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最美的中国(二):城市篇
22125600000100

第100章 遇见最美的中国·云南旅游(29)

◆哈尼族服饰

哈尼人善于用蓝靛染衣。由于分布地区较广,各地服装均有不同,喜欢穿青色和黑色的衣服。哈尼妇女从小就喜欢戴帽子,帽子的形状依年龄而异。服饰常见的是右衽无领短上衣,百褶短裙,同时小腿上系膝裤,穿布鞋,头上戴头帕,用银币等做成装饰。哈尼男子的服装大多相似,为穿右襟或对襟无领上衣,长裤,头上缠黑布包头。

◆哈尼族建筑

哈尼人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间有一大间为堂屋。在版纳地区,堂屋东面一间为家长的卧室,卧室内设有祭祖处。哀牢山、无量山区哈尼族的寨房因各地地理、经济及环境民族的不同而有茅草房、土掌房、石灰房、瓦房几种式样。

◆哈尼族婚俗

哈尼族奉行“同姓不开亲”的原则,同一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严禁婚配。一夫一妻是哈尼族的基本婚姻制度,而红河及内地则允许一夫多妻,墨江等地实行姑舅表优先婚姻。哈尼族离婚也较简单,一般只要交还出聘礼和象征婚姻的海贝即可,男方提出离婚则不必退还聘礼。男女青年婚前享有自由社交的权利。

生活在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龄伙伴的陪同下前去迎亲。到了新娘家后,要拜见岳父岳母,并经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离家的时候痛哭不止,这就是哭婚的习俗。新娘在弟妹和亲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门口才停止。送亲的队伍则挑着背着嫁妆,一直送到男方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衣服、被褥、农具等,还有糯米饭、染成红、黄、白三色的几大摞糯米粑粑。嫁妆中还必须有舅舅送给新娘的一件蓑衣,一只巴箩,弟弟送给新娘的一根手链和一根背带。这些东西要沿路让人看清楚,以显示其富有和华丽。一路上唢呐声不断,逢村过寨还要鸣放鞭炮。无论天气如何,新娘都要打一把花伞。

在红河一带,男方要请一对父母儿女都健在的中午男女去迎娶新娘。新娘家则盛情款待娶亲者、亲朋好友以及村寨中的长老和歌手。迎亲者在娶亲仪式上要当众交出三枚小贝壳作为娶亲的凭证。经过精心梳妆的新娘在女伴的陪同下,挽着盛有衣物的花竹篮或挎着筒帕,伤心地哭泣着离开了娘家。出了新娘家门后,迎亲者要遭到村寨中姑娘和小伙子的鞭打,只准挨打,不准还手,直到出了村寨门才停止。这时候,新郎早已领着一群小伙子在半路上等候,看见新娘到来,就立即点起三把松明火,并排置于路的左边、中间和右边。同时在路的左右两边分别插上一根金竹、两根金竹之间拴一根白丝横栏在路上。新娘过来,跨过火把,扯断白线,就表示她正式成为夫家的人了,新郎就可以把新娘娶回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迎亲方式是领婚:男方家派出媒人、弟弟或堂弟去女方家把新娘领回来。领婚者到了女方家,新娘却被女伴藏起来了。领婚者绞尽脑汗地商讨对策,不停地与女方家的人交涉,千方百计地要找到新娘。想尽种种办法,通过层层关卡,最后领婚者终于找到了新娘,又经过一波三折,女方家才同意领走新娘。领到新娘返回男方家的路上,领婚者都要高声欢唱,以庆贺领到了新娘。

墨江一带的哈尼族娶到新娘后,要请巫师为新郎新娘祝福并驱鬼,完成这个仪式以后新娘才能进男方家的门。进门的时候,新郎高高站在门上,让新娘从底下通过,表示女人要听男人的话;跨门坎时,新娘要右脚先进,左脚后进,这样以后才能儿孙满堂,荣华富贵。新娘进家后,首先要用猪头向灶神和祖先神灵磕头祭奠。第一顿饭要由婆婆陪同新娘进餐,其他人不能参加。红河一带,新娘到了夫家后,先向祖先神位磕头,再向婚宴上的长者敬礼,接着吃下新郎亲自送来的一碗米饭,表示永不变心。在西双版纳,要由婆婆在村口为新娘穿上白色裙子,然后才能进入村子。到了男方家门口,男方的已婚姐姐剪下三根头发,为新娘洗手洗脚,新娘才能进入大门。婚礼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先吃公鸡肉和猪右前腿,然后给宾客一一敬酒。这时,由会唱哈尼调子的老人来祝福新娘头胎生女儿,二胎生儿子,并劝戒夫妻要和睦相处,白头到老。婚礼的最后是强迫本村年龄较大而未婚的人吃猪尾巴。

