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中)
22127100000017

第17章 机智应变,左右逢源(1)

1.意外情况,机智地应变

交际活动中有时可能出现一些未曾预料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有效地处理,这就是交际口才的随机性,更需要说话的才智。

口才应变艺术,具有三个方面作用:①弥补语言失误,避免造成尴尬,②应付意外情况,维护己方的声誉;③坚持正确观点,挫败恶言恶语和无理刁难。只要具备了随机应变的口才艺术,就能在各种情况下应付自如,避免不良影响,赢得敬重。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由于双方身份不同或处境不同,可能使一方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当势力强大的一方故意发难时,弱方用硬碰硬的办法与之争斗是会吃亏的。要想坚持原则又能获取胜利,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软击硬,绵里藏针,用含而不露的口才去战胜对手。

“十年动乱”中,当时的江青真可谓横行于世,她又爱胡言乱语,稍不遂意就要整人。一天,中央文革小组召开扩大会议,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田维新少将列席会议。会间,江青拿着参加会议人员名单,阴阳怪气地问:

“哪一位是田维新同志?”

“我就是。”田维新回答。

“你是哪里人?”

“我是山东东阿(ē)人。”

“什么东(ē),明明是东(ā)嘛!你想糊弄我,我可是山东人。”江青说完,十分得意。

田维新镇定地说道:“我们那个地方祖祖辈辈这么叫着,我这是尊祖随俗之称。您虽然是山东人,但由于出外谋事早,所以山东的民情风俗不一定都了解。”

这种绵里藏针的争辩,使江青十分恼火,但又无由发作。她满脸通红地说“哼!那是地方方言。”接着,她抖抖手上的名单,另生枝节道:“田维新呀?你这个名字可不好。维新者,维新派也,是属于康有为一伙嘛!你这个名字得改一改。依我看,就改成维华吧。”

田维新略加思索后答道:“我这名字是小时候父母给起的。他们不知道什么维新派;再说我这个维新还有一番新意,我是支持新事物,维护新事物的。”

田维新的话引来多人赞赏,江青气得直打哆嗦,眼见自己占不了上风,就再也不吱声了。在那种环境下,地位较低的田维新,能够挫败目空一切,高高在上的江青。既针锋相对,维持了正义,又有节有度,没让对方抓住把柄,反映了他作为军人的机敏,显示了他良好的应变口才。

在实际交往中,应付意外情况有以下几种应变技巧:

(1)偷换概念,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是互相顶替的意思。在交际中,有时会碰到一些不便或不必回答的问题。但是,缄默是不允许的,使用“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时也并不礼貌。此时,不妨“偷换概念”,故意曲解对方所提问题的意愿去应变。这就叫“移花接木”。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向周恩来总理提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机密的问题,不可能直言相告。于是,周总理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个机智巧妙的回答,以“总面额”替代了“总金额”,既没有泄露秘密,又不致破害招待会和谐的气氛。

(2)妙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对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年幼时,有一位客人知其不辨同笼的獐和鹿,却故意问他:“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王元泽不慌不忙,沉着地答道:“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听了王元泽的答语,“客大奇之”。王元泽年幼无知,本来无可厚非,可是他却机智地巧用模糊语言为自己解围,显示了他的聪颖机智和过人的应变能力。

(3)以毒攻毒

谈话中对方若故设“陷阱”,可以牙还牙。会话对手故设“陷阱”,以谬论相刁难,其用意无非是企图造成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答则显示无知,不答则表明无能。这种情况比较适宜用“以谬治谬”法应变。隋朝时,有一善辩者。一次,有人问他:“腊月时,家人被蛇所伤,怎样医治?”他应声答道:“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之,即愈。”那人反唇相讥:“五月哪里得雪?”这位善辩者笑道:“腊月何处有蛇?”由于提问者的话本身是荒谬的,对于荒谬的回答,自然就丧失了指责的权利,刁难别人也就成了自我出丑,陷阱也不攻自破。

还有当对方蓄意挑衅或侮辱时,有时必须“以毒攻毒”。传说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是个瘦子,有一次他与一个大腹便便的商人狭路相逢。

商人:看到你,人们就会认为美国发生了饥荒。

作家:是的。看到你,人们就会明白发生饥荒的原因。马克·吐温在突然蒙受讥讽时,靠的是“礼貌反击”,不失风度却十分有力地回敬了对方。可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是一种应变良方。

(4)装聋作哑,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可以避开对手的进攻,面对挑衅,除了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有时也需“绵里藏针”,以守为攻。这时候,不妨来个装聋作哑,一则避其锋芒,二则以有礼对无礼,在心理上争取主动。

这里有个例子,虽然不属于交际会话的范畴,但对掌握应变技巧同样不无启迪。当年,英国首相威尔逊在发表竞选演说时,忽然有个故意捣乱的人高叫起来:“狗屎!垃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干扰,为了顾全大局,保证演说成功,威尔逊镇静地报以一笑,用安抚的口气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这样,威尔逊佯作曲解捣乱的本意,以顺水推舟的手法,“安全”渡过了“险滩”,使演说得以顺利地继续。演说可以如此,交际会话同样可以如此。

应变的口才艺术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

阅历、知识、气质等是影响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智慧高并且具有虚怀若谷、从容镇定气质的人,反应更敏捷,对付突然情况的反应更快,能在会话中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局面。

