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中)
22127100000011

第11章 把握话题,谈情论道(2)

4.掌握问话的技巧

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提问,精妙的提问不仅可以使你获得信息和知识,同时还可帮助你了解对方的需要和追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助,促成事业的成功。当然,提问是离不开口才的,同样的一个要求,若用不同的语言提问,收到的效果肯定不一样。

那么,用什么样的语言提问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

(1)注意因人而异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同样,提问也应见什么人发什么问。这是因为:

首先,人有男女老幼之分,该由老人回答的问题,向年轻人提出就不合适,该向男性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叫女性来回答。如果对一位正感叹年华似水、老之将至的女士提出一个看似很平常的问题:“您今年多大年龄?”尽管你毫无恶意,也定会惹得她恼怒不已。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特点。有人性格外向、性情直率,对任何问题几乎都能谈笑风生,畅所欲言;有人寡言好思,情绪不外露,但态度比较严肃;也有人讷于言辞,孤僻自卑,对任何问题都很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对性格外向的人,尽管什么问题都可以提,但必须注意问得明白,不要把问题提得不着边际,否则很容易使谈话“走题”;对寡言好思的人,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提问要富有逻辑性,尽量提那种“连锁式”问题。比如:“你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呢?”等等。这样可以促使他源源不断、步步深入地谈下去;对那种敏感而又讷于言辞的人,要善于引发,不宜一开始就提冗长、棘手的问题,通常以他喜欢的话题,由浅入深据实发问,启发他把心里话说出来,但必须注意,决不能向他提出令人发窘的问题。

第三,人的知识水平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各有差异。因此必须仔细观察、了解对方身份,把问题提得得体,不唐突、莽撞。如果你跑去问一名并不熟悉烹饪技术的宇航飞行员,应该如何烹制才能使做出的菜美味可口?就肯定不会如愿以偿。这表明,提出的问题必须根据对方的知识水平、职业情况及社会地位等进行合理分配,该问甲的不要问乙,该问乙的不要问丙。

(2)掌握最佳时机

提问并不像逛大街、上市场那样随时都可进行,有时提问时机掌握得好,发问的效果才佳。有两个过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互相询问:“你们单位待遇怎样?你工资多高?谈恋爱了吗?”显得既亲热自然,又在情理当中。但是,如果一位姑娘经人介绍与一位从未见过面的小伙子谈恋爱,公园门口两人准时赴约了,沉默了一会儿,姑娘抬起头来问:“你谈过恋爱吗?工作轻松吗?工资多少?”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来说,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急事时,不宜提琐碎无聊的问题;当对方正专心欣赏音乐、文娱节目或体育比赛时,不宜提与这支音乐或这场文娱节目或体育比赛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宜提太复杂、太生硬、会引起对方不愉快的问题;当对方遇到困难或麻烦,需要单独冷静思考时,最好不要提任何问题。

(3)问题提得具体

那种大而泛的问题,往往叫对方摸不清头脑,因而也就不可能回答好。相反,问题具体了,反而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从而得到满意的回答。

(4)讲究逻辑顺序

如果你要就某一专题性问题去请教别人,则必须按事物的规律,先从最表面、最易回答的问题问起,或者先从对方熟悉的事问起,口子开得小些,然后逐渐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提出问题,并注意前后问题间的逻辑性。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逐步深入,并便于对方回答,不至于一开口便为难卡壳。同时,也有助于自己理解对方的谈话,便于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5)保持灵活态度

发问不仅仅是口才的问题,还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后,你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谈话,并注意观察对方谈话中的一切细节,积极开动脑筋,去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疑点,并立即抓住,追问下去,弄个水落石出。此外,你还要注意对方回答问题的态度,一旦发现他避开某些东西,你可以打断他的话,试探他的反应,也可以用眼睛带着双关的意义盯住他,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使他变得不安为止。这时,他往往会在无意中脱口说出你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6)准备多种提问方式

同一个问题,必须准备多种提问方式。提问方式一般分以下几种:

正问: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你想了解的问题。

反问: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令其不得不回答。

侧问:从侧面人手,通过旁敲侧击,迂回到正题上来。

设问:假设一个结论启发对方思考,诱使对方回答。

追问:循着对方的谈话,打破沙锅问到底。

应该知道,不是任何人一开始就愿意如实回答你所提的问题的,他们往往借“无可奉告”、“我也不大清楚”等词来推托你的问题。所以,应该准备多种提问方式。当他坚决表示无话可说时,你就装成误解了他的样子,转而用另一种方式提问,如此反复。如果他拒绝回答,你可以设想一个令其为难的结论,请他指导,一旦他开了口,你就可以步步紧逼,追问到底了。

(7)措辞要得体

为了表达明确,避免造成麻烦和误解,提问时仔细选词择句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诸如“你有什么理由可说?”这类问题,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快,但如果换一种措辞:“你对此事有何感想?”就可以使谈话继续下去。

(8)语气和语调亲切自然

必须时刻记住:对任何人提任何问题都要努力制造一种亲切友好、轻松自然的气氛,绝对不可以用生硬的或审讯性的语气和语调。否则,不但容易影响对方的情绪,还会破坏双方之间的关系,导致提问的彻底失败。

5.答话的若干种策略

除了掌握问话的技巧,还需要对答话进行必要的训练,否则一语不慎,可能落入对方的陷阱或使朋友失和,感情疏远。

答话是对提问的反馈,一般不要随便地问什么答什么,而是要尽力改变自己的被动地位,巧妙作答。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答话策略。

