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61

第61章 台上演讲语言手册(1)

一、以预致胜:演讲的准备

与主题确立

1.演讲前最关键的三个准备

(1)克服紧张情绪

①演讲前的紧张是自然的,人人都会紧张,连丘吉尔也不例外,应把这种紧张情绪作为自然状态接受下来。

②把紧张情绪化为压力和动力,全力以赴去作演讲的准备,直到自己认为完全准备充足为止。

③如果你仍然觉得缺少信心,那么就做好丢脸的准备,把演讲作为提高心理素质的锻炼。

(2)写演讲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对于一些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的演讲,例如礼仪型、政治会议型的演讲,演讲稿的起草必须非常确切,演讲者应把演讲稿记熟。

②于一些不具备很高的礼仪特征的场合的演讲,例如讲述个人经历的报告、演讲比赛等,不宜把演讲稿一字一句地写得非常确切。如果死记演讲稿把演讲变成一种背诵,就会人为地增加自己的紧张,在演讲过程中一旦忘记演讲词,就会出现“卡壳”的尴尬的局面。

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写一个详尽体现演讲思路的提纲,写下需要确切记忆的硬性知识,如年代、数据、引言等。

④演讲前一定要注意把思路理清,把确切的知识点记死,这样就会有利于演讲者轻松地现场发挥。

(3)了解听众

①了解听众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构造。以调整演讲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深浅度。

②了解听众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以调整演讲内容的侧重点。

③了解听众具体的生活、工作的情况,如能确切地发现一些很关键的细节问属,使听众感到意外,就能极大地加强听众的亲切感。

2.收集与整理演讲信息

演讲口才是一门语言逻辑巧妙运用的学问,更是一种机智幽默激励人心的艺术。它是一门学问,因为每篇演讲辞都是深思熟虑写成的讲稿;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是一种把道德伦理、社会政治、艺术熔为一炉并与语言巧妙融合为一体的一种人际交往方式。

一次成功的演讲,可以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重大的影响,也可以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往与思维方式有深刻启示,从而提高人的口才素质和自身魅力。要学会演讲,就要从了解信息出发。

演讲与信息的关系十分密切。演讲的信息主要指演讲的内容和材料。演讲活动实质上就是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演讲信息不仅是演讲的内容和材料,而且常常是演讲者萌发演讲动机的重要原因,演讲总是为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所驱使,为演讲而演讲是不可取的。可以说,信息是萌发动机的激素。

印度总理尼赫鲁之女甘地夫人,在其自述中记载过两次截然不同的演讲经历:一次是她在英国学习时,应邀参加一次会议。会上,英国国防部长克·梅农突然当众宣布请她讲话,她毫无思想准备,惊恐万分,只得在哄堂大笑中结束了她的前言不搭后语的“演讲”,并发誓今后不再在公众面前讲话。另一次是在南非,东道主要她在招待会上演讲。她执意推脱说:“不行,我一句话也不准备讲,只有依了这条件,我才赴会。”招待会定于下午四点举行,整个上午,甘地夫人参观非洲铁路工人生活区,铁路工人生活艰苦的情况深深地触动了她,使她“心有所结”如鲠在喉,非一吐为快不可。当主持人宣布“尼赫鲁小姐不讲话”时,她竟改变初衷,一跃而起,主动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而且讲得非常成功。甘地夫人的两次演讲,生动地表明了信息与动机的关系。在南非,如果没有整个上午的参观访问,没有铁路工人生活的大量信息促使她萌发演讲的动机,并给她提供演讲内容,她怎能一跃而起并且获得演讲的成功呢?

