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走过花季雨季(下)
22126200000015

第15章 摆正情感(8)

一般来说,男性到了10岁左右,就开始迈进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青春发育期。进入这一时期后,一般在13~15岁左右,男性时常在无性意识的情况下自发的射精,这种现象就被称作遗精。在睡眠做梦时发生遗精现象称为梦遗;在头脑清醒时产生遗精称为滑精。精液是男性性腺和性器官分泌出带有特殊气味的乳白色液体;正常情况下,遗精排出的精液与性交时排出的精液是完全相同的。

为什么会发生遗精

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生殖器官也会随着发育逐渐成熟。睾丸的体积增大,体内雄激素的水平也明显提高。因此,在睾丸、精囊、前列腺、尿道旁腺等组织器官的相互作用下,会不断产生精子和精浆。当精液量超过附睾和精囊的储存限度时,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精满自溢”的现象,这种反射性而产生的射精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在性欲冲动或遇到外界刺激时,精液也会不自觉地就会将其排出体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青春期后的大部分健康男性都会发生此现象。

此外,遗精的年龄有的出现的早,有的出现的晚。有的男性从11岁就开始出现了,有的则到20岁才出现。出现晚的并不是精子生成的晚,而是精子生成以后,不是非得排出不可,它可以储存在体内而不排出,时间长了就会被吸收。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很多未接受过性教育的青少年会对此感到烦闷,就如文中的志豪一样。当早晨醒来时发现自己有梦遗现象时,他们就会感到迷惑或惶恐不安,甚至觉得有负罪感。有些青少年在发现流出的精液污染了衣物和被褥时,还会有种难于见人的感觉,生怕被父母发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据统计,有80%的青少年都有遗精现象,这并不可怕更不会有什么危险。所以,青少年不要过于担忧。

遗精是一种正常现象吗

正常的男子都会有遗精的现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遗精都是正常的。

一般来说,青少年出现遗精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理性的,每个月出现1~3次遗精,这是正常现象;第二种是病理性的,遗精次数较多,其主要是由于长期手淫或是思想过分集中在与性有关的问题上造成的,也可能是因患有包茎、前列腺炎等不良疾病造成局部受到刺激而引起的。所以,青春期的青少年每月遗精1~2次,不是身体出现异常的现象,不必为此而烦恼,这不是病态的表现。但如果有经常遗精或次数过多,那就不正常了,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解开心结→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男性在青春期发生遗精现象是很正常的。有些青少年在大白天也会莫名其妙地产生“遗精”现象,这种现象明确地说应该叫“滑精”,它一般发生在清醒时,就像文中的志豪在电影院里发生过的一样。

不过,专家提醒,长时间出现滑精现象对身体是有害的,它会导致头晕脑涨、腰酸腿软、心慌气短等不良症状。所以,对于遗精现象,青少年男生正确的做法是要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生理现象,平时要做好遗精的预防保健工作,以免走入误区,影响身心健康。

正确对待遗精现象,做好遗精的预防保健工作,是人类对性行为认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当代男青年应完成的责任。介于现在很多青少年在对待遗精问题上还有一些误区,先是心理上的困惑,然后是身体上的牵连,所以,青春期的男生要做好遗精的预防保健工作,首先,消除心理上的障碍是十分重要的,然后平时再多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就可以了。

(1)勿把生理现象视为疾病,增加精神负担。

出现了遗精现象,千万不要把生理遗精现象当做疾病,给自己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此外,注意在遗精时不要中途忍精,不要用手捏住阴茎不使精液流出,以免败精贮留精宫,变生他病。遗精后不要受凉,更不要用冷水冲洗,以防寒邪乘虚而入,有伤身体。

