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22125600000032

第32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山东旅游(3)

◆曹州牡丹园

“曹州牡丹园”建于1982年,面积1200亩,是目前世界上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的牡丹园,集中了曹州牡丹传古至今的发展成果,是曹州牡丹观赏、旅游、生产、科研中心。它是在明清以来风格不一、大小不等的十几处牡丹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清道光年间的赵氏园、桑篱园,创于明代的毛花园,以及当时的铁藜寨花园、大春家花园、军门花园等。

解放前,这些牡丹园多在连年战乱中破坏殆尽,只留下星星点点的牡丹、芍药。解放后,这里的牡丹又迅速发展起来。1959年,赵楼、李集、何楼分别建立了牡丹园,连成一方,形成了牡丹生产和观赏中心。1982年,政府拨专款统一规划,重新布局,将三个牡丹园合为一体,建南、北两座仿明建筑样式的牌坊门楼,高达十余米。

檐出角翘,雕花彩绘,金碧辉煌,既敞朗宏伟,又古朴典雅。门坊正中的“凤凰戏牡丹”彩色图案下,悬挂着一块灿灿闪光的鎏金横匾,上书“曹州牡丹园”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著名书法家舒同所题。花园内有三个观赏区,若干观赏点,每区各成体系,形成园中园。南大门以内为西观赏区,以原来的赵楼花园为基础。这里除大片牡丹外,还有松柏编制的鸟兽、人物和牌坊;有现代化的温室,有供游人食宿和举办各种展览用的仿明代建筑——观花楼。园中专门开辟了紫牡丹和白牡丹观赏区,葛巾、玉版两个花仙的塑像,身披朝霞,红妆素裹,使人看了葛巾、玉版这两种名贵的牡丹花,再观赏到牡丹仙子的艳丽姿容,不禁想起蒲松龄的动人描写:“宫妆艳艳”,“纤腰盈掬”,“玉肌乍露热香四流……”似乎两个花仙飘飘然窃窃然正同观花的人群欢聚。北大门以内为北观赏区,以原来李集的花园为基础,除有大面积的牡丹、芍药外,现代化的大型暖房,中国园林式的院落、颇使人流恋忘返。园中心,垂柳掩映下有一座花亭,可供游人小憩,细细领略园内风光。亭东面,为东观赏区,以何楼、毛胡同两村的花园为基础,扩建而成。牡丹园的东部,紧靠“柳荫笼沙岸”“十里尽芙蕖”的古水河,是著名的古战场桂陵之战遗址,一九九七年建有“桂陵之战遗址”碑亭。牡丹园东侧,以桂陵台为中心,是闻名全国的曹州耿饼集中产地,柿林中不少是上百年以至几百年的老柿树。每到金秋,累累果实挂满枝头,金黄的叶儿衬着赤红的柿子,远望似映满天边的朝霞。这里的柿饼因质细、味甜、无核、霜厚而出名,清代耿庄耿氏果农进贡,朝廷赐名“耿饼”。清代诗人苏毓眉有诗云:“桂陵迹犹在,齐魏已成空。惟有千林柿,来看十月红。恍如霜后柏,疑是晚江枫。枝枝垂朱果,胜似牡丹丛。”一九七二年在临沂银雀山出土《孙膑兵法》竹简,有关于孙膑在桂陵生擒庞涓的详细记载,纠正了司马迁流传几千年的《史记》中关于庞涓战死马陵道的错误记载。从此,大大提高了桂陵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为今天观赏“曹州牡丹园”的人们平添了一层游兴。

◆曹州书画院

曹州书画院创建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五千平方米,包括:展厅、画库、创作楼、晁楣版画艺术陈列馆、曹州书画院作品陈列馆、山东第一长碑廊,赵登禹将军事迹展览馆等,建筑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有现代的园林风格。院内藤廊、亭台、假山、喷泉、花房、鸟屋典雅有致;牡丹、芍药、月季、松柏等花卉奇木争奇斗艳,整个院落古朴典雅、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为书画家创作、展览、交流、讲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曹州书画院建院以来,在国内外已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是重要的书画活动场所,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旅游观赏点,被誉为“艺苑奇葩”。

