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09

第9章 礼仪礼貌语言手册(8)

四、讲究艺术,话外有音

1.庄话谐说:正事笑着说

诙谐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对方感情上的愉悦轻松;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十分庄重严肃的场合,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在笑声中可能更容易接受。

在当今,谁都希望自己有个高工资、高职务。可如果向老板公开提出加薪或升职要求,是不是有点太尴尬?一个青年打工者因为话说得好听而成功地获得了加薪奖励,他的说法值得一学。

他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0%和20%。大鼻子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洋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面对老板的鼓励,青年人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岂不太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由此看来,庄话谐说,笑着说话,真是妙不可言。

2.明话暗说:话中还有话

有时候,有的话说得太明了,也就嫌深了。说明了和说深了都可能触及到对方的尴尬处,所以,为避免难堪,保持对方面子,有些明话可以暗示过去。渡江战役前夕,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政府即将垮台。周恩来力劝国民党和谈代表留在北平共事,不要回去做蒋家的殉葬品。代表们也对原政府失去了信任,却又不知毛泽东能不能容忍他们这些异党分子,就想探个究竟,也好为自己求得一条退路。可如果直接相问,就明显有乞降之嫌,大家都抹不开面子。有一个成员趁打麻将的时候,轻描淡写地问毛泽东:“是清一色好,还是平和好?”毛泽东心领神会,爽快答道:“还是平和好,我喜欢打平和。”就这样,一个重大的信息悄然传了过去,代表们全留了下来。问者固然高明,回答也是不凡。如果毛泽东再把暗话挑明,拍胸脯担保众人平安无事,一则显得深度不够,二则也似当面在说:“我饶你不死。”双方之尴尬仍在所难免。

3.近话远说:绕弯表心意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意思又不能不表达。这时,如果采用“借他人之言,传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个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说出,便可以弱化对方的不满和对我方的不利影响。这种方法就是近话远说。

近话远说能够人为地拉开话题与现场之间的距离,给双方留下一个缓冲带。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就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当时,张学良的实力比杨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观点摆在张的面前,而张又不赞同,后果实在堪忧。于是就借了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传出心声,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策。

4.深话浅说:有刺藏棉中

问题的深处总要牵涉到本质上,就本质问题争执不下,容易构成僵局,问题搞僵了,不但关系到彼此的利害,也关系到彼此的面子和尊严。这时就应该从深的问题中爬出来,绕过本质.在浅明的问题上导引变通。这样就可以使深的问题被掩盖起来,让对方产生积极的行动。

当对方在较深的问题上固执己见时,我们可以故意把对方捧到优势的位置上去,表明决定权在对方手上,我方则处于“附庸”顺从的地位,使对方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然后,我们可以以弱者、小者的身份表明自己态度,并且软中带硬地指出对方如一味固执己见,则我方迫于无奈只好采取某种消极行动,甚至退出合作,中止关系。对方站在“强者”的位置上,一方面碍于面子,一方面也要考虑现实后果,因而不得不有所变通,接受我方的意见。陈毅当外交部长时,有次出访印度尼西亚,就已陷入僵局的第二次亚非会议的会址问题再次与苏加诺磋商。苏加诺认为真正的力量在亚洲,所以会议不但要在亚洲开,而且要在印度尼西亚开。眼看说不下去了,空气好像凝结了,陈毅和颜悦色,一字一句地对苏加诺说了一段极为精彩的话:“阁下是总统,总统就是统帅,而我只不过是个元帅。元帅当然要听总统的话啦!您统帅下命令,我元帅当然就要执行。但是呢,元帅嘛也有义务给统帅提意见、提建议。如果统帅老是不接受元帅的建议呢?元帅我就只好辞职不干了。”这段不紧不慢,不愠不火的婉转的外交辞令,绵里藏针,深入浅出,充分显示出陈毅元帅充满睿智的语言艺术和高超的外交才能。苏加诺是明白人,待冀朝铸有声有色地把话译出来后,苏加诺慌了神,忽地一下子站了起来,脱掉帽子,在座位附近转了两三圈,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元帅阁下,你真厉害!”顿了一下,他无可奈何地说:“我接受你的意见,就在非洲开吧!”一场外交风波就这样烟消云散,陈毅的一席话使中国又获得一次外交胜利。在这个例子里,面对固执己见的苏加诺,陈毅故意把自己降到弱者位置,指出自己作为“元帅”只有给统帅提意见的权力,而真正的决定权是在苏加诺手中,让苏加诺得到了面子上的满足,这自然令苏加诺感到受宠若惊。但接着,陈毅又指出,如果苏加诺这位“统帅”老不接受“元帅”的意见,那么,“元帅”也就只好辞职不干了,言外之意是中方将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利于两国关系的消极措施。这一下,苏加诺不得不清醒下来,冷静地权衡利弊了。

5.己话他说:利用他人嘴

有一些特殊情况,由于碍于情面,有些话自己难以启齿,有时同一句话,虽然己方说出来可以自然而然,但对方听罢,也可能会产生误解,引起尴尬,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之策。王某准备借助于好友赵某的路子做笔生意,可就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赵某的第二天,赵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赵某的未亡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王某是这样对赵夫人说的:“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你看困难大吗?”

