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22125600000102

第102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云南旅游(31)

普米族 ◆序

普米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人口3万余人,其中丽江地区约有1.5万人,居住较为分散,除一些小聚居村外,大多与纳西、白、藏、彝、傈僳等民族杂居。

各地普米族的自称基本一致,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这与自古崇尚白色有关。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公元八世纪左右,逐渐南移至川、康一带,公元十三世纪中叶,由部落首领率众加入蒙古解放军队,随忽必烈入滇,并定居在现在分布的地方,史称“西番”或“巴苴”。1960年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各地方言分歧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普米族没有文字,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拼写普米语,记录历史传说和歌谣,但流行不广,现多通用汉文。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多半住山腰,房屋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殷勤礼貌、热情好客是普米族的传统美德。大年初一这天,他们会到村口争相邀请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到家里作客,由于大家都把能请到客人当作是一件吉祥快乐的好事,有时候会因为来往的行人少,就出现了几家争抢一个客人的热烈场面。若是行人请不到,就请村里那些有德才的人。如果还请不到,就到山上“请”一块石头回家作“客”。普米人有一俗话:“新坛子倒出的第一碗‘苏里玛酒’,要敬给远方来客;刚烧开的茶罐里盛出的第一碗浓茶,要端给远族兄弟喝。”

宁蒗普米族至今仍行火葬。人死时,要请巫师诵经送魂,举行“给羊子”仪式,把死者灵魂送回祖先的故乡。

普米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其中以神话、传说、故事数量最多,如《洪水朝天》、《捉马鹿的故事》等。普米族能歌善舞,凡遇婚丧节日都要举行“对歌”比赛。普米族男子还喜欢射击、射箭、摔跤、武术等体育项目。

普米族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是腊月初八的“吾昔节”(过新年),此外还有正月十五日的“转海会”,大小春收获季节的“尝新节”等。

◆普米族服饰

普米族妇女服饰较多变化。宁蒗、永胜一带的妇女喜欢包大头帕,以牦牛尾和丝线编发盘于头顶,以粗大光泽为壮观,并放一根红线表示未婚,穿大襟衣,着百褶长裙,衣料多为红色或者黑色金绒,裙以月白色、天蓝色为主,脚边加上一圈红线。宽大的彩色腰带,有的还在背上披一张洁白的长毛羊皮。

丽江、兰坪一带的妇女爱穿青、兰、白色大襟短衣,外着色彩鲜明的绣花坎肩,并配以闪亮的银扣。长裤外系围腰布,编发辫,中老年妇女喜戴黑布头帕,未婚女子头戴白或兰底绣花方布帕,辫子由左向右绾在布帕外边,喜戴手镯、戒指、耳环等装饰品,显得古朴而素雅。

普米族男子喜欢戴狐皮帽或毡帽,上穿右衽或对襟衣,多为黑色,下穿宽大的裤子,披白羊皮领挂,也有穿氆氇和呢质大衣的,系长腰带,衣裤一齐束紧。膝下常以布裹腿至踝,佩戴长刀、猎枪,显得英武剽悍。普米族服饰美观大方,富有滇西北高原的浓郁特点。

◆普米族建筑

普米族的村落一般建在有松林的半山缓坡地带,通常二三十户为一村,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住房多为木结构,墙壁用直径12厘米左右圆木重叠垛成,木板铺成人字形双斜面屋顶,屋顶木板可拉动的两块又称“滑板”,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根大方柱,叫“擎天柱”,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这种住宅当地俗称“木楞房”或“木垒子”。房屋一般分为二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屋内设火塘(俗称“锅庄”),周围是卧铺,后方安有神龛(称“宗巴拉”)。这里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人们在这里烤火、做饭和睡觉,也在这里进行宗教祭祀和接待客人。室外悬挂牛羊角或老鹰头颅,用以避邪和祝愿牲畜兴旺。兰坪、丽江等地的普米族富人,也仿效白族民居式样建成砖木结构的大院瓦房。

◆普米族婚俗

普米族多数为父系家庭婚姻,泸沽湖一带的普米族,由于和摩梭人杂居,仍有少数保存着一种与母系家庭相适应的“走婚”习俗,表现为男女不婚不嫁,夜晚男子入女家过偶居生活。

青年男女一旦相许终身之后,父母不加干涉,并为他们积极筹办婚礼。由于普米族能歌善舞,因而其婚礼自始至终都是在歌声中进行,十分别致而隆重。在举行婚礼的前夜,新娘的家族及亲友围坐在木楞房内的火塘旁,边喝芳香的自制苏里玛,边听机关报娘与兄长对唱“出嫁歌”。第二天早上,特请一位妇女给新娘梳妆,歌手们高唱“梳妆调”,赞美新娘的贤良,颂扬新人装束如仙。当接亲的队伍到来时,新娘家早在门前用青松翠柏枝叶塔起彩门,门上悬挂两块红布,阻止接亲队伍进门。双方对唱“认亲调”,只有男方的歌手唱赢挡门的歌手后,才能去迎新娘。当新娘家摆上果品、斟上酒时,新郎家的歌手唱起“果碟调”;新娘离开自己家时,要唱“离娘调”。

