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四)
22126700000016

第16章 运筹帷幄的故事(15)

建文帝一见燕军将兵临城下,连忙下诏罪己,征天下各路之兵火速勤王,然而,兵源早已枯竭,勤王之师寥若晨星。在方孝儒的建议下,建文帝只好派朱棣的从姊庆阳郡主前往燕营谈判议和,允诺以长江划界,分地南北。姐弟俩见面后抱头痛哭,燕王拒绝了划江而治的议和方案,对庆阳郡主说:“我这次来只是清君侧,等抓住奸臣,朝见天子,我就返回北平。”郡主无功而返。建文帝只好重整军备,企图阻止燕军过江。可他哪里知道,朝廷宫中的一些大臣和宦官早已把军事情报泄露给燕王。负责长江防务的水军都督带领战舰投向燕王,镇江守将童浚也悬起了降旗,长江天堑此刻已成坦途。

(3)朱棣踏血即帝位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三日,燕军自瓜州(江苏镇江对岸)横渡长江。当时,微风轻扬,水波不兴,舳舻相衔,旌旗蔽空,钲鼓震天。官军见此,人人心惊胆颤,当燕军迫岸时纷纷投降,南京的门户镇江失守了,南京成为一座孤城。建文帝听说燕军突破了长江天险,方寸大乱,六神无主,徘徊殿廷,无计可施。愤怒的方孝儒一把揪出武臣队里的李景隆说:“坏陛下大事的,就是此贼,请陛下诛杀他!”优柔寡断的建文帝没有应允,因而留下了隐患。他派李景隆去燕军重申割地议和之约,又遭到燕王的坚决拒绝。燕王说:“这是奸臣的计策,我来只为除奸,绝无篡位之心,一旦处决奸臣,我就折师北还。”李景隆回南京复命以后,建文帝知燕王必要班师进京,忧郁非常,又别无良策,只有号啕大哭。有的大臣劝建文帝逃往浙江,以避兵锋,但方孝儒却说:“京都城高池深,粮食充足,尚有劲兵二十万,应坚守待援,既事不济,国君死社稷,正也。”他也决心以身殉国。建文帝依计而行,下令将城外居民撤到城内,将房木运进城里。可是城外百姓不愿拆迁,宁愿自己放火焚烧,城外大火连日不息,苦不堪言。齐泰、黄子澄以出外募兵为由分别逃到广德和苏州。建文帝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叹息道:“事情是你们闹起来的,今天竟抛弃朕远远逃命去了。”悲伤不已。

六月十三日,燕王指挥大军分水陆两路向南京进发,直逼城下,只见到处都是青烟焦土,断壁残垣。燕军从金川门攻城,守城的是被建文帝赦免不杀的曹国公李景隆和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穗。结果,李景隆和朱穗打开城门,迎接燕王人城。燕军长驱直人,如入无人之境,南京二十万精锐守军不战自降。朝廷中的许多文武大臣纷纷抛弃了还在宫殿中彷徨的建文帝,去参谒燕王,建文帝身边只有几人跟从。绝望的建文帝在宫中放起大火,皇后马氏投火自尽,一些后妃也自焚而死。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便要拔剑以殉社稷。翰林院编修程济见此急忙上前夺下佩剑,劝皇帝赶快出逃。后来,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是丧身火海,有人说是逃出落发为僧,此事后人难以考证,成为历史疑案。关于“逃生”一说,已经流传,敷衍成为具有神奇色彩的传说:

当程济夺下建文帝的佩剑时,燕军的喊杀声已隐约听见,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太监王钺突然想起一件往事,忙跪拜道:“臣记得高皇帝(朱元璋)升遐(崩逝)时曾留下一个密封的红箱子,交付掌宫太监收藏,并嘱咐‘当大难临头时,可以开箱一看,自有办法’。”建文帝忙叫人搬来一看,只见红箱四周都包着铁皮,锁心内灌住了生铁。建文帝见到这落满灰尘的密封箱子,认为其中必有退兵妙计,心中升起一线希望,就命王钺用大铁锤砸开箱子。箱子砸开一看,大家都傻了眼,箱内没有锦囊妙计,也没有遗诏,只有三张和尚用的度牒,分别写着“应文”、“应贤’、“应能”三个名字,还有三副袈裟、僧靴僧帽、一把剃刀、十锭银子。箱底有张黄纸,上用朱笔写着:“应文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一看全明白了:原来太祖早有预见,特备下度牒命我出家呀!建文帝朱允炆的“炆”字发“文”音,所以,建文帝判断写着“应文”度牒是给他预备的。在旁边的吴王杨应能说:“这写着‘应能’名字的度牒与我名字一字不差,肯定是给我的。”监察御史叶希贤说:“臣名贤,这‘应贤’度牒是属于我的。”于是,程济拿起弟刀将三人剃光了头发。三人脱下衣冠,披上袈裟,藏好度牒,穿戴了僧靴僧帽,俨然是三个和尚了。建文帝说:“从今以后,我们三人只以兄弟相称,不要再拘君臣之礼子!”说完,无限惆怅地望了最后一眼原属于他的宫殿,一狠心放起火来,顿时火光熊熊,金碧辉煌的宫殿连同无数金银珠宝在火海中都化为灰烬。

