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四)
22126700000005

第5章 运筹帷幄的故事(4)

御史郭如楚、光禄少卿高攀龙等,也先后疏谧崔文升和李可灼。方从哲迫于压力,将崔文升下狱。但他始料不及的是,人们这时已将他方从哲划入弑逆者之列了,这使他尴尬万分。

方从哲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晋升礼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的,第二年任首辅,为人柔懦而贪婪,很早就依附郑贵妃,因此,如今的“划线”就显得很有深意。方从哲不敢大意,立即上疏辩解,并请求削职为民。

然而人们却不放过他,给事中惠世扬说他有三件事办得不妥当斩:一是郑贵妃要封后,方从哲从中没起好作用;二是接受贿赂,夜半密约让李选侍占居乾清宫;三是包庇崔文升、李可灼。这样一来,对“红丸案”的追查,简直就变成对方从哲的声讨了。

就这样,“红丸案”从追查常洛死因到弹劾幕后元凶,慢慢地竟成了党争的一个绝好的题目。在这场纷争中,守正的廷臣们占了优势,一些年高勋重、威望至极的大臣,如邹元标、孙慎行等,都愤而指斥方从哲“不伸讨贼之义,反行赏奸之典”的行为,说他“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欲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而另有刑部尚书黄克缵、御史王志道、给事中汪庆百等一些人,却极力为方从哲辩护,并指斥守正廷臣们诬陷先帝死于非命,试图使“红丸案”不了了之。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明末“三案”中最后一案——“移宫案”已发,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红丸案”竟果真不了了之,草草地了断了。案子的当事人很快受到重新处理,李可灼流放边地,崔文升发往南京安置,纷争的双方因此也都仿佛获胜似的舒了一口气,暂时偃旗息鼓了。

可怜朱常洛当太子时身陷“梃击案”,得承大统30天,又死于“红丸案”。两案扑朔迷离,成了千古悬案,虽有处理,但元凶仍隐藏在历史大幕的后边,让人费尽猜测。倒是朱常洛悲剧一生的线索清晰可见,他活了39岁,只当了30天皇帝,其余全部时间都生活在争储、立储、保储的斗争漩涡中,与其说他是个短命皇帝,不如说是个“长命太子”——他将39年的时间(那正是人生最为美好的时光)几乎全消耗在(主动地或被动地)争宠谋权上了——而所谋得的又是什么呢?由30天的龙椅而进入永恒的黑暗……

4.励精图治,皇太极得承汗位

爱新觉罗·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系努尔哈赤第八子。大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在宁远战败,身患毒疽辞世后,皇太极果即后金汗位,其母为叶赫纳喇氏,甚得努尔哈赤宠爱。婚后四年,皇太极呱呱坠地,努尔哈赤格外高兴,取名“皇太极”,恰与“皇太子”谐音。谁料此后终成现实。

(1)智勇双全,战功赫赫

史籍记载:皇太极自幼“颖悟过人”,爱文喜武,不仅有高超娴熟的骑射功夫,而且能“熟记典籍”,为其兄长所不及,因此受到父母的钟爱。7岁以后,“委以一切家政,不烦指示,即能赞理,钷细悉当”,表现出非凡的才能。12岁时,母亲叶赫纳喇氏由于失宠,心情忧郁,患病去世,这使少年时的皇太极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生父继母不可能给他多少温暖抚爱,在家庭及兄弟之间地位也不断下降,因而逐渐在尖锐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养成了少言寡欢、坚韧刚毅、通达世情、工于心计的性格。这对他的一生都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皇太极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大动荡时代,其父努尔哈赤顺应女真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开创统一建州女真诸部和反抗明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的大业。在斗争中,年轻的皇太极经受了锻炼,随父兄驰骋疆场,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努尔哈赤的得力助手。