墨江、红河一带,新婚之夜,禁止新郎新娘同房,据说同房会导致爱情不长久。由送亲的女伴陪同新娘在洞房里说话,或闹洞房,或请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等。这一夜,新郎新娘要分红鸡蛋、红糖、糖果、香烟等给宾客吃,以示喜庆。宾客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参加唱歌跳舞,尽情欢娱,通宵达旦。新娘到了男方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表示她已成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员和村寨的正式成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新娘要在新婚第二天参加砍柴烧火的仪式。在墨江等地,新娘第二天鸡叫时要到河里或秽槽边去背水,用背回来的水烧火做饭招待客人。新婚夫妻还到地里共种一糖瓜,以象征今后幸福美满,儿女兴旺。红河、元江一带,新娘第二天鸡叫头遍去背水时,要撒一把米到井里或河里,表示自己已成了喝这口井、这条河水的人。

举行完婚礼后,一般要回门。红河一带,新娘于第二天随送亲的人们回门,并带回糯米粑粑等食物分给家人和邻居、亲友品尝,下午再返夫家。在墨江等地区,新娘于结婚的第二天回门,且一回去就在娘家长住,只有农忙时丈夫来喊才到夫家住几天,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才到夫家长住。在西双版纳一带,新婚三个月内,新娘在公公、叔父的陪同下,来娘家回门,并携带礼物给娘家,返回时,娘家也赠送礼物给新娘。哈尼族还保留着男方到女方家上门的习俗。这种上门的婚礼比较简单:由一长者做媒,选定日子带一坛酒于黄昏时把男子带到女家。男子随身携带一顶篾帽,一床被子,女方家杀一只鸡招待媒人一餐饭,婚礼便告完成。

◆哈尼族饮食风味

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主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

不论平时或节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如白旺是用凝固的家禽血块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哈尼人喝鲜茶,鲜茶有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典型食品: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哈尼长街宴

人人都知道一个人吃饭不香,可有谁吃过百米长宴?全村老少聚拢在一条长条一般的宴席边,吃喝谈笑,这是种什么样的盛况?别以为这是什么世界吉尼斯纪录,“长街宴”可是哈尼族十月年中最热闹的节目。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做一些自家的拿手好菜,抬到街头摆起来,菜做得越香,自己就越体面。宴席摆好,全村的男女老幼就自动聚拢过来,老年人谈古论今,婆姨们拉拉家常,年轻人自然就聚在一块笑闹开了。在这百米长宴上,没有什么“老死不相往来”,更没有“各人自扫门前雪”,有的只是祥和、欢乐、水乳交融的气氛。心倦了,来哈“长街宴”上吃一口菜,你的热情会再次被哈尼人点燃的。

竹筒烧肉

是哈尼人招待贵宾的一道名菜。肉可选用猪肉、牛肉或其他的肉类,但一般都用猪腿肉。在肉馅中加入香菇配料,而佐料大部分是野生的,如香蓼草、荆芥等。烧肉所用的竹筒是当地特有的香竹,选用生长一年左右的青竹,长约40至60厘米,一头留节,一头开口。在开口处装入肉块或肉丝,再用香茅草或芭蕉叶塞满开口,放在炭火上烘烤,异香扑鼻,食后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竹筒鸡

是一道哈尼风味名菜,只有在来了高贵的客人时,热情好客的哈尼人才会用竹筒鸡招待客人,他的选料和竹筒烧肉差不多。此菜鲜香清雅,滋软滑嫩,制作独特,带有一种蛮野的风味。

五香芭蕉花

芭蕉花是芭蕉树的花,具有独特的鲜甜味,制作时将芭蕉花放入沸水里煮2至3分钟,捞出放进凉水中滤去涩味并控干水份。此时把鸡蛋清和少许淀粉、盐、水和匀后,将芭蕉花挂糊并逐朵放入七、八成热的油锅里浸炸,炸成金黄色即出锅装盘撒上花椒盐。五香芭蕉花酥脆咸麻,鲜香味实,是地道的哈尼风味。

血旺

“血旺”爱尼人(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叫“阿压鸟捏”。是宰猪杀狗必需之菜。血旺的原料主要是质地很好的猪血、狗血、瘦肉、肝、腰花等肉。宰猪杀狗时,把干净的血接入盆内认真搅透,让血冷却凝固成稀稠适当的血块,把备好的各种肉料切成碎片炒熟。然后将熟肉与生血掺合在一起加上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搅拌均匀即可食用,血旺香味特殊,看着怕,吃着香,是爱尼人待客的美味佳肴。

