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54

第54章 辩论讨论语言手册(25)

3.乘敌混乱,勇追穷寇

对手的混乱局面一旦产生,我方绝不可产生“松一口气”的想法。大凡高水平辩论会肯定少不了穷追这个阶段。穷追就是不能错失良机,就是要抓住要点,层层深入,在优势中尽量扩大战果,使自己的胜利昭然于天下,从而避免辩论会最终由于评判裁决的主观因素,技术性因素而带来的不利结果。

例如:1990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大决赛,正方南京大学代表队迎战反方国立台湾大学队,辩题是“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正方同学利用三次发言机会重申了这个“套子”:“目前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是什么?”是战争?显然有违情理。无论反方同学怎样指责“南非种族政策行将破灭是怎样不实”,也逃不了这样一个现实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再不回答,就会失分太多,情急之下,反方也是十分聪明,回答:“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在所谓的南非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阿拉伯问题又出来了呀!”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企图蒙混过关,当时全场哄笑。正方同学正色地指出了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是“和平与发展”,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己方观点。这种方法在实战中立竿显影。

再如:1993年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半决赛一场,上海复旦队对悉尼大学队,辩题是“爱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上海复旦队为反方,其立场是:爱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其实战中也采用了巧设陷阱,分而治之的高招:反方:我倒想请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今年“爱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笑声)

正方:今年的口号“更要加强预防”,怎么预防呢?要用医学的手段去预防。(笑声、掌声)

反方:错了!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对方辩友连这个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怪不得谈起爱滋病来还是不紧不慢的!(大笑、掌声)。认真分析一下,“时不我待”,似乎也不能很好地维护反方观点,到底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反方利用这个套子,有效地活跃了场上的气氛,打消了对方的气焰,可见套子抓得比较紧。与上一个例子对比而言,我们也可以看出,能积极有效地维护己方观点的“套子”,不妨多问,追问下去,而相对只是起调料、味精一样作用的“套子”,只需一次就可以完成它的任务了。类似例子很多,比如:1993年北京大学系际辩论中一场预赛“重奖奥运冠军是合理的”,反方一再追问“奥运会的宗旨是什么”;辩“仓廪实而知礼节”时,反方巧问:“在通往仓廪实的道路上,人们知不知礼节?”……有的问题就是明知故问,有的则是两难选择,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抢个先手。下棋的人都会对“先手”的作用有深刻的领会,统兵作战手中握有“主动权”和迫于形势“应”一手、被人牵着鼻子走自然形同天壤。

我们在优势论题上,一定抓住要点,找到突破口,层层深入下去,力求扩大战果,使优势更清晰更显著。古代兵书强调优势往往是指天时、地利、人和。而我们所谈到的优势是指情、理、气、言。情,当时场上,己方已用情绪感染了观众、评委,使他们接受或更倾向于自己的论点;理,当时场上,对方语言失调,逻辑混乱,立论发生动摇,站不住脚;气,当时场上,己方刚刚进行的发言中,有如惊堂一木,令人耳目一新,或有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言,当时场上,妙语连珠,从容与揶揄、幽默与诘难为一炉,正挥洒自如之时。这就对我们提出要求,如何把握这优势,不使其稍纵即逝。

例如:1993年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大决赛,正方国立台湾大学队迎战反方上海复旦大学队,辩题是“人性本善”。正方:犯罪、犯错都符合人性本恶的立场了嘛,人们为什么还要处罚他呢?如果人性本恶,那么多做了善行的人怎么会不受惩罚呢?再次请问对方:到底是谁第一个去教导人类向善的?

反方:我方已不再想回答同一个问题了。我倒想请问:孟子不也说过:“性,天命;天性,仁;形色,天性也”吗?而且孔子还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像这样的圣人都要修炼到古稀之年,何况我们今人呢?

