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四)
22126700000047

第47章 机智勇敢的故事(13)

当时朝中最有名望的大臣是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桓温回朝,独有谢安坦然自若,毫无惊慌之色。这天,谢安与王坦之二人率文武百官去郊外迎接桓温,但见数百名武士簇拥着桓温走来,刀光剑影,旗甲鲜明,吓得王坦之和大臣们手脚冰凉,只有谢安从容不迫。桓温见谢安如此,肃然起敬,请谢安入座。谢安平静地对桓温说:“明公因何壁后藏人?”桓温闻听此言,反而大吃一惊,便假笑地说:“恐有突变,不得不这样做。”说着,立命左右撤去帐后所列武士。

第二天,桓温入朝见孝武帝,见谢安站在皇帝肩下,目光炯炯,端庄严肃,有一股凛然正气,使桓温不禁竦然。因而只是向皇帝说了一些零星杂事,告辞出宫。几天后,大臣们见桓温没有什么举动,这才放心了一些。

又一日,谢安同王坦之一起去桓温府中议事。3人坐在书房内,忽然一阵风吹来,撩开了后帐,只见帐内有一榻,榻上躺着一个人。谢安认识此人正是桓温的亲信、中书侍郎郗超。原来,郗超受桓温密嘱,卧在帐内,想偷听谢安说些什么。此事经谢安揭穿后,桓温和郗超都不好意思。经此事后不久,桓温病倒,辞别孝武帝,回到镇地姑孰(今安徽当涂),上表请求加九锡(皇帝赐给有大功或有权势的大臣九种物品,以示特殊的荣宠)。谢安虽然不敢拒绝,但他知道桓温病势日益严重,故意拖延不给答复。过了几天,果然有桓温的丧报传来。

桓温死前,留遗嘱让弟弟桓冲统率他的部众。桓冲便被封为中军将军,都督杨、雍、江三州军事,兼领豫、扬二州刺史,仍镇守姑孰。谢安怕桓冲兵权在手,重复桓温的故事,又想请褚太后出来临朝听政,以便用太后的声望抑制桓冲。有大臣出来反对,说从前太后临朝,只因皇帝年幼,母子一体;而今皇上将及冠婚之年,反令堂嫂训政,古来无此礼法。谢安置之不理,仍率文武百官上表请太后出来。

褚蒜子是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为了平衡朝中的政治势力,使晋室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北方的敌人,她欣然同意了。于是,又辅政3年,等孝武帝举行了冠礼并册立了皇后,才归政,仍居崇德宫。

朝中虽又是褚太后临朝听政,但几十年过去,内外大臣已非故人,朝政基本上由尚书令王彪之、尚书仆射谢安共掌。太元元年(376)元旦,褚太后下诏归政,孝武帝开始亲政,太后又被称为崇德太后,移居显阳殿。至此,褚太后的听政生涯正式结束。

太元九年(384),褚蒜子卒于显阳殿,终年61岁。葬于崇平陵。

6.冯太后:临危不乱,致力改革

冯氏(441~490),北魏文成帝皇后,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生于长安。北魏兴安元年(452),拓跋浚当了皇帝,冯氏被封为贵人,太安二年(456),又立为皇后,谥号“文明”。祖父冯文通,曾为北燕皇帝;父亲冯朗,曾任刺史、西郡公。冯氏是太和元年(477)至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她主持制定的三长制、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的实行,为孝文帝迁洛以后的繁荣富庶打下了基础。

(1)因祸得福贵为皇后

冯氏的祖父冯文通原是北燕国君冯跋的小弟,在冯跋死后继承帝位;父亲冯朗原为北燕的广平公,因母亲王氏被废,于北魏延和元年(432)与胞弟冯邈逃奔辽西,劝说大哥冯崇一起投奔北魏。冯崇被北魏封为辽西王,冯朗后来做上了秦、雍二州刺史,西郡公。

冯朗在北魏犯了死罪被杀,他的女儿冯氏便随着姑姑冯昭仪来到北魏后宫,相依为命。姑姑冯昭仪是在北魏延和三年(434)由冯文通主动送给北魏世祖表示停战言和的。冯昭仪自然担当起了教育她的重担。冯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几年后,她学到了不少知识,说起话来总是温文尔雅,做起事来总是符合礼仪,加上少女特有的光彩,很快就成了后宫中引人注目的人物,深受太子拓跋浚的钟爱。北魏兴安元年(452),拓跋浚当了皇帝,冯氏被封为贵人,太安二年(456)又被立为皇后,即文明皇后。

