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节庆活动
佤族过去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原始教,有部分地区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节日都伴有祭祀活动。传统的祭祀活动除杀鸡杀猪外,还要进行特有的剽牛。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进行剽牛,剽牛仪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届时由主人持铁剽刺进牛的心脏使其致死,而后把牛肉均分到客户祭祖。牛骨归主人,牛头骨被视为富有的标志。祭祖仪式后,全家吃午餐,开始播种旱谷。
“崩南尼”是辞旧迎新的年节,要选在佤历一年最后一月的祭亥日,当夜四更,全寨的头人、青壮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并凑钱买猪、鸡各一只宰杀,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饭、一块粑粑等给寨王拜年,祭神灵和祖先。后互赠粑粑,互相祝贺。天亮时祭神树,并开始打猎、捞鱼虾,以求新的一年里交下好运。
其他节日如接新水节、取新火、拉木鼓等活动,都要杀鸡、杀猪祭祀。其中拉木又的祭祀规模较大,整个过程要十余天,需全家一起置酒庆贺,拉木鼓前后不得吃姜,还能用芭蕉叶盛饭,还能使用碗筷等。
农历八月十四至十七日为新米节。节日这天,佤族姑娘将采摘的新谷剥几粒煮进鸡肉烂饭里,这就是“尝新谷”过斋节,以庆丰收。此外,还有过堆沙节、取新火节、便克节、开门节、关门节、汉历老年、七月半、火把节、中秋节、春节、拉木鼓节等。
新米节
几乎所有的农业民族都有自己的新米节,但佤族的新米节似乎更富有本民族的特色。
每年农历八月(佤历十月)间,各户会根据自家粮食的成熟情况,选定过节的好日子(一般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日为最佳,意在恭请祖先亡灵共尝新米)。
节日当天,主人早早起床备好酒菜,请村寨的头人或老人在家等候,自己拿着镰刀去地里割新谷。回来后把一束谷穗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用铁锅焙干,舂出新米,煮成新饭,请头人先祭谷神,再献祖先,以祈神灵、祖先保佑全家平安,粮食丰收。家祭完毕,主人才拉开房门,把自己过“新米节”的消息告诉寨子里的亲朋好友,请大家一起来过节。富裕的人家还要剽牛、杀猪接待客人,客人们则带着礼物前来祝贺。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欢庆通宵。
拉木鼓节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佤族的村寨通常要10年左右才更换一次木鼓,并举行一次隆重的拉木鼓活动。活动一般是在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节日头一天,头人和“魔巴”(祭司)带人乘黑夜赶到事先选好的高大红毛树下,举行祭祀(献祭、驱鬼、念咒祈祷)后,“魔巴”挥斧砍几下,然后由其他人连夜把树砍倒,再按所需木鼓尺寸截断树干,凿出鼓耳,系上藤条。第二天清晨,全寨男人老幼身穿盛装,上山拉木鼓。魔巴右手举树枝,领唱“拉木鼓”歌,指挥众人协调动作。人们在木鼓经过的地面撒拨水酒,拉木鼓的男人一边拉,一边歌舞,其他人或呐喊助威,或送酒送饭。木鼓毛坯拉到寨门外后要停放两三天才能进寨,交给木匠制作。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来天,完工后,敲响木鼓向全寨报喜。人们把它抬入木鼓房,举行新木鼓的安放仪式,并合着鼓点,跳起粗犷的木鼓舞,再次狂欢。整个拉木鼓活动(扣除凿木鼓时间)历时六七天。
◆佤族礼仪及禁忌
有事相帮是佤族传统道德中的主要表现。村寨里任何一家婚丧嫁娶、生孩子、生病等,全寨人都前来帮忙、探视,送酒、米、钱等之类的东西。客人若遇到这一类的事,一般也可自己的条件而定,或买一斤酒或几元钱给主人,以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
不要在佤族的神地里小便。
不能随意触摸比你年长的人的头部或肩部。
不能拒绝主人为你准备的餐饮,哪怕你只品一口,也要吃。
不要眼勾勾地盯你不相识的妇女。
不要乱摸佤族通天神鼓——木鼓。
不要当着长者的面说大话吹牛皮。
不要随便提起佤族砍人头祭谷的历史。
不要轻意玩弄猎人的刀枪和弩箭。
不要在佤族老人面前跷二郎腿。
不能称年轻姑娘为小姐。
吃饭时,佤族忌讳饭粒掉在地上。若掉了,一般都要拣起来,不能用脚踩,也不能扫进火塘里。
苗族
◆序
云南苗族自称“蒙”和“阿卯”,云南的苗族有89.6万余人,分布于全省15个地、州、市的100多个县,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区较为集中,此外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等也有较多分布。大多数苗族是从明代以后从湖南、贵州迁入云南的。为远古时代的“盘瓠”部落。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大多居住于全省的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视野开阔,风光美丽。