万历四十年(1612年)九月,刚刚年满20岁的皇太极随父亲努尔哈赤率领三万人马往征乌拉部。乌拉是海西扈伦四部之一,位于乌拉河沿岸(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一带),人多地广,享有貂参之利。势力比较强大。努尔哈赤为了统一海西女真,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利用联姻结盟的方式,积极拉拢乌拉部首领布占泰,把自己的爱女俄恩哲格格嫁给他为妻,企图以此加强和巩固联盟。可是,布占泰却阳奉阴违,多次背盟,勾结叶赫等部,竭力阻挠破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事业。布占泰还百般虐待俄恩哲格格,射以骨包头箭,努尔哈赤闻知极为愤恨,决定对乌拉用兵。皇太极等领兵抵达乌拉河,沿西岸而行。此时,布占泰带领乌拉兵在东岸隔河观望,不敢渡河迎战。努尔哈赤下马而坐,命皇太极等率军接连攻占沿岸的六座城堡,然后引兵在乌拉城西门相对二里以外的金州城扎下大营。布占泰凭河相抗,双方相持四五天,皇太极等人按捺不住,向努尔哈赤请战,要求率兵渡河,攻打乌拉城。努尔哈赤指出这是“浮面取水”之言,认为“欲伐粗大的树木,岂能即刻折断?必须斧砍刀削,渐至微细,然后才可折断。相等的大国,欲一次攻灭,怎么可以办到?”因此,他不同意皇太极等人的请求,而是派兵四出焚掠,拆毁被占领的六处城堡,焚烧许多房屋和粮草,并在伊玛哈达筑城,派兵驻守,以监视乌拉的行动。第二年(1613年)正月,努尔哈赤乘乌拉统治不稳,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乌拉,一举攻占乌拉城,布占泰逃往叶赫,乌拉灭亡。

皇太极在征讨乌拉布占泰中,受到其父努尔哈赤的“智巧谋略为贵”的军事思想的教育,认识到同强敌作战,只凭勇敢是不够的,还要讲究谋略,以后在对明朝的战争中,仍铭记不忘。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皇太极被命为正白旗的主旗贝勒,成为建州最高将领之一。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称汗登位,封皇太极为和硕贝勒,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合称四大贝勒,“共理机务”。四人按月轮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理”。从此皇太极被努尔哈赤视为左膀右臂,满洲贵族的核心人物之一。

后金建立后,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一举攻占抚顺、清河、东州、碱场、一堵墙、马根单、抚安堡、花豹冲、三岔儿等城堡。明王朝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镇压后金的战争,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十多万人马(其中有朝鲜兵一万三千人),经过充分准备,分四路合击,直取赫图阿拉城,企图消灭后金。这就是关系明清兴亡的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针对明军作战计划,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略。皇太极奉命随大贝勒代善率领八旗大军为先锋,奔赴西线迎敌,在这一战役中献智献勇,功勋卓著。

萨尔浒之战是努尔哈赤与明朝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开始时,天命四年(1619年)三月初一,总兵杜松率领明军三万,渡过浑河来攻,留二万人驻扎在萨尔浒,自将一万人攻打界凡。大贝勒代善命皇太极率领右翼正白、镶黄、镶白、镶红四旗去攻打吉林崖的杜松,自领左翼正黄、正红、正蓝、镶蓝四旗去监视和阻击萨尔浒的明军。此时努尔哈赤来到前线,察看明军的阵势,改变了代善的作战部署。他亲自率领正黄、镶黄、正红、正蓝、镶蓝五旗先去攻打萨尔浒的明军,命皇太极等带领正白、镶白、镶红三旗去监视和阻击吉林崖的杜松。当努尔哈赤消灭萨尔浒的明军后,回军与皇太极部会合,向吉林崖的明军发动猛烈进攻。皇太极身先士卒,冲杀在前,明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主将杜松战死,参将龚念遂带领部分残兵败将逃往斡珲鄂模,后金兵首战告捷。

皇太极随其父努尔哈赤乘胜北上,迎击总兵马林统率的由北路进犯的明军。三月初一晚间,马林率军到达尚间崖扎营,命监军潘宗颜领一军驻守斐芬山,并联合败退到斡珲鄂模的龚念遂部,互为犄角,彼此声援。初二清晨,皇太极率领一千人马攻打斡珲鄂模的龚念遂部。他先率骑兵突人,然后用步兵摧毁战车,明兵大败,龚念遂等皆殁于阵中。这时尚间崖战斗已经打响,双方展开激烈拼杀,皇太极率部投入战斗,明军抵挡不住八旗兵的凌厉攻势,纷纷溃败,马林仅以身免,逃回开原(辽宁省开原县开原老城)。接着,驻守在斐芬山的潘宗颜部孤立无援,在后金兵的猛烈攻击下,全军被歼。至此后金又粉碎了北路来犯的明军,取得了尚间崖、斐芬山大捷。

当日下午,皇太极随努尔哈赤在古尔本立营,得到探报,总兵刘綎领东路明军抵达阿布达里岗,总兵李如柏率领南路明军进抵虎栏,赫图阿拉城内人心浮动,形势十分紧张。初三清晨,他们回军途中到达界凡,大贝勒代善向努尔哈赤请求“吾领从者二十人,扮作小卒前探消息”;努尔哈赤同意后遂行。皇太极每战不甘落后,闻知后立刻前去向努尔哈赤说:“大兄果前去,吾欲与同之”。努尔哈赤说“汝兄扮作哨探,前听消息,汝可随我同行”。皇太极说:“大兄既已独往,吾等何故留后?”于是亦起行,夜近初更回到都城,安抚人心。