普米族的婚礼中,尤以“锁媒人”为新奇,新娘被送亲客簇拥上路,媒人却要锁在一间屋子里,与陪锁着的女方歌手对唱“锁门调”、“开门调”,媒人唱赢了,方能开锁放行。接亲人一路上要受多次阻拦,双方展开热烈的对歌。

到新郎家后,男方家唱起“迎亲歌”,新忍受家歌手还要唱“送亲调”。新郎迎接新娘进屋后,双方在火塘下方叩拜祖先,然后由一位老人给机关报婚夫妇戴上红色脖线,并唱“祝福歌”。

◆普米族饮食风味

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肉类喜食牛、羊和猪膘肉(琵琶肉),即将猪宰杀后除去内脏、骨头,撒上盐、花椒腌渍,然后缝腹后风干而成,因外形像“琵琶”而得名。食具无为木勺、木碗,仍保留着分饭吃的传统习惯。普米族喜欢饮酒,味厚,喜食辣酸食品。酒由青稞、大麦酿造,色微黄,味似啤酒,称为“苏里玛”,以牛角斟饮或用竹和就酒坛吸饮。“醉鸡”是普米族的佳肴。此外,蔓菁香腿、獐子肉汤也是主要的特色菜。

◆普米族节庆活动

普米族主要有吾昔节、转山节、转海会和尝新节。尝新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地以当地农作物收获情况而定,大多以村为主,各村的日子不一样,但最多相差5—10天左右。尝新节一般过两次,也有过一次的,在小春入库以后和大春收割以后的几天中进行。

转山节

在普米族的传说中,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各地的山神都要集中到一个叫“甲双巴拉”的山神那儿去打赌,如果哪个地方的山神赌赢,哪个地方的百姓就会丰衣足食;如果赌输了,这个地方的村寨就不得安宁了。为使本地山神能够取胜,当日人们一大早就上山烧香磕头,护送山神去打赌,祝贺山神凯旋而归,由此形成了普米族的传统节日——转山节。

转山会的当天,人们以村寨为单位,带着苏里玛酒、牛奶、祭祀面、祭文、纸幡等祭品,成群结队、浩浩荡荡的前往约定的山头过节。途中每人都要认真地洗一把脸、喝几口清泉,称为“过水”;要燃起香火绕身拂过,称为“过烟”。到达山头后要举行隆重的传统祭祀仪式,朝拜山神。入夜后,人们还会在山头燃起篝火,跳起民族舞蹈,彻夜狂欢。

吾昔节

吾昔,普米语为“新年”之意,是普米族一年中最热闹最隆重的年节。由于聚居的地域不同,各地欢度大年节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生活在怒江州兰坪县的普米族与汉族一样,在农历正月过大年,以腊月三十为除夕,正月初一为岁首。宁蒗普米族在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为除夕,腊月初八为岁首。节期各地不同,长至半月,短为三天。

除夕晚上,人们把所有的工具、刀、匕首、斧头、绳子等物件收拾好,各家各户在门前、神台及屋顶插青松枝,以示四季常青,兴旺发达。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一起吃团圆饭。当晚还要派人在堂屋里住一夜,称为“守夜”。吃年夜饭前,要喂狗,以此纪念和感谢狗给人延长了寿命。相传达室很早以有,狗的寿命是60岁,而人的寿命才12岁,人一去世,狗就没人喂养了。后来,狗为了生存,与人换了寿命。

新年的第一天,当雄鸡啼鸣时,就有人登上高坡,举起铜炮枪对天鸣放三响,称为“报岁”。接着,各家举行祭房头,祈祷平安吉祥、五谷丰收。然后,男女青年争先跑到溪边舀水,以最先取得净水为吉。接着,全家围坐在火塘边喝酥油茶,吃糯米饭。家里若有进入十三岁的男女青少年,父母还要为其举行隆重的“穿裤子”或“穿裙子”的成人礼仪。大年初二则是乡邻们互相拜贺,互赠礼物的日子。此外,能歌善舞的普米人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主要有对歌、跳舞、打靶、赛马、摔跤等项目。在欢乐的舞蹈和动人的对歌声中,人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一年。节日最末一天,要举行上山“吃虫”仪式,男女青年各自带上炒好的青稞、玉米等食物,围坐山上尽情地吃,每吃一粒表示消灭一只虫,完全吃掉,意味着消灭了当年所有害虫,预兆农业丰收。为祈保六畜兴旺,各家还相约派人上山集体放牧,每人携带丰盛的菜肴,在山上共进午餐。

转海会

转海会是居住在宁蒗泸沽湖畔普米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正月十五日举行。普米人以村寨为单位,分成两支队伍,一部分到海岛上进行祭祀活动,一部分则沿湖转一圈,其意在于祈求神灵保佑,赐给人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