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也能培养
22125900000044

第44章 侵略性格

很多研究都发现,这种童年的攻击性格造成一生的影响,这类孩子的父母管教方式通常是忽略加上没有原则的严惩重罚,也难怪孩子会有些偏执或好斗的倾向。

但并不是所有易怒的孩子都会变成小流氓,有些会变得退缩,对真实或想像的嘲弄或不公平待遇做过度反应。这类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常认为别人轻视他强对他充满敌意。于是不相干的事也会被解释成威胁,不小心撞他一下便以为在挑衅,进而予以反击。结果别的孩子自然是退避三舍,使他更形孤立。而这个孤立充满愤怒的孩子对不公不义的事格外敏感,常视自己为为公平待遇的牺牲者。譬如说他明明没做错事却误被老师指责,通常便会义愤填膺地举证种种被冤曲的前例。这类孩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气愤当头只能想到一种反应:反击。

这种认知扭曲可从实验获得证实,方式是请一个小恶霸与一个较平和的孩子观看同一段影片。内容是男孩甲与男孩乙相撞,甲书本掉到地上,旁观的孩子见状笑了起来。甲一怒之下要打旁观的孩子。事后大家讲座影片内容,小恶霸必定认为甲出手有理。尤有甚者,当讨论到影片中谁较具侵略性时,小恶霸坚持称乙最好斗,甲的反应最有理。

这种骤下判断的倾向证明:异常侵略性格的孩子认知确有偏差,他们常无视实际情况,断然假定别人抱有敌意或在挑衅。进而不假思索地反击。举例来说,侵略性格的孩子甲与乙玩西洋棋,乙多走了一步,甲立刻怒斥对方作弊,而不会想到乙可能是不小心弄错了。由于甲总是倾向于假定别人是恶意的,反应出来的往往也是不假思索的敌意。会仓促的误判导致断然的反击,于是甲绝不会想到先问乙是否弄错次序,而是立刻怒斥对方作弊。几次类似的经难下来,习惯成自然,也就无法学会其他可能的沟通方式,譬如礼貌询问或当作玩笑。

这种认知的误差很早就开始显现。幼稚园与小学一年级受吵爱闹是常事,尤其是男孩子,但到了二年级则只有侵略性格的少数仍缺乏丝毫自制力。这时期多数孩子已学会以协商解决纷争,侵略型的孩子反而益发诉诸蛮横的手段。这可是要付出代价的,专家观察发现,小孩子首次与侵略型接触不过二、三个小时,便表示不喜欢他们。

也有专家研究追踪学龄前到青春期的发展情形,发现小学一年级表现出脱序、不合群、判逆行为的孩子,几乎有一半到青春期会犯罪。这虽不表示这些孩子长大后都会犯罪,但犯罪的机率的确高于其他孩子。

这些孩子很早便显现犯罪的倾向。一项研究以蒙特某幼稚园六岁学童为对象,依各人的敌视与闹事程度分等级,发现最高级者五至八年后犯罪机率最大。他们在十五岁以前无故殴打他人、偷窃商店、打架时使用武器、偷车零件、酒醉等的机率为其他小孩的三倍。

少年犯罪的一个先兆是小学一、二年级时特别好斗而难管教。冲动的性格使他们在学业上表现不佳,在别人和自己眼中很容易列入愚笨之列,又因常被编入放牛班,更仿佛证实其智力不及别人。事实上,这类孩子虽有较高比率的活动过度或学习障碍,但并不是普遍现象。有些孩子在家中已养成霸王性格,入学后很容易被老师宣布放弃。可以想像这些孩子必然经常干犯校规,以致影响学习的时间与效果,成绩自然不佳,到三年级时多已显著落后。走向犯罪之路的男孩一般IQ都较低,但真正的主因还是冲动的性格。研究发现,要预测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以后是否会犯罪,冲动性格比IQ更准确。

到四、五年级时这些孩子已被视为难管教或坏学生,不但成绩一塌糊涂,也因同辈的排拒而几乎交不到朋友。孤立无伴的结果是与其他的边缘份子臭味相投。四到九年级常成群结队,违法乱纪,逃学、饮酒、吸毒等行为增加五倍,尤以七、八年级时成长最惊人。到初中时期又会加入一批新成员,这些人可能是被他们的叛逆作风所吸引,而且通常是家中无人闻问,小学时便开始独自在外游荡。到中学时期这些边缘份子通常开始退学或休学,渐走向犯罪之路,犯的多是偷窃贩毒等罪。

男女孩变坏的方向很不一样。一项针对四年级坏女孩的研究发现,中学毕业以前怀孕的比例高达40%,为同校女生平均怀孕的三倍。换句话说,坏女孩的问题不是暴力倾向,而是怀孕率奇高。

当然导致少年犯罪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其他因素包括:生长在高犯罪率的地区、家庭压力大、贫穷等。但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也未必就一定合一个人走上犯罪之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侵略型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导致犯罪的一大原因。对这方面因素有研究的心理学家杰洛德·派特森便说:“一个六岁孩子的反社会行为,往往预示了一个犯罪少年的行为模式。”

侵略型孩子一生多事,往往肇因于心态的不当。一项研究比较了少年犯与侵略型中学生的心态,发现两者十分雷同:与人相处不睦时立刻断然认定对方有敌意,不会另行求证或思索较平和的解决方法。此外,他们从未想到暴力手段的后果。他们心中自人一套合理化的说词,如盛怒之下动手是人情之常,别人挑衅时如果退缩会被嘲笑胆小,痛殴一顿又不会造成什么重伤等。

适时的帮助可改变上述心态,避免孩子踏出错误的第一步,一些实验性的辅导计划都证实成效斐然。譬如说杜克大学的一项计划是以易怒闹事的小学生为对象,训练时间为六到十二周,每周二次,每次四十分钟。学习内容主要是心态的改变:让孩子知道他们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行误解为敌意,让孩子学习试试别人的观点,想想看同样的境况别的孩子是如何看待与因应的。此外,还有愤怒控制的学习,实际演练使其发怒的情境,如被嘲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技巧是随时注意自己的感受,譬如说自觉满脸涨红或肌肉紧绷时便可有所警觉,告诉自己要冷静下来想一想。

杜克大学心理学家的约翰·洛克曼参与该计划的设计,他告诉我:“学员会讨论最近碰到的事,譬如说有人在走廊上碰了他一下,而他认为对方是故意的,接着大家讨论如何因应。有个小孩说他会瞪着对方,教他别再碰倒他,然后便走开。如此他不但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也维持住自尊,而又不必打架。”

这样的练习颇受欢迎,很多好斗的孩子本身也不喜欢自己的脾气,很愿意学习自制的方法,如走开不理或从一数到十。当然,在气愤当头很难维持冷静,因此他们会让孩子在模拟实况中学习,如坐公车时其他孩子故意嘲笑他。于是孩子他有机会练习不失尊严的友善反应,而不一定要大打出手、哭泣或很没面子地逃离现场。

三年后,洛克曼比较这些孩子与同样好斗但未受训练的孩子。他发现受过训练的孩子在学校较少闹事,较喜欢自己,较少饮酒或吸毒。而且受襄时间愈长,到青春期时性格愈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