思维方式也影响人的应变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培养应变能力首先要着眼于思维训练。古人说的“慧于心秀于口”,就是这个意思。人只要加强思维训练,就能使自己在语言感受的敏锐性、思维的敏捷性、判断的准确性、表达的即时性等方面前进一步。

2.争执僵局,巧妙地化解

在人际交往中,误解、争论、争执、僵局会常常遇到,如果处理不当,会成为人际关系的腐蚀剂。而优秀的交际口才艺术,是化解争执和僵局的一剂良药。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由于交际双方彼此缺乏了解以及种种突发事件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冲突、争执或僵持场面,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打打圆场,那么就很可能轻则陷入尴尬,引起一方或双方的不快,干扰双方沟通交往的正常推进;重则甚至影响到彼此的关系和友情,把本要合作解决的事情搞砸。由此可见,在交际中把握对方的心理,审时度势,然后凭借恰到好处的交际口才来化解争执与僵局,这确实是一项值得重视的能力。

(1)缓和僵局,妙语脱围

对引起尴尬的事件进行机智的解说,使严肃的话题诙谐化,可以缓和尴尬的局面。

在现实生活中,过于严肃和枯燥的东西往往不易为人接受,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把它变得灵活些、有趣些。例如一本严肃的科技类图书,人们可以通过插图的设计和版式的调整来把它变得活泼可爱一些,从而使读者乐于阅读。在交际场合中也是一样,如果某个较为严肃、敏感的问题搞得交际的双方都很尴尬,甚至于阻碍了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时,同样可以暂时让它“委屈”一下,通过幽默的解说将其诙谐化,利用它把原来被它搞僵的场面激活,使交际活动得以顺利推进。20世纪50年代一次国宴,德国外宾见了汤菜内的笋片为***的标志“#”,感到迷惑不解,于是询问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一看,发现是民族图案“#”翻滚造成的,便解释说:“这不是***标志,是中国传统图案,叫‘万’字,象征福寿绵长,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齐来消灭***,把它吃掉!”听了这机智巧妙的解说,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友好热烈,这道汤菜很快被吃了个精光。在周总理接见外宾这一交际活动中,中国传统图案“万”字符由于与***的标志相似,结果成了制造尴尬局面的导火线。***的标志“出现”在宴席上,这一事件当然令宾主都感到不悦,于是周总理使用了“将严肃问题诙谐化”的交际技巧,在对“万”字符进行解说之后,号召大家吃掉***,结果一下子令僵化的气氛活跃起来,宾主双方的尴尬与疑虑烟消云散。

(2)寻找借口,摆脱窘境

换一个角度或找一个借口,证明对方有悖常理的行动在某情境下的合理性,可摆脱窘境。

人们之所以在交际活动中陷入窘境,常常是因为他在特定的场合做出了不合时宜、不合情理或有辱身份的举动,而旁人又往往不便于直接指出这种举动的不合理性,于是进一步导致了整个局面的尴尬或僵持。在此情形下,最行之有效的打圆场方法莫过于找一个视角或借口,以合情合理的依据来证明对方的举动在此时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这样一来,个人的尴尬解除了,正常的局面也得以继续下去了。有一次,著名演员新凤霞和丈夫举办一次敬老宴会,请文化艺术界许多著名前辈参加。90多岁的老画家齐白石和他的夫人一同前来。老人坐下后,就拉着新凤霞的手目不转睛地看她。过了一会儿,齐夫人用带点责备的口气对老人说:“你总看别人作什么?”齐白石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脸都气红了,弄得大家很尴尬,此时新凤霞笑着对白石老人说:“您看吧,我是演员,不怕人看。”年轻的新凤霞恰当地使用了“强调事件合理性”的打圆场技巧。在有许多文化界老前辈参加的宴会上,90多岁的齐白石拉着新凤霞的手目不转睛地看,这确实是有悖常理的举动。考虑到齐白石的地位和自尊问题,新凤霞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此事的态度,而是以“自己是演员”为依据,证明齐白石看自己是正当而合理的,给老人铺了一个舒服的台阶。白石老人顺利摆脱了尴尬,宴会正常继续下去。

(3)求同存异,免除争执

不做孰优孰劣的比较,只强调差异性,对各方的价值都给以肯定,并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可以打破僵局。

当交际的各方因彼此不能满足对方的条件而争执不休时,作为调解者应理解争执各方当时的心理和心情,不要轻率地厚此薄彼,以免加深各方的不满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只强调各方的差异(而非优劣),并对各自的优势和价值予以肯定,以此来在一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心理。在这个基础上,拿出适合各方的建设性意见就容易被接受了。一次,著名相声演员侯跃文主持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的“请您参加”。主要内容是由三个自告奋勇的家庭上台,根据所选的道具自行编排和表演节目,然后让观众打分。表演一结束,没等主持人发问,观众席上已是七嘴八舌,评哪组的都有,评比陷入困境。侯跃文灵机一动,对观众说:“到底哪组能得第一,还是让我问问他们本人吧。”随后逐个询问了三个家庭对登台演出节目的感受,并根据他们的回答宣布:第一组“谦虚”第一;第二组“勇敢”第一;第三组“团结”第一。三个组都得了“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