看他,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却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其实他明知赵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斡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络那些门路,困难不小还又时不我待。

结果呢?赵妻反过来安慰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就这样,王某循循诱导,把自己要说的话让对方自己说了出来,心里的一块重石头被自己轻飘飘的几句话卸在了地上。

6.话外有话,款款细语蕴玄机

陈玉峰和言启悟苏步青

苏步青九岁时,家里很穷。他父亲把从牙齿缝里省下来的一担米挑去当学费,送他到离家一百多里路的平阳县城高小当插班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的成绩是全班32人中倒数第一名。

一些富家子弟讽刺、挖苦他,大声嚷嚷着:“苏步青‘背榜’了!”“苏步青坐红交椅了!”这些话使苏步青感到没脸见人,躲进蚊帐低声哭泣。谁知一个地主的儿子跑上楼来欺他,一把扯下苏步青那又黑又破的蚊帐,横蛮地说:“这么难看的蚊帐怎么配挂在房间当中?到边上去!”硬把他的蚊帐挂到房间最边上、靠近楼梯口的铺位。夜里,穿堂风吹得门环叮哨作响。苏步青又伤心又害怕,拿被子蒙头睡觉,到半夜一翻身,顺着楼梯滚到了楼下,摔得鼻青脸肿。

那时,苏步青年纪小,不懂事,光贪玩,一连三个学期都考最后一名。同学、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一天,教地理的陈玉峰先生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摸着他的头,非常亲切地说:“我看你这孩子挺聪明,一点也不笨,只要肯努力学习,肯定能考好的。”苏步青到这学校以后,因为家里穷,功课又不好,受尽了讥笑和谩骂。如今,听到这些话,就像一双温暖的大手抚摸着他那备受欺凌的幼小心灵,他感到热乎乎的。

陈老师让苏步青面对面坐下,拉着他的手,给他讲起了故事:

“牛顿十二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许多同学瞧不起他。一次,一个同学蛮横地欺侮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同学身体比牛顿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这同学。但这时牛顿忍无可忍,跳起来反击,把那同学逼到墙角,掀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牛”劲来,竟然这样勇猛,只好屈服了。牛顿从这件事中领悟到做学问的道理。他想,只要下决心,发狠劲,就能把困难制服。他发愤努力,学习成绩很快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

接着,陈玉峰先生朝沉思中的苏步青看了一眼,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去报答他们呢?”苏步青听着听着,禁不住流下眼泪,第一次痛切地感到自己做错了事。

从此以后,苏步青像变了一个人。上课,他全神贯注地听;课后,他专心致志地读书、做作业。老师布置十道题,他会做上三十道、五十道;别人读—遍书,他会读上三遍、五遍、十遍。结果,这学期期末考试,苏步青一下子跃居第一名。这以后,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留学,他再没有得过第二名,每次都是全班第一。甚至在日本留学时,日本老师对这位好学不倦、成绩优异的青年人十分喜爱,竟至于要把女儿嫁给他。苏步青是高小插班生,且又年纪小、贪玩,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不足为奇,但被讥为笨蛋,既是对人格的侮辱,也是对其智力的否定,很可能使人破罐破摔,堕落下去。教地理的陈玉峰先生慧眼独具,采取迂回诱导的方式启悟了苏步青。陈先生共采取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温暖激励,用充分肯定热情鼓励的话语,温暖苏步青那备受欺辱而几乎破碎的心,使其树立起自信心;第二步榜样诱导,用牛顿的故事启发苏步青懂得,一个人只发狠劲、下决心拼搏,就没有制服不了的对手和攻克不了的难关;第三步对比批评,拿苏步青现在的情形与父母的希望进行对比,让其看到成绩就对不起父母,促使其痛下决心,发愤读书。这一番教育效果显著,一颗明星开始升向灿烂的天空。

同学们,“中国富裕吗?”

上海某高校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去给学生上法语课。这时,窗外阳光灿烂,教育内却亮着明晃晃的六盏大日光灯。老师环视教室,若有所思,一言不发。

学生们看着老师的模样,都十分诧异,心想:怎么啦?发生什么事啦?这时,老师用法语问大家:“同学们,中国富裕吗?”这一意外而又简单的问题使大家更觉奇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当然不富裕。”

“那么,为什么大白天还要开那么多日光灯呢?”老师追问。

一句话,使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几位同学迅速把灯关了。事隔几月后,同学们回忆说:那天老师两句简单的问话,像烙印一样,至今难忘。从那以后,教室里再也没发生过大白天开灯的事。这位法语教师是采取演绎推理来进行迂回诱导的。“中国富裕吗?”的问句中包含了这样的前提:如果中国不富裕,就不该铺张浪费;中国不富裕,所以大白天不能开那么多日光灯来铺张浪费。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所以给同学们深刻的教育和深刻的印象。不过细究起来,这个大前提有一定的漏洞,其中包含有“富裕了就可以铺张浪费”的意思。正确的说法是,中国即使富裕了,也不应该铺张浪费,何况不富裕呢?

7.迂回劝诱,机智问答服众人

恳言相劝,沙俄皇宫不烧了

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嚷道,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心中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无济于事。

列宁同志得知此消息,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同志很恳切地说:

“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不可以呢?”

农民们一听这话,列宁同志并不反对他们烧,立即允诺道:“完全可以。”

列宁同志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谁?”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同志又问:“但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同志再问:“那还要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化的一种表现,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愤激的群众,列宁的五句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提高了其思想认识保住了皇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步骤是,首先理解和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可以争取到引导群众的时间和机会;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原来是沙皇统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回归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这个道理是可以服人的,因此农民们点了点头。最后一问,是强化迂回诱导的结果,让群众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目的。

摆正自己,从头做起

有一个人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忿忿地对朋友说:“我的长官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