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制造陷阱,乱中取胜
既然使对手陷入混乱有利于我方进攻,有辩论中,我们就应及时捕捉住对手表现出来的各种薄弱点子以抨击,扰乱对方阵脚,造成辩敌的尴尬局面。
一般说,捕捉对手薄弱点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
(1)事实不符,论据不足以证明论点,不能有效地维护己方立场例如:1990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南京大学队与澳门东亚大学队对垒一场,辩题是:“儒家思想是亚洲四小龙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作为反方的南大队机智应答,自由辩论开始不久,便寻出对方破绽。
正方:我方已经强调了巧妇要有米才能煮得出饭来,对方同学认为,正确的战略才是推动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那么我想没有人去运用这些战略,没有人去很好的发挥能成长吗?
反方:可是光靠背上几条《论语》就能做出好饭来吗?恐怕在背《论语》的时候,饭都烧糊了,我请问对方同学,对方同学能不能拿出一点点事实告诉我们,儒家思想是如何使经济快速增长的呢?
正方:我们已经先后说过,儒家思想影响着人的行为,以至影响着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这些就推导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反方:对方同学到此为止仍进行空洞的推理,对方同学认为没有米,在这里相当经济活动,难道经济活动几千年就不存在吗?这显然违背于事实,今天是个事实命题,请对方同学不要回避我方二辩的问题,拿出具体的证据来。好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方一直在强调有了儒家思想熏陶教育之下的“人”才可以是“巧妇”,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而反方巧妙地将“米”解释为经济活动,于无形中陷对方于不利这地,很显然,几千年没有经济活动是荒诞的,而且反方一再指出“今天是事实命题”,要求正方拿出具体的证据来。在这样的声势下,正方就显得论据不足,不能很好地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是攻对方破绽的一个较好的例子。
还有一个例子。在94长虹杯全国电视辩论大赛上,有一场辩题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力应在当地吸纳。正方为四川联合大学代表队,反方为吉林大学队。反方一辩发言后,就被正方二辩指出了几个错误:反方一辩:各位老师、对方辩友、同学们、朋友们,大家好!方才对方辩友的陈词中对“当地”的界定恐怕扩大了范围吧,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什么叫离土不离乡?乡就是个乡村嘛!对方辩友把城镇也列入了当地的范围恐怕不妥吧?这里我也想顺便问一句,对方辩友从四川来,应该知道四川的事情吧?四川省遂宁市党委副书记林泉辉同志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决策,那就是“放眼国外,立足国内,扎根西部,跻身沿海”。我方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应主要在当地吸纳,而应从因地制宜和长远发展两方面出发,走当地吸纳与异地流动相结合,多渠道分流的道路。首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我国农村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究竟有多大?而我国又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呢?画饼不能充饥,这几年来农村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就在距北京几百里远的太行山脉和塞北高原,耕牛悠悠,牵的还是春秋旧中国时期发明的铁犁;茅舍柴扉,还没有盖上秦砖汉瓦。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对方辩友,何况我们面对的是近两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几乎相当于一个美国呀!第二,以当地吸纳为主。说白了,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把农民堵在农村,可是光靠堵能堵得住吗?的确,十几年来发展乡镇企业已经吸纳了90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同期我国却又增加了1.5亿农民,堵来堵去,治标不治本,岂不是越堵越多吗?对方辩友难道忘了大禹治水的经验,疏导胜于堵塞。此外,正如对方辩友所言,我国人口东密西疏(铃声),城乡差距很大,沿海发达,内地落后。请问依据我国国情,我国是否已经发展到了人满为患,无法流动的程度?