著名诗人孔凡章诗云:曹州终是古名帮,泰狱西来气势庞,山自钟灵河毓秀,画宫今日已无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赞道:灵根天降鲁西南,魏紫姚黄墨牡丹,更著曹州书画府,莅临皆有十分缘。随着画院的建设、发展,书画家在书法、美术的创作道路上,注重传统,力求创新,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逐步形成了曹州书画院的书风、画风。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展览,先后二次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邀请,为中南海创作书画作品六十五幅。先后在北京、济南、香港举办展览,获得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曹州书画院的作品走向了美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曹州武术馆

曹州武术馆是国家教委、体委批准认可的一所大型规范化、军事化教武育人的训练基地。

本馆指导思想是:“以文保武”,“以武促文”、“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以法治馆,以德育人,培养“四有”人才,以传授和发扬中华武术为已任。

本馆与北京体育大学签订了常年合作协议,并与上海、西安、成都、武汉、沈阳、山东体院紧密联系,定期向武馆选派武术教授、讲师、武术精英和国家武术名人来馆讲学。由德高望重的武术名家、地、市武协副主席、市政协常委、全国体育积极分子贾龙生任馆长。特聘请我国近代武林名家张万福、徐学礼、耿宏鹏等为名誉馆长,坐阵武馆,具体指导。业务馆长贾其武、副馆长武宪厚系国家一级武术散手、摔跤裁判,有着丰富的武馆管理及教学经验。

在教练员中有40名曾获得过武术和散手冠军。校纪严明而科学。本馆师资力量雄厚,技术全面。在校师生4000多名,占地面积140余亩。武馆对学生进行科学化,正规化训练。中央、省、地、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多家报刊、杂志曾多次报道本馆教武育人的事迹。

十几年来,为体育院校、国防、武警、公安、保安、影视等部门输送近万名优秀人才。多次受到国家、省、地、市体委、教委领导的表彰。在全国、省武术馆校重大武术、散手比赛中,获奖牌690余枚。本馆各项设施齐全,场地宽敞,交通便利,对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班级并配有生活、学习指导老师。本校经上级教委、体委批准面向全国常年招生。一、开设课程(一)文科:小学至高中毕业,采取国家全日制教材教学,全天6小时学文,3小时习武。并从小学三年开设外语课,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专业队全天训练)(二)武科:设现代竞技套路及传统套路班,散打班,跆拳道班,拳击班,摔跤班和自由搏击班等。二、学生待遇:毕业后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教委统一的毕业证书和体委批准的拳师证、教练证。成绩优秀者优先向国家、省、地、市体育院校、国防、武警部队、公安部门输送,积极安排上岗。

◆陈台

陈台位于鄄城县旧城镇杏花岗村西南,乃曹植为鄄城王时所筑之台,植在此台上读书、吟诗作赋,故名“读书台”。植后徙为陈王,死后谥号“思”,故此台又名“陈思王读书台”,简称“陈台”。曹植,字子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之子,自幼聪颖,才华出众。因与其兄曹丕不和,以封王之名被贬出京,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植被封为鄄城侯,次年改封鄄城王。植因得不到重用,内心十分郁闷和苦恼,到鄄城后,构筑读书台,以读书、赋诗、饮酒打发时光。植在鄄“出入二载”,往朝京师归途至洛川,写下著名的《洛神赋》。该台有十数级台阶,台上有读书厅、藏书室和会文亭,从住所王府到读书台通有长廊。鄄城一带属黄泛区,黄河多次决口,读书台渐被淤没。由于曹植的影响较大,读书台虽屡屡受损,却也时常得到加固、修复,只是难保当年面貌。从历代官吏、文人诗作可以看出,陈台这一古迹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20世纪40年代,读书台尚有高出地面数尺的台基,上有残砖碎瓦。陈台现虽已夷为平地,然遗址尚可辨知,仍不断有人前往觅踪、凭吊。

