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71

第71章 台上演讲语言手册(11)

8.以发人深思的案例抓人

所谓惊人的事例,往往是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或者难以想像的事例,然而它却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这些事实能使人们感到震惊,引起关注。如美国费城“乐观人俱乐部”主席鲍罗吉本斯,他在《犯罪行为》的演讲开头所引述的事实,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证。他说:世上最坏的罪犯是美国人,这些话初听虽然有些可怕,但确系事实。克里夫兰城、俄亥俄城的杀人犯要比伦敦多6倍,以人口比例计算,窃案比伦敦多170倍。以克里夫兰城一地来说,每年被抢或被窃的人,比英国、苏格兰、威尔士三处的总和还多,纽约一地的凶杀案,比法国或德国、英国、意大利还要多。这的确是触目惊心的数字,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美国是世界犯罪率最高的国家这一事实。演讲者一登台开讲就如此出语惊人,不得不令人咋舌和震撼。一个纽约,凶杀案竟超过西欧的一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样难以想像的情况发生?听众在震惊之余,迫切需要探明究竟,这就自然过渡,顺理成章了。运用惊人的事例,其旨意就在于“出乎意料”,使人为之一震,有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在听众平静的心灵上掀起情感的波涛。例如,有位叫姚能海的演讲者,在《教育与民族振兴》的演讲中,就是有一般人意想不到的事实做开场白的: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它曾参与挑起一场罪恶的战争而惨遭失败。在战后的那些凄凉悲惨的日子里,铺天盖地的笼罩着它的是寂寞和黑夜。那时它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0美元,它资源贫乏而又人口密集,似乎它的惟一出路只有拿起讨饭碗与打狗棍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当年被舆论一致加以嘲弄的民族,竟在大洋中的那一小群岛屿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日本民族振兴的秘诀在哪里?演讲者通过对具体事实的生动描述,把因为发动战争给日本民族带来灾难的悲惨景象展示在听众眼前,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自不足为奇;但是,奇就奇在它竟然一下崛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就出乎人们意料之外。通过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紧紧扣住人们的心弦,演讲者再有力一问,人们不得不引起深思了。“日本民族振兴的秘诀在哪里?”这恰恰正是听众想说的话、想发的问,演讲者与听众似乎是“不谋而合”。这也正是演讲所期求的最佳效果。

1979年12月在青海西宁街道,王欢茹悬挂血衣,连续三天声泪俱下控诉一位省厅级干部的儿子故意杀害她弟弟王强的事实,赢得了上万围观者的同情心。她的开场白是:亲爱的父老兄弟姐妹们:

请您留步!请您看看这件血衣吧!它是我弟弟王强的遗物。我那可爱的弟弟,他仅仅在人世上活了16年。16年啊,像一朵花刚刚开放就枯萎了!他是被惨无人道的凶手杨小民无故杀害的,他是怀着满腔的遗恨离去的!我那可怜的弟弟啊!王欢茹在大庭广众之中,用展示血衣的方式并辅之声泪俱下诉说的开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直观性和实体感,使社会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使广大围观听众产生了无限的怜悯和同情,人们纷纷要求对凶手绳之以法。可见,用惊人事实开头,反映极为强烈。当然,惊人事实必须注意客观真实。

1986年10月,应我国政府邀请,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首次来我国访问。在为她举行的国宴会上,她在祝酒辞的开头这样讲道:约390年前,我的祖先,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曾写信给万历皇帝,希望发展中英通商。

使者遇到了不幸,这封信始终没有送到。自从1602年以来,邮政改进了……您请我们来的邀请,安全地收到了。我极其荣幸地接受这个邀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通过回顾历史上的惊人事件,近400年未能实现的愿望今天终于梦想成真,说明此次来访实属不易,两国友谊珍贵之至。开场白格调高雅,语言简括,饱含深情,听众对演讲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9.引用哲理名言启迪听众

