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56

第56章 辩论讨论语言手册(27)

为了对“诱敌深入”战术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北大辩论队下面这样一段总结我们不妨认真琢磨一番:“首先应认真分析对方可能采取的进攻方式,可以提出的问题,并一一做出相应对策。在临场时,在对方攻击自己准备最充分、最有说服力、最能够吸引观众、说服评判的问题时,暂时避而不答,含而不露,给对方造成防守空虚的假象,一旦时机成熟,把对方引入圈套以后,突然抛出最有力的论点或论据,使对方措手不及、无言以对。”

显而易见,运用这些招术的前提都是你必须握有一个比较有说服力乃至强有力的观点,形象一点说,就是一支伏兵。你的后撤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你尚没有取胜的把握。但是,只要你退得策略,退得积极主动,一旦找准对手立论的薄弱点,便能迅速调动伏兵,施以有力的反击,那么,胜利就会大踏步地向你走来。

以退为进的意思是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阶梯。舌战中的以退为进表现为先让一步,顺从对方,然后争取主动,反守为攻。据说,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最爱吹牛。有一次,他到英国访问,公然声称他是惟一对英国友善的德国人,因为有他,英国人才不至于被苏俄和法国所糟蹋;也是由于他,英国才打败了南非的波尔人。这样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话,竟出自一位皇帝之口,欧洲各国议论纷纷,英国人尤其愤怒。德国的政治家们惊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德皇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但又没有勇气承认,于是他找来大臣布罗亲王,想让他做自己的替罪羊。他授意布罗亲王:是他建议皇帝说了那些荒唐的话。布罗亲王当然难以接受威廉二世的授意。德皇为此大为恼火。

为了说服德皇,布罗亲王调整了策略,对德皇说:“微臣没有资格说刚才的话。陛下在许多方面的成就,臣都不敢望其项背。军事知识如此,自然科学的知识也如此。臣曾听过陛下谈论晴雨表、无线电和X光,而我在这方面几乎一无所知。”“但是,”布罗亲王继续说,“臣正好有些历史方面的知识,这可能对政治有些用途,尤其是外交政策。”

仅仅这几句话,使德皇转怒为喜,他笑着安抚布罗:“老天!我不是常告诉你,咱们是最佳搭档,互补有无吗?我们应该永远在一起,我们会的!”布罗亲王就这样奇迹般地平息了傲慢自负的德皇威廉二世的恼怒情绪。他使用的正是论战中的以退为进术。

以退为进术就是在论辩中避免正面冲突,作一定程度的退让,缓冲对方的心理和情绪,调整进攻的策略和方向,伺机反扑,克敌制胜。1945年7月,中、美、英、苏四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规定,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首都对战犯进行审判。中国是受降国之一,梅汝敖作为中国法官参加审判。

开庭前为了法庭上的座次问题发生了争议。在审判法庭上居中坐首席的是庭长,已经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韦伯法官担任。庭长以外还有美、中、英、苏、加、法、新、荷、印、菲等十国法官。庭长右手的第一把交椅,似乎已属于美国法官。为了庭长左手的第一把交椅,各国法官争论甚为激烈。

梅汝敖意识到他是代表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胞,来远东国际法庭清算战犯罪行的。当时中国虽称为“世界四强”之一,可是徒具虚名。面对这些各执一词、互不退让的八国法官,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应该当仁不让。梅汝敖当众宣称:

“若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既然我们代表各自的国家,我还需要请示本国政府。”

一句话将各国法官惊呆了。试想九国法官都要请示本国政府,本国政府的指示来了,彼此不一致又将怎么办?照这样到哪一天才能排定席次?梅汝敖趁人家不知所以然的静场机会,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另外,我认为法庭座次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合理。今天是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严重,而抗战时间又最长久,付出的牺牲也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应排在第二位。”

与各国法官漫无原则的纷争相比之下,梅汝敖提出的中国应排第二把交椅的理由,显得无可置辩,法官们提不出什么异议来。

可是,到了开庭的前一天预演时,庭长韦伯突然宣布入场顺序是美、英、中、苏……梅汝敖看出如果预演时不据理力争,次日开庭的座次就因袭排定了。他立即提出抗议,并脱下黑色丝质法袍,拒绝登台。他说:

