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下)
22127200000044

第44章 辩论讨论语言手册(15)

4.借题发挥,巧妙反击

在辩论中,为了使对方屈服,可以将对方的命题、观点进行适当的展开和引申,指出其不合理和荒谬之处,从而给予有力的反击。

在辩论场上,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变化,常常令人难以捉摸。如能及时抓住其中有利于证明自己观点的某句话,某个观点,某种情况,进行巧妙反击就可轻松获胜。

(1)肯定式反诘

肯定式反诘就是不直接,而以反问的形式,先假定肯定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反诘,从而更有利地证明己方的观点。这种反击通常比直截了当地说出己方观点更有力量。某年,亚洲大学生辩论会大决赛时,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正方发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发展旅游业真是弊多于利的话,那么,为什么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旅游业呢?难道这些国家和地区那么多领导人都是愚不可及的吗?”像这样的反诘,一般很难正面去回答和辩解的。

(2)否定式反诘

否定式反诘就是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对方的观点。这样既增强了自己的语势,更使辩论语言不显得过分呆板。

在“文革”中,一些人企图诋毁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借以批判彭德怀。在一次批判会上,彭德怀义正辞严地反问道:“请问,‘九·一八’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是谁招致来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又是谁惹恼了侵略者?我再请问,日本鬼子对我国同胞惨无人道地烧杀,难道只是在百团大战以后才开始的吗?”

这一连串的反问,将对方说的“是百团大战引来了日本鬼子对我们的进攻”的观点,给予了有力否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顿时哑口无言了。

(3)强击式反诘

强击式反诘就是反问的语气坚决强硬,攻击力强,适用于敌我双方在原则性问题上不容许有丝毫的软弱与让步的情况。

有些人在辩论过程中,讲不出什么实在有说服力的道理,只是闪烁其词,进行诡辩,对此我们要善于识破,拆穿其荒谬的底牌。如何识破、拆穿?有三种方法:

①以铁的事实,驳倒诡辩

“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反驳这一谬论时,就列举了众所周知的事实:“英国的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500万,不算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其海外驻军多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言之确凿,雄辩有力,足以论证一个国家是否对外扩张和这个国家的人口多少并无必然联系。

面对某种诡辩,只要列举出其结论相反的事实例证,其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②利用推理进行反驳

有时,争论的一方理屈词穷,却用论题概念的偷换或转移让对方上当。这类耍赖狡辩在论辩中也会出现。不准转移或偷换命题,遵守同一律的逻辑方法,利用推理就能制服这种狡辩和诡计。

利用推理方法进行反驳的手段有许多。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出了一道题:“2+3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5?”有人问:“是相对数是绝对数?”“是一般的数。”有人答:“两只猫加三只老鼠不等于五。”主持人说:“不行,不要名词。”这下,大家有点儿被难住了。有人答:“如果3+4不等于7,那么2+3也就不等于5。”“对了!”这就是一个假言判断的推理。既然对方提出的是个怪问题,你用直言判断,肯定解答不了,只有用假言判断,才能给自己插上智慧的翅膀。其他的逻辑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就可以了。

③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在辩论中,以彼之道,还治彼人之身,往往能收到奇效。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鲍西娅化妆成律师智斗贪婪而狡猾的夏洛克,用的就是这种手法。鲍西娅依据法律判决夏洛克从安东尼奥身上割取一磅肉,但同时规定:不准流一滴血,不准有丝毫超过和不足,否则就判夏洛克抵命并财产归公。结果斤斤计较的夏洛克只好放弃履行契约的要求。鲍西娅以诡辩对诡辩,使其自食其果,一无所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采用喻仿式、比仿式和仿体式各种方式,这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不论是哪一种都要抓住诡辩推论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然后选取另一类可以与之相喻仿照的事物加以推论,得出一个能给诡辩者以某种损害的结论,从而产生反难或反责的效果。这种技巧的要点是:选择与诡辩者有利害关系的事例,采用诡辩者使用的方法解析事例,或是以意外的可感性活动使诡辩者受责犯难。

