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皂荚树下
22102200000058

第58章 十八(1)

没事防有事,家里要把钱雪梅送到地区精神病医院做检查。

精神有毛病,牵涉到人的声誉,妨碍着正常的社会交往。对于精神病患者,别人都提防着,不会听你说话,你说什么,即使是很正经的,都会说你是胡说,甚至为了不惹麻烦,还像躲避瘟疫一样离得远远的。

这是很严重的,钱雪梅坚决不去。

但是,母亲周秀兰已经说得发了火。“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不过,她知道她的脾气,知道她不是能够强迫的,又说,“我们是为你好,是叫你去检查一下,又不是硬说你精神就有问题。你去检查了,真的有问题就治疗,没有问题,家里人也好放心!”

钱雪梅坚持自己没有病,但是又没办法改变母亲要她去医院的决定,只好无可奈何地说:“去就去嘛!”

去看这样的病要保密,决不能让外人知道,就是自己的家人,不该告诉的也不要告诉。周秀兰做得很好,只同老头子钱家吉商量了一下,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不知道。

那天,谁也不知道周秀兰要出门,她同往常一样。等上班的上班去了,上学的上学去了,人都走了,她才同钱雪梅出门到铁桥头等公共汽车到火车站现买车票到绵阳。

这个行程钱雪梅是不情愿的,一路上没有主动同母亲说一句亲热话。周秀兰说什么,她只是“嗯嗯嗯”地答应,有时“嗯嗯”声还是从鼻孔里发出的。周秀兰倒是主动,一会儿笑着说这,一会儿笑着说那。刚到十二点,就问钱雪梅吃什么。钱雪梅不回答,她就起身到餐车随便吃了一点东西,而对钱雪梅却精心地挑选了一份她平时喜欢吃的饭菜端到座位上。钱雪梅吃了饭,还是一句话都没说,碗筷往小桌上一推就把脸侧过去看着窗外,周秀兰赶快收起来送还到餐车去。

到了绵阳,母女俩径直去了医院。

绵阳精神病医院是全地区唯一的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虽然建院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它的唯一性,病人很多。

钱雪梅母女走进去,正是上班时间,挂号室窗前排着长队。一走拢,周秀兰就赶快去排在后面。

“怎么这么多人?”周秀兰一边随着长队往前移动,一边抱怨。

“这是下午,人少多了,要是上午,那才人多。”排在她前面的一个农民说。

“这么多人得精神病!”周秀兰心里想,越想越感到自己这次带钱雪梅来检查的决定是正确的。想到这里,周秀兰白皙细腻的胖脸绽放出得意的笑容。

挂了号,来到诊断室门前,母女俩在走廊的长椅上坐下,等了很长时间,才听到里面叫钱雪梅的名字。

周秀兰陪着钱雪梅走了进去。

医生问:“哪个叫钱雪梅?”

钱雪梅响亮地回答:“我!”

一个四十岁左右,戴着眼镜的男医生听钱雪梅回答的声音,抬眼观察了一阵她的神情,说:“你可能精神上不会有啥问题吧?”

“就是嘛,我说我精神没有问题,他们硬是要叫我来。”钱雪梅看着母亲周秀兰对医生说。

“不要说其他的,既然来了,就好好地检查一下。”周秀兰插话说。

“你是她什么人?”医生问周秀兰。

“我是她妈。”

“你女儿平时有些什么反常的表现?”

“她没给单位任何人说,一个人跑到北京去……回来以后就不爱说话,经常一个人发呆……”

“这些不能说明她精神上就有病。”

“那……你们有啥检查仪器没有,给她检查一下,我们坐了半天火车赶来,有病没病要弄清楚心里才有个数。”

“精神上有没有病,主要看她的语言行为有没有异常,仪器检查是辅助手段。”

周秀兰再三要求,医生开了一个检查脑血流的单子。

还好,做脑血流检查的地方人少,没有多久就检查完了。

二十多分钟后,拿到了检查结果,给诊断的医生看,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明钱雪梅的精神有问题。

周秀兰不相信,要医生好好给看看。

医生有些不耐烦了,说:“你这个人,有病就是有病,没病怎么能说有病?她睡眠好不好,如果睡眠不好,我给她开点儿药?”

周秀兰没有说话,看了看钱雪梅,钱雪梅说:“睡眠不很好。”

“那我给你开点儿药,把睡眠调整一下。”医生说着拿起处方笺一边开药,一边对周秀兰说,“你们回去再观察一段时间,不要杯弓蛇影,胡猜乱想。”

医生说话的声音不大,但周秀兰听起来很难受,因为这证明了她的失败。钱雪梅却心花怒放,笑着对周秀兰说:“你们说我有病喃?”周秀兰红着脸没有开腔。

交了费,拿了药,母女俩又坐火车回江城。

回来时恰好相反:一路上,周秀兰没有说几句话,钱雪梅又说又笑。

回到家里,钱家吉问起医院检查的结果,周秀兰没好气地说:“说没病喃!”