苗族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定居在湖南洞庭湖和沅江流域一带,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后经过历代不断地迁徙进入西南地区。苗族自称“蒙”,云南的苗族有八个冠以“蒙”的自称单位,解放后统一称为苗族。苗族居住分散、支系较多,有青苗、花苗、白苗、独角苗等。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分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苗族历来以能歌善舞闻名遐迩。苗族的歌曲调较多,如质朴庄重的古歌,豪迈奔放的飞歌,缠绵动听的情歌,还有酒歌、丧歌等,无不各具特色、韵味无穷。每年农历6月6日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节日,届时男女青年欢聚对歌,选择佳侣,并举行吹芦笙、跳芦笙舞、踩鼓、爬花杆等活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语言属藏缅语系的苗语支。云南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鬼神和祖先,相信万物有灵,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主宰着。在苗族的宗教观念里,鬼有善,恶之分。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分呈。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苗族建筑
房屋依山而筑,住房面积在叉叉房的基础上扩大了3-4倍,有较规则的大门出入。建房所用木料,如过楼,笕刀需要经过打眼,锯榫等方面的粗加工。房屋分一楼一底,但楼上空间呈等腰三角形状,只相当于楼下空间的1/2。卧室与火塘逐渐分开。
◆苗族婚俗
苗族的婚姻一般分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包办婚姻为父母媒妁说合,媒人往往是由与对方认识或是对方亲戚的人担任。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况,征求女儿的意见后,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男家客人离去时,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婚期大多是由男家择定后委媒人于事前几个月通知女家。婚期临近,女方全村或全姓的姑娘们,大家共同聚餐,以示送别新娘,称为“朋友饭”。出嫁当天,女家需派出三种送亲人:一是新娘的朋友,为13-16岁的未婚姑娘,需盛装同新娘前往;二是新娘的亲兄弟和家族中的中、青年男子9-15人,与新娘同去同返;三是有3-4个15岁左右的男子,护送新娘到男方村寨附近。新娘到婆家短住几天就转回娘家,直到来年二月才到夫家,反复两三年后,才举行“煮饭”仪式。从今以后,她就不能再接触娘家的锅灶了,再也不能住到娘家了。
到了新娘家,姑娘们会围住新郎,将他折腾、戏弄一番,引得宾客发出阵阵哄笑。更有甚者,有的姑娘还用锅灰把新郎的脸抹得黑不溜秋的。望着新郎的狼狈样,人们会爆发出哄堂大笑。新娘娶回家后,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向长辈和宾客敬酒,并接受他们的祝贺。吃饭开始前,新郎新娘要先给父母喂第一饭碗吃饭。灾期间,女方家来送亲的姑娘们可以瞅准机会,用大竹箩筐罩住新郎,使新郎动弹不得。望着在箩筐内挣扎的新郎,人们欢笑成一片,给婚礼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苗族的自由恋爱十分普遍,在自由恋爱过程中,双方相亲相爱,定下婚约,到了结婚这一天,却由父母来决定。
在苗族婚礼中还有高唱酒歌的习俗。婚事喜庆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苗族在婚事礼仪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地唱。在婚礼中,男女双方都得选派唱酒歌的歌手,选上的歌手称歌郎。每套酒歌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拦路歌(也称拦门歌),当男方歌郎来到女方山寨时,女方聚众歌郎在山寨的路口迎唱的歌,即叫拦路歌。男方要巧妙地和女方的歌郎对歌,一解答了对方请问的内容,才被放行进山寨。第二部分叫“十切”,即男女双方歌郎各唱十段歌,内容反映出双方所在村寨的风土人情。第三部分叫“公爷进地”,主要唱出男女双方祖先的渊源所在和迁陡历程。第四部分叫“结亲路”,唱出男女双方古老婚姻礼仪的形成及其形态。第五部分叫“三代根基”,即男女双方歌郎叙唱新婚夫妇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三代的基本情况,以加深两个姻亲家族的相互了解。第六部分“凤亲”,歌郎用歌声介绍男女双方结婚前的恋爱经历,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识的,类似代新郎汇报恋爱经过。第七部分叫“过定”,代表男女双方长辈对新婚夫妇唱出期望和祝福。第八部分叫“谢主家”,由男方歌郎代表男方向女方亲家致谢。第九部分叫“龙船歌”,是整套酒歌的高潮,双方歌郎要用对唱的形式比输赢,并边对唱边由双方歌郎扯腊鸭,唱赢者即得腊鸭。
酒歌唱毕双方酒郎退出歌堂,新婚夫妇入洞房成亲。
◆苗族饮食风味
苗族主要在旱地上种植旱稻、玉米、荞麦、高粱以及薯类、豆类等粮食作物。主食以杂粮为主。焖、炖是主要的成熟法。此外,苗族嗜酒,口味麻辣,喜食味厚、软糯食品。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油炸飞蚂蚁、红烧独鼠、砂锅焖狗肉、田七炖金嘎嘎、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