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习惯学习法
22128000000018

第18章 学生提高文科能力故事推荐(9)

70.“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71.翻跟斗

从前有一个老实忠厚的庄稼人,名叫潘银斗。他妻子姓乜。这一对小夫妻对父亲极孝顺。父亲死后他们一块到庙上去祭奠父亲亡灵。

庙里的道士认字不多,尤其是见了这潘字和乜字,更党眼生,又不肯问问他俩姓什么,怕丢了自己面子。于是硬着头皮念道:

“孝男——翻跟斗——”

潘银斗听见道士让他翻跟斗,心想:

“必定是亡父在阴曹地府受磨难,叫我翻跟斗替他赎罪。”于是就在庙堂地下横一个、竖一个地翻起跟斗,累得浑身冒汗,两眼发直。

道士认为潘银斗是犯了心口疼的病,不然怎么突然满地打滚?“不去管他,还是念我的……”道士接着念道:

“孝媳——也氏——”

潘银斗听见“也是”二字,顿时慌了手脚,急忙伏地给道士磕头:“道士老爷呀,可怜可怜我们吧,我老婆怀有身孕,不能翻跟斗呀,要翻,还是我替她翻吧!”

道士自己也糊涂了:“莫非是中了邪?怎么尽是胡言乱语?”

“算了,你们回家去吧!”道士一气之下回后房去了。

72.“马病下牛”的故事

一天下午,三年级学生马玉聪托隔壁的小李给张老师带去了一张请假条。张老师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张老师:马病下牛不来。”

张老师拿着假条,左右看不明白,就到教室里去问小李和跟小马同村的另外几个同学。大家看过马玉聪的假条后,七嘴八舌地猜开了。有的说小马的爸爸是饲养员,饲养场的马病了,他要帮爸爸照料牲口,所以请假。也有的说,准是饲养场发生了怪事,一匹母马生了头小牛犊,马玉聪看热闹去了。

放了晚学,张老师同这几位同学一起到了马玉聪家里,进门一看,小马的妈妈躺在床上,马玉聪正在一旁给他妈妈熬药。

张老师问候了马玉聪的妈妈,又问马玉聪:“小马,你怎么下午没去学校啊?”

马玉聪看着小李问:“你没把我写的请假条给老师吗?”

张老师掏出假条,交给马玉聪:“你看看你写的是什么意思?”

马玉聪接过假条看了看,又抬头望着老师,困惑不解地说:“今天我妈病了,下午要熬药,所以不能去学校。”

“哈哈哈哈!”同学们终于恍然大悟,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张老师没有笑,她对马玉聪说:“小马,你仔细看看,这张假条上有两个错字。‘妈’字少了‘女’,‘午’字出了头,就把事情搞乱了套,差点闹出大笑话。”于是,她把刚才大伙的猜测又说了一遍。

马玉聪听了,脸一直红到了脖子根。马玉聪的妈妈听了,气得没喝汤药就浑身冒开了汗。她指着儿子说:“你这个小迷糊啊,看你还要不要读书?”

73.目不识丁

从前,有个土财主,他本人不识字,很想让他的傻儿子念书识字。可是,他总请不到私塾先生教儿子。教傻子念书费力不讨好,谁肯送上门丢人?无奈,他只好让人写了张招师榜文,贴上大街。榜文是:“一年内有教会敝舍犬子一字的先生,酬银十两。”

一天,一位秀才看到榜文,主动找上门来,自说要当他家的私塾先生。土财主正苦于没人来呢,见这位秀才找上门来,自然高兴异常,当下就跟秀才议定:一年后按学生识字多少付习修费,学生每识一个字付银十两。

土财主让人整理好书房,让傻儿子拜了老师,秀才就开始教傻小子识字了。头堂课,秀才教学生认的是个“丁”字。秀才先把丁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石板上,摆到傻小子面前说:“这个字念丁。”傻小子摇了摇头,不会念。秀才扳着傻小子的指头写着说:“这念丁,这念丁!”傻小子嘿嘿一笑,仍然是不会念。秀才每天把个丁字摆在傻小子面前教,一直教到快满头一年了,傻小子仍然学不会念。秀才着急了,找来一个大铁钉,给傻小子看着说:“这铁钉的顶端是一横,铁钉的尖腿是一竖;这一横一竖合起来为‘丁’。”秀才说一遍,让傻小子跟着说一遍。这办法还真灵,傻小子居然也能说:“顶端是一横,尖腿是一竖,一横一竖合起来为‘丁’。”秃才十分高兴地来到土财主面前说:“老东家,公子识字啦!”土财主比秀才更高兴,忙说:“快!叫他来念个字我听听。”秀才回房把傻小子叫来,在八仙桌上写了个丁字让傻小子念。傻小子两眼直楞楞地看了一会儿桌面上的那个丁字,忽然抬起头来傻笑一声说:“顶端是一横,尖腿是一竖,一横一竖合起来为‘丁’。”土财主见傻儿子果然识字了,只乐得像六月天喝雪水,痛快透了,赶忙转身向院子里喊:“管家,管家,快来呀!”管家跑过来,土财主吩咐说:“我儿子会念字了,赶明儿把亲戚、朋友、街坊都叫来,让他们都见识见识!我就不信我家出不个文曲星!”

