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走过花季雨季(上)
22126300000060

第60章 学会处世(5)

倾听是一个对对方发出的信息接收、理解的主动过程。要真正做到的是“倾听”而不是仅仅在“听”,就要求人们作出一定的努力。有心理学家指出:“积极倾听的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包括具体的知觉、态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觉——都或多或少地加入到倾听的活动中去,消极地听,则仅仅把自己当做一个接受声音的机器,既不加入任何个人的感觉或印象,也不产生什么好奇心。”

倾听利于交往。台湾心理学家黄月霞认为:“倾听是有效沟通所必备的元素,它是一种接纳的语言。”倾听是接受、分析、理解、分享的过程。具有较强倾听能力的人,才可能会有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与人很好地沟通合作。

在倾听中,会感知生命的落叶不止在秋天,忧郁和悲伤不能久驻心灵,孤独也是一种美丽;在倾听中,会懂得理解的艰难和重要,即使是陌路人的一抹微笑,也足以驱散满怀的寒意;在倾听中,会明白阳光公平地照耀你我,照耀辉煌与平凡;在倾听中,会发现自己正在与一个博大的世界对话,所有的风霜雪雨,所有的世事沧桑,都只是一片自由舒卷的云朵,都只是墙上嘀嗒的钟摆……

6.信任是合作的基石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的时间。因此,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任何一个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毫不犹疑、匆匆忙忙地去信任一个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信任的含义

信任是一种足珍贵的东西,没有人能够用金钱买得到,也没有人可用利诱和武力争取得到,它来自于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是活在灵魂里的清泉,可以挽救灵魂,让心灵充满纯洁和自信。信任,就是相信你不相信的事。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那个人信任。

有一个故事:一个劳改犯人万念俱灰,心想这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相信他了。后来,他越狱了。在他亡命途中,他大肆抢劫钱财,准备外逃。在逃亡的火车上,他站在厕所旁边,过了一会,有个姑娘来上厕所,发现门扣坏了,便轻声地对他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正是这姑娘纯洁无邪的眼神,使他像一位忠诚的卫士一样,严严把守着门。下了火车以后,他就去派出所投案自首了。

是啊,这个世界需要信任。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不要远离信任,因为信任会使我们活得轻松,也会为别人带来希望。信任的产品是友谊,多一份友谊总是快乐的,没有人会傻得连友谊这样的产品都拒之门外。经常怀疑一切的人,是永远得不到信任的人,是永远被孤立起来的人,是生命的一种极大的不幸。

朋友的含义是信任

梭罗曾经说过:“伟大的信任产生在伟大的友谊之上,友谊是信任的基础。”

在寻求知己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对朋友带有疑虑之心,也不能刻意隐瞒自己的事实,我们必须坦诚相见,将心比心,给予别人足够的信任,这样别人也可能真正与我们交心。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交往中找到真的知己。

有人说古人是非常讲信用的,所谓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的是:应如何对待自己言出必行的结果,这样的人通常就能称为“君子”。

然而,即使是在古代,作为一位君子也是很辛苦的,有时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比方说关云长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不是碰上爱才如命的曹操,关云长为了信守桃园三结义是不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实在很难说。

由此可见,在戏曲中一直以白脸形象出现的曹操实在也是个讲信义的君子。他虽然说过“宁愿我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负我”的鬼话,实际上,骨子里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做一个君子的,起码不想做一个杀君子的人。

但是相反的是,做一位小人却比做一位君子容易得多。随意的背信弃义至多担一个不讲信用的骂名,但有时候却造就了他的成功。但如果同样是,似乎非常讲信用的关云长,在荆州的问题上却不怎么光彩,不仅跟着刘备不讲信用,死不归还当初借的荆州,而且居然还厚着脸皮搞什么单刀赴会,挺英雄的样子,实际上却是在耍赖。

因此,即使是一个伟人,有时候也难免做做君子也做做小人的。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人中君子总是多于小人的,小人之举常常为人所不耻,古人这点鉴别能力相当厉害。

