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走过花季雨季(上)
22126300000011

第11章 战胜缺陷性格(2)

李丽芳是重庆某中学的一名学生,中考过后,她对自己的估分感觉还不错,估计上市里她心目中的那所重点高中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兴奋之后,她又泛起了淡淡的焦虑。她家离市区比较远,如果到那里上学的话,肯定就要住校了。那么她发愁的问题就是,要离开家人,离开妈妈了,自己的生活该怎么办呢?因为从小到大,她除了在学校认真学习,学业成绩很好外,什么都不会做。不会洗衣服,不会照顾自己,从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连要穿什么衣服她也经常向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喊:“妈妈,我今天穿哪件衣服?”“妈妈,穿哪条裤子?”“穿哪双鞋?”马上就要单飞了,李丽芳隐隐感到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担忧和恐惧。

像李丽芳的这种情况,青少年朋友们的生活中肯定也不少遇到。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许多莘莘学子,在寒窗苦读十来年中,都沉浸在学习分数的拼杀上,往往忽略了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面对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李丽芳出现的恐惧依赖心理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心理专家分析,中学生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凡事没有主见,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难以独立,处事优柔寡断,遇事总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想个办法。

第二,总喜欢和那些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因为自己希望能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在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给自己提出些要求;否则,自己就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在家里,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安排,甚至连自己的穿戴也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专家分析,对于他们的这种依赖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因为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会对中学生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人总是要独立生活的,依赖性过强的人在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这些都会影响到身心健康。而且,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也发现,依赖性较强的你在长大后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往往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当你开始跨入青春之门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独立意识,正所谓“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无需依赖他人

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够脱离动物界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身上所特有的独立性。你要意识到,一个依赖别人的人,其实就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的人容易失去自我,在遇到问题时,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样往往就不利于自己独立人格的形成。

那么,面对自己的依赖心理,你们究竟该如何改正,如何做起呢?首先,你们要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一个人要想克服自己的依赖心理,也并非朝夕之事,而是应该多角度、长时间地攻克它。具体来说,应该先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第一,正确认知自我,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

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点和缺点,只有正确地认知自我,才能在发现自己的缺点和缺陷时,不把它们当成包袱背起来或是压在心头,才不会否定自己、肯定他人,对他人形成依赖。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先在心理上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可以独立,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自己干。

第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逐渐增强自信心。

要克服依赖心理,最重要也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就算是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也要锻炼做。从你决定要克服依赖心理的那一刻起,你就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如平时在学校中,可以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使自己有机会面对问题,独立地去拿主意,想办法,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在学习上,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去帮助他人,以增加自信心。在家里,自己能干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干,千万别什么都推给父母,自己当个“小地主”。

没错,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别忘了你们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事可征求他人意见,但那也仅供参考。当你真正从对他人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它让你感到一种自信的力量,让你享受到自主、自立给自己带来的喜悦和鼓舞;而那时,依赖心理也就无从立足了。

4.克服害羞心理

羞怯是青少年常见的一种逃避行为,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怕羞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一讲就会手足无措、脸红耳赤。在心理学上都称为怕羞心理。

羞怯的心理每人都会有,只是轻重不同而已。从心理学角度看,羞怯是内心深处的胆怯、自卑、不自信等常见的外在表现。时间久了,会形成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种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们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使你们得不到健康的成长。

害羞心理——自己与自己为敌

你们产生羞怯心理大多数是由于性格内向,怕见生人,不愿与他人交往,不愿与同龄人一起玩耍,不愿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总是喜欢一个人默默地待在一旁,尽量不引起他人的注意。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进入青年期以后,不仅注重自我形象,而且还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关心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但如果这种过于超出常态,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种心理上的束缚,以致不恰当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怕与人交往,怯于在公开场合讲话。即使在和他人交往时,也会表现得无所适从、语无伦次,不但不能畅所欲言,反而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有时在和朋友交谈中不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造成难以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

“小凯从小就非常内向,平时见人就脸红,更为严重的是,几乎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每当老师上课提问时,他都把头埋在书里,不敢抬头与老师的目光对视。而一旦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就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时还浑身发抖。一次班会上,老师要求他上台给大家唱首歌。他低着头半天发不出一点声音,虽然大家鼓掌给他鼓励,但最终他还是一声不吭地从台上跑了下来。”

随着你的年龄增长,有的青少年朋友在心理开始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烦恼。然而,羞怯就是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产生羞怯心理的具体原因如下:

(1)家庭环境的影响。据有关人士调查,大多数有羞怯心理的青少年,因父母自己就存在羞怯情绪,有时,在别人面前说话或办事表现得畏畏缩缩。另外,因为父母经常打骂或责备你,这样不仅使你缺乏交流和亲情,还会让你觉得自己认为比别人低人一等,由此产生羞怯自卑的心理。

(2)害怕心理。有的青少年朋友特别害怕别人的亲近,对别人不信任、多疑,担心接触多了被别人知道自己的内心世界。

(3)个性差异。因为你们每一个人的个性气质都不相同,有的内向、害羞、退缩;有的则是活泼、大方。如果你生性内向、害羞或胆小,必然比较容易怕生。

(4)对环境的适应。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不适应,缺乏特殊的社交技巧,无法进入社交氛围,从而产生羞怯的心理。

(5)缺乏自信和实践锻炼。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没有迷人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本领,属于能力平平之辈,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不仅使你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他们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加之多数你们的学生生活环境比较顺利,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这些往往是导致害羞的重要原因。

坚定信念,克服害羞

害羞不能成为一生的负担。害羞的人可以尝试着融入一个新的社交环境,逐渐克服害羞心理。那么,应如何帮助青少年克服害羞心理呢?