我再请问,十几年来,城市发展,异地移民是否已经吸纳了数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走出北京电视台,修建三环路的是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面对这些,不分清红皂白一律以当地吸纳为主不是削足适履吗?第三,难道我们能永远以当地吸纳为主吗?对方辩友不要忘了,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化,而且是城市化。小乡镇要发展,大中小城市就不要发展了吗?一律以当地吸纳,我们的城市又怎样发展?“莫道昆明池水浅,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已经形成了一股浩瀚的春潮,他们从乡间走来(铃声)带着建设者的风采,他们向四方奔去,带着求索者的期待。谢谢大家。(长时间热烈掌声)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各位好!对方辩友华丽的言语解决不了严肃而现实的社会问题。相反,还犯几个错误。下面我指给大家。第一,对方辩友认为,当地就是乡村。那么我想请问了,从黄庄来的北大的同学到北京电视台是不是就到了异地呢?第二,对方辩友抹煞了吸纳和流动的差别。要知道吸纳是单向的和稳定的,而流动则是双向的和不稳定的。把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概念混淆起来,只能反映对方立论缺乏根据。下面我就对两个吸纳模式的比较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观点。第一,异地吸纳绝对消化不了数字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7亿,到本世纪末,可增加到3亿左右,比目前美国总人口还多,可列世界第三大国。试问,如果不立足于当地吸纳,有什么样的异地能吸纳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呢?第二,当地具有广阔的潜力。首先,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具有发展大农业的巨大潜力。据统计,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草地、荒坡、沿海滩涂、淡水水面,农、林、牧、副、渔一起发展,再加上兴修水利,就可以吸纳将近一个亿的剩余劳动力。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到93年到底我国乡镇企业已经吸纳了将近1个亿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再次,新建和扩建小城镇。我国现有小城镇8千座,农村集镇6万个,如果把小城镇的规模由1.5万扩建到3万,农村集镇由500人扩建到2500人就可以吸纳2.2亿以上(铃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吸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对11个省222个村的调查表明,1991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吸纳的64.6%。北京的窦店村、温州的农民城,不都是立足于当地吸纳的典范吗?第三,从当前民工回流现象看,只有立足于当地吸纳,才是惟一的明智选择。越来越多的民工认识到,流向异地是可能的,但为异地吸纳则很不容易,远不如回乡创业致富快。江苏省邳州市赵登乡1150名打工仔、打工妹写信给报社,表明决心返回家乡。不少地区民工返回已经达到了1/3到1/2。这充分表明,立足当地吸纳才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的真正出路。(铃声)谢谢各位!(长时间热烈掌声)反方二辩继续陈词,结果又被正方三辩抓住几处错误:主席:好,时间到了。下面有请反方第二位同学发言。
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要告诉对方辩友,北大的同学到这里来当然不是异地移动,因为他们只是在城市之间流动啊。其次,要再告诉对方辩友,我们要发展乡镇企业,但发展乡镇企业也并不仅仅是就地吸纳啊!因为广东的乡镇企业不也吸纳了许多外省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吗?对方辩友提到了乡镇企业,使我不禁想到了蚂蚁啃骨头的壮观景面。但是,就算蚂蚁能够啃掉一头大象,到头来不还只是一堆蚂蚁吗?对方辩友,你们总是在担心农民流动,担心农民进城,但是农民在当地吸纳就没有问题了吗?要知道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是不仅要啃骨头,更要啃耕地的啊!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已经啃掉了2800万亩耕地,而且每年因为各种原因还要再啃掉1000万亩。啃吧,啃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啃到农民最后没地可耕,那时候恐怕就不仅仅是农民流动、农民进城的问题了吧。退一步说,就算中国的耕地还够我们再折腾百十年,但是就地吸纳就是无限的吗?