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三)
22126600000004

第4章 破敌战:出奇制胜,以弱击强(3)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条奇策,建议魏军从阴平绕小道攻涪,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这条计策被接纳了,并由邓艾执行。从阴平到涪,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不过也因此之故,蜀国没在此设防。

这年10月,邓艾率军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他身先士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大惊失色,不战而降。邓艾率魏军乘胜进攻涪城。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督诸军至涪城停住。及战,魏军破蜀军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今四川绵竹)。在多次交手后,魏大破蜀军,临阵斩诸葛瞻及蜀尚书张遵等人。就这样,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蜀国的兵力多在剑阁,成都兵少,实际上无防守可言,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慌作一团,不知所措。这年11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魏军占领成都。

坚守剑阁的姜维,在接到后主令后,乃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戈放甲于钟会军前,蜀灭。

4.中国古代海战史上最大的登陆之战——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谋略

郑成功由南京败退厦门后,从北京南下增援南京的安南将军达素,率军跟踪入闽。清王朝命浙江明安达礼部八旗军及沿海各省绿营水军,统归达素指挥,准备进攻厦门。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三月,达素到达泉州,计划兵分三路,由同安、围头、海澄对厦门实施分进合击,郑成功决心以己之长、击敌之短,采用以攻对攻的手段,在海上与敌人进行决战,集中兵力歼其一路,以打破敌人的合围。他部署一部兵力分两路阻击同安、围头方向的敌八旗军,自率主力集结于海门海域,迎击海澄方面的绿营水军。5月10日黎明,清军开始进攻,激战终日,清军大败,被歼一万余人。同安方面的清军主力,曾有一部登陆厦门,被守岛郑军全歼。厦门保卫战结束之后,郑成功即迅速改变战略方针,东进收复台湾。

台湾距厦门约300公里,属福建泉州,归澎湖巡检司管辖。郑芝龙以该岛为海上贸易基地时,曾建立过军事性质的政权机构,并从福建大陆移民数万,发给生产、生活资料,进行垦荒,天启年间,为荷兰殖民军侵占。郑成功早在起兵抗清后不久,就曾考虑过收复台湾,所以他后来的《复台》诗中,有“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之句。但因主要精力用于对付当面清军,才无暇顾及。南京失败时,郑成功就已认识到清王朝统一全国的局势已经形成,自身势孤力弱,以“弹丸二岛,难抗天下兵”。又恐遭受清军与荷军的联合夹击,于是决心收复台湾,作为新的抗清根据地。回到厦门,即开始进行准备,并招请了三百名熟悉台湾海港情况的领航人员。恰好此时,原郑芝龙旧部、后为荷兰通事的何斌,从台湾来归,报告了荷军兵力、部署等情况,还献给郑成功一幅绘有台湾航道、港湾及沿岸地形详貌的地图。正当郑成功加紧进军准备时,达素率军到达泉州,只得暂停东进之行,全力对付清军的进攻。厦门保卫战胜利后,十月间得知“达素回京,各水师尽调,具搁在岸”的情报,遂继续做东进准备:一面派军外出征集军粮;一面送信与荷兰侵台总督揆一,故意表示无图台之心,以麻痹敌人。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郑成功综合当前情况,分析形势,认为东进时机已经成熟。遂向部属公开宣布自己的决心和企图。郑成功选择这时东进,确实有利,主要根据是;第一,入闽的八旗军已先后撤走,说明清军短期内不会再一次组织对厦门的进攻;而且清顺治帝又刚刚去世,按封建统治阶级传统惯例,暂时也不会发动大的军事行动,主力东进没有两面作战的危险。第二,据所得情报,荷兰援军舰队司令樊特朗,相信郑成功无图台企图,已“率领军官回到巴达维亚去了”,“留下的援军还不到六百名”,台湾荷军兵力增加不多;同时南季节风即将开始,台湾船只不能顶风去巴达维亚求援。第三,经过一年的准备,兵力已全部集中,粮饷已征集完毕,军械舰船也大部整修完了,领航向导也已配齐,有关台湾荷军兵力分布、航道、地形情况,以及气象,潮汐规律等均已掌握。通过情报网络的联系,台湾人民也已做好接应登陆的一切准备,只待南风一起,即可行动。郑成功召集将领进行动员统一思想后,二月间将用于攻台的四万人集中于金门,进行临战准备。他的部署是:澎湖游击洪暄率向导及一部兵力为前卫,自率精锐十二镇、25000人为一梯队,黄安等率六镇12000人为二梯队,留世子郑经守厦门,户官郑泰守金门,洪天右等泊南日、围头,防止清军突袭。3月23日由料罗湾出发,24日到达澎湖。遂派舢板船两艘去台湾侦察,并与居民联系。因风阻至4月初一晚方开始向台湾进发。