◆仿山墓群

仿山墓群位于定陶县城北偏西约5公里处,西距菏泽至商丘公路约1.5公里。乘车至定陶县化肥厂,举目东望,突兀隆起,绿荫覆盖,仿佛若山,即仿山墓群。

仿山墓群由东西两山构成:东山阜高约12米,东西宽90米,南北长340米,中间跨越50米的深谷,即至西山;西山高约4米,东西宽54米,南北长140米。两山共占地约3.8万平方米。堌堆之高大,工程之宏伟,在菏泽地区首屈一指。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仿山墓群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曹国贵族墓地。据《定陶县志》记载:“仿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层阜隆然,古曹国葬地,积壤之高,仿佛若山,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并司祠焉。”另据《曹南文献录》转引《寰宇记》亦曰:“仿山古曹国葬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纣,建立了周奴隶主王朝,为镇压被统治氏族的反抗和奴隶起义,巩固其奴隶主统治政权,遂大封宗室贵戚功臣。“曹叔振铎,周文王第六子,武王克商,封于曹。”所以,古定陶在两周时期是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曹国历代国君为显示其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势,将墓封土尽力加大,逐渐形成如此之高阜,即仿山。仿山现存碑刻,亦可作为此论之佐证。仿山墓群又是两汉墓地,虽不见文献记载,但从东山西南部断壁观察,已暴露多座两汉的竖穴、石匣、砖室墓葬,并出土部分文物。有的墓自墓口至墓底,深足有五六米之多,可见规模较大。

经调查,在菏泽地区不论是古代文化遗址还是古墓地,几乎都有两汉墓葬打入,这或许与依山傍水埋葬可造福后代的迷信习俗有关。时历沧桑,至明清之际,仿山墓群之巅始修庙宇,立碑记事,如玉皇祠、百神阁、山门、关帝庙等。据记载,殿阁“气势宏伟,飞云画栋”,有凌斗之象;“青黄丹朱,几非人世得者”,甚为壮观。当年,苍松翠柏遮天盖地,楼台殿阁隐于其间,默静古朴,游人不绝。道光五年《百神殿、玉皇阁暨诸庙群祠碑记》记载了当时的胜景:“吾陶地势平衍,无崇峦峻岭,似兹高冈,凸凹深秀,阴翳文人学士,登临眺瞩,饮酒赋诗,仿山固一胜境也”。后因兵燹,殿阁失修,或倒塌,或拆毁,现存无几;苍松翠柏,砍伐净尽;历代碑刻,相继破坏。建国后,人民政府制定有力措施,加强保护管理,并多方筹集资金对仿山墓群的古迹进行修复和重建。

1952年,恢复了仿山庙会。1999年,庙会上市人数、上市物品迅速增加,成为辐射河南、安徽等省及临近县市闻名百里的大型庙会。目前,仿山墓群既是菏泽地区著名的物资集散地,也是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古今园

距菏泽城最近,为明初洪武年间王梨庄王氏先人王猛创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代之后,户口繁盛,人丁稠密,村周梅林森森,诸花俱备,人来其间,皆称美里,遂将王庄村易名为“万花村”。

花园经明末战乱,常年失修,日渐荒芜。到清乾隆年间,王梨庄岁贡王孜诵(号花村),捐资重修“万花村”花园,除种植牡丹、芍药外,又编制松坊、松狮、松马、松猴、松鹤等,还发展各种树桩盆景,花园面貌为之一新,独具一格,游人络绎不绝,名为“王氏花园”。后因天灾人祸,花园又一度萧条。清末,以王愈昌为首再次重修花园。和人工艺术造型于一炉,深受国内外游人的喜爱。民国年间,花园被曹州府军门张培荣霸占,改名为“军门花园”。解放后,花园获得新生,牡丹栽培面积年年扩大,品种不断增多。1958年,盖起门楼,建设花亭,搭松坊,编松兽,……改名为“古今园”,取其历尽沧桑,阅历古今之意。1983年,政府拨专款五修古今园,牡丹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新建民族形式大门,古色古香;白色的围墙,拱桥、假山……颇具古代园林风味。古今园面积不大,但牡丹品种齐全。除牡丹外,还有许多奇花异木,芍药、荷包、迎春、丁香、月季、玫瑰、海棠等,不下几十种。200多年的龙头槐,蜷曲有致;100多年的翠兰松,郁郁葱葱;还有棵罕见的文果树,独树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