(2)注意自己起居。

在日常饮食上,宜以清淡食物为主,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不喝浓茶,少喝咖啡等,避免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用烫水洗澡。睡觉时宜屈膝侧卧位,不要把被子裹挟得太紧,特别是不宜压着外生殖器入眠,不宜将手置于生殖器部位。有些青少年喜欢穿着紧绷内裤睡觉,甚至还认为兜紧生殖器官会避免遗精。其实恰恰相反,由于外力挤压刺激生殖器,梦遗现象会发生得更频繁。所以说,起居有规律,正确的睡眠才可以让身体得到彻底的放松,同时才会减少遗精的发生。

(3)不看不健康读物或淫秽录像。

青少年平时应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不要看一些色情图像及书籍,或谈论性幻想、有关性问题,尤其是睡觉前,以免引起性神经中枢过度兴奋。

(4)远离“手淫”。

一些青少年由于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或是看一些色情的读物后,大脑过于兴奋而无法抑制自己,常常在睡觉时摩擦自己的外生殖器,久而久之,就会成瘾。对于青少年来说,经常手淫,不仅容易使阴茎尿道受感染,而且还会因精神不振而导致精力不足,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所以,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广大青少年对“手淫”一定要敬而远之!

(5)积极参加一些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

青少年平时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健康的娱乐活动,以此来锻炼自己健康的体魄;在入睡前适当地做些俯卧撑、仰卧起坐之类的锻炼,这样可以调节大脑的注意力。只要有信心、有毅力,“遗精”的问题一定会不攻自破的。

5.为什么我爱上了“同性”

你的困惑:有时候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但有时候一些猛然闪现出来的想法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竟然会对同性产生好感,类似于爱情的那种。现在,我甚至不知道我自己是喜欢男生还是女生。我个人认为我更喜欢同性。我是不是不正常?我心理变态吗?

我来为你疏导:

心灵故事之→小波是学校里出了名的阳光男孩,不仅篮球打得好,而且学习也很好,很受学校老师的喜欢。

小波与大多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一样,也有很多的烦恼,而且是关于情感方面的。都说青春期的情感是青涩的、纯洁的,然而小波却不这样认为,他甚至认为自己是个“变态”。

小波平日里会收到很多“女球迷”送来的情书,她们都对小波有好感,希望可以与他在这个青涩的年代做男女朋友,这甚至遭到了学校很多男生的嫉妒。小波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有很多的烦恼却不敢和别人说,即使是再好的朋友。因为,他终日苦恼的并不是和哪个女孩子交往,而是如何拒绝她们,还有更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和班里的那个“男孩”走得更近些。

是的,小波的心里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就开始注意起这个插班生。他从心底里知道这样是不正常的,但是他每天还是忍不住要偷看那个男孩几眼,只有那个男孩和他说一句话,他都会高兴一整天,他觉得自己是“爱”上那个插班生了。为此,他很鄙视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透视心灵深处→

同性恋,是指对同性之间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也就是说男人爱男人,女人爱女人,通常他们对异性不感兴趣。同性恋一词由一名德国医生于1869年提出,早期性医学将其称为病理性。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规定从事男性同性性行为的行为者判处一年到四年的监禁;1975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公布同性恋不再是精神疾病;2001年我国的医典药典里也先后把同性恋划出了病态的范畴。虽然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仍属少数,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神秘的群体,一个不能被完全接受的群体。但我们却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是正常的,不管是在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还是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同性恋现象都将普遍存在。据心理学研究显示,每个人都有双性恋的倾向,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

那么造成同性恋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不可变的还是可选择的?