第二天,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被叫来了。土财主彬彬有礼地把客人一个个迎入客厅,又让座,又让茶。客人来得差不多了,土财主吩咐秀才叫儿子来当众念字。

秀才回书房问学生:“我教你念的那个‘丁’字,你还记得?”傻小子说:“记得。”秀才怕学生到时念不上来,又嘱咐说:“今天,你父亲是让你当众念字,你千万可别忘了呀。你家客厅墙上钉着个铁钉子,到时候你要忘了,你就看我,我伸手一摸那铁钉,你就想起来了。”嘱咐罢,秀才领着学生来到客厅。土财主让秀才在八仙桌上铺纸写了个丁字,然后让他的傻小子念。傻小子见满屋的入都在看他,心里一着慌,把丁字给忘了。傻小子扭头看先生,见先生正伸手摸墙上的橛子,便开口回答说:“呵,我想起来了,那个字念橛儿!念橛子!”傻小子这一念,惹得众人哄堂大笑起来,气得土财主差一点晕了过去。秀才一旁感叹着说:“教了快一年了,仍然是目不识丁啊!”

74.挖心

从前,有个姓陈的土老财,请来个姓国的先生教自己的儿子读书。这国先生到陈家以后,处处谦虚谨慎,对陈老财是毕恭毕敬。每逢见面,总是开口一个东家,闭口一个东家。

可是,陈老财是位粗通文字的人,不懂什么叫东家,一听先生称呼他东家,心里就不高兴。暗想:我陈某待你国先生不薄呀,你为啥称呼我东家不叫我陈家呢!

一天,陈老财实在忍不住了,把国先生叫到客厅里,称呼道:“口先生,请坐。”国先生很不自在地说:“东家,我姓国,不姓口呀。”

陈老财把脸一沉说:“咱这是一还一报呀。我本姓陈,为啥你叫我东家?既然你敢割去我的耳朵,我就敢挖掉你的心,叫你口先生!”

75.朱熹有几个儿子

从前,有两弟兄,哥哥教书,弟弟种田。有一天,哥哥正在学校教课,突然来了一个游馆的先生。游馆先生用生僻字和深奥的书考他,他考不过,只好让馆。

弟弟见哥哥垂头丧气地回来了,问清了原因以后,便叫哥哥把长袍子换给他,去帮哥哥把教书的馆夺回来。

没半天时候,弟弟凯旋而归,叫哥哥仍旧去坐馆教书。哥哥不相信地问道:“你一字不识,怎么考得过那位游馆的?”弟弟说:“我先考他一个字,他回答不上来。”

“你考的是什么字?”

“我问他:‘丁’字头上五点是什么字,他不认得。”

“唉呀,这个字我也不认得呢!”

弟弟指着放在墙边的草鞋耙说:“你看,这打草鞋用的木耙,不正像一个‘丁’字头上加了五点吗?”

哥哥笑着说:“难怪他不认得,你还考过他的书没有?”

“考了。”我问他:“猪兮有几子?他也答不上来。”

“唉呀,朱熹倒有这个人,他有几个儿子我也不晓得呢?”

“怎么这个问题你们都不知道!猪兮有三子,那日游西湖,一子落水,浴乎哉,洪水泛滥于天下,幸亏黄氏娘娘搭救,三子命全。七孰(叔)八经(斤),八孰(叔)七经(斤),尔后能通十经(斤)。”

哥哥被弟弟这段书弄得糊里糊涂,要求弟弟详细解释一下。弟弟解释说:“上年我家养的那头母猪,坐了三头小猪。有一次,三头小猪出去吃草,有一头小猪掉到臭水坑里了。幸亏黄嫂从那里路过,把小猪救起来了。后来,七叔捉的一头猪八斤,八叔买去的一头七斤,岗背弯的能通大哥捉去的那一头有十斤哩!”

