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根据传说,叶尔羌汗国的拉失德汗与妻子阿曼尼莎汗邀集汗国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在音乐家喀迪尔汗·叶尔羌的主持下,对当时散失的木卡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加工和整理,使木卡姆得以定性和发展。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有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独他尔等。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又是古典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十二木卡姆的歌词主要归功于察合台时期著名的诗人鲁特菲、纳瓦依、诺毕提、麦西热甫、依瓦依答、傅祖勒等人,自从阿曼尼莎汗将纳瓦依、傅祖勒等诗人的许多诗词填入木卡姆曲调,后继的木卡姆音乐家就不断地用纳瓦依、孜莱丽、麦西热甫等著名诗人的珍贵诗词来丰富十二木卡姆:如《热克木卡姆散序》唱的是纳瓦依的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政治抒情诗:爱的秘密,问那些离散两绝望的情人;享受的技巧,问那些掌握着幸运的人。爱情不贞,就是命运对我们的注定;欺骗和背信,问那些缺乏慈爱的人。时间的辛劳使我们消瘦又苍老;美丽的力量,问那些拥有青春的男女。孤独的滋味,富贵有权的人不懂;穷困的苦楚,流浪者了解得最深。弱者的处境——爱侣们只有等待死亡来临,谁能下死亡的判决,是那残横的暴君。被猜忌的爱侣们所感受的滋味,好人不会知道,要请教我这样的坏人。朋友们!纳瓦依生活在爱的戈壁里,要知道他,去问那里来的旅群。“十二木卡姆”中的达斯坦部分的唱词,则是由民间叙事诗组成的,其中包括《艾里甫与赛乃木》、《赛诺拜尔》、《迪拉热姆》、《巴巴·茹仙》等民间叙事中的代表性片断。
◆《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人民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大约产生在古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吐著王朝建立之后(公元七世纪初叶至九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吐著王朝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就是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初叶)得到广泛流传并日臻成熟和完善。在十一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藏族僧侣开始介入《格萨尔王传》的编纂,收藏和传播,史诗《格萨尔》的基本框架开始形成,并出现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编纂者,收藏者和传播者,主要是宁玛派(俗称红教)的憎侣,一部分就是“掘藏大师”他们所编纂,传抄的《格萨尔王传》,初称为“伏藏”的抄本。
《格萨尔王传》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她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抑强扶弱,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争。这部史诗在广阔的背景下,以徽宏的气势,高度的艺术技巧,反映了藏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及其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描述了纷繁的民族关系及其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研究古代藏族的社会历史,阶级关系,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在藏族文化发展史上,《格萨尔王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历史早已把我国各族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格萨尔王传》这部史诗同样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中国各族人民追求平等,正义和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崇高理想。《格萨尔》的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是藏族历史上少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也不多见,本身就是一首诗篇,一首悲壮苍凉的诗篇,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一首洋溢着蓬勃生机,充满着青春活力的诗篇,一首孕育着创造精神,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诗篇。从《格萨尔》产生,流传,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时间跨度非常之大,有一,两千年之久;从藏族的社会形态来看,自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社会,经历奴隶主专政和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农奴制时代;直至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依然在辽阔的青藏高原广泛传唱,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表现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历史上藏族社会发展的凡个重要时期,都对《格萨尔》的流传,演变和发展产生过影响,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都在这部宏伟的史诗里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使她日趋丰富和完善,反过来讲,《格萨尔》对各个时期藏族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从而在藏族文化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在藏族文化史上没有第二部著作,能象《格萨尔》那样深刻地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对藏族文化的发展,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格萨尔》堪称“奇书”。