据有关专家分析,同性恋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先天性因素,幼儿期的经历和成年人的偶然际遇。

先天原因即生理基础的不同,美国研究人员曾对同性恋者进行解剖分析,发现同性恋者中枢神经主管性行为表现区域上,与异性恋者,有形态上的区别。同性恋者在嗅到气味后,大脑对性激素的反应与正常人是不同的,并且,男同性恋者的差异比女性恋者更为显著。研究表明:同性恋有遗传,而且血缘愈近发生同性恋的可能越大。有人对85对孪生子女进行调查,发现45对双孪生子女同性恋的发生率为15%,而40对单孪生子女发生率达100%。

同性恋的产生原因很复杂,但更多的同性恋是后天逆转的,与社会、家庭、某些因素影响而成。

第一,不当性启蒙教育。在传统的中国家庭,父母对于性闭口不谈,更不要说科学的性教育。还有的家长喜欢把孩子打扮成相反的性别,如男孩当女孩养,女孩当男孩养,使孩子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性别认识,长时间下去,孩子都容易产生同性恋倾向。

第二,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碎,孩子从小受不到同性亲人的关爱,此时一旦有同性人与他们做亲密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满足他们内心情感的空虚及渴望关怀和爱,于是就会为得到爱,而不能自拔。有关调查显示,小时候受到性侵犯是产生同性恋的又一大原因。对于女性来说,年幼时受到身边成年男性的性侵犯,如邻居、父亲、哥哥、舅舅等本应该保护她们的人,她们就会从内心深处对男性失去信任和产生厌恶,从而转向同性。对于男性来说,在他们还不了解性时,多次受到男性的侵犯,就会对自己的性别与身份感到混乱,在成年人的带领下成为同性恋。

人是群居与情感动物,两个人在一起相处久了,关系自然紧密,或好奇、或客观环境因素,之间关系超越普通行为融入性内容成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其实这样的人,多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但也不排斥同性恋行为。

解开心结→

由于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已经习惯认可男人只能和女人共同组成的家庭,而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间的爱情是一种病态,是不能为人所接受的。但近几年,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及西方同性恋亚文化发展和公众任务性倾向的公开,同性恋这种扭曲的社会现象,已经不是空洞遥远的词汇和隐秘话题,生活中的同性相恋现象也欲加常见。

据美国对5300名男性公民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过同性恋史的竟达37%,绝对同性恋者占4%,同性恋兼异性恋者为18%,有过同性恋冲动的占13%。而在美国20岁左右的女孩中,同性恋者占14%;在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同性恋人群有3000万人左右,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为2:1,主要年龄在15~60岁。近几年,同性恋者有增多趋势多达4800万人。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同性恋现象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而同性恋患者也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同性恋只是个别现象。但自20世纪中期,世界各国的同性恋解放运动开始组织起来,使被严重漠视了近半个世纪的同性恋者正从“地下”走向“地面”。虽然同性恋已是公开的秘密,但由于其特殊性,作为一个长期游走在传统道德边缘的弱势族群,作为艾滋病的高危群体,不管我们是否憎恨、抗拒还是不接受,同性之爱已成为人类不得不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

同性恋不是病。科学已证明,同性恋者并不是精神病,也不会对其他人构成威胁。其实同性恋的现象与人类的历史同样的悠久,在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同性恋的记述。

虽然人们已意识到同性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同性恋者的生活境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这一特殊的群体在社会上受歧视的境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据统计,中国有500~1000万男性同性恋,因受到社会传统观念影响,80%的男性同性恋者不得不与异性结婚,这不仅给自己也给对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其中,多数同性恋者都因性取向而受痛苦,并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还有人因此而选择自杀的。另外,由于同性恋者不注意防范措施,艾滋病感染率约达1.35%。

的确,异性恋是人的自然选择,但在文化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对于所谓的“异类”,尊重和关爱,就如尊重你我和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道德无关,只有给予关爱与尊重,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青少年要走出同性恋这个怪圈,首先就得正视同性恋现象,了解同性恋。

其次,不要被心中的迷雾缠绕,也许在你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喜欢上同性,或者说对于同性的爱恋还没有那么深,对此,青少年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心意。

最后,要提醒青少年的是,不要在迷雾中寻求自我解脱,那样的结果可能会是越陷越深。一旦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倾向,与其因此苦恼不已,不如找家人诉说,在家人的帮助下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做引导,进而恢复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