到成帝面前劝其避水,“慢着!”丞相王商挺身而出。王商劝阻成帝说,事情的真实情况还没有调查清楚,皇帝率先奔逃,肯定会使人心更加慌乱,应该对这件事展开调查,最后再下结论。成帝听后依言展开了调查,发现洪水一事果然纯属谣传。他因此对王商大加赞赏,并批评了王凤。

此事过后,王凤对王商便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他多次在成帝面前诬陷王商,成帝禁不住花言巧语的劝诱,最终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后来,史学家班固评论王商是因为“不桡不诎”,坚持正义而丢的官。

◆中流击楫

【释义】船到河流中央时敲击船桨。楫,浆。比喻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祖逖传》。

春秋时,吴国的军队打败了楚军,进入到楚国境内家城,楚昭王吓得逃到国外。这时楚国有一位爱国的大夫申包胥,没有得到楚王的命令就私自跑到秦国请求救兵。他对秦哀公说:“吴国无道,想吞并天下,现在已攻占了楚国,我特此前来告急,请求援助。”秦哀公说:“你先住下,这事我们议后再做打算。”申包胥说:“我们国君失去社稷,流亡于草莽之中,我做臣子的怎能安居?”于是他就站在秦国殿庭上,痛哭不止,滴水不进。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他说:“楚国有这样的大臣尚且会亡国,我没有这样的大臣,恐怕亡国之日也不远了。”于是秦哀公立即下令出兵救楚,终于击退了吴国军队,恢复了楚国。楚昭王回国后,要给申包胥奖赏。申包胥说:“我挽救国家,不是为了自身的名利,如果为了得到奖赏,便是出卖了自己的气节。既然君王已经安定,我又有何求?”当晚,他不辞而别,隐居深山去了。在我国古代社会,这种忠贞之士无论在文官还是武将中,都屡见不鲜。东晋时的祖逖,便是这样一位胸怀国家、忧国忧民的志士。

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土,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今百姓在少数民族的蹂躏之下,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任我做统率,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由此敌兵可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备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将士心中像浪花一样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楫),向众人发誓说:

“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祖逖渡江以后,远近遗民都被他的事迹和爱国热情所感,纷纷加入他的军队,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犒赏三军。由于祖逖治军有方,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收复了不少失地,不久,黄河以南又成为晋朝疆土。

◆孔席墨突

【释义】孔席:孔子的坐席。墨突:墨子的烟囱。人们用“孔席墨突”形容忙于世事,到处奔走。

【出处】此典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千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之利,而除万民之害。”

这段话意思是说:

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到处奔走游说,甚至有时连坐席也没有坐热,就又起身走了。墨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也是不辞劳苦地四处奔波,周游列国,往往到了一个地方,烟囱还没有烧黑,就又动身走了。因此圣人不以山为高,不以河为宽,忍着耻辱求谒当时的国君,不是贪图俸禄,也不是羡慕爵位,而是想担起天下重任,为天下百姓兴利除害。

◆尺寸之功

【释义】“尺寸之功”形容功劳很小,微不足道。

【出处】此典出自《战国策·燕策一》:“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奉齐助之伐宋,民劳而实费。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仇强而国弱也。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而足下行之,将欲以除害取信于齐也。而齐未加信于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然则足下之事齐也,失所为矣。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负其祸矣。’”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有一次,齐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该如何是好呢?这时,有一个名叫苏代的人,他想出一条计策:说服燕国联合秦国共同攻打齐国。这样一来,齐国自顾不暇,宋国也就保住了。苏代写了一封信,打发人把信送给燕王,信是这样写的:“燕国强大,属于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之列。虽然是这样,却让齐国扣押着人质,使自己名声受损、权威降低。如今又侍奉齐国,帮助它攻打宋国,弄得自己劳民伤财。您想,无论是攻破宋国,还是侵占楚国的淮北,都会使齐国的领土扩大,造成仇敌强大而燕国弱小的局面。这些都是燕国的大患,而您却想以替齐国除掉祸害的行动而得到齐国的信任。但是实际上齐国不一定会信任您,反而要更加嫉恨燕国。这样看来,您侍奉齐国的决策和行动,就太不值得了。攻打宋国使燕国劳民伤财,又没有微小的功劳,功破宋国却扩大了齐国的领土,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要遭到齐国的祸患。”

苏代在信中还说,宋国的失败对燕国来说,其实是一场灾祸。他极力劝谏燕昭王联合秦国去攻打齐国,这样就可以报仇雪耻,不再受齐国的欺负了。燕昭王看完信后喜不自胜,立即召来苏代,与他一起商讨攻伐齐国的对策。结果,攻破了齐国,齐闵王被迫出逃。

◆斗鸡走狗

【释义】指一些游手好闲的人的无聊嬉戏。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沈,相随行,斗鸡走狗。”

西汉时,有一个大臣叫袁盎(《汉书》作爰盎,此从《史记》),字丝。吕后专权时,他曾当过吕后的侄子吕禄的舍人。汉文帝是被其兄袁哙保任,得为中郎。后历任齐相、吴相。袁盎与御史大夫晁错一直都有矛盾。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告发袁盎“多受吴王(刘濞)金钱,”袁盎被降为庶人。

汉高祖刘邦在世时,为了巩固刘氏政权,曾封了许多同姓王。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王、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六国,发动了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袁盎朝见景帝,挑拨景帝与晁错的关系,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向景帝建议诛杀晁错。在袁盎的诱导下,景帝错杀了晁错。但是,杀了晁错,并没有制止刘濞等人的叛乱,七国叛军反而更加猖狂地向朝廷进攻。在事实面前,景帝才醒悟过来,重新下了平叛的决心,派周亚夫为太尉率军迎击,最后平息了这次叛乱。

叛乱平息以后,袁盎在楚王刘礼手下为相,但所献计策不被楚王采纳,袁盎遂病免居家。病归以后,袁盎以前的威风和斗志逐渐消失,竟在乡间随波逐流,斗鸡走狗,以度余生。后来,因事被梁孝王所怨恨,遭到刺杀。

◆无所不至

【释义】“无所不至”表示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有一次,孔子给他的学生讲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共事时说:“不要同品质低劣、庸俗鄙陋的人共事,因为这种人利欲熏心,贪得无厌,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个人的得失绞尽脑汁。‘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意思是: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担心自己得不到;得到了职位后,又怕失掉;如果他怕失掉,就会无所不用其极,想方设法来保住已得的职位。孔子说完之后,稍停了一下,然后告诫学生们:“像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一定不要与他们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