“没病就好!没病就好!”钱家吉说。

绵阳一行,医院定论她精神没有病,她清白了,父母不能再怀疑她这怀疑她那了,钱雪梅心情好了许多。她几乎忘记了到北京被收容的晦气,一天出门进门都和颜悦色,时常口里还哼着爱唱的歌。

对这时的钱家来说,她好了,全家人都好了,就都高兴了。

钱雪梅每天上班下班,仍然白班夜班轮流转。上白班,中午在单位食堂里吃饭,已经上小学的钱华也到旅馆来同她一起吃。上夜班,或者在家里吃了饭去,或者到单位食堂去吃。这顿饭,钱华也有时候到旅馆吃了回家,有时放了学回家同外爷外婆、舅舅姨姨们吃。上了夜班,白天就休息。有时没有瞌睡,她就看报纸、杂志或者小说,生活又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

但是,钱雪梅不安于这种有规律的舒适平静的生活,心里老想着要亲手交给中央的那封信。她把信拿出来好多次,反复进行斟酌,觉得自己没有错,她所说的情况中央还不知道。

她又焦躁不安起来,决定再到北京。

她向单位请了假,说自己有事耽误,几天假加上当月的法定休息日,一共有一周多时间,她估计应该够了。

一切准备好以后,她仍然谁也没告诉就又一个人走了。

这次她坐的是夜车,白天过西安,对于这座自己出生地城市,前一次没有看到什么,这次本可以好好地看一看,但是她没有那么想看。因为她心里有事。也因为她想,她在这里呱呱坠地后,才几个月、还在襁褓中就离开了,什么记忆也没有,而且时间的车轮已经滚过了三十多年,西安跟每一个地方一样,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她想那个小院她是找不到的。

过黄河时,看到河水波涛汹涌、横无际涯的样子,想起“不到黄河心不甘”这句话,她禁不住笑了。她欣赏自己一而再地不惜耗费宝贵的时间、金钱并且备受屈辱地去做一件认为值得做的事情的举动。这不正是一种执着和坚韧吗?

这几个月,她一直在怪自己前一次到北京太没经验,为什么要那么急,才下车一会儿看到一个开会的地方就往里闯,就认为那里有中央领导呢?这一次,她时时告诫自己,不要莽撞,要看准了才能把信拿出来。她设想了多种方案,比如直接到中南海门口、在天安门交给卫兵、找可靠的人转交等等。

可是,千谋万算,她这次仍然归于失败。

她坐的车到北京,天已经快黑了。

深秋时节,冷风飒飒,寒意袭人。钱雪梅走出车站,连打了几个寒噤。她到处去找旅店,准备先住下,休息一晚上再说。

她找到了一家僻静的旅馆。这家旅馆规模不大,却很干净,价格也不贵。这正符合她的要求,心里很高兴。

她拿工作证登了记,进了房间,把包放下,到公共洗漱台洗漱了一下,然后出去吃饭。在不远的一个小店,吃了一碗面条,出来小走了一下,看了看街景,就回旅馆洗澡洗衣服。

九点多,钱雪梅正准备睡觉,外面响起不轻不重的敲门声。

她走过去,问:“谁?”

“查夜!”

她把门打开,一个警察和两个治安联防员出现在面前。

三个人进了门,把房里扫视了一遍,没有什么可疑物品。转过来打量钱雪梅——一个三十六七岁的漂亮女人,穿着打扮还挺洋气。接着,他们按照惯例盘问。

“你是哪里人?”

“四川人。”

“四川哪里人?”

“四川江城人。”

“有证件没有?”

“有。”

钱雪梅在旅馆工作了这么多年,派出所到旅馆查夜,她见惯不惊。听说问证件,她不快不慢地从包里拿出了工作证。

他们接过她的工作证,看了一下,问:“你到北京干什么?”

“我来交一封信,给中央交一封信。”她从来不说假话。

“信可以邮寄嘛,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到北京来交?”

“我写了好多封,都没有回音,所以亲自来。”

“你的信拿出来我们看看!可以吗?”