科学家、思想家的哲理名言,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历史经验的概括,丰富生活的凝炼,人生奋进的指南。在演讲开头中,如能准确、恰当地直接引用哲理名言,不仅可以增加演说的理论分量,而且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有位叫王理的演讲者,在《人贵有志》的演讲中,开头是这样:一个人要有志气。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在18岁的时候写过一段名言: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在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你,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演讲者首先就鲜明地把中心论点摆了出来,接着就是一段精彩名言的引述。这简洁的开头概括了立志、工作、成功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立志是前提,如果进不了立志的“大门”,就不可能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地工作,成功也就没有希望。这个深刻的哲理,不仅为证实中心论点找到了强有力的依托,而且像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线,统摄着全篇演讲内容。像这样出色的开头,很值得品味和借鉴。

再请看,王通讯的《人才成长的几个规律》,一开始就引述恩格斯的格言,说明主旨,从而发人深思。恩格斯说:“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规律。”

人的成长有规律吗?这是一个富有魅力而又比较艰巨的探索课题。掀开智慧女神的面纱,需要现代科学多学科、多兵种长期协同作战。这篇开头,同上面一例有异曲同工之妙。演讲者的设问,正是他要讲述的中心论题:人的成长是有规律可以探寻的。尽管每人的成长各有不同的艰难曲折,甚至扑朔迷离,但是只要透过表面现象,掀开神秘的“面纱”,排除各种“偶然性”因素,依然能够探究出支配它的“内部隐蔽着的规律”。因此,引述恩格斯的格言,使演讲的主张一下鲜明有力而且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沿着这个既定的“基调”说下去,演讲也就能顺畅地达到既定的目标了。

《让生命永远有价值地燃烧》,是吉林省青年演讲者刘劲松的一篇较有影响的演说词。他的开头是:朋友们:

我记得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讲过这样的话:“生命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的青春。”是呀,青春,多么美妙、亲切的字眼,它曾激励着多少青年人为使她更加闪光而努力地拼搏。

今天,当我准备参加这样一个主题演讲会时,我感到自己的心猛然间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震动,似乎还从未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清晰地感觉到:我已经走到了生命之中最可宝贵的辉煌灿烂的里程。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和青春活力的开头。演讲者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作为起点,并从这个特殊的“礼品”上生发开去,点明了“要为青春更加闪光而努力拼搏”的主旨,引用中述理,述理中抒怀,仿佛在听众的心中点燃了一把火,在听众眼前亮起了一盏灯,使人感到格外清新和振奋。有这样出色的开场白,整个演讲也就成功了一半。

再请看青年演讲者谢宁在《未来的中国》之开头。与上面几例不同的是,他不是引用一个而是一组名家名言,很有气势:“中国!一个巨人在那里沉睡。让他睡吧,因为他一醒来,就会撼动世界。”这是一百多年前,那位曾经横扫欧洲大陆,企图称霸全球的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在我们的民族还处在沉睡状态中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些西方的有识之土在密切地关注着我们这个东方巨人的动向了。到了19世纪末,又有一位英国的预言家预言,说未来世界将出现三个世界性的大国,这将是美国、俄国和中国。能够在19世纪有这样的看法,应该说是很有些历史眼光的。到了当代,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持这类观点的人更多了,看法也更明确了。有不少人认为,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当代持这种看法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人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几年前,尼克松出版了一本名叫《真正的战争》的书,其中有一章题为《觉醒中的巨人》,是专门讲中国问题的,尼克松写道:“中国现在正在觉醒中,它可能不久就要撼动世界。”他又写道:“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能够决定世界力量的对比,而在21世纪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那个国家,将是中国。”这是一篇纵情讴歌中国必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议论演讲,中心点在于呼唤青年一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努力奋斗。为了说明未来中国必将崛起的论点,他没有直接用自己的话说明,而是在开场白中,借用法国统帅拿破仑的名言,英国政治家的科学预言,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著述,极好地证实了中心论点,这无疑是典型而有说服力的,这一组名家名言给人一种不容置辩的气势,不仅为证实论题提供了可靠的根据,而且大大加重了议论的理论分量。这样的开头,实在是精妙之至。

