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四)
22126700000038

第38章 机智勇敢的故事(4)

主少国疑,也是宦官易于弄权的时候。张太后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宦官的警惕。对于服侍英宗的宦官,她更是处处留心,特别提防王振。王振为人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英宗即位,提升他为司礼监太监。王振掌握这个机构后,阳奉阴违,大售其奸。甚至胆大包天,逐渐网罗党羽,干预政事。有一次,张太后派他到内阁问事。杨士奇所拟意见还未最后定下来,他就在那里指手画脚,大发议论,弄得士奇无所适从。士奇一怒之下,三天不去内阁办事。太后听说,立即传命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和礼部尚书胡濙五位大臣入见。张太后当五位大臣面前对英宗说:“这五位大臣,都是先朝的元老重臣。你要十分敬重他们。今后凡军政大事,必须同他们商议,五臣如不赞同,决不可付之施行。”说罢,命王振入见。指着王振说:“你侍候皇帝,不守宫中规矩,干预政事,今赐你死。”话音刚落,侍立在旁的女宫们同时拔刀而出。王振被惊呆了。英宗见要杀服侍他的先生,慌忙跪下向祖母求情。张辅等大臣,也忙跪下为王振开脱。张太后怒气稍息,说道:“皇帝年幼,岂知此辈祸人家国。从今以后,决不允许他干预朝政。”尽管王振并没有由此而改恶从善,他以更加狡猾的手法,网罗党羽,操纵皇帝,但是,在张太后在世时,特别是张太后过问政事期间,他还不敢像他后来那样的飞扬跋扈。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这位为国操劳、心力交瘁的太皇太后,终于病倒在床上。临终前,还召内阁大臣到榻前,询问朝中还有什么难办之事。杨士奇伏在榻前奏道:“有三件事。”皇太后点头。他接着说:“第一件,建文帝虽然败亡,但他君临天下四年,应命史官编修文实录,仍用建文年号。”太后颔之以应。士奇接着又道:“第二件是方孝儒已经被诛,成祖余怒未息,又命凡是收藏方孝孺片纸只字者,一律论死。乞请太皇太后降恩,取消这一禁令。”张太后已无力回答,只是点头应允。士奇将要说第三件,话未开口,张太后就气断身亡了。

6.阔阔真:定策立君,“元贞治平”

元裕宗(真金太子)皇后伯蓝也怯赤,又名阔阔真,以贤德著称于世。在她一生中,既没有世祖皇后察必的雄才大略,也没有顺帝(惠宗)皇后奇氏的谋略干政。但她却以贤良的美德跃居世代名妃的宝座。

阔阔真年幼时同父母生活在一起,她聪明贤慧,知书识礼,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十五六岁时,已出落成一位眉清目秀、端庄大方的美丽姑娘。阔阔真后来进宫,是忽必烈亲自选定,成为太子真金的妻子。

阔阔真自来宫中后,为人聪明贤慧,性情温顺,孝敬长辈,对太子的饮食起居更是关怀备至。对此,忽必烈常夸她是个贤德的媳妇。真金不仅孝顺,而且博学,他口不离经、手不释卷,还经常同臣僚议论国事,以博采众长,但他从不干预朝政。为此深得父王忽必烈的欢心。夫荣妻耀,随着太子地位的提高,阔阔真也附龙攀凤,成为宫中的主要人物。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体力不支,常通过察必皇后过问朝政。对此,南台御史上奏说:“皇帝年事已高,应当禅位给皇太子,皇后不应当干预朝政。”太子真金深知,这样的举动只能引起父王的恼怒,深感不安。于是御史台都事尚文把这个封章秘藏起来。阿合马的余党答即归阿散等得知,企图揭发这件事,陷害太子,于是立即奏闻忽必烈。忽必烈便下敕索取这个封章。危急之中,安童、月律鲁去见忽必烈,先揭发答即归阿散等人的罪恶,同时发动多人奏劾,使忽必烈迁怒他们,将他们问罪。但是,真金却为此受了惊吓,不久死去,年四十三。

太子真金的突然病逝,使世祖忽必烈在精神上受到一次沉重打击。再加上西北一带同族相残,不得不再次调兵遣将,平定叛乱,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至元三十一年崩于紫檀殿,因嫡长子不在人世,嫡皇孙又远在边陲,因此,由谁来继承王位一时难以定下。朝野上下对此议论纷纷。在这个问题上,能一言九鼎的只有阔阔真。一则因她是太子真金的遗孀,二则她是世祖信任、称道的儿媳妇。