然而,作为现代精明的生意人会把自己金钱堆积起来的信用度聪明地换来更多的金钱,而据说一类具有现代意识的现代人则会对自己的信用度进行包装,并对别人的信用保持足够的警觉。而另一类现代人则重演着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故事,他们为维护自己的信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生命。

无论是信任别人还是被别人信任,都是一种无法言状的幸福。信任是一种力量和魅力,这种无形于有形之中的“活力”,大则可以振兴一个民族,小则可以拯救一个灵魂。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彼此的宽容、信任,可以使我们的友谊、合作关系之树长青!

彼此信任,合作愉快

有人说:最初的合作来自于感觉,渐深的合作来自于沟通,成功的合作来自于互相信任。合作是双方都向往的事情,合作的叠加不是简单的加和,对整体十分有利。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双方都倾向于欺骗。要克服欺骗的诱惑而走向合作,需要解决双方行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信任才有办法合作,但信任只是合作的最基本的要件而已,并不代表有信任就可以合作。

相信一个人就等于帮助一个人。信任别人,他们就会用真诚来回报你;善待他们,他们就会表现出自身的伟大品质。

以前看这句话没有太多感觉,觉得只是另一个文字游戏罢了,直到多年职场的历练后,见闻逐渐宽广,才开始体会话中隐藏的智能;“信任”几乎已成企业工作团队的口头禅,大家都强调要彼此“信任”,可是“信任”在现代忙碌的职场,似乎越来越薄弱,如果你不相信,打听一下,有哪个企业老板没有“耳根子软”的问题?

这是关于孔子的故事:一个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饭吃,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粮米,便赶紧埋锅造饭。米饭将熟之际,孔子闻香抬头,恰好看到颜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到我父亲,想用这干净的白饭来祭拜他。”颜回赶快接着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刚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入锅中,弃之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非偷吃饭,心中相当感慨,便对弟子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以孔子之圣,面对颜回这等贤徒,犹不能完全“不疑”。

想一想,在企业真实世界中,有多少主管(或老板)像孔子一样了解他的部属?而你我芸芸众生,有几个修养可与颜回比拟?如此推论,“信任”似乎只是求之不可得的理想罢了!

高绩效团队的一个特点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高度信任。也就是说,团队成员彼此相信各自的正直、个性特点、工作能力。但是,从个人关系中不难知道,信任是脆弱的,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却又很容易被破坏,破坏之后要恢复又很困难。另外,因为信任会带来信任和不信任,要维持一种信任关系就需要管理人员处处留言。

如果双方在相同的事情上长时间处于合作的状态,那么,在相同的条件下针对相同类型的一个新事件,双方将仍然处于合作状态。持续的合作状态表示双方同时处于信任对方的状态,或者说是相互信任状态。

那么,更大的信任关系,通常需要至少有一方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养,一点点地积累起来的,至少有一方需要长时间地关心对方,并精心地付出。如果有一方选择合作或者对抗对另一方来说结果是不可知的,这一方的合作只是一种促进因素,另一方的利益取决于其他一些更加重要而又不受合作一方控制的因素。

然而,选择合作的一方需要付出代价,而对抗却不需要付出代价或者更小的代价,那么这一方的合作行为同样有利于培养信任的合作。信任关系的建立一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一种合作的愿望下精心地培养。

只有以相互信任为基础进行合作,我们才能提出问题,有效地解决任何人都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在劳动分工中,信任来源于被习惯加固的契约,人们为了完成共同的意愿与目标,约定以友好的方式合作共事。

合作源于信任。在现今诸多的国际组织与团体中,其实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而这样的合作正是建立在各国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合作是需要不同的个体共同完成的,而且是需要默契的。如果个体间缺乏充分的信任,就不会有默契,合作也就不可能成功。

合作的确是一种精神,它源于信任,且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是难以估量的。这个时代呼唤许多精神,而团结合作精神将永远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