《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夭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凡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从《格萨尔王传》的故事结构看,纵向概括了藏族社会发展史的两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横向包容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部落,邦国和地区,纵横数千里,内涵广阔,结构宏伟;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降生,即格萨尔降生部分;第二,征战,即格萨尔降伏妖魔的过程;第三,结束,即格萨尔返回天界。三部分中,以第二部分“征战”内容最为丰富,篇幅也最为宏大,除著名的四大降魔史——《北方降魔》,《霍岭大战》,《保卫盐海》,《门岭大战》外,还有18大宗,18中宗和18小宗,每个重要故事和每场战争均构成一部相对独立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象一个能装乾坤的大宝袋,一座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大花园。它植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沃土,不仅概括了藏族历史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进程,揭示了深邃而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其中无论是正面的英雄还是反面的暴君,无论是男子还是妇女,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都刻画得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是对以格萨尔为首的众英雄形象描写得最为出色,从而成为藏族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和故事情节来实现塑造人物形象,是《格萨尔》史诗的特色之一。因此人物虽然众多,却没有给人雷同和概念化的感觉,同是写英雄人物,但却各不相同,写格萨尔是高瞻远瞩,领袖气派;写总管王则是机智,仁厚,长者风度。嘉察被写得勇猛刚烈,丹玛则是智勇兼备,人人个性突出,个个形象鲜明:对妇女形象的塑造更是语言优美之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史诗《霍岭大战》之部描述霍尔国三王兴兵去抢岭国格萨尔的王妃珠牡时,是因为霍尔国白帐王派霍尔国四乌去遍寻天下美女,乌鸦给他带回了消息:美丽的姑娘在岭国,她往前一步能值百匹骏马,她后退一步价值百头肥羊:冬天她比太阳暖,夏天她比月亮凉;遍身芳香赛花朵。蜜蜂成群绕身旁;人间美女虽无数,只有她才配大王;格萨尔大王去北方,如今她正守空房。
◆《福乐智慧》
《福乐智慧》抄本,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三个:第一个是回鹘文抄本,现藏维也纳国家图书馆,也称维也纳抄本;第二个是阿拉伯文字母抄本。这是1879年开罗发现的,故称开罗抄本;第三个也是用阿拉伯字母抄写,1924年发现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纳玛干城,现藏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称纳玛干抄本。全书共有七十二章,一万三千多行。
《福乐智慧》原名《库达德库·比力格》,直译为《给予幸福的知识》。虽然它是一部以诗歌形式再现的文学作品,但它却涉及致电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宗教、人伦方面,成为研究古代维吾尔族文学、语言、政治、经济、法制、礼仪、哲学、宗教、人道等问题不可缺少的资料。诗人通过国王和大臣的关系,阐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国家的兴衰成败,不仅是国王一人之事,而同他所依靠的人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乐智慧》的主要情节说的是:从前有位名叫日出的国王,依靠公正的法律来管理一个很大的国家。他重才揽贤,名传四海。当时有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有识之士,名叫月圆,慕名从远道而来,向国王毛遂自荐。经过考察,国王日出对月圆的德才深为钦佩,便委任他作了自己的宰相。日出在月圆的辅佐下,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后来,月圆去世之后,国王又启用月圆的儿子贤明做了宰相。贤明智慧超群,工作出色,深得国王信任。为把国家治理得更好,贤明又向国王推荐一位人才出众的朋友觉醒来朝廷供职,国一赞同,并三次去请觉醒。而觉醒却是一位隐居的苦行僧,他三次谢绝了国王的聘任,但他却支持贤明辅助日出治理国家,为民造福,后来觉醒去世了,只留下一把手杖和一个木碗,日出和贤明悲痛地收存了遗物。此后,贤明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麦西来甫
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一种传统歌舞娱乐形式,以舞为主,配以歌唱,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按形式和内容大致分,有习俗舞、执具舞、模拟舞和劳动舞等。习俗舞流行最广,其中包括“青苗舞”、“米丽斯”、“赛乃姆”等曲目。青苗舞多在冬春季举行,先由一家农民在碗中种上小麦,待青苗长出后,主人挨户邀请男女老少来家中聚会、玩乐。
舞者手持绢花,边歌边舞,围者席地而坐,以掌击节,助以歌唱;同时有唢呐、手鼓等器乐奏鸣,造成热烈气氛。这种歌舞也常被婚礼、节庆利用,出现在街头巷尾,庭前院中,深受群众欢迎。
◆阿肯弹唱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每逢阿肯弹唱会,远近的人们身着盛装,骑着骏马,弹着冬不拉载歌载舞来到鲜花盛开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场献艺,听众们喝彩助威,经常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地尽兴。
阿肯弹唱有两种形式:一是阿肯怀抱冬不拉自弹自唱,这种弹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二是对唱,有两人对唱,也有多人对唱。对唱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具有赛歌的性质,把雄辨和唱诗结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他们所唱的内容大致可分为颂歌、哀怨歌、情歌、习俗歌、诙谐歌五大类。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动人的诗歌是哈萨克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最集中的表现。阿肯则是诗歌的创作者、演唱者和传播者,无论是婚丧嫁娶、宗教典礼、生活习俗等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传统演唱。这些诗歌对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史和宗教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同时,它又是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阿肯弹唱是哈萨克草原上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每逢节日喜庆、婚嫁礼仪都要举行隆重的阿肯弹唱,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阿肯弹唱作为一种民俗风情旅游将成为主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