阔阔真与太子真金共生三子:长子甘麻刺,年幼时曾跟随祖母察必皇后。成年后,在宫中侍奉祖父忽必烈,身不离左右。次子答刺麻八刺,从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成年后,巡视、朝贺等重大礼节,都随父同行,很得太子真金的钟爱。第三子铁木耳,最受母亲阔阔真的喜爱。至元三十年立为皇太子,镇守和林。按先帝的法规,理应让皇太子铁木耳继承王位,但阔阔真又怕由此引起两兄弟自相残杀。因此,阔阔真将手中所掌握传国玉玺遍示群臣,辅佐铁木耳即位,以此制服长子甘麻刺和诸位大臣。丞相以下官员纷纷入宫庆贺,阔阔真遂派右丞相张九思率禁卒数百名,赍玺迎铁木耳回朝。铁木耳即位后号成宗,生母阔阔真为皇太后,改太后所居旧太子府为隆福宫。

阔阔真被册封为皇太后以后,地位日益显赫,但她没有恃势而骄,坐享荣华富贵。铁木耳即位后,曾于徽政院后院设置太后官邸,并将浙西七百顷田划归官邸供太后享用。阔阔真得知此事后,对成宗说道:“江南率士皆国家所有,怎么能把它作为私田呢?”阔阔真在生活上从不追求奢侈腐化,也从未在朝中安插自己亲信。其弟曾来宫中求官。她说:“你并非是那种能做官的人,况且我虽为皇太后,也应以社稷为重,不能考虑自己私事,请你以后别来找我。”于是便派人送出皇宫。此事传开后,群臣对太后这种以国事为重,不徇私情的高尚品德很是称道。由于阔阔真在宫中拒用近亲做官,使成宗在位期间没有出现外戚专权以至于干预朝政之事。

成宗即位期间,以表示秉承世祖遗训,继续沿用世祖年号,也未曾更改世祖所立各种典章制度。因而使这一时期国家政局比较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元贞治平”之景象。这与太后阔阔真的辅佐是分不开的。平章政事不忽术刚毅正直,每逢成宗有不当之处,都直言相谏。而宰相完泽却因为平章政事不忽术位在己下,却遇事直谏皇上,不禁心中衔恨,群臣也多妒嫉不忽术,为此都怂恿完泽除去不忽术。于是,完泽遂上奏成宗,请不忽术外调。成宗欣然同意,诏书已下。此事被太后得知,将成宗传入宫中,对他说:“不忽术系朝廷正直之臣,并且是先帝所任命的大臣,你怎么能随便将他外调,我实在不理解。”成宗听母后一说,心中才恍然大悟,遂收回成命,继续将不忽术留在京城,仍供原职。

在成宗朝,阔阔真以皇太后的身份对朝廷许多重大决策制定有着特殊的影响,如处理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一事,在阿难答拥有军队及大量支持者的情况下,阔阔真建议尊重他们的宗教自由,并加以安抚,成宗才改变初衷,放弃镇压手段,这就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

二、贤德后妃

在中国封建社会,有些后妃德行纯美。她们谦恭退让,宽厚待人,约束外戚,婉言进谏,谨慎恬淡。她们虽不像吕氏、武后、马皇后那样有所作为,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们深明大义,以德辅君,对帝王事业有一定影响。这些后妃有刘秀的阴丽华皇后、曹操的卞后、金海陵的二母后、朱温的张妃、乾隆的容妃等,她们是家中贤妻,宫中的表率,所以对她们的模范行为,我们称之为贤德后妃。

1.阴皇后:谦恭退让,“恩宠俱渥”

刘秀是西汉宗室后裔,东汉开国之君,封建史家称为“中兴之主”。在连年的战火中,他曾先后和两个女人结过婚。即帝位后,他又先后封这两女人为皇后。这两个女人,就是出身于富人之家的阴丽华和出身于贵族之门的郭圣通。她们两个的命运,和刘秀的中兴帝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在立谁为皇后这个问题上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个出身于乡里富家,一个是贵族之裔;一个曾占据过他年轻时的爱情和梦想,一个却与他帝业的创建有着血肉联系。感情的因素大于其他的选择,刘秀终于决定立阴丽华为皇后。谁知却遭到了阴丽华的拒绝。阴丽华拒绝的理由是,自己尚未为刘秀生育,而郭圣通已经有了一个儿子。由于阴丽华的态度很坚决,刘秀不得已于次年,即建武二年(后26年)立郭圣通为皇后,立圣通之子刘疆为皇太子。