(1)提高自信心。你们羞怯的根源是你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认为自己无知无能,害怕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你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很好地发挥,从而提高自信心,克服羞怯心理。

(2)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羞怯的人,总会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这时,就应该多结交朋友,在生活中找个没有羞怯心理的伙伴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另外,还要多参加有益的公众活动,如果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就会很容易摆脱羞怯。

(3)挖掘自己的特长,以使自己在某个领域中成为最优秀的。有很多青少年朋友因为孤陋寡闻、平庸无能,造成与别人没有话可说,并且对自己的成就也不欣赏。如果你在某个领域中掌握常人所没有的知识和技巧,就会因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增加自信心,从而,结交更多的朋友,克服羞怯心理。

(4)勇于和别人交往。向经常见面但说话不多的人如邮递员、售货员等问好;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要善于把紧张情绪放松。使用一些平静、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常能起到缓和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的作用。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著名人物都曾有过羞怯心理,如美国前任总统卡特及他的夫人、英国的王子查尔斯、著名的女影星凯瑟琳·赫本等都曾坦率地承认自己曾经是一个十分怕羞的人。可是,经过他们有意识的磨炼,最终克服了羞怯心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最后都成为了社交界的明星。所以,有羞怯心理的青少年,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用持之以恒的态度,就能克服羞怯心理。

也许你们并不能一夜间就能完全克服羞怯心理,也许你们内心深处仍感到害羞。但是,只要你们能够不断和人们沟通,努力锻炼自己,那么就能拥有自信与大方的笑容。

5.克服自私心理

自私是社会中普遍的病状心理现象。“自”是指自我的意思;“私”是指自身的利益;“自私”就是只顾自身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这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一般有自私心理的人主要表现在不讲理,把自己的东西看得最重要,不管别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

一般情况,自私的青少年朋友嫉妒心很强,心中只有自己根本容纳不下别人。黑格尔曾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是对卓越才能产生的反感”。如果谁的能力比你强并取得了好成绩,甚至容貌、身材等超过你,你就会感到不舒服,就会想办法诬陷或为难比你强的人。这种不良的心理现象害人又害己,严重地影响了你的身心健康。当周围人的本事比自己强时,或取得了好成绩时,你都会感到难受而老想方设法诋毁、诬陷、为难比你强的。

自私心理,损人利己

自私的人会斤斤计较个人的胜败得失,整天处于小算计之中。如此一来,就难以把目光投向远大的人生目标,自然也就难成大器。也就是说自私会消磨意志,使其不会有大的作为。

自私会损害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一个过于自私的你是不会乐于帮助别人的,因此你也往往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得不到关心和爱护,相反,很多同学和朋友可能因为你过于自私而疏远你、蔑视你、敌视你。这样,自己就会觉得孤立无援,就会丧失对学习、对生活的乐趣。自私的你即使对父母也是自私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成家后,仍然缺乏对父母的孝心,仍然算计父母的为数不算少。

韩女士感冒发烧好几天了,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女儿不仅没关心问候她,每天还像往常一样等着她做饭、泡咖啡、冲牛奶,而且不管费事不费事,仍点着要做她平时爱吃的饭菜。她想责怪女儿不懂事,但一想到女儿每天学习那么紧张,嘴边的话就没说出来。但让她没想到的是,星期天女儿突然来了兴致,要去郊游,还生拉硬扯着要母亲陪她一块去。韩女士此时头晕无力,对女儿说:“娟子,妈实在去不了,妈妈下地走几圈都没力气,要不你自个去吧。”谁知女儿一跺脚,任性地说:“妈!你平时不总说是为我活着嘛!我就要你去!叫我一个人去游东湖,想照张相还得求别人,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韩女士说:“娟子,妈真的去不了。”

“去不了也得去!”女儿蛮横地说。

母亲拗不过女儿,只得陪女儿一起去十几公里外的东湖,结果回来就住进了医院。

自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青少年朋友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私倾向。有人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与心理不健康没有关系,多是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观念的影响。其实,有自私心理的青少年朋友主要是因为当周围人的能力比自己强时或是取得了好成绩,你内心会感到很难受,就会想方设法诬陷、诋毁、为难比他强的人。这些多是因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得当和社会的消极所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朋友一直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统一结合起来。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你的行为表现上都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