正方:对方辩友所有的问题都不告诉我们答案,我们还是跟各位解释一下性恶的问题吧,对方曾说荀子是性恶论者。荀子说:“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心理就像泥巴一样,要筑成砖就筑成砖,要盖成房子就盖成房子,这是“无善无恶”说啊。

反方:荀子也说后天的所谓“善”是“注错习俗之所积耳”。请解释。

正方:荀子说错了!荀子说,看不到善的就是恶的。

反方:你说荀子说错了就错了吗?那要那么多儒学家干什么?(全场大笑,鼓掌)

正方:……(被掌声淹没)

反方:荀子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人性恶,其善者伪也!”佛祖释迦牟尼可算是主佛主善之人了吧,但他在释迦族做王子的时候,不也曾经“六根不清净”过吗?到此,我们可清楚地看出,反方是如何的步步为营,扩大自己战果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几个回合的较量之中,反方是占据优势的。正方再提出这个棘手的“谁第一个教导人类向善”的问题,反方也再次使用了“回避”的惯技,化解一时之险,不与对方在这个阵地摆开战场纠缠下去,而是拾古,借孔孟的经典言论,佐证自己的观点,迫得正方不得不去解释荀子的言论,情急之下出了大错误,落为人家的笑柄。自然而然,进攻力也就大大打了折扣。

4.捕捉破绽,有理有节

利用矛盾战术不能毫无根据地把对手的观点说成是自己的观点,在认真权衡以后,应当抓住对方最明显的漏洞予以反击才能奏效。要有理、有利、有节。

辩论实践中,并不是每临突变,都能当即捕捉到对手的“亡羊之牢”的。有时就是拿到了对方的破绽,也会因为时机、氛围的制约而不能当即派上用场。这时就要做好打持久战争的准备了。在“史无前例”的1966年,某厂厂办技工学校的物理教师郭××,奉命为红卫兵召开“反击资反路线大会”安装扩音设备。在修理调试时,郭老师把耳朵贴近扩音机听了听,竟被诬为“偷听敌台”。顿时,郭老师竟成了一个“妄图推翻人民无产阶级专政的反动分子”,被押上了批斗台。为了壮大声势,红卫兵头头还“邀请”了工厂各部门的“革命群众代表”参加现场批斗会。大家知道,那是个有理讲不通的年代,更何况郭××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呢?

或许是因为这是一场“突发事件”,事先没有准备的缘故吧,除了有人上台读了一通临时拼凑的批判稿之外,再就是例行的呼口号,之后便出现了小小的冷场。几个会议主持人见状,忙凑到一起商议如何“加温”。

“郭××!你为何光天化日之下偷听敌台?”在沉寂的气氛中台下有人倏地发问。坐在台上的红卫兵头头看到有群众自愿参加批判,便停止了商议,一个个露出欣喜的神色。

“我……我实在没有偷听敌台呀!”低着头的郭××小心翼翼地分辩着。

“你还不老实!”只见刚才发问的人绷紧了脸,气冲冲地疾步登到台上——啊?吕××?台上的郭××顿时傻了眼。没等郭××反应过来,吕××又劈头问道:“那你耳朵贴近扩音机在听什么?”

“没听什么。”郭××忙不迭地回答,心头骤然升腾起一股愤恨——吕××啊吕XX,咱们同学一场,真想不到你竟是个落井下石的无耻小人!

“没听什么?”吕××两掌一拍,“难道你耳朵是贴了一块铁板吗?能一丝声音也没有吗?”

“不不,机子里有嘈杂声,还有……”郭××语塞了,额上沁出细细的汗珠。

“还有什么?”吕××依然紧迫不放。

“还有叽里咕噜的外国语——我听不懂。”郭××沮丧地回答。

“听不懂?你有没有学过英语?”吕XX话锋一转。

“英语没学过,学校里学的是俄语。你不也跟我一样学的俄语吗?”郭××不由反诘起吕××来,目光带着哀怨。

“嗬,这么说你不知道扩音机里传出的是什么外国话?”

“我真的不知道。”

“那就请在场的革命群众来证实一下扩音机里讲的什么话。”

台下没人言声。

“没有人出来证明,那就麻烦了!”吕XX转向大会主持人,“据我所知,我国的国际广播电台就是用外语向世界人民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郭××听到的是不是这样的广播呢?”

