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情商也能培养
22125900000128

第128章 史登对母子关系失调的研究

史登指出,婴儿透过不断的情感调和慢慢了解有人愿意分享他的感受,这种感觉约始于八个月大时(这时婴儿开始有人己之别),之后终其一生仍会因应其他亲密关系不断形塑。失调的亲子关系是很糟糕的。在一项实验中史登请母亲刻意对婴儿的行为做过度或过少的反应,结果婴儿立刻表现出惊慌或痛苦的样子。

亲子之间长期缺乏调和,对孩子的情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母亲对孩子的特定情感(快乐、悲伤、对拥抱的渴望等)一直未能做同情心的回应,孩子会渐渐逃避表达或甚至不去感受这些情绪,终而其他的情感也会萎缩消失,特别是这些感受在童年时期即或隐或显地被压抑时。

同样的道理,小孩也会因某些不当的情绪特别容易得到回应而有偏好的倾向。婴儿也会“感染”大人的情绪,研究发现,三个月大的婴儿因母亲情绪沮丧,在游玩时较易表现愤怒与悲伤,与其他正常家庭的小孩子相比,较少表现自发的好奇与兴趣。

参与史登研究计划的一个母亲持续对孩子的行为做冷淡的反应,后来这个孩子竟变得较被动。史登指出:“小孩会告诉自己,我的活跃动作反正引不起母亲的相对反应,还不如静静的。”所幸这样的后果并非无可补救:“在人的一生中,人际互动模式会不断因人际关系而重塑,包括与亲友乃至心理医师的关系。早年的失衡还是可以调整过来,这是一辈子不断进行的历程。”

有些心理分析专家认为心理治疗做的就是情感调和的补救工作,治疗过程中医师必须时时做出回应,以示了解病患者的内心状态,这很类似亲子之间的情感调和动作,有些专家称为回映(mirroring)。这种回映往往是意在言外,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但仍可让病患产生有人深深了解自己的安慰感。

童年时期缺乏情感调和可能造成一生的情感伤害,而且受害者可能不只是孩子本身。有人研究过极端残酷暴力的犯罪,发现罪犯早年生活有一共同特点,不是待过多个寄养家庭就是在孤儿院长大,显然在情感上遭忽略,少有情感调和的机会。

情感上遭忽略会使同情心钝化,长期的情感虐待(严酷体罚、威胁、羞辱等)却可能造成相反的后果,可能对周遭人们的情感过度敏感,对预示威胁的信息有一种近似受过创伤而养成的警觉。童年遭受心理虐待的孩子便常有这样的问题,长大后情感严重起伏不定,有些甚至被腐烂为近似边缘型人格违常(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这类人往往敏于判读周围人们的感受,源于在童年时都有受虐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