刘秀虽立郭圣通为皇后,但他对阴丽华谦让的美德更加敬重,对阴丽华更亲近了。建武四年四月,刘秀率军北征。今非昔比,他已经不是几年前和阴丽华初婚时的一个普通的起义军军官,而是一个万人拥戴的皇帝,有条件带着爱妻出征了。到了元氏(今属河北)这个地方,阴丽华为刘秀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刘庄。此时刘秀开始考虑究竟立谁为皇后。决定二人命运的当然是刘秀。现在他考虑的除了阴、郭二人的长短外,还品评着两个儿子的优劣。长子刘疆虽饱读经书,才德俱佳,但对实际问题的判断能力看来远远不及小儿子刘庄。刘秀对阴丽华母子的偏爱,难免使郭皇后时有怨言。而反过来,郭皇后偶尔发出的怨言,又成了她被废黜的罪状。建武十七年十月十九日,刘秀下达诏书:“皇后心怀怨恨,数次违背教令,不能作后宫的典范。收回皇后玺绶。阴贵人出身于乡里良家,我微贱时就和她结成伴侣,我现在封她为皇后,作天下的主母。”郭圣通不作任何分辩,恩爱已绝,毅然地离开了后宫。刘疆对母亲的被废感到十分伤心,表示愿意退去皇太子位。刘秀宣布:改封皇太子刘疆为东海王,立原东海王刘庄为皇太子。在彬彬有礼的气氛下,刘秀终于完成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变动。

阴丽华做皇后时,已经三十七岁了。虽然地位变了,她仍然保持着谦恭退让的美德,作风朴实,不喜浮华。东汉是以孝治天下的。阴丽华的这方面堪称榜样。阴丽华娘家的弟兄们,也不因她当了贵人、皇后,而变得趾高气扬。例如阴识,他跟随刘秀南征北战,屡建功勋,官至骑都尉,封阴乡侯。建武二年,因又立新功,光武帝要增封他的食邑。阴识却叩首辞让说:“天下初定,将帅们有功之人很多。我的妹妹在陛下身边,因此而加封,不可以示天下以公。”又有一次,刘秀要封丽华的弟弟阴兴为侯,阴兴也辞让说:“我没有登城陷阵之功而受爵土,会为天下人所轻。”阴丽华感到奇怪,问弟弟为何如此固执。阴兴回答说:“姐姐难道记不得经书上的话吗?‘亢龙有悔’,荣宠到极点,就会走下坡路。我看前朝外戚,不知谦退,我心中就觉得不安定。富贵总有极处,人应感到知足。奢侈过了就会为天下讥笑。”阴丽华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不再为亲戚求官爵。

建武中元二年(后57年),刘秀逝世,明帝刘庄即位。因皇太子刘疆无罪被废,大臣、宗室们多少有些意见,局势不太稳定。为缓和局势,抚慰人心,明帝对阴、郭二后的娘家同等礼敬,“恩宠俱渥,每事必均”,缓解了刘秀废郭立阴引起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卞后:宽厚待人,舍子护法

前面提到曹操纳卞氏之前,有一位丁夫人。这位夫人心胸狭窄,自恃正室,抚育曹昂有功,对出身倡家的卞氏不无轻蔑怠慢之处,而曹操宠爱卞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就难免有些口舌是非。丁夫人被废后,卞氏不再理她,无可非议。可是卞氏却不记前嫌,宽待丁夫人,体恤被废的痛苦和不幸,常趁曹操外出时,接丁夫人进府,请丁夫人坐在正位上,自己在下首陪坐叙话。丁夫人深受感动。

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曹茂是赵姬所生。因其人狂傲狠毒,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才被封为万岁亭侯。文帝即位后,兄弟二十五人中只有他一个没有封王。卞氏数次提出曹茂有悔改之意,应当依例封王的建议。明帝不愿过于拂祖母之意,就封茂为聊城王,诏书中还写明,这是为了安慰太皇太后关心晚辈的心意。

董卓乱后,曹操入朝辅佐天子,将要取汉而代之,卞氏对此形势有所认识。为了曹氏的统一大业,卞氏对外戚的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假以词色。平时她常常对娘家人说:“现在我们虽然富贵了,但是在生活上绝不可忘记节俭。”由于卞氏的严格要求,曹操在世期间,卞氏的弟弟卞秉一直是个官阶很低的别部司马,财产很少。文帝即位后才按卞秉的功绩封他为都乡侯,并在洛阳为他修建了府第。偏向娘家人,似乎是中国历代后妃的传统,像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后,都未能免俗,而出身倡家,在历史舞台上并未做出什么有声有色的大事的卞氏,却能审时度势,汲取历史教训,清醒地处理好对外戚的关系,这确是值得称道的。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二十二年,魏王立卞氏生的长子曹丕为魏太子。曹丕被立为太子,这对卞氏来说,大值得庆贺了。所以,喜讯一到,左右侍奉的人一齐向卞氏祝贺,希望得到赏赐。卞氏正色回答说:“魏王因为曹丕在儿辈中年龄最大,所以立他为太子,这是先朝的成法,有什么必要给予重赏呢?我只希望没有教子无方的过错就很满足了。”左右的人连声称是。曹操听说,深以卞氏的明达而喜悦,他说:“夫人生气时不改变脸色,高兴时不失掉节制,真是太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