一个主持人似乎觉察到了什么,急忙插话说:“也可能是外国对我国的宣传广播吧?”

“是的。”吕××大度地点点头,“既然两种可能都有,我们更应该慎重。我建议先写封信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问问清楚。若真是敌台,再定郭××的罪不迟;倘若真是我们对外宣传毛泽东思想,那可千万不能混作敌台啊!”吕××态度诚恳地提醒着人们。

“对,对,先弄清事实吧!”台下不少人应合着。

到了这一步,会议主持人无可奈何地同意了吕××的建议,当然不免同时要对郭××发出一通警告,然而郭××还是得救了。

吕××有勇有谋,于危难中助老同学化险为夷,其举可敬可佩。综观这一场闹剧,我们不难发现,吕××在反驳头头儿们的过程中,主要是运用了“巧妙周旋,待机反攻”的技巧。可以想见,红卫兵头头对郭××的责难纯属诬陷,这一点吕××作为旁观者是看得一清二楚的。他决心为郭××打抱不平后,并没有正面地去为郭××辩解,而是来了个假戏真做的周旋——表面上站在头头儿们的立场,对郭××进行了一连串丝丝入扣的审问,其结果呢,是将郭××的受击点(偷听敌台)进行了大大的扩展,推导出这样一个为众人不得不接受的结论——郭××什么也没听懂。至此,周旋胜利结束。时机成熟,吕××开始了对头头儿们婉转有力的反驳:没人知道郭××听的是什么外语,我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宣传毛泽东思想也用外语,为慎重起见,我建议……最后一锤定音——倘若真是我们对外宣传毛泽东思想,那可千万不能混作敌台啊!如此绝妙的周旋反攻,无懈可击。

试想,在那个有理讲不清的年代,如果吕××不是通过周旋将矛盾焦点展开,向众人暴露出对手破绽之后再施反击,而是直截了当地替郭××据理力争的话,取胜的可能会有多大呢?恐怕是微乎其微了。

十二、请君入瓮,出奇制胜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请君入瓮战术运用的前提就是要全面知彼,即了解对方可能采用怎样的思路来立论。知彼,是运用此战术的取胜之道。例如: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复旦队初赛遭遇剑桥大学队,辩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剑桥是正方。复旦队冷静地分析了辩题,分析出三条思路,而且还分析了对手可能在自由辩论中使用的战术,并针对这些战术,做出自己的反击策略。

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方:我先请问反方同学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固然是圣人。请问,在座的四位有几个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复旦大学里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数做得到,这样能算是这种道德在社会上得到推行了吗?第二个问题,我们李光耀总统当初在推行道德建设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样发展了经济建设,不然哪会有今天丰衣足食的新加坡社会。请不要回避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请教对方二辩,您引《礼记·礼运篇》上面“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请问“皆有所养”是温饱还是道德?请回答。

反方:首先指出对方一个常识性错识:李光耀是总理而不是总统。我方认为“郡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贫困的社会中有没有道德?

正方: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又饥又饿的小孩子偷你一块面包,你会用道德惩罚他吗?

反方:难道法律中就没有道德观念吗?

正方:对方三辩提出的问题从逻辑看,好像是说越穷道德就越好,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让穷人去穷吧,可是我可以说你好。这样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帮助他解决温饱了。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虚伪做法。

反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笛卡尔和范仲淹,哪一个不是贫困中培养起他们的高尚道德哟?

正方:我方认为,温饱,你要求他谈道德就是我吃得饱饱的,对方饿得很惨,但是大家为我好,这有什么不好呢,这种观念是错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规定了离婚,离婚是道德的吗?法律可以规定公司破产,公司可以破产吗?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风俗习惯及强制力的。法律等于道德是苏格拉底那时候的观点,对方有两位学法律的应该知道。谢谢。

反方:法律中难道没有道德观念吗?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宋《刑统》到《权利法案》,请对方告诉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