台湾荷军兵力共约2000人,主力守本岛外围一鲲身岛的热兰遮城(亦称台湾城或红毛城),一部兵力约200余人,守一鲲身岛对岸、位与本岛的普罗文查城(赤嵌城)。另有大型战舰两艘,快艇两艘泊热兰遮城东侧台江中。一鲲身岛北与北线尾、鹿耳屿,南与二鲲身……七鲲身连成一条防波堤,堤西为外海,堤东为内港。内港宽6里,长30里、名台江。由外海进入台江的通路,主要为一鲲身岛与北线尾之间的大港(又名南港),大船可以通行无阻,但在荷军炮火控制之下。北线尾与鹿耳屿之间为鹿耳门港(又名北港),过去曾为出入门户,后因砂石淤浅,平时仅能通行小船。荷军原在北线尾北端筑有热堡,驻有一部兵力,控制鹿耳门航道,航道淤浅后,改为“一名伍长、六名士兵驻守”,负责监视鹿耳门港。

郑成功根据台湾的敌情、地形,拟定了一个避实击虚的登陆作战计划。主要内容是:不在一鲲身岛登陆,不攻敌主力防守的热兰遮城,并避开敌炮火控制的大港航道。先以一部兵力乘小船登陆北线尾,监视荷军和掩护部队行动,舰队主力乘潮涨时机,出其不意地由鹿耳门港进入台江,迅速切断热兰遮城与普罗文查城的联系,同时以主力在敌人未设防的禾寮港直接登陆本岛,进围兵力薄弱的普罗文查城,尔后再各个击破两城荷军。

四月初二上午,郑军舰队进抵鹿耳门港外,郑成功亲自换乘小船,率一部兵力登陆鹿耳屿,勘察地形、敌情。中午潮涨,按预定计划行动,全部舰队很快进入台江,在台湾人民接应下,主力在禾寮港顺利登陆。登陆后,郑成功指挥军队抢占赤嵌街粮库,并包围了普罗文查城。荷军对郑成功的突然出现及“如此轻而易举地进入和登陆,感到束手无策。他们进退维谷,一筹莫展”。经过一段犹豫,为摆脱被动,荷军采取了以下措施:命四艘战舰向已控制台江的郑军舰队进攻,以恢复两城联系;派阿尔多普上尉率200人渡台江增援普罗文查城;派汤姆斯·贝德尔上尉率240人向占领北线尾的郑军进攻,企图控制鹿耳门港,切断台江与外海通道。四月初三荷军开始行动。海战方面,郑军大败荷舰队,荷最大战舰赫克托号被炸沉,斯·格拉弗兰号和白鹭号败逃日本,快艇马利亚号,冒逆风逃回巴达维亚。阿尔多普部在截击下,仅60人进入普罗文查城,其余被迫撤回。贝德尔部在夹击下遭到歼灭性打击,贝德尔以下阵亡118人,淹死一部分,仅约80人生还。荷军三路出击,全部失败。热兰遮和普罗文查二城被郑军分割包围。

四月初六,普罗文查荷军投降。当月下旬,郑成功对热兰遮城组织强攻,连续五日未能攻下,伤亡甚大。郑成功考虑“孤城无援,攻打未免杀伤”,即改变战法,采用“围困待其自降”的方针。从五月初五起,将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都筑起防栅,并且挖了一条相当宽的壕沟,以一部军队进行围困,主要兵力分赴各地建立政权。

巴达维亚荷军统帅部接到马利亚快艇的报告后,派考乌率战舰10艘、士兵700来台增援。7月末驶入台江与热兰遮城守军会合。八月初五,荷军发起反击。由于郑成功已有准备,战斗开始后仅一小时,就以火船烧毁了荷舰克登霍夫号,以炮火击沉了科克伦号,还俘获搁浅的两艘荷舰和三艘小艇,歼敌近300人。由城内出击的荷军,亦被围困的郑军击退。在反击失败、外援断绝情况下,荷军病亡相继,士气消沉。郑成功于十二月初六,攻下热兰遮城外围据点乌特利支堡,控制了该处高地,使热兰遮城完全暴露在郑军炮火之下。十三日荷军决定投降,经数日谈判,签订了18条投降条约,规定荷军交出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大炮50尊,小铳4000支,可供五月食用的粮食及价值47万荷盾的财物。荷军残存的600人,由总督揆一率领,分乘八船退出台湾。从此,台湾重新归回祖国,结束了荷兰38年的殖民统治。

郑成功为了建设这一新的抗清复明根据地,曾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普罗文查城荷军投降后不久,就开始建立政权,以赤嵌(台南)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万年。天兴管北路,万年管南路,分别设官置守。热兰遮城荷军撤走后,改该地为安平镇。郑成功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组织军队屯田。除留勇士、侍卫两镇担任防务外,其余各镇,分地开垦,“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他还奖励当地人民垦荒,派汉族农民向高山族人民传授生产技术,并针对清王朝实施的“五省迁界”暴政,积极鼓励沿海失去土地和生产手段的农民、渔民等迁居台湾,参加开发。在他的帮助、保护下,“闽浙居民附舟师来归,烟火相接,开辟荒土,尽为膏腴”。郑成功也很重视人民文化教育事业,开设学校,提倡读书。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第二年,即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因操劳过度、心力俱瘁而生病。加以多方面的刺激:如以张煌言为代表的南明遗老,昧于形势,认为收复台湾是不忠于明的表现,写信讥刺他“生既非智,死亦非忠”;留守金厦的将领郑泰、洪旭等,不听调动,拥立世子郑经对抗命令,派兵防守大担,“不发一船至台湾”;永历帝和父亲郑芝龙又为清王朝杀害等,于5月8日忿恚而死,终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