信息是动机萌发的基础,而动机一旦产生,就必须要围绕动机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信息。

动机来源于对信息的理解,演讲动机实际是演讲的最初目的。动机产生后,由于进一步对信息收集和整理,所萌发的演讲动机也会逐步明朗化、具体化。因此,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也是演讲的目的明朗化、具体化的过程。

3.做收集材料的有心人

在演讲中,材料是观点形成的基础,观点从材料中来。这种从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观点一旦形成,就成了进一步收集材料的依据。同时,思想观点的阐述,也以材料做支柱,离开了真实、具体、生动、新颖、典型、充分的材料来阐明思想观点,演讲就会如瘦骨嶙峋的“小瘪三”。只有大量地广泛地收集材料和占有材料,才能使演讲获得成功。

可见,善于收集材料对演讲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很多人引用过林肯用高帽子和维德摩迪用大信袋收集材料的有趣故事。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经常戴一顶当时流行的高帽子,随时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记在碎纸片、旧信封及破包装纸上,然后摘下帽子,放进里面,再把帽子戴上,闲暇之时,便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抄进本子以备用。他的特点是收集材料十分及时。维德摩迪是美国十九世纪的大演说家,他准备了许多大信封,封面上标着醒目的标题,倘若遇到好材料,便及时抄录下来,放人适当题目的信封内。这可算是开分档储存有用材料之先河。他们的成功演讲与平时“做有心人”,注意及时地收集材料有密切关系。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没有“千淘万漉”的辛勤劳作,怎能有“吹沙见金”的喜悦呢?

当然,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鉴别筛选的过程;要慧眼识宝,善于识别、确定材料的性质、价值和作用。否则身在宝山不识宝,即使有好的材料,也会熟视无睹,轻易放过。

获取演讲材料的途径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获取直接材料,二是获取间接材料。所谓直接材料,是指演讲者自己的经验和思想。常言道:“事事留神皆学问”,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处处留神观察,认真体验,便能获得许多材料。由于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是真切动人的最好材料。另外,亲自调查得来的材料,也属直接材料,由于这种材料出现频率较高,司空见惯,有时容易被忽略,因此,必须养成勤记录、整理的习惯。这种材料虽然不是自己的经历,但由于经过亲自调查,对事件产生的背景、经过、结果清清楚楚,讲起来便头头是道,得心应手,极易赢得听众。所谓间接材料,主要是指从图书、报刊、文献中所得的材料。这是最广泛的材料来源。借鉴这些材料要以敏锐的洞察力进行思考、琢磨,不可人云亦云要从中发掘新意,使之具有新的色彩。

这里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要善于利用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纳、研究、分析,发掘出新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收集演讲材料的要求

(1)定向

收集材料要把准方向,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生活千头万绪,书报浩如烟海,时间和精力不容我们有见必记,有闻必录,这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我们必须把准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收集。所谓把准方向就是围绕论题进行,根据论题划定的区域范围,按计划、有重点地工作。选择的论题要大小适中,不宜太窄,也不宜过宽。太窄,往往会漏掉与之相关的材料,使用时没有回旋余地;太宽,往往难抓住主线和重点,造成内容芜杂臃肿,削弱和冲淡主题。

(2)充分

材料要充分。演讲要求大量地详尽地收集和占有材料,既要纵向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经过,又要横向了解事物各方面的联系;不仅了解事物的正面材料,而且还了解事物的反面材料,以便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可以避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材料越充分,思路就越开阔,论据就越充分,就越能正确有力地阐明观点,产生令人信服的雄辩力量。特别是学术演讲和法庭演讲,更要求论据充足,旁征博引。材料不足,往往难以言之成理,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

(3)真实

所谓真实,就是指材料的客观性。即所选材料是客观世界确实存在的、符合历史实际的。只有真实的材料才最有说服力,才最有利于人们形成坚定的信念。任意臆造和虚构材料,势必与事实发生撞击,势必被揭穿。为了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交代材料的出处。如引用事例必须讲清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为什么以及怎么样。这样可增强真实感,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同时要知人论事,既不夸大事件的意义和拔高人物思想,也不低估事件的价值和贬损人物品德。对于选做论据的书面材料,要严格检查、核对;要善于鉴别,去伪存真;切忌抄转讹传,张冠李戴,引起哄笑。

