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曾国藩如何改变人生
22102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曾国藩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不同的时期有他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显著地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

一、求学27年(1811~1838)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农村一个小地主家庭,家境并不富裕。祖父、父亲深受耕读传家的影响,因此曾国藩7岁时开始读书,启蒙老师就是他父亲。读书期间有三件事情值得重视。一是他的老师对他的打击和讽刺,说什么“将来你要是有出息,我给你背伞”。二是岳父对他的赏识,说他的文章有“金华殿中人语气”,还把女儿许配给他。三是第一次进京赶考,虽然落榜,但在路上当掉衣服并借钱买了一套二十三史,足见他对书有多么热爱。

27岁考中进士,可以去朝廷做官了。

二、京官14年(1839~1852)

曾国藩从湖南农村走进北京城,几乎没有任何官场背景,但是他的官却升得很快。27岁中举,28岁入翰林院,29岁定为从七品,到32岁还是从七品。但从1843年到1847年,他由从七品骤升至从二品,五年之间连跃十级。按今天的算法,还差四个月才满36周岁。难怪他很得意地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为什么升得这么快呢?一是得到权臣穆彰阿的垂青,大力提携;二是他自己也很勤奋,在官场有一定声望。值得注意的是,穆彰阿被打倒时,曾国藩没有受牵连,可见在官场树立个人的清名有多重要。他扮演的显然不是马屁精的角色,而是靠个人的品格能力。

三、镇压太平天国12年(1853~1864)

曾国藩在长沙练兵时被绿营兵追杀过;连续吃了几个败仗,跳水自杀过;坐困江西时,局势绝望,如何死法都想好了;在祁门大营,有五次差点被太平军攻破营垒,而他身边只有两千护卫。经历了这些生生死死,曾国藩终于当上了两江总督,手握江南四省军政大权。既是因为肃顺、文庆举荐,更是因为慈禧太后上台以后,必须依靠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最后太平军被镇压下去。

曾国藩仿佛在坐过山车,既饱受了官场的排挤和战争的折磨,甚至差点丧命,同时又收获了最高的荣誉,得到执掌清朝东南半壁江山的权力;既被别人吹捧为中兴名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同时内心深处又战战兢兢,生怕遭到“敌国破,谋臣亡”的悲惨下场。

四、生命最后8年(1864~1872)

这个阶段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是镇压捻军,二是处理天津教案。其实还有一件事情被忽略了,就是曾国藩在官场恪尽职守。他由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到京城拜见慈禧以后,就去保定赴任(直隶总督府在河北保定,距北京约一百三十公里)。他没有像一般大官那样坐八抬大轿去保定,而是沿永定河行走,一边考察河工,一边了解当地民情。也因为他是直隶总督,所以才被安排去处理天津教案。结果被骂为卖国贼,精神上异常痛苦,一年八个月后就死了。

他最后的头衔是: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两江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