钱雪梅见他们很有礼貌,说话客客气气,笑了笑说:“有啥不可以。”于是边说边到包里去拿那封信——她两次千里迢迢来亲自送的重要文件。这份文件在家里收拾行李的时候,她把它放在包的最底层,一路上检查了好几次,生怕弄丢了。她打开包,翻起上面的衣物,伸手掏出了一个胀鼓鼓的牛皮纸包,这就是她要交给中央领导的信。

她把信递到警察手里,警察把拿在另一只手里的工作证还给她,在房间里的椅子上坐下来,认真地翻看起钱雪梅递给的信。看着看着,警察的脸上严肃起来。

“你到北京来,你的单位和家人知道吗?”警察问。

“啊——我没告诉他们。”钱雪梅没听到警察问她,好一阵才回答。

“这些事也是你该想的?”警察问钱雪梅,又像是自言自语。

“啊……”钱雪梅没有回答。

警察把信还给了钱雪梅,说:“你把你的东西收拾好,跟我们走!”

“我为啥要跟你们走?”钱雪梅急了。

“我们不会乱来的,请你配合——你在旅馆交费了吗?”

“我交了押金。”

“没问题,我们叫他们退给你。”

钱雪梅无可奈何,只好跟着他们走。出来的时候,登记处退了她交的押金。

她怎么也没想到,她又被作为影响首都治安的盲流收容到了功德林!

功德林收容遣送所的人都认识她,见几个月前被收容在这里的她又来了,开玩笑地说:“你还舍不得我们这儿呀?我们这里对你那么好,回你们四川才几个月又来了?”

钱雪梅自认倒霉,乜斜着眼睛狠狠地白了他们一阵。

在收容所那些人眼里,钱雪梅是一个少有被收容过的年轻漂亮又有正式工作的女人,也因为她不久前被收容在这里,又被一个年轻英俊的军官领出去,所以对她还是很照顾。

这次,她被关在一个特殊的单间里,里面的桌椅床铺比前一次的要好,也要干净许多。但是,一日三餐还是菜汤加玉米面馒头或窝窝头。

屋子里,没有书读,也没有报纸看,钱雪梅觉得寂寞无聊。

突然,她发现墙壁上有一些字迹,有的看得见,有的模糊不清。她一字一句地往下读,竟然是些诗句,有些是古人,有些可能是曾经住在这里的人的作品。那些自作诗,有抒怀言志的,有发泄内心愤懑的,写得很有水平。是谁也在这个屋子里关过?听说“文化大革命”中贺龙元帅很长时间被关在一个屋子里,难道是这个地方?如果真是这样,我就三生有幸,愿意永远在这里关下去了!她不禁欣喜起来。她每天都要把那些诗作读几遍,一读就有信心和希望升起。每当这时,她的心飞得好高好远,完全忘记了这个屋子的门紧锁着,自己是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

钱雪梅又是好几天没有回家,女儿钱华到旅馆去找,没有找着。

她又到哪里去了?

父亲钱家吉、母亲周秀兰和钱哲元又到处去问,同学、朋友和知青战友都说不知道。

一家人又着急起来。

那天,钱哲元回来,钱家吉和周秀兰问:“你今天有你姐姐的消息没有?”

钱哲元说:“哪儿有嘛,我估计她可能又跑到北京去了,她那个人我了解,自己要想做的事,不达目的是不会罢休的!”

“又到北京去了?”二老面面相觑,既不相信,又觉得有可能。不相信的是,她前一次去北京,花了钱、耽误了时间不说,还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的委屈。觉得可能的是,熟人朋友那儿找遍了,一点儿消息也没有,哲元说得对,依照她那个人的性格,准是又“上书”去了。

到底是不是又到北京去了,又被那边收容了呢?可以再找江平帮忙,请她爱人再去打听一下。江平是个好女子,是个爱帮忙的人,她的爱人贺蒙生也是个热心肠。但是,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再去麻烦人家。再者,假如又被那边收容,也惹江平和贺蒙生笑话。

去向定了,全家人急归急,却没有再去找她的打算。为什么呢?一是,她这个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也该让她吃点儿苦头,吃了苦头,才知道回心转意;二是,她已经被收容过一回了,虽然吃了苦头,但是人家没把她怎样。顺其自然,让她自己去处理。

一家人把事情搁在心里,上班的还是上班,上学的还是上学。

就在一家人心里七上八下、惴惴不安、满腹埋怨的时候,钱雪梅已经在遣返途中——北京那边在钱雪梅之前,就收容了几个四川去的真正的盲流,这次一起遣送到各自所在县的收容遣送站。

一天,钱家吉正在上班,办公室叫他接电话。钱家吉过去,拿起电话问,对方是市(这时这里已建市)收容遣送站,说他的女儿钱雪梅流窜到北京,被那边遣送到了他们那里,叫他们家里去领人。电话是在公司办公室接的,里面几个人办公,人来人往,钱家吉拿着听筒,满脸尴尬,没法多问对方什么,只听对方说,他“嗯,啊”地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