建文帝按书中所示来到鬼门,誓死相随的官员还有九人。鬼门在太平门内,又矮又窄,只容一人出入,外通护城河。建文帝逃到护城河又犯了愁。这时,一个叫王昇的神乐观道士驾一叶轻舟漂来。他说:“昨夜梦见高皇帝(朱元璋),命臣来此接圣驾。”当进到神乐观时,天已渐黑,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也按时到达神乐观,从此,这二十二人随同“应文”和尚(建文帝)出家为僧,浪迹江湖。据说,“应文”和尚一直活到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才寿终正寝。又传说他没有死在国内,而是逃到了国外,好多年后才死去。建文帝逃走以后,朱棣整日提心吊胆,因为当时全国许多地方还没有归附于他,假如建文帝登高一呼,肯定会有人举兵响应。因此,坐卧不安的朱棣就秘密派了许多心腹,到全国各地去寻觅建文帝的踪迹。他后来派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到国外去查访建文帝的下落。《明鉴纲》说:“帝(指永乐帝朱棣)疑建文帝亡海外,命和(郑和)及王景弘等踪迹之。”但最终都没有结果。建文帝朱允炆是太祖朱元璋的嫡子长孙,他俩都曾出家为僧,所不同的是:朱元璋是先出家后当皇帝;朱允炆是先当皇帝后为僧。这也是明史中的一大异事。

燕王朱棣攻取南京以后,下了一道残忍的命令:清宫三日。只有在宫中曾得罪过建文帝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其余一律斩杀。被处死的内侍、女官、宫人不计其数。太子朱文奎被杀,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只有两岁,被囚进密室,后被杀。燕王问宫人建文帝在哪里,宫人无法证实,就指着马皇后烧焦的残骸说:“这就是皇帝。”燕王命人在灰烬中扒出已辨不清男女的焦烂的尸体,假惺惺地哭道:“傻小子啊,傻小子,你怎么会到了这个地步啊!”燕王还两次公布了“奸臣榜”,按名搜捕,南京城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

占领南京之后,不少阿谀谗媚之徒纷纷上表,劝进燕王即位,并一致推荐方孝孺来写即位诏书。燕王就把方孝孺从狱中提了出来。燕王为什么未杀这位建文帝的重臣呢?原来,燕王南下时,居守北平的谋士道衍和尚向燕王相托密事。燕王问是何事,道衍郑重地说:“南京的文学博士方孝孺注重名节,城破之日必不肯降,殿下千万不能杀他,若杀了他,就绝了读书人的种子。”燕王说:“我以为是什么大事呢,这好办,我绝不杀他。”实际上,道衍担心的是,若杀了方孝孺,不仅会失去一位深谙经学的博士,而且还会引起士人的极大反感,有损于朱棣的英名。现在城已破了,燕王决定召见方孝孺,争取收服他,这可以使人心和舆论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可方孝孺却身穿丧服,腰系麻绳而来,一进门就放声大哭,哀声震撼屋瓦,满朝文武无不大惊失色。燕王忍住怒气劝道:“望你与朕同心治国,朕欲效法周公辅成王呢。”朱棣将自己比为春秋时的周公,把建文帝比为成王。听此话,方孝孺怒发冲冠,上前一步问道:“成王安在?”燕王说:“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进一步质问道:“为何不立成王之子?”(当时建文帝的幼子还在)燕王答道:“国要依靠年长的国君来管理。”方孝孺怒目圆睁,愤然喊道:“为何不立成王之弟?”(当时建文帝的三个弟弟还健在)燕王面对方孝孺咄咄逼人的追问,理屈辞穷,无言可对,只得说:“这是朕的家事,先生不必过问了。先生是一代儒宗,请起草即位诏书吧,勿要推辞!”方孝孺将毛笔扔到地上,激愤地说:“要杀就杀,绝不草诏!”燕王忍不住说道:“怎么能让你痛痛快快地死去?就是你不怕死。难道就不怕祸灭九族吗?”方孝孺大义凛然地答道:“就是灭我十族,又奈我何!”说着捡起地上的毛笔写出:“燕贼篡位”四个大字,并义正严辞地高声说:“这就是给你的草诏!”燕王看罢,再也忍耐不住了,大怒道:“你敢说我是贼吗?”说完,就命武士用刀把方孝孺的嘴割开一个大口子,直到两耳旁,方孝孺没有屈服。燕王就把方孝孺九族眷属全部抓来,又将他的朋友和学生也都抓来作为十族,每杀一人就先问方孝孺是否回心转意。方孝孺虽心如刀绞,但仍坚贞不屈,燕王就当他的面,将他的亲人、朋友、学生一个个处死,最后将他肢解,方孝孺宁死不屈,慷慨就戮。方孝孺一案,总共被杀死八百七十三人,在中国古代史上,朱棣创下了屠戮十族的最高记录。