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难道不是由于起点低、发展空间大的产物吗?否则,为什么会出现了89年到90年乡镇企业倒闭了65万家,职工减少198万人的现象呢?对方辩友,如果你们真的爱护乡镇企业就请不要拔苗助长吧?再退一步说,就算我国的乡镇和小城镇企业的发展可以再掀起一个高潮,但是它们的发展就是无条件的吗?是你想在哪儿发展乡镇企业就能在哪儿发展乡镇企业吗?对方辩友,为什么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多如牛毛呢?难道不是那里的大中城市带动的结果吗?由此可见,当地吸纳与异地分流和发展城市是不能脱离的啊!常言道一个困难分给了两个人就变成了半个困难。(铃声)因此,我方认为应该是当地吸纳与异地分流并举而不能有所偏废。首先,从因地制宜来看,应该把我国分为沿海地区、内地和北部边疆。沿海地区吸纳内地的剩余劳动力;而北部边疆则吸纳人口稠密地区的移民;沿海地区、内地地区则向你们四川省学习,走当地吸纳与异地分流并举的道路。其次,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走三步。第一步80年代以当地吸纳为主异地分流为辅;而第二步,转入当地吸纳与异地分流并举;第三步则发展城市,最终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纵观长江万里长,最终还是要归入汪洋嘛!对方辩友,还是把眼光放得更宽一些、更远一些吧!我们不仅仅有昨天、今天,更会有一个广阔、灿烂的明天哪!谢谢!(长时间热烈掌声)
正方三辩:谢谢主席,各位好!我想首先指出对方辩友的几个错误。第一,对方辩友说广东吸纳了异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谁吸纳的呢?它不正是立足于当地吗?第二,我想说的是,对方辩友说乡镇企业造成了种种恶果,但是这些异地的乡镇企业就没有这些恶果吗?第三,对方辩友说他们今天主张是当地吸纳与异地流动相结合。首先,对于当地吸纳我们表示感谢,因为他们支持了我方观点呀!对于异地吸纳呢,下面我就指出它们的危害性。第一,异地吸纳必定给当地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由于片面地宣传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异地吸纳,一些必要劳动力也纷纷外出,造成大量的土地荒芜。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全国抛荒土地就相当于一个青海省。请问,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中国,究竟有几个青海省可以抛荒啊?同时,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业生产者成了消费者;种稻的成了购粮的;养猪的成了买肉的,农业生产一再下跌、粮油价格却不断上涨。这些来自东北黑土地的对方辩友难道不知道有粮才稳,无粮则乱,只有五谷丰登才能国泰民安的道理吗?(掌声)谢谢。第二,我要说的是,异地吸纳也会给异地造成一系列问题。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本身有衣食住行的需要、有七情六欲的本能。哪一个地方解决不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说交通的拥挤、社会治安的混乱,还有社会风气的恶化以及就业竞争的加剧等等,这些大家都是深有体会、深受其苦,而且深恶痛绝的。第三,异地流动还会给劳动力本身及其家庭造成一系列的问题。(铃声)丈夫出走,妻子承担起农活与家务,同时,挂念着外出的亲人,承受着身心的双重压力。而孩子呢?他们是未来,他们是明天,而现在却生活在实际是单亲的家庭中。这些对妻子、对孩子是公平的吗?对民族、对国家是有益的吗?面对这滚滚的外流潮,我们不禁忧心忡忡。为了妻子、为了孩子、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主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当地吸纳呢?谢谢!(长时间热烈掌声)反方频频被正方指出论证中的错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反方在接下来的自由辩论中的发挥,造成心理上的一种混乱。
(2)语言上的破绽、情急之下的口误
辩论场上态势迫人,难免辞不达意,语无伦次,出现一些口误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捕捉到这个战机,往往是意外收获,这对于在实践中勇往直前取得最终胜利有相当大的帮助。
例如:1988年全国职工演讲成都邀请赛论辩半决赛,成都一队对青岛队,辩题是“严厉惩处是纠正腐败现象的最好手段”。反方青岛队立论的“底线”是:严厉惩处并不能解决问题,它不是最好手段,应该健全法制、综合治理。自由辩论中有一段很精彩:反方:严厉惩处是必要的,这一点我们已经承认。但是它并不是最好手段。最好的手段是综合治理,也就是我们刚才举过的例子,综合治理恰似我们每个人的拳头,而严厉惩处只是其中一个指头,是一个拳头打人有力还是一个指头打人有力?(掌声)
正方:请问一个拳头打人和一个指头打人有什么区别?(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