冯氏在皇后的宝座上坐了几年,刚尝到了当皇后的荣耀显贵,可是到了北魏和平六年(465)五月癸卯这天,26岁的拓跋浚不幸病死于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举国沉浸于无限悲痛之中。按照北魏的惯例,国丧3天之后,要把死者生前所用过的衣服器物全部烧毁,文武大臣及中宫都要以号啕大哭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当宦官举着火把,将堆积如山的衣物点燃时,已哭成泪人的冯皇后扑进烈火之中,可见她对文成帝的爱情之深。待周围的人把她救起时,她已昏迷不醒,被抬回宫中,经御医紧急抢救才保住了生命。几天之后,年仅12岁的太子拓跋弘继承帝位,是为北魏献文帝,冯皇后被尊称为皇太后。

(2)临危不乱亲整朝纲

当时,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因献文帝年幼可欺,乘机盗用献文帝诏令,肆无忌惮地诛杀异己,建立个人独裁政治,先后把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平原王陆丽、司卫监穆多侯全部杀掉。面对政治危机,年幼的献文帝一筹莫展,只好在文明太后面前哭泣。文明太后开始对乙浑疯狂残杀大臣也十分害怕,不敢公开得罪乙浑,只好将他封为丞相,以此求得自己和献文帝的人身安全。但是,乙浑随着自己独裁地位的逐步稳定,野心越来越大,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实际权力,准备发动政变,夺取帝位。残酷的现实使文明太后认清了乙浑的真实目的,不斗争、不放手一搏就是死路一条。她便丢掉幻想,命令元丕、元贺、牛益得等人率领军队,前往乙浑府将乙浑杀掉。文明太后鉴于紧张局势,宣布临朝听政,全权处理一切政务。不久,文明太后感到事务太多,即使自己再生出三头六臂也无法干完,于是又把中书令高允、中书侍郎高闾和贾秀三人叫到宫中,协助她处理政务。

一年之后,献文帝的儿子拓跋宏降临人间,给当奶奶的文明太后带来了无比喜悦。文明太后突然宣布还政于献文帝,不再过问任何政事,专心致志地抚养拓跋宏。实际上,权力欲极强的文明太后不是真心实意地把大权交给献文帝,只不过是由前台暂时退到后台,文明太后怕献文帝不完全听她的指挥,便将自己的哥哥冯熙提拔成太傅,随时监督献文帝。

(3)虎毒食子害死皇帝

献文帝刚亲政时,有很多事情都不敢做主,事事均向文明太后禀报,得到文明太后的许可后才去做。文明太后对献文帝较为满意和放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献文帝对她的专权越来越反感,不仅不听她的话,有时还故意找借口与她闹别扭。皇兴四年(470)十月,献文帝借故把文明太后的面首李奕和李奕的哥哥李敷杀掉。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文明太后闻讯后,就如同一头被激怒的狮子,大骂献文帝,扬言不废掉献文帝誓不罢休。

献文帝遭到痛骂之后,心里很难受。本以为乘自己风华正茂之年,应大干一番事业,留名于青史,可现在受制于太后,任凭自己有天大本事也施展不开。弄不好还要丢掉脑袋,何苦来呢!对黄老之学、佛经义理很感兴趣的献文帝看破了红尘,决定把帝位让出。但献文帝不甘心拱手让太后掌握大权,便很动了一番脑筋:决定将帝位让给叔父拓跋子推,这样就可以限制太后。

最初,文明太后听说献文帝准备让位,以为是让给太子,心中暗喜,一个5岁的娃娃总比18岁的小伙子更好控制。但她得知献文帝是要让位给拓跋子推,心里又急又恼,怕献文帝的想法变成事实。献文帝于皇兴五年(471)八月的一天,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讨论让位事宜。结果使他大失所望,大臣们一致反对将帝位让给拓跋子推,意见是将帝位传给太子拓跋宏。直到这时,文明太后才放下心来,又可以专权了。同年丙午这天,年仅5岁的拓跋宏登上了皇帝宝座。

一次,文明太后被一场揪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哭声搅起了恐惧的波澜。文明太后对拓跋宏的哭声听得多了,对他的哭相看得多了,习以为常。但此次哭声却过分凄惨了。身为父亲的献文帝问儿子为什么要哭,拓跋宏说:“对已故亲人的感伤程度太严重了。”文明太后心中不禁一怔,突然想到显祖身上长脓包时,拓跋宏用嘴给他吸脓的往事。文明太后越想越怕:这孩子确实精明过人,小小年纪竟能说出这般话!如此聪明早熟,将来如何驾驭?必制之方能安心。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文明太后便把拓跋宏骗到一间屋子里,可怜的小皇帝被文明太后脱得只剩下一件单衣,然后文明太后就狠心地将他锁在里面,三天三夜不给饭吃,企图磨掉他身上的棱角。残酷折磨并没有使拓跋宏向奶奶苦苦求饶,只是使他变得更加聪明,从此沉默寡语。文明太后还不甘心,又准备废掉拓跋宏,让他的弟弟拓跋禧继承帝位,在元丕、穆泰、李冲等重臣的反复劝阻下,才不得不打消了这一念头。从这次事件中,拓跋宏学会了保护自己,躲在书斋里刻苦读书,手不释卷。文明太后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对拓跋宏的戒心渐渐消失了。

