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霸阅读学习法
22127800000007

第7章 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理论指导(6)

(5)多从原文中寻找和整合答案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平实、生动说明文。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学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11.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方法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各科教学中都要培养的一种能力。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进而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做史料分析题时,表现出解题能力差,不会很好地运用史料,这在几次会考中都有所表现。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行为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理解就是学习书面也就是教材内容的潜在意义,然后把理解的潜在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便领会这种意义。历史教材是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如何依托教材使学生学会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呢?

培养历史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清历史阅读在整个历史学习中的地位,认识到掌握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历史阅读能力。

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最主要的他们还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和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

培养历史阅读能力先从教师导读开始

阅读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特别是理解材料的能力,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具备。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阅读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这是一种技能。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

在教学中,阅读包含“学生自读”和“教师导读”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学生的“读”的实践制约着教师“导”的方式,教师“导”的水平又决定着学生“读”的质量。但对于阅读教学的成败来说,“教师导读”乃是关键。没有教师的导读,学生的自读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变成不着边际的瞎谈。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时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比如,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先问:战争为什么结束了?又问:美国为什么放弃中立参战了?这个问题教材上没有具体材料,这就要靠学生平时的历史阅读材料的积累了。再问:俄国为什么退出了战争?追问:俄国发生了什么革命?这个问题就会导引学生对后一课“俄国十月革命”的关注。

这样就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起来,他们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急于探知真相的强烈欲望。此时再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和其他历史史料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方法

无论哪种类型的历史阅读,其核心都是理解,所以理解就成为中学历史阅读的基本方法。理解的方法就是要按照历史知识的结构进行。一般来说,历史事物的共同构成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历史事物产生前的背景要素。

历史事件的本身要素:过程、经历、内容、状况等;历史事件产生后的评价性要素,指性质、作用、影响、价值、地位和特点等。我们可以概括为“五要素”,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由“时、地、人、事、义”五要素构成的,“五要素”涉及的信息点都属于历史基础知识,既是识忆的基本点,也是知识和能力考查要求的“再认、再现”的基本点。时,指时间观念。

有跨越几年甚至几十万年的相对时间观念,也有必须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绝对时间观念;地,指空间观念。有确指的具体地名,也有泛指的区域、地域范围;人,历史进程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活动者既有个人,也有群体;事,指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义,指事件的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经验教训、成败原因、评价等。

学生在阅读时要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结构,为进一步运用知识创造条件,所以,理解地去读,不仅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方法,也是整个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1)按知识的框架结构去读

在每一单元前,要求学生先读导言,每一单元的导言都是对这单元内容的概括,对学生整体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是很有帮助的。

历史课文中的每一课、每一目、每一段的每个内容、一个内容中的每个问题、每个问题中的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大方面入手,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再将着重点放在掌握知识点上。通过读书,要求学生分析、归纳课文内容,概括为要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2)反复阅读理解教材

在读的过程中,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要细读、精读,要逐字、逐句、逐段,反复阅读。现在有很多学生不愿去读,他们只喜欢听,但往往是听过就忘,最终还是没能掌握历史知识,甚至对历史产生不了兴趣。

因而,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感受历史。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突出重点;对生僻的字、词、人名、地名或书名等要准确识记、不写错别字;对一些过渡性内容、课文补充的小字内容要求学生粗读。

(3)带着问题去读

教师在讲解之前,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或阅读,引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考。

例如讲俄国的十月革命时,我准备了这些问题,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爆发于何时,结果如何?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由此,就可以引出俄国进行十月革命的原因。学生阅读后基本上能按照课文准确地做出回答。

(4)边读书边思考

带着问题去读,当然是要学生读书时要进行思考。读书是手段,读出问题、归纳出知识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才是目的。

总之,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显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学、去思,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12.提高阅读能力的转变技巧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从要我读到我要读

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究其本质就是教师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阅读愿望,使阅读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时,你可能很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

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的确,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即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指的就是这个影响。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此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从提高自我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自古便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

就学生来说,作文材料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来自课本,二是来自课外阅读,三是来自自身生活积累。归根结底,都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毕竟一个人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更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阅读给予人的便是间接经验。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长期地,持之以恒地,这样定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进入阅读领域的向导。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即主动阅读,从而实现第一次转变,从要我读到我要读,并为下一次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我要读到我爱读

从我要读转变为我爱读,指的是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从“我要读”的愿望、决心,提高到“我爱学”的境界,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兴趣了,才会产生乐于接触并力求参与其中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在“问题驱动”下,学生“主动介入”的状态,正是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从字斟句酌这些浅层次的阅读,到对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感情质疑的高层次的阅读,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

当然,质疑阅读,并不局限于同一篇作品进行阅读,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风格与特色,可以进行一个大范围的质疑比较阅读: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不同作家在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老舍《骆驼祥子》与夏衍先生的《包身工》;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与质疑: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与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鼓励学生多疑、善问,正是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一个突破口。

其次,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当一回小老师。青年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适时地给予他们一些表现机会,对推动他们主动阅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教会学生上网阅读,满足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因特网上的文章时效性强,只要将鼠标一点,学生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文章,古今中外,包罗万象。

强化激励,优化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法宝。在阅读活动中,老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当然,老师对那些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虽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要加以补充、归纳。总之,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平等的态度、亲切的微笑、积极的鼓励和真诚的点拨,加上流畅的语言,定能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