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走过花季雨季(下)
22126200000063

第63章 想法决定做法(3)

这到底是怎么啦?我们又没改变,应该是一如既往才对,怎么会前一会儿还眉开眼笑,后一阵子就哭丧着脸?为什么连一流的运动员都会有得心应手之后,连着多日投不进一球、击不出一次全垒打的情形?

差别就在于我们处于不同的心态。在积极进取状态(即积极心态)时,有自信、自爱、坚强、快乐、兴奋,让你的能力源源涌出。在瘫痪状态(即消极心态)时,有多疑、沮丧、恐惧、焦虑、悲伤、受挫,使你浑身无劲。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在好坏状态之间进进出出。你可曾有过进了一家餐厅,女招待不耐烦地说“要什么”的经验?你认为她一直是这副脸色吗?有可能是她的生活困顿,使她有这副态度;但更可能是她忙了一整天去招呼客人,再加上几个客人未赏小费。其实她人并不坏,只不过是处在颓丧的心情罢了。如果你能改变她的心态,就能改变她的态度。

我们的身心状态可说是受制于神经系统中,千百万神经活动的总和结果。这些活动乃是各种感觉器官将所测得的外界资料在脑中处理的过程。我们对于大部分身心状态是怎么发生的并不知道,因为当我们一接到各样的事情,就会立即有相对的状态产生,这个状态可能是消极无力的,也可能是积极奋发的,只是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如何控制这些状态的发生。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记不起一位熟悉朋友的姓名?或者一时忘了某个字的笔画?怎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你明明知道那个朋友的姓名,也知道那个字该怎么写,可就是当时记不起来了,难道说你笨吗?当然不是,那只是你当时处在笨的状态罢了。

事情做得好坏的差别不是有没有能力,而得看当时身心所处的状态(即心态)。你可以有马华·柯林斯的勇气和毅力,也可以有舞王佛雷·亚斯坦的典雅,更可以有诺兰·雷恩的体力和耐力以及有爱因斯坦的聪明和才智,然而若是你一直使自己的身心处在“低落”状态的话,就永远别想能够有发挥潜能的一天。若是你知道如何进入积极状态的奥秘,那么就必然能做出你意料之外的成绩出来。

任何时刻,你的认知都受制于当时的状态,而这时的认知便会影响你随后的想法和做法,换句话说,你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跟你的能力无关,而是跟你当时的身心所处的状态有关。因此你若是想改变自己做事的能力,那么就改变自己当时身心所处的状态,这样便可以把蕴藏的无限潜能一一发挥出来,做出惊人的成就。

6.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潜能,是人先天固有的一种禀赋条件和内在质地,人的大脑都蕴藏着巨大学习和创新潜能,而且人的潜能是可以及开发的,其所蕴含的潜在能力是人们所在地不能估量的。作为当代的青少年,正是处于学习和开发潜在意识的最佳阶段,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如果你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潜在能力,你就会萌生出新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当今社会正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科学发展离开不创新意识。因此,挖掘自身的潜能也正是刻不容缓的。

激发潜能,才能不断创新

人类的潜能意识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几乎可称之为全然未知的超意识能力。古今中外,那些被世人铭记于心的成功人事,他们的灵感、直觉、念力、预知力都是潜在能力的具体表现。他们就是因为开发了自身的无穷无尽的潜能,才会有了今天的成就。人体内中所隐藏的潜在力量,是一种超越时间、跨越空间,与无限境界直联结的能力,人们只能用奇迹或超能力来解释这种神奇的力量。如果一个人懂得如何去充分的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那么就几乎就没有达不到的愿望。

人的内在潜能常被人传得神乎其神,而且有人还认为小孩的潜能是人们所不能衡量的,其实不然,据相关研究人员表明:人的潜能是以往日常遗留、沉淀、储备下来的能量。就如,小孩生下来就要学会走路,成长时期每天都在走路,到了成年的时候,他用脚走路的潜能就是自小学走路所沉淀下来的能量。曾有人报道,有一位人为了逃命跨过了宽达4米的悬崖,所以说在某种环境下,在此某种压力下,人们的潜能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创造出不可预知的奇迹。

人的心智也是发挥具大潜能的重要动力。许多成功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渴望成功的心智。佛经也说:“我们一切的表现,完全是思想的结果。”可见心智具有决定命运和结局和力量。所以作为生长中的青少年,要有求知的那种渴望心态,有渴望成功的意识,才能激发自身的潜在能力,去创造新的发明、新的见解、新的科学定论。

潜能是每个人所独有的无价之宝

每个人所拥有的潜能到底有多大,我们又能发挥多少呢?这些问题可能很难回答上来,据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人的一生只用去其脑力的1%,而剩下的99%的潜能有待挖掘。但是很多人都有惰性,不喜欢去动脑,所以就发挥不出自己的潜能来,让这独有的“无价之宝”变成了“无价费品”。

人们的潜在能力是无可限量的,但可惜的是,没有太多的有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应该学着逼迫自己,多动动脑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多的潜在能力都是靠自己挖掘出来的,那些优秀的人都更懂得如何发挖掘自己的潜能。不要小瞧自己的能力,不要自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不要以自己一点小小的成就就认为自己已达到最高点,这只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能,错过无数的推前创新机会。

英国小说家毛姆曾说过:“人生实在奇妙,如果你坚持只要最好的,往往都能如愿。”做事保持一颗恒心,不屈不挠,才能梦想成真。现今,我们所使用的千百种发明不都是人所发挥的潜在意识,充分的想象才得出的成果吗?玉不琢不成器。人的潜能也一样,如果不去挖掘就如一潭死水,日久会生锈。所以我们应该时刻的刷新自己,不要让自己的能力成为陈铁烂锈,一无是处!