文明太后为能随意摆布小皇帝高兴,可当了太上皇的献文帝却不甘寂寞。延兴三年(473)十一月,献文帝南下视察路过怀州时,薛虎子求见,要求恢复被文明太后罢免的枋头镇将的官职,献文帝当即恢复了他的官职。文明太后虽对此极其恼怒,但她努力克制自己,等待时机。观望了3年后,文明太后认为良机已到。到承明元年(476)初夏,她列出了献文帝的重大活动。第一类是:延兴二年(472)二月,显祖戎装出城,在北郊指挥各位将领反击柔然进攻;同年十一月,他又骑上战马,亲自讨伐柔然,一直打到漠南,把柔然赶出几千里外;次年十月,显祖一度打算南征刘宋。第二类是:延兴四年(474)二月,献文帝南下视察,次年十月,又在北郊举行阅兵仪式。文明太后认为反击柔然、南下视察,对提高国威很有利,可也抬高了献文帝本人的身价;再说,他常指挥军队,不是成心要操纵军权吗?一旦让他操纵了军权,自己的后果将不堪设想。第三类是:延兴二年(472),颁布诏令,让工商杂伎全部务农,禁止滥杀牲畜,保护农业生产,还严格考核官吏,明确指出:对那些克己奉公、廉洁公正的牧守可以长期任用,对那些成绩显著的官员晋升一级,对那些贪婪残暴、榨取民脂民膏的官员严惩不贷。第四类是:延兴四年(474)六月,再次命令:处理一切案件都应按法律程序办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条文为准绳,用刑应当慎重,尤其用重刑更要慎之又慎。文明太后想,这是献文帝在收买人心,如果任其继续活动,献文帝极有可能东山再起。经过这样的分析,文明太后心中产生了一种被押赴刑场的感觉,她绞尽脑汁,策划对付献文帝的计策。最后,文明太后决心铲除后患,杀掉献文帝。六月辛未这天,文明太后派心腹害死了献文帝,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后世的史家只能对此事做出如下推测:①将他毒死;②在禁中埋伏壮士,乘他朝拜之机将他暗杀。

献文帝的死,引起了很多人对冯太后的不满。兰台御史张求见冯太后杀戮无辜,对献文帝的死因产生了怀疑,便联络献文帝生前的亲信,及京城中忠于献文帝的将士,策划一场政变,废掉文明太后,并杀之。他们商议乘天宫寺一年一度的大法会,设下埋伏,乘文明太后进香拜佛之机,将她囚禁,命她归政于孝文帝。但事情很快败露了,文明太后派人拘捕了张求诸人,并杀死与此案有牵连的几千人。为稳定政局,文明太后再次临朝听政。

(4)打击政敌大权独揽

文明太后诡秘地毒死了献文帝后,虽暂时解除了对她权势的威胁,但她的神经并没有松弛下来。再次临朝听政激起了她独揽大权、镇压政敌的欲望。文明太后将政敌分为两类,一类是献文帝的同党,另一类是孝文帝母亲一家的势力。文明太后权衡了这两方面势力对自己的威胁程度,决定先拿献文帝的同党开刀。

献文帝派的代表人物是侍中、镇南大将军李訢。文明太后对李訢心中也有几分怯意。她深知李訢曾负责过选举工作,有一定的士人基础,对他的处理稍不谨慎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惹出麻烦。

然而,机会来了,正当文明太后一筹莫展时,宦官赵黑、卢奴令范标帮了她大忙。赵黑在与李訢共同负责选部时,曾被李訢排挤,由尚书降为一个看门的门夫。赵黑随时准备报仇,献文帝死了,赵黑认为机会来了。他向文明太后哭诉李訢的专权罪行,并愿为太后干掉李訢效犬马之力。范标是个两面派人物,与李訢原是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自然掌握了李訢的不少材料。范标揣摸文明太后准备收拾李訢,便主动向文明太后诬陷李訢企图外逃。太后明知范标的话是迎合她的心意胡编乱造出来的不实之词,但也如获至宝,将范标夸奖一番,并一再威胁他不准改口,然后马上派人到徐州通知李訢速回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