另外,大臣邹瑾城陷自杀,他的家族四百四十人仍被诛杀殆尽。齐泰、黄子澄、铁铉等八十多人被捉住以后,有的被割鼻,有的受磔刑,有的下了油锅,都被酷刑折磨而死,其亲属宗族都遭族诛,甚至涉及乡里的一切人家,人称“瓜蔓抄”。由于辗转牵连,株累甚众,许多乡村都成为废墟,整个江南到处都是弥漫着血腥气息的屠场。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在一片血海中,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这就是明成祖,改第二年为永乐元年,史称永乐帝。朱棣“靖难”是在反对削藩的旗帜下进行的。上台以后,他从自己的成功中深切感受到藩王势力的确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他不得不从原来反对建文帝削藩转为继续建文帝的削藩大业,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经过十八年的内迁诸王和废黜藩王,使藩王原来的作用逐渐丧失。他强化了特务组织锦衣卫,又创造了新的特务组织——东厂,残酷镇压反对者,巩固了皇权的统一。

朱棣在攻占南京后,共杀了建文帝的臣属近三千人。而他发动的“靖难之役”绵延数年,在激烈的战争中兵士与百姓的死亡无法准确统计。史家认为朱棣是一个有作为、有贡献的皇帝。但我们也不应忘记,他的两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

三、定国安邦,皇子用权的谋略故事

1.辅帝安邦、甘当宰辅的皇子刘苍

俗话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其意是说,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乃至斗争中,亲兄弟总能抱团,父子兵自会相互救助。假如一个皇子当上皇帝,其他皇子都应辅佐他定国安邦,这方为人间正道。可是在历朝历代皇子中,能如此为之的可谓寥若晨星。刘苍就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晨星。

(1)有德有能,出任宰辅

东平王刘苍,生于建武六年(30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六子,汉明帝刘庄的同母弟。

刘苍的父亲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到刘秀时,仅有皇家的血统而无爵可袭,与平民已无两样。刘秀潜蓄大志,有一次,他在新野听说阴家姑娘体貌艳美,性情贤淑,私心仰幕;他到长安时见执金吾(负责京都卫戍的长官)出行时车骑随从很多,声威显赫,大为感慨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后来阴丽华果然成了刘秀的皇后,并为刘秀生了五个皇子,其中刘庄后来继承了帝位,即汉明帝。

建武六年(31年)阴丽华生刘苍。刘苍自幼体貌壮美,仪表不俗,深得光武帝和阴皇后的喜爱。刘苍五六岁时开始发蒙读书,非常刻苦,兼其聪明伶俐,所以没有几年的时间,儒家的经典他已全部读完,精通其义,而且他还广泛涉猎诸子百家之书。年轻的刘苍已是博闻多能,器度闲雅。

建武十年(34年),刘苍受封东平公,十七年(41年)晋封为东平王。

刘秀最关心众皇子的成长,特别担心他们各自结交一批势力,相互争权夺利,发生内讧。建武二十四年(48年),刘秀重申《阿附藩王法》,意在要诸王身边的官吏对他们劝诫诱导,遵守纪纲。该法是西汉武帝时因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谋反事件而制订的。法中规定,藩王有不法行为,身边官吏附和或不加阻止即从重治罪。尽管如此,还是发生了刘秀不愿看到的事。建武二十八年(52年)郭皇后死,有人上书告郭后所生的儿子沛王刘辅与一些被刘秀所杀的人的子孙结交,蓄谋作乱。恰在此时,得宠于刘辅的宾客寿光侯刘鲤,为报父仇杀死了刘盆子的叔父刘恭,为此,刘秀把儿子刘辅下狱,并命令各郡县搜捕与诸王结交的宾客。株连被杀者达一千多人,其中很多贵戚子弟。这年,刘秀下令成年诸王离开京师,各赴其封国,但只有东平王刘苍因谦恭孝友,又颇具才干,而被留京辅佐处理政务。

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刘秀在洛阳的南宫前殿停止了呼吸,太子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