“今天预演已经有许多记者和电影摄影师在场,一旦明天见报,便是既成事实。既然我的建议在同仁中并无很多异议,我请求立即对我的建议进行表决。否则,我只有不参加预演,回国向政府辞职。”

庭长韦伯只得召集法官们表决,最后按日本投降书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美、中、苏、加、法……排定入场先后和法官座次。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之中,一味地强攻疾进是不可能的,就像打出拳头之前要先收回拳头一样,所以有时为了出击有力,还需适当退即。只有始终牢记目标,洞察进退的利害,把握进退的时机和分寸,以退为进,进退自如,才能控制主动,稳操胜券。

在这场围绕着法庭座次问题的论辩中,代表中国法官参加审判的梅汝敖灵活而有效地实施了这一战略战术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当他看见各国法官无视中国当居法庭第二位的充分理由而各执一词时,立即当众宣称:“还需请示本国政府”,表面上似乎是暂时退出争论,其实是让大家不知所措’如果各国都来个“请示本国政府”,何年何月才能收回“指示”,各国政府“指示”不一,又到猴年马月才能统一?这一招奏效后,他立即转退守为进攻,义正辞严地提出了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的方案。并无可置辩地阐述了受害深重的中国应当居第二位的理由,使各国法官无可异议。然而第二天预演时有人从中作梗、突然发难,企图用既成事实逼迫中国法官就范,梅汝敖又来了个二“退”:表示抗议,声称得回国向政府辞职,但“退”中有“进”,要求立即对自己的建议表决。这一招,梅汝敖是陶有成竹的,因为我中国法官一退出,审判只能推后;而法官们要表决又只能采取对当时惟一的由中国法官的提议表示赞成或反对的办法。表决结果证明,梅汝敖的以退为进的策略是英明的,中国法官排在了第二个席次。

让我们再来看下面这段辩论:甲:这种学习中的惰性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正像人们的潜意识是存在的一样,虽然它并不像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那样显而易见。请问对方同学,你们能够否认潜意识的普遍存在吗?如果是那样,你们就不要反驳我们了!

乙:我们承认惰性现象带有一定的普性,但这不等于它就在直接发生作用。比如我们说人身体带菌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这并不等于人人都有病。就拿潜意识来说,的确是普遍的,但我们现在与对方辩论,包括我现在反驳你们,恰恰并非潜意识的作用,而是一项有意识的、自觉的行为。

甲:请问这位对方的4号辩论员,你已承认了潜意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你能否认你现在的反驳也有潜意识的成分吗?

乙:我当然承认有潜意识,甚至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很有作用。但潜意识毕竟不是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如果我们的辩论是靠潜意识、靠盲目冲动的行动来决定胜负的话,那我现在就想提请评委宣布我们失败,把冠军让给对方了!(笑声、掌声)

甲:我想提请对方注意,你们是不是把话题扯得太远了!

乙:是有点远了,我向大家道歉!也请大家原谅,因为如果不是对方先提到潜意识问题,而且还直接点我的将的话,我是很不愿意用这些来占用对我们大家都很宝贵的时间的!(掌声)上面是某大学围绕“当前我校学习气氛不浓”这一论题进行的辩论赛的一个片断。在这一个回合里,乙方的优势是明显的。乙方4号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每当对方进攻,都来个暂时的后退。就在这一后退当中,对方咄咄逼人的锋芒落空了,而主动权反而被乙方牢牢攥在手里。如果说乙方4号的前两段发言是先退后进、退一步进两步的话,其第三段发言简直就是以退为进,寓进于退——既道歉认错,又请求“原谅”,而实际上不过是在替对方认错而已,因为错的恰恰在甲方。这种退进交替、退中有进、名退实进的招术,是颇有可赞叹之处的。