(4)新鲜

新颖别致,是就听众的感觉而言的。新奇感是促使人们注意的心理因素。演讲者立论高妙,演讲材料新鲜,就能较好地激起听众的新奇感,引起注意。这对深化主旨,充实内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演讲者“人云亦云”,重复使用别人用滥了的材料,就会令人感到乏味,甚至反感。因此,要尽力防止和避免材料的雷同,要造成新鲜感。一方面要留心收集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情,同时也要善于收集那些过去早已发生但并不为人所知的事例。此外,还要善于观察分析,抓住现实中看似一般的材料,从中挖掘出新意来。这些当然不是信手可得的,而必须有耐心,有韧劲。鲁迅先生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常借古讽今,十分生动。如《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的演讲,运用了大量历史材料和真实材料,古今结合,使人感到异常新鲜有趣。

(5)典型

选取的材料,既要求真实、新鲜,还要求典型。真实具有可信度,新鲜具有吸引力;而典型则由于其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说服力。演讲的目的在于说服人、鼓动人。因而,要认真审慎地收集那些最能说明主旨、最具代表性的真实材料和事理材料,防止和避免材料的平淡化。

比如,为了说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性,有人在众多的材料中选取了一位女大学生自杀的材料。这位女大学生相当爱美,常为自己的单眼皮伤脑筋,后来自费做手术,不料手术无效,眼睛反而显得更难看。她陷入了极度苦恼之中,无法解脱,竟一死了之。显然,这种愚蠢的轻生行为竟然发生在一位正在受着高等教育的人身上,这充分说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必要性。

(6)具体

具体,是相对抽象笼统而言的。有些材料虽然真实、新鲜、典型,但由于详略处理不当,尽管讲清楚了来龙去脉,也使人感到“不够味”、“不解渴”。这恐怕就在于叙述太简略笼统所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对于事例性的感性材料来说,往往是忽视了对重点材料的必要的渲染。比如讲“他带病坚持工作,最后累倒在车床旁”,给人的印象就较笼统。如果进一步把他为什么带病工作,如何做的,怎样累倒的,累倒后又怎样,当时的现场怎么样等作必要的交代和渲染,给人的印象就具体得多。

(7)感人

在演讲活动中,要注意选取能提高听众兴趣和打动听众感情的材料。

很多优秀的演说家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请看,1861年2月林肯当选总统赴华盛顿就职前,在他工作所在地伊利诺斯州发表的告别演说:

朋友们:

不是处在我这地位上的人,很难体味到我此刻的惜别之情。这地方和这里的人民的友情给了我一切。我在这里度过了四分之一世纪,从青春岁月到了暮年。我的孩子在这里出生,其中一个埋葬在这里。我现在要离开你们,不知何年何月再回来,甚至不知是否能再回来。我面临的任务比当年华盛顿总统肩负的还要重大。没有上帝的扶持,我不会成功。有了上帝的扶持,我就不会失败。让我们满怀信心和希望,一切都将好起来。愿上帝赐福于你们,愿你们祈求上帝赐福于我。我向你们依依道别。

这篇告别演说感人至深,语言朴实,道出了一个即将远离的人对故地和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这与演讲者精当的选材密不可分。

5.主题就是演讲的灵魂

主题是演讲的灵魂,它决定演讲思想性的强弱,制约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影响到论证方式和艺术调度。它是选题的具体化明朗化。没有明确的主题,演讲就如同没有灵魂的偶像,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也会让人不知所闻,不得要领。

一篇演讲只能有一个主题,必须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阐述,否则就容易出现焦距模糊、思想枝蔓的毛病。主题要求鲜明、正确、新颖、深刻。鲜明,是指主题要贯穿于全篇,能够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强烈的反响;正确,是指其观点见解具有积极意义,能使听众受到教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新颖,是指见解独特,给人以醒目之感,对听众具有诱惑力和吸引力,能激起听众的兴趣和注意;深刻,是指提出的主张和见解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使听众受到启迪,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在选定角度和发掘深度上下功夫,做到立意深远。庄子云:“语之所贵者,意也。”元代陆辅之《词旨》指出:“命意贵远,用字贵便,造语贵新,炼字贵响。”可见立意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