潜能是人类最大而又开发得最少的宝藏,但在我们许多常人身上,都没有最大地发挥出来。我们只用了蕴藏能力的1%,与之相比,我们只不过是半醒着的。所以不要浪费了我们的巨大潜能,让这“无价之宝”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吧!

第二节 实施做法

1.做到学与实践相结合

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与能力的竞争。在这样的时代里,能力已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资源。而能力的来源就是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积累来的。所以,青少年在学习中,要不断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结合起来,使自己的知识能力与实际能力同时提高。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只有那些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他的生活才会过得快乐、安全、自由。当青少年具备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以后,就会在生活中积极地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学习促进实践,以实践带动学习。从而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学以致用,因为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至高境界。青少年的学习更是如此,理想的学习状态应该是有反馈的学习,而不是僵化的接受。因为知识可以创造无穷的价值,但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如果我们脱离现实,只能让我们的知识变成乌托邦,让我们的理想变成乌托邦,让我们的追求变成乌托邦,最终只会害了自己。这对于正处于接受知识教育的青少年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其实,大多数青少年是缺乏学以致用的习惯和意识的。如果青少年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就会逐渐地培养自己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那么,在下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采取行动,运用自己身上潜在的实践能力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学以致用是一种能力。

学到的知识不能经过自己的思维整合,不能经过归纳、总结、引申、牵延等种种方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的有机链接,就不能称之为自己的东西,所学从前门进入,徘徊一圈又从后门出去了,根本没有知识的积累。长此以往,一部分青少年就会越学越吃力,造成恶性循环。所以,青少年应该把学以致用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

当你能够把学以致用变成一种学习的能力的时候,你就成功地掌握了正确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以致用不仅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学以致用还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够把学以致用真正的弄懂弄明白,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将会变得很轻松。

从学习中懂得人生,从学习中懂得实践。然后养成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好习惯,青少年的人生才能在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实践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精彩。所以,青少年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然后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

实践出真知

世界上有些事情只有当自己亲自去实践过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了解自己不了解的、不知道的事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伸出你的双手走出去,到实践中去找寻你的答案。对于青少年则更是如此。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青少年就要努力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以致用,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

有这么一则寓言,说是有一个哲学家要过河,所以他就去河边叫一个船夫。在过河期间,他想向船夫炫耀一下自己的博学多才,就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慨的:“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过了一会儿,来一个巨浪,一下子就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就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故事中的哲学家虽然自己满腹才学,但是却连最根本的自救都不会,最后也就丧失了宝贵的生命。连一点儿社会实践都没有,还去高谈阔论自己的才学。其实,不懂得实践的人,就算你有再大的能力,在实践面前,将永远是一个零。

青少年只要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就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因为纸上的知识得来的终会觉得浅,要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是得躬行。其实不听不如听之,听之不如亲眼所见,眼见不如认识懂得,认识不如亲手变革的行动,学习达到了会干、会做的程度,就到头了,会做、会干就意味着认识了、懂得了。这段话隐喻了知与行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懂得所有真正的道理都是在实践中得来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唯有永远的学习,才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用知识创造生活,你的人生就会树立起永不沉沦的风帆。

伟大领袖毛泽东也这样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由此可见,学会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是人们学习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一种必备能力。否则,大脑里的所有知识就没有意义可言。

2.大胆地进行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它不断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可以说从地球上出现人类的那一刻起,创新就从未停下过它的脚步。

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成功的创新者,他在25岁时敢于打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提出了光量子理论,为物理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后他又不顾一切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影响世界久远的相对论,成为创新界的典型。

著名的作家鲁迅说过:“我们要感谢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的,有了创新,社会才能进步;有了创新,人类才能创造成功。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后,创新越发地显示出它在新世纪中的伟大意义和作用,对于国家的栋梁之才——青少年来说,创新又是什么?它意味着什么?

大胆创新,就会有奇迹发生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几乎人人口中都在呼吁创新。那么,什么才叫创新?创新是科技得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知识经济社会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根本难以招架知识经济的哪怕一点点挑战。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倘若他们不懂得创新,不敢于创新,那么我们的国家还谈何发展?谈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撇开这样一个大的范围,缩小到每个青少年的身边,相信每个人都十分渴望成功,但是想要取得成功又谈何容易?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成功的最基本前提——创新,那么他个人的成功就无法获得,还拿什么来报效国家呢?

可能有些青少年会认为,创新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自己天生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是不可能创造奇迹的,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创新的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当然,这种能力和先天性确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并非所有的创新能力都是由先天性决定的,它必须要有一个知识积累、社会积累的过程。可以说,一个人创新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后天的锻炼中形成的。因此,过去不成功不代表未来不成功,现在成功也并不代表以后还会成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持久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