(1)答非所问法

在答话时巧妙地改变对方问话的重点,不必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此法可避免自己陷入被动。例如,有位家长问班主任老师:“我那孩子的成绩怎样?”老师答道:“如果抓紧些,这孩子的成绩会好的。”这种回答既含蓄又得体,家长听了也满意。

(2)诱导引答法

当别人提问时,自己不便回答,可反过来向对方提问,诱导对方作出回答。此法也称“围魏救赵”。例如,有位在国家军事科学研究机构工作的同志,朋友向他打听科研情况,他没有表态,而是问这位朋友:“你能保密吗?”朋友说:“那当然。”这位同志说:“你能我也能。”这就是用诱问的方式,引导对方说出了自己要说的话。

(3)含蓄作答法

当对方提出敏感的问题而正面回答不便时,可以考虑委婉含蓄的回答,既能释疑,又显得体。例如,有人间名作家黄宗英,是否准备再结婚?黄答:“我已经嫁给了大海,就不准备嫁给小河了,要嫁就得嫁给汪洋。”这一比喻暗示她不会轻易再婚。回答得既含蓄又巧妙。

(4)突破限制法

有的问话暗中限制了回答内容,甚至是别有用心设下圈套,回答时就要突破限制别掉入圈套。例如,有人这样问:“你最近没打老婆了吧?”回答“是”或“否”都不妥当,就需要这样回答:“我从来都没有打过老婆。”既突破了限制,又未离开话题。

(5)反射矛头法

对方不怀好意,想用提问使你难堪,自己又不便反唇相讥,就可以直言揭露,抓住对方问话中隐藏的圈套予以反击,迫使“矛头”反向而行。例如,我国有关部门依法对涉嫌窃取国家机密的美国《华盛顿邮报》驻北京记者孙晓凡的住处进行了搜查。在我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美国一位记者问道:“请问孙晓凡到底违犯了中国那些法律?以便其他记者引以为戒。”发言人吴健民回答:“作为外国驻京记者,了解中国的法律法规是他们的责任,因此没有必要由外交部的发言人来为他们开一堂法制课。”吴健民就是抓住“到底”这个“矛头”做文章,含蓄地挡回了对方的提问。

(6)以虚制实法

有时对方的提问虽不是故意找碴,但要回答起来内涵较深,短短几句不容易说清楚,这时就不必实言相告,而是以虚言应之。例如,某工厂有位老工人,几十年来任劳任怨,为企业为大家做了不少好事,一直默默无闻。一天,邻居一小青年问他:“我说大爷,您几十年辛辛苦苦,又没当上官,也没见你发财,你到底图个啥呀?”老大爷笑着答道:“是呀,图个啥呀?我现在还真答不上来,到时候还得去请教马克思呢!”这就暗示了老大爷的思想境界,小青年自然知趣地不再问了。

(7)反刍应答法

先顺着对方的问话应下来,然后按照问话中的逻辑,将问题“原物奉还。”例如,某单位会计小王问同事小李:“你每月的工资都交给夫人保管是吗?”“是呀!”“怎么你这样能干的人也犯‘妻管严’了呢?”小李笑着说:“此言差矣!在家我也是会计,她是出纳,会计不直接管现金,出纳开支钱不向我会计报账行吗?”小李巧用会计、出纳职责上的逻辑思路,将小王说他是“妻管严”的问题反回去了。

(8)移花接木法

以通俗易懂的答案去回答某些不便直说又难以说清的问题。例如,某君生性甘于淡泊,不愿追逐名利,因此工作几十年仍是一般干部。有人问他:“你干了这么多年也没捞上个一官半职,不觉得遗憾吗?”此君笑道:“可不是吗!糯米到底酿不出高梁酒来,也没啥值得大惊小怪的吗!”对方听了释然一笑,更加了解和钦佩此君。回答别人的提问除了以上技巧之外,还有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适用得当往往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就是“直言快语法”。

直言快语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常用的—种交谈方式。这种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陈述事情直截了当,有一是一,有二说二,不曲不偏,真实可靠;二是表明态度,心口如一,旗帜鲜明,不拐弯抹角,不见风使舵。这种直来直去的交谈方式,在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内部,在上下级或同志之间,在真诚的朋友之间更能显示出它的感人之处。

当你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时,直言相告能维护友谊,获得谅解。例如,1949年底,商务印书馆由于经营不善,发不出职工薪水。董事长张元济先生到上海市人民政府找陈毅市长,要借20亿(合后来20万)元,以解燃眉之急。这位80高龄的张老先生,比陈毅的父亲年纪还大。但是陈毅想,这笔钱不能借,可是如何回绝呢?他采用了直言不讳的方式:“张老先生,如果我说人民银行没有20个亿,那是骗您的,我不能骗您老前辈。只要我打个电话,人民银行就可以把钱借给您,但是我想,还是不借您为好。20个亿弄到商务印书馆,一下子就花掉了。你们还是要从改善经营方法入手,不要只印教科书,可以搞些大众化年画,搞些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东西,否则,不要说20个亿,30个亿也没有用。要您老先生这么大年纪还出来轧头寸,我很难过,不过我不能借这个钱,借了是害了你们。”一席肺腑之言,把张老先生说通了。陈毅也是很有口才的人,但他并没有运用高超的技巧,只是真挚地直言相告,既坚持了原则,又得到了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