反诡辩技巧,就是给诡辩者以嘲弄,从而诱使他发问,向你设下的实际是他自己设计的圈套,使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得不放弃诡辩,采取老实的态度。因为逻辑是他的逻辑,事实是他的事实,由此推出的结论,他只有接受。

(4)引申式反诘

名言很多,很容易被诡辩者利用作为他们的招牌。当诡辩者引用名言的时候,拆穿反驳的方法大体上还是上面所谈的几种。诡辩者引用名言,往往有一种“拉大旗作虎皮”,显示自己与名人和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势,容易使人“措手不及”,一时难以应对。其实,冷静一想,名言的使用场合不同,其含义也是不同的,可以用许多招数予以拆穿驳倒。

①例证法

名言往往是在一定情况下或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真理性是相对的。诡辩者引用名言往往脱离实际,你可以指出这一点,但某些名言的背景情况不太容易一下子说清楚,所以最好以事例来论证其引用的片面性。

如有段时间教育界强调智力开发,有人就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当然是指只重传授知识而轻视想像力培养的教育弊端而说的,并不意味着知识丰富不重要。古今中外有许多伟人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都是既丰富知识又发展想像力,使其相得益彰的结果。这就有大量的事例可以反驳诡辩者对名言的引用,证明这种引用是站不住脚的。

②辨析法

诡辩者引用名言归根到底是对名言的曲解和滥用。有时候,我们只要对名言本身的词语加以辨析,就可以看出名言不足以证明诡辩者的观点是正确的。青年小王有错不改,不听朋友劝告。朋友劝他:“小王,你不能这样下去,应当争口气,何必总让别人说呢?”他说:“我才不在乎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朋友说:“走自己的路是指走正路,走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路,而不是走弯路和邪路,如果前面是悬崖与深渊呢?也不需要别人的劝阻吗?”

③顺意法

迟到者不接受批评,反倒诡辩说:“我不过是睡觉睡过了头,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呀!列宁不是说过嘛,不会好好休息也就不会好好工作呀!”你可以说:“不错,列宁是说过这话,但他难道说过,为了休息好可以耽误工作时间的话吗?”如此顺意反诘,使其无法再狡辩,只好低头认错,甘心受罚。

④针锋相对法

这种方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一种。这就是说,当诡辩者引用名言佐证时,你也引用名言来论证反驳。有一次,几个人相聚,争辩起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责任问题。女同胞认为做父亲的应负主要责任,并引用古语说:“我国古代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而不说‘母之过’,可见做父亲的应承担主要责任。”言者有点得意,男同胞一时语塞。东道主连忙反驳:“这也不尽然。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他论教育的名著《爱弥儿》中指出:‘母不母,则子不子’,这说明母亲对教育子女也负有很大的责任。”这下子,女同胞也语塞了。其实,对子女教育,父母都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或是推卸责任的诡辩,即使引用名言,也是可以揭穿驳倒的。当然,这个事例有点半开玩笑,但它可以说明针锋相对是可以采用的反诡辩的一种方法。它不给诡辩者半点可乘之机,语言严谨。

⑤极端法

有些思想僵化的人曾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类的话来否认正当的个人利益。那你可以告诉他:“为了避免‘人满为患’,做出无私奉献,请您来个安乐死吧!行吗?”这里虽然是说笑话,却正是把问题推至极端,揭穿了诡辩者的论点是荒谬的,在极端情况下不攻自破。

5.避其锋芒,灵活应变

常言道:“君子避三端:武士之剑端,文士之笔端,辩士之舌端。”在辩论的时候,遇到于己不利的论题,如果不及时避开,一味纠缠不休,就会为“笔端”或“舌端”所害。

辩论方法不但要有攻,而且也要有防。有攻有防,攻防结合,才能克敌制胜。只攻不防,看似骁勇,实则并非善战;疏于防守,弄得遍体鳞伤,又怎能养精蓄锐,战胜论敌呢?