乙方4号辩论员较好地掌握了这种指导思想。你说惰性的潜意识普遍存在,我承认,这不要紧,关键在于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没有泯灭。你说我扯开了话题,我也承认,这也无妨,关键是我论证核心思想是取胜了,我要保住这一主要部分的成果。

3.欲擒故纵,迂回制敌

欲擒故纵术运用于舌战中的意思是:面对劲敌,不从正面进攻,而是先让一步,骄纵对方,使其失去警惕,露出破绽,然后乘机图之。

欲擒故纵术,是以擒为目的,以纵为手段,为了达到擒敌之目的,必须先作暂时的让步,为了“擒”必须付出“纵”的代价。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纽约举办训练班时,租用的是一家大饭店的大礼堂。办至中途,他忽然接到通知,要他付比原来多3倍的租金。后来打听到,原来是饭店经理为了赚更多的钱,打算把场地出租给另外的人举办舞会或晚会。

卡耐基找到了饭店经理,对他说:“假如我处在你的地位,或许也会写出同样的通知。你是这家饭店的经理,你的责任是让饭店尽可能地多盈利。你不这样做的话,你的经理职位就难保住。……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出租给举办舞会的、晚会的,那你可以获大利了。因为举行这一类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这租金当然多得多。租给我,显然,你吃亏了。”

卡耐基松弛了对方的戒备情绪,缓和了气氛之后,继续说:“但是,你要增加我的租金,结果将会是降低收入。因为,实际上等于是你把我赶跑了。由于我付不起你所要的租金,我势必再找别的地方举办训练班。要知道,这个训练班吸引了成千的有文化的、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到你的饭店来听课,实际上起了免费为饭店做活广告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你即使花5000元钱在报纸上登广告,也不能邀请这么多人亲自到你的饭店来参观,可我的训练班给你邀请来了,这难道不合算吗?”在卡耐基的说服下,饭店经理放弃了增加租金的要求,让训练班继续办下去。卡耐基成功地说服饭店经理的方法就是欲擒故纵术。他先迎合饭店经理的心理,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陈述利害关系,成功地使经理放弃了原来的主张。如果卡耐基单刀直入,正面冲突,一味指责对方不履行协议,必然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致使矛盾激化,肯定不能达到理想的论辩效果。

《三国志》中有这样一例:有一次,曹操部下管理仓库的官发现曹操用的马鞍被老鼠咬坏了,心里十分害怕曹操会认为此事不吉祥而治他死罪。曹冲获悉此事,对这个官吏说:“你别怕,我有办法,你过三天就到曹操面前自首,我保管你没事。曹冲说完,就故意把自己的衣服戳破,就像被老鼠咬坏的样子,然后满脸忧愁地跑到曹操跟前。曹操见状,忙问其故,曹说:“人们都说衣服被老鼠咬破是衣服主人不吉祥的征兆,现在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愁死人了。”曹操忙劝慰说:“这全是无稽之谈,何用发愁呢?没事!”后来,管理仓库的官吏带上被鼠咬坏的鞍来向曹操请罪,因为前边的事曹操还记忆犹新,他只得一笑了之,从而使管仓库的官吏幸免于死罪。曹冲故意戳破衣服,并在曹操面前作发愁状、发愁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曹操说一句话:“衣服被老鼠咬坏,决非不吉祥之兆!没事!”因为有了这句作为大前提,由这个普遍性的结论推及个别,不慎让老鼠咬破了曹操马鞍的管理仑库的小官吏,就没有因不祥之兆而遭杀身之祸了。曹冲的聪明,在于他巧妙地设置了一定的环境条件,请君入瓮,诱使曹操在毫无戒备之中,说出了自己为小官吏开脱所需要的观点,从而不得不按曹冲的需要就范,宽容了管仓库的官吏。

《庄子·秋水》篇中的“濠上之辩”则更是有名的采用“欲擒故纵”术强辩的佳例:庄子与惠子是一对博学好辩的好朋友。一天,他们信步来到濠水的桥上,庄子俯视着水中的鱼,颇有感触地说:“能够自由自在、从从容容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很不以为然地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立即反问道:“你又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仍然不服气地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但是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道理全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