10.引述诗文让演讲更有文采

如果说,演讲开头引用哲理格言可以加重理论分量的话,那么,巧妙引用词赋诗文,则可大大增添演讲的文采。开头恰到好处地引用诗文,对于烘托主旨,渲染气氛,调动情绪都有着十分奇妙的作用。请看,李燕杰同志在他的《演讲美学》一书中有这么一段生动的记述:记得有一次我到首都一家大医院演讲,在去医院的车上,我就想,今天的听众,有相当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有些人还受过西方教育,演讲一开始,就应该是高格调的,但又必须使人感到真诚亲切,感到你讲的内容和他有切身的联系。于是,我即兴写了几句诗,准备用它发端。当我走上讲台时,会场的情形正如我所预料的,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翻看医科书或其他的读物。有些人眼睛里流露出的情绪是:“我倒要看看你能谈出些什么?”面对这种场面,我没有慌乱,而是左手扶住麦克风,右手举起诗稿,高声朗诵了一首即兴诗:

“每当我忆起那病中的时光,

白衣战士就引起我深情的遐想。

她们那人格的诗,心灵的美,

还有那圣洁的光,

给我以顽强生活的信心,

增添着我前进的力量。

……”

随着我的声音、手势和感情的流露,我看到不少大年龄的医务人员把书摊在膝上,抬起头注视着我,原来交头接耳的人一下子安静了,会场气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听众的心被打动了,我和他们之间的感情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当我朗诵完最后一个字,全场响起了由衷的掌声。这是李燕杰演讲实践的真实记录,姑且对开场白这首即兴诗的艺术水准不作评议,但从当场所获得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看,是非常成功的。这一段切合听众职业特点的即兴诗,使听众为之一震,那些“不屑一顾”的人刮目相看,深深感到他们所面对的演讲者,决非“耍嘴皮”的空谈家,而是一个既懂行、又敬业,且极有才华、极富情感的演说家,一下就被紧紧吸引住了。如果在当时杂乱的场合,没有这段别有情趣的即兴诗,无论怎样美妙的理论宣讲,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成都市第三届职工演讲比赛会上,有位演讲者在题为《因为我是青年》的演讲,开场白是这样:我曾翻阅过一本杂志,杂志的扉页上呈给我的是一首诗,我非常喜欢这首诗,因为它道出了我——不,是我们——我们每一个青年的心声,我不妨选一段作为演讲的开头,献给在座的每一个朋友:

……因为我是青年,

我们有权作为青年发言。

也许有着这样那样的走调,

奋发,毕竟是歌声的主弦。

生活使我提前成熟,

年轻不再是幼稚的概念。这个开头显得清新明丽,别开生面。演讲者借助几行自由诗,不仅巧妙点明讲题,而且展示了青年一代要奋发向上的主旨,这对于听众,尤其是青年朋友很有吸引力,像这样不落俗套的开头方式,无疑很受人们欢迎。当然引述诗文必须注意的是:第一,引用的材料必须切题,不能游离主旨,更不能与主题无关,也不宜太长,以免冲淡气氛。其次,特别注意所选的材料是否新颖、精炼、深刻、优美等等,如果不新不美,甚至司空见惯,一般化,只能使人听而生厌,效果也就不难想像了。

五、铿锵刚劲:演讲的结尾艺术

1.首尾呼应让演讲浑然一体

大凡一篇好的讲演,往往在结尾收束时善于用极其简括的语言照应开头,使整个演讲首尾呼应,紧紧相扣,浑然一体。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报告《整顿党的作风》就是极好的一例。其开场白是:“党校今天开学,我庆祝这个学校的成功。”报告结束时又回扣开头说:“趁着今天党校开学的机会,我讲了这许多话,希望同志们加以考虑。”这种回顾开头的结尾方式,妙在连贯一致,严密完整,使听众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