是日深夜,努尔哈赤回到赫图可拉,初四黎明,召诸贝勒大臣共商出击刘綎军之策,命代善、皇太极等率领八旗大军去东线迎敌,自己留四千人马守赫图阿拉,防止李如柏的南路明军来犯。中午,代善、皇太极率兵出挖里胯什,发现明军在阿布达里岗布阵。代善想亲自领兵攻占阿布达里岗东面的山头,再由山上向下冲击,皇太极上前阻止说:“阿哥你率领大兵在后面守护,随后再来吧,我领兵前去山上往下冲击”。代善同意后,皇太极率领右翼四旗,迅速占领了东面山头,便选派精骑三十名,由山上冲入敌阵,拚命射砍,未能取胜。随后,代善率领四旗兵亲自冲向明营,经过一场激烈混战,明兵溃散,皇太极率军掩杀。这时刘綎率二营明军来战,皇太极乘其布阵之时抢先杀人,刘綎死于阵中,全军被歼。

此时代善、皇太极得到探报,明监军康应乾领刘綎余部逃往富察,与姜弘立带领的朝鲜兵会合。他们又挥兵南下,皇太极见康应乾的明军皆执竹竿长枪,披藤皮甲,朝鲜兵皆披纸甲,戴柳条盔,枪炮层层布列,便率军冲入敌阵,明军大败,康应乾仅以身免。皇太极等又将朝鲜兵团团围住,不断“驰突,势如风雨”,“瞬息间两营皆没”,姜弘立看到“欲走则归路断绝,欲战则士心崩溃”,便率全军投降。

五日,坐镇沈阳的辽东经略杨镐惊悉明军三路丧师,急令南路李如柏撤兵,退守清河。萨尔浒大战最后以后金的胜利、明朝的失败而告终。这一战役对后金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

皇太极跟随父兄跃马弯弓,南征北战,在战火中锻炼成长,不仅冲锋陷阵无比英勇,面且出谋划策颇为高明,已经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青年将领,受到努尔哈赤的重视,为将来继承汗位创造了条件。

(2)稳扎稳打,得承大统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一月,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遭明军重创。八月,病死。由谁来继承汗位呢?早在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努尔哈赤已经作了安排,决定后金汗由诸贝勒推举产生,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当时在诸贝勒中以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大贝勒代善与大妃纳喇氏(阿巴亥)有暧昧关系,这种欺君蔑父的行为,使他在诸王中威信大降,而且父汗生前已废除了他的继承权。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并非嫡子,且曾参与其父舒尔哈齐的分裂叛逃活动,更非人选。三贝勒莽古尔泰,生母继妃富察氏由于“窃藏金帛”得罪而死,加上他本人性情粗野,无人拥护,自然不能被拥立为汗。只有四贝勒皇太极实力最强,无论是政治眼光、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都在众贝勒之上,所以他是后金汗比较合适的人选。

因此,努尔哈赤死的当天,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向代善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君,宜早定大计。四贝勒(即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应速继大位”。代善说:“此吾夙心也。汝等之言,天人允协,其谁不从!”第二天诸贝勒大臣聚于朝,商讨立汗一事,代善首先发言,对皇太极说:“汝智勇胜于我,汝须代立”。他又对诸贝勒大臣说明拥戴皇太极的原因。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鼎力支持,—众贝勒皆表示同意。议遂定,乃合词请皇太极即位。皇太极被拥举为后金汗。后来,满族日益通晓汉族与蒙古族典籍,知道汉人称储君为皇太子,蒙古称继位者为王台吉,或黄台吉,正好与皇太极的名字谐音,于是就附会说皇太极继位是“天意已预定矣”。

九月初一,皇太极在大政殿继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明年为天聪元年。初二,皇太极率领诸贝勒大臣祝告天地,他对天立誓曰:“谨告于皇天后土,今我诸兄弟子侄以国家为重,推我为君。敬绍皇考之业,钦承皇考之心。我若不敬兄长,不爱子弟,不行正道,明知非义之事而故为之;兄弟子侄微有过愆,遂削夺皇考所予户口,或贬或诛,天地鉴谴,夺其寿算”。特别是对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皇太极为感谢他们的推戴,不愿立即以臣礼待之,率诸贝勒向他们的三位兄长行了三拜礼。这些无疑表明,他称汗后,将遵奉和执行先父制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要敬兄长、爱子弟,不任意损害他们的利益,汗与诸贝勒是平等的关系,以此来安抚众人。因此,众贝勒也对天铭誓,表示忠于新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