避开论敌锋芒的要则,就是要善于及时避开论敌“笔端”、“舌端”的锐利锋芒,必要时不惜“丢卒保车”,甚至,“丢车保帅”,寻觅新的战机,化险为夷,东山再起,变被动为主动。

律师在为一个实施正当防卫的被告辩护的时候,如果一味与控方律师争辩原告的伤是重是轻,后果是严重还是轻微,只能是被动受责。只要及时撇开这一话题,转入被告为何要实施正当防卫,以及他若不防卫又会招致何种后果这一关键论题,并予以充分的论证和有力的辩护,就能取得辩论的主动权,维护被告的合法利益。

灵活应变的范围很广,在辩论中常常会发生预料不到的问题,由于双方都不肯让步,使辩论陷入僵局。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一是把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往后放,待其他问题双方统一后,再来讨论。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确保辩论的顺利进行。二是先易后难,经过几个回合的洽谈,对剩下的问题,双方都能抱着通情达理的态度,尽快使问题达成协议,以避免在少数问题上耗费精力,过分纠缠。

具体怎样避其锋芒,灵活应变,有以下几法:

(1)借尸还魂

辩论之中常常有不必正面反驳,或是不便于进行正面反驳的情景发生,这时要善于“借尸还魂”,抓住对方的话头巧妙地暴露对方的错误,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次,俄罗斯著名马戏丑角演员杜罗夫在演后休息时,一个傲慢的观众走到他跟前,讥讽地问道:

“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作为马戏班中的丑角,是不是只要生来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就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悠闲地回答,“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这位不识趣的挑衅者读懂了杜罗夫的意思:如果我仅仅是由于生有一张愚蠢而且丑怪的脸才受到观众欢迎的话,那么你的加倍愚蠢和丑怪的脸,肯定就可以拿双倍工资了。

(2)釜底抽薪

某地学生以《武将也需要文才》一题开展辩论。反方认为武将不要文也可以,理由是:武将能指挥打仗,学文是避长扬短。

对此,正方反驳:“在知识的海洋里,每一门学科、每一种知识技能不是孤立的。武才和文才也是这样。武才靠文才来总结、交流、提高,文才靠武才来鉴别真伪。一位高级指挥员曾列举了武将学文的种种益处:一是可以把练兵或打仗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便于学术交流和供后人学习借鉴;二是迫使自己不断进取,防止经验主义;三是培养深入、严谨、细致的作风,避免粗枝大叶;四是在学文过程中加强思想修养,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五是丰富业余生活,使文武互补,工作有紧有松。”这里采用的就是釜底抽薪法。这样反驳,武将能指挥打仗就可以了,学文是扬短避长这一论据就被驳倒了,武将不需要文才的论题自然无法成立了。

(3)自我解嘲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以傲慢著称的麦克阿瑟将军。会见中,麦克阿瑟拿出烟斗,装上烟丝,把烟斗叼在嘴里,取出火柴。当他准备划燃火柴时,才停下来,对杜鲁门说:“抽烟,你不会介意吧?”显然,这不是真心征求意见,在他已经做好抽烟准备的情况下,如果说介意,就有点不近人情,足见其粗鲁和霸道。这种缺少礼貌的傲慢言行使杜鲁门有些难堪。然而,他看了麦克阿瑟一眼,自嘲道:“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由此可见,当令人难堪的事情已经发生,运用自嘲,能使你的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并且,还能体现出自己的大度胸怀。

置身于难堪境地时,如果过分掩饰自己的失态,反而会弄巧成拙,使自己越发尴尬。而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取悦于人的话,却可以活跃气氛,消除尴尬。

自嘲运用得好,可以使辩论平添风采。如果用不好,会使对方反感,造成交谈障碍。自嘲要审时度势,相机而用,不宜到处乱用。比如,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就不宜使用自嘲。此外,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积极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心、自爱。这种自嘲不过是采取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涉谈话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它从另一个角度,把不利化为有利,摆脱了自己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