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逐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
影响认知发展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因素是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逐步储备稳定的较高级的概念与原理,以使学生更易于把含意深刻的问题同认知结构相联系,从而不仅使认知结构得到丰富与发展,尤其是使认知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帮助学生储备这种稳定的较高级的概念与原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①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模块。物理图景是人们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经过概括、抽象并且形象化的结果。
中学物理中的图景经常是过程图景,弄清过程的阶段以及各阶段之间的桥梁,不仅是抽象相应过程模型的前提,也为发现隐含的临界条件提供了线索。应该看到,一些图形之间是有共性可寻的,发现这些共性并加以概括,就可以建立起图景模型,它是一种简单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认知向抽象过程。
②帮助学生建立精确的物理模型网络。物理模型是人们把物理研究对象、过程及条件经过理想化加工后高度抽象出来的。
因为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的各类物理模型之间一般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帮助学生认真抽象模型,逐渐掌握模型网络并加以熟练应用,有利于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可以建立简单的思维定势,完成认知抽象过渡。
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理的教学中,我们在三种不同的表面上做小车运动的实验。从实验可以看出,小车在毛巾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短,在光滑的木板上前进的距离最长,可见在越光滑的表面上,小车所受的阻力越小,它前进的距离越远,它的运动越接近匀速。
在这里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又会怎么样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认知走向抽象,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小车要永远运动下去。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既不会向左偏移不会向右偏,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掌握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物理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练好基本功,教师要用好自然科学课本的科学方法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模块和物理模型网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经过多次练习巩固,学生就可以逐渐获得以实践经验为支柱的抽象概念及其联系,并且最终能不依靠这些支柱同样有效的完成思维过程,因而加速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为升入高一级学校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正是我们期待的结果。
7.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除了用观察、实验、科学抽象、逻辑思维、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方法外,各门科学还创造了许多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由于自然事物和过程本身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用于其它学科,并取得成效。
这就是各门学科间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转移。用力学的理论、观点、方法研究其它物理现象;把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用来研究化学现象;用物理学和化学的手段和方法研究生物现象;把数学应用于各门学科等,都是生动的例证。简而言之,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相互转移,并日趋数学化。
数理化的研究对象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的分析手段和逻辑思想是相通的。化学是从现象进入本质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化学变化的规律,以及物质的提纯、制备和应用。
物质转化的过程是分子或电子转移的过程。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大多是以理解和记忆为主,在解释和分析化学现象的时候,只要抓住一点:物质是转化了不是消失了,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会消失的!
“一张纸烧没了”只是我们眼睛的看法。物质的变化是由于物质转化了,转化成什么了?怎么转化的?为什么能转化?通过对化合价、电子转移的学习,化学的本质也就学到手了。
通过和学生交流之后,笔者认为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科学探究”的精神,采取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依托,是学习行为赖以运作的主渠道,也是自我发展的支柱所在。
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例如在物质性质的教学中,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性质的学习,教材都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总结物质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其独特的个性。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并尊重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努力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在内容上有许多有趣的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后,自行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用途,但传统的课堂上并不能满足学生自己动手,如危险的实验大多老师都不会做,而是直接将实验结果告诉学生,但没有亲手做过,很多学生都靠死记,过不久都忘了,达不到化学新课标的最终目的。
为了我的学生不出现这种情况,我非常注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让自己的学生在暑假提前对所学的新内容进行大的预习,对于课本中的实验都让学生在网校的动感课堂中亲手做一做。
在上新课之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在学习过程中具体要怎样做呢,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我做了以下总结:
(1)勤于预习,善于做听课笔记
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课前也一定要预习,在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
初中化学内容比较多,老师在讲课时,会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因此大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不过,在做笔记时,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2)常复习,多记忆
在课后应及时进行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每周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现行初中化学课本中有五六十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它们多为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记,便会感到在“化学王国里”行走困难。
(3)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
中学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4)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今后人们将会更多地从网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所以,新教材中增加了一处“信息网址”,这也是对教师和学生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入手,注重学生的生活氛围,尊重学生的智力水平,从最大限度地打开他们的心智,深入挖掘潜能,提升知识水平,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学生刚升入初三,就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化学,由于学生思想重视不够,若再加上教师准备不充分,学习化学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新鲜感随之消失,维持不了学习兴奋,学生潜能很难挖掘,对知识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
化学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要记忆的知识更多,有的需要死记,如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化学用语;有的需要理解记忆,如概念和定义、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等。没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笔者认为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是可以帮助学生挖掘化学学习的潜能的,我采取了下面一系列的方法:
巧留思维空间,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堂上,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画家画画,不会铺天盖地,布满画纸,而总会留点空白。
“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不就是有名的留白之作吗?因“留白”观画者便有了遐想的余地;作家作文,讲究含蓄,“纸有尽而意无穷”,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音乐家演奏,时而“千山咆哮”,时而“万马齐喑”,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想音乐,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同样,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会“满堂灌”,而是在细针密线,鞭辟入理的同时,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为学生的潜能的挖掘提供热源,那么,如何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八种方法。
(1)抛砖引玉法
所谓“抛砖引玉法”,就是在课堂讲授时,教师讲关键,点要害,把线索思路抛出去,然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引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好比射箭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张满了弓,却不发箭,让学生自己把箭射出去。
例如,在讲解中和反应时,我做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先在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几滴酚酞,出现红色,然后逐滴滴加盐酸,在加到最后一滴时,红色刹那间变成无色,在学生们的惊呼声中,我把关键字眼用着重号标出来,让学生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几滴酚酞为什么变红?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如何反应?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溶液的酸碱性?
这样,教师启而不发,指方向而不带路,讲学法而不讲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学生的记忆便深刻了许多。
(2)演绎归纳法
所谓“演绎归纳法”是指教师在帮助学生温习旧知,扫除障碍,作好铺垫,唤起联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得出结论,形成规律,即教师演绎,学生归纳。如习题课上某一类题的解法,教师可通过一组或几组不同的例题,描绘出大致的轮廓,帮助理清思路,而解题方法或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3)蜻蜓点水法
如果说演绎归纳法是教师演绎,学生归纳,那么蜻蜓点水法则相反。此法教师只在重点、关键处点拨一、二,给学生以简单的提示。大量问题则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有10克石灰石样品,要测定其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现在其中加入50克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杯中剩余物质量共57.8克,求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许多学生拿到题后,即开始进行计算,结果做得满头大汗还未有结果。此时我板书出方程式稍加点拨:“想一想杯中剩余物包括什么状态的物质?”学生恍然大悟,但具体解法留给学生自己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