哥哥听了弟弟的话,哈哈大笑,高兴地换好长袍,仍旧去教书。

76.安乐窝

北宋时期,河南范阳地方有位文人叫邵雍。他知识渊博,涉猎广泛。他对《周易》这本书特别精通,认为周文王写的是“后天易”,而伏羲氏所著的是“先天易”。他对《周易》的研究超过了以前的水平。

由于他的人品与学问都很好,所以多次被人向朝廷举荐。当朝廷授予他官职时,他总是婉言谢绝。他平日常常是闭门不出,安心于读书和写作,潜心地研究学问,所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学者。

后来他搬到了京城洛阳。当时的一些名人像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等人都很仰慕他,因此与他常有来往。他们常在一起饮酒赋诗,谈论读书作文,关系非常密切。

司马光等人还在洛阳城替他购置了田园与宅院,邵雍就定居在这里。他在宅院中栽上鲜花,种植树木,还种了一些庄稼。他在田园里春种秋收,以自己的劳动为生。虽然收获的仅能糊口,但他从不叫苦,只要有空,他还读书吟诗,自得其乐。

他安于这种自食其力的耕读生活,给自己取了个名号叫“安乐先生”,并且把自己的住处取名为“安乐窝”。意思是自己非常满足这种看似清苦而内心安定、快乐的生活。

“安乐窝”后来就成了一个常用的词。它常用来比喻舒适的生活处所,一般没有贬义。也有人把专门追求舒适的生活环境称为经营安乐窝,这就带有贬义了,因此在使用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用。

77.中国文字从何起源的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它到底古老到什么程度,具体起源于何时,又是文化史上极富争论性的一个问题。

从战国时代,我国学者就开始注意汉字起源的问题了,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仓颉造字说,但仓颉是什么时代的人,却也众说不一。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率都说他是黄帝的史官;崔瑗、曹植、蔡邕、索靖说他是古代的帝王;徐整说他是在神农、黄帝之间;谯周认为他在黄帝之世,等等。仓颉造字的方式,有人说是统一了文字的书写方式,流传后世,有人说是发明了象形之文。此外,有人把结绳记事作为汉字的起源,有人把八卦视为汉字的起源,也都是一家之说。

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汉文字是由人民集体创造的,经“巫”和“史”整理而成。有的史学家认为,到了殷商时代中国才有了文字: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但也有史学家提出,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了,中国文字的起始应从此往前推,前推多少,众说不一,有的主张至少上推1000年,有的主张推到夏以前,也有主张推到夏末的。在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中,对汉文字起源认定的依据也不一样。有人在仰韶期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很多长方形的古板,有刻画过的,怀疑是原始的文字;也有人从早于夏朝的陶器上所刻画的图案,来分析文字的初始形态。郭沫若曾在《奴隶制时代》中《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中提出过以半坡彩陶上刻画的条文为中国文字的起源,半坡遗址距今有6000年左右,但对半坡彩陶上刻画的符号的含义,却还没有阐明。

中国文字的起源,主要还须大量有说服力的材料佐证。

78.文字起源之谜是什么

文字已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但文字的起源,并不是一个能轻易下结论的问题。

被古文字学家确认为最古老的图画文字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在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一块几英寸见方的大理石碑上,两面12个左右的图画清晰地表明这里记载着一个重大事件。在图画文字之后,出现了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画谜文字”,绝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这种文字形式出现在公元前1800年的两河流域地区。音节文字很可能是字母文字最终形成前的一个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文字有:公元前3100年的苏美尔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字、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印度文字、公元前2000年的克里特线形文字、公元前1500年的赫梯文字、公元前1300年前后的甲骨文字。字母文字是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标志着文字规范化的到来。有些学者认为,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地使用闪米特语的人,采用了埃及的词汇符号并且使用了词汇的第一个发音而发展了包括某些确定的元音在内的字母文字。但美国学者格尔帕却认为,第一个能被公正地称之为字母文字的是希腊语,希腊语充分地接受了闪米特语的音阶表,发展了元音制度,首创元音与辅音的结合,第一次创造了完备的字母文字体制,是公元前9世纪。而另一些研究者却认为早在公元前1800年,这一伟大创造就已完成了。

关于文字的起源时间、地区、形式等总有许多难于确定的争论,很难理出一个整齐划一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