◆哈尼族节庆活动

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要过“十月年”。“二月节”是哈尼族另一个较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村寨集体杀猪祭祀龙树林,摆长街宴。另外,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虎日,为哈尼族过“六月节”。每年的一月二日至四日,哈尼族都要过嘎汤帕节,节日期间,人人穿着盛装共跳竹筒舞,采野花野果、对歌娱乐、上山打猎。

里玛主节

“里玛主”,是哈尼语的音译,意思是春天的盛况。它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山茶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举行。居住在红河岸边的哈尼族人民十分喜爱布谷鸟。传说中,布谷鸟受天神的派遣,从遥远的天边飞来,向人间报春。当它飞过大海时,已精疲力尽,眼看就要掉入大海。突然,海里出现一条龙尾,龙尾变成一棵大树,布谷鸟就落到大树上休息。这样它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春天的信息带到人间。哈尼族人民就按时春播,获得丰收。人们纪念布谷鸟的功劳,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民族节日。

每年人们听到布谷鸟的叫声以后,各村寨就按传统习惯,在羊日(以十二生肖记日)筹办美酒佳肴,并以一种山花的汁液浸泡糯米,蒸出香喷喷的糯米饭,煮好红鸡蛋,献给布谷鸟。然后,人们汇集在村边寨头唱歌跳舞。男子还举行摔跤,特点是:抓腰带,抱腿、过臂,夹臂翻,穿腿等,一般是三局二胜,双肩着地者为输。

苦扎扎节

苦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24日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日期间,哈尼人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

按规矩,磨秋杆必须是黑夜砍好后,由小伙子们在黎明前扛回来。他们一路唱着山歌,把秋杆抬到寨边的秋场,将一根短木夯进土里,顶端削细当轴心,架上一根长长的横杆,做成类似翘翘板的磨秋。下午,人们纷纷涌向磨秋场,先由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开秋”。他们象征性的甩了几圈以后,再由一对对的姑娘、小伙轮流上去转。

打磨秋是哈尼人一项充满情趣的体育活动,它要求磨秋两边的人数对等,骑坐的人用脚蹬地面,时而飞速旋转,时而升降起伏,反复转动。甩秋千的速度越来越快,围观的人群也不时地加油助兴,气氛十分热烈。

夕阳西下的磨秋场又是另外一番场景。老人们围坐在场上喝酒取乐,孩子们追逐戏要,青年人则围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锣鼓声、琴弦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一个不眠的狂欢之夜开始了。

扎勒特节

“扎勒特”是哈尼语“过新年”的意思。哈尼族把新年安排在农历十月间,因而又有“十月年”之称。这是哈尼族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做粑粑,酿制香甜的焖锅酒,杀猪宰羊,欢度节日。

节日期间,所有的哈尼寨子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穿上崭新的民族盛装。小伙们昼夜敲响挂在寨边的大鼓,以热烈悠扬的鼓声迎接新年的到来,表达人们对寨子富裕兴旺的美好期盼。

节日里,每个寨子都要举行全寨性的街头酒宴,称为“姿八多”(互相轮流敬酒之意)。小的村寨是全寨欢聚在一起,大的村寨则分成几片几天进行。每片轮流做东道主,轮到的各户人家都要置办一桌可口的酒菜,抬到街上供全村人分享。大家十个八个自由组合成一桌一桌,席间畅饮笑谈,充满团结友爱的气氛。

姑娘节

在红河哈尼族中,奕车人的姑娘节在农历二目二日,相传是为纪念一对面对强暴殉情而死的恋人。节日里,人们抬着猪肉和染黄的糯米,到后山两棵传说是情死者化身的栗树下野餐,唱歌跳舞祭奠美丽的姑娘和她忠诚的情侣。节日之夜,少女们常常聚在村口,呤唱一种叫“厄勒姑’的情歌,赞美自己的山寨。

新米节

农历八月第一个龙日,是红河一带哈尼族的新米节。“龙”这个音,在哈尼语中有“多起来”、“增添”的意思。节期三天。头天背回新谷,杀鸡买肉,把自种瓜豆蔬菜统统拿来尝新。另外,还要做一碗鲜竹笋,象征粮食产量像新竹一样节节冒尖。第三天早上做糯米粑粑祭天,祈求日月永照人间。新米节还要祭奠为人类寻找五谷种子及各种财富的始祖塔婆居费和她的儿子欧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