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皂荚树下
22102200000023

第23章 六(2)

根据指示,知识青年仅仅到农村去还不行,还必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因此,县里认为,六四年的一百多名知识青年集中下到林场劳动,没有贫下中农进行再教育是不行的,同时两个林场因为革命的冲击已经名存实亡,于是决定撤销这两个林场,林场的知青全部到农村插队落户,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

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的头一年,钱雪梅插队落户到了三合公社联合大队父亲的朋友李成文的家里。

十二月,只读了一年初中,二年级上期的教材只学了一个月、“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的钱哲元,也来到这里,同姐姐一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全县的所有中学生到农村插队落户是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四日,除了投亲靠友和自己联系地方的以外,其他都是由学校分配下去的。大规模的同学下乡时,钱雪梅已经插队七八个月了,钱哲光也已经在农村劳动了一个多月。

钱雪梅刚插队到联合村,在房东李成文们家里吃饭。吃了一段时间,她觉得太麻烦人家,就分开一个人煮。弟弟钱哲元来了,就两个人煮。钱哲元力气大,挑水划柴,她烧锅操勺。油和肉知青有供应,粮食同农民一样按工分在生产队分。

他们每天出工挣工分,同农民一起干活。钱雪梅在林场四五年,基本习惯了农村的劳动。钱哲元什么也不会做,锄头、镰刀都不会用,农民教他,雪梅也教他。遇到吹风下雨不出工,姐弟俩就回家。

李国俊到钱家当媒人已经一年时间了。

春节,杨梦麟回来,同李国俊在一起,问钱雪梅的态度有没有变化。李国俊苦笑说:“这个女子与别人不同,到现在她父母都还没把工作做通。”李国俊出主意,叫杨梦麟亲自到钱雪梅家里去一趟,说这样有可能促使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

杨梦麟带着礼品同李国俊一起到钱家,一家人接待很热情,两个老人跑出跑进,忙着掺水,陪着说话。钱雪梅也在一起坐,但是没有肯定的说法。

假满了,杨梦麟又回单位去了。

在西昌,杨梦麟写信给李国俊,要他把钱雪梅的事给他抓紧,早些定下来。李国俊很负责任,在街上碰上钱家父母就说,还亲自到家里去了几次。作为老师,他不好直接给钱雪梅说,虽然她已经出了学校四五年,完全是一个社会上的人了。钱雪梅在林场时,回家的时间很少,插队到联合大队,路近了,回家的时间多了。但是,李国俊去了几次都没遇上。他所做工作的成效是,钱雪梅的父母已经完全同意,就等钱雪梅开口了。

父母知道女儿要满二十了,天天为她的婚事着急。钱雪梅回来,他们问她遇上的有没有更满意的人,如果没有,他们觉得就同杨梦麟耍朋友算了。

前几个月,钱雪梅很忙。林场解散,在那里四五年,离开时有一些事情要办。插队到三合,虽然同样在农村,但原来周围都是知青,现在来到农民中间,环境需要熟悉,她没有顾上考虑其他的事情。

林场解散了,马玉彦时不时在街上碰到一下,说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朱云林好几个月没见踪影。进入了二十岁,钱雪梅也知道自己确实该考虑个人问题了,不是急于结婚,而是该耍朋友了。她在所熟悉的马玉彦和朱云林这两个人中选择,觉得朱云林深沉,更有味道,马玉彦不太稳重,虽然朱云林年龄比马玉彦大,但是如果做丈夫,她心里倾向于朱云林。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正热火中天,调子越提越高,要求扎根农村。就是说,知识青年要做好一辈子当农民的思想准备,现在的知识青年就是以后的农民,以后的农民有一部分是现在的知识青年。钱雪梅想,如果真是这样,同一个知识青年结婚,将来两个都是农民,子女也是农民,子孙后代都是农民。在农村的几年中,钱雪梅体会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苦,有的农民家庭一年累到头还要欠账。她不甘心子子孙孙当农民,也不甘心自己一辈子过农民的日子。想到这里,想父母要自己同杨梦麟耍朋友说得也有道理。母亲虽然势利,但是她同父亲一样,也是为自己好,而且自己信任的父亲也在说。天下父母,谁会害自己的儿女呢?今年春节,杨梦麟到家里来,她认真观察,无论外貌还是言谈举止,杨梦麟真的还是可以。他比自己大十岁,结过婚,但年龄不是太大,结婚后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短暂,没有子女,以后没有牵挂。即使这两点不满意,但杨梦麟是大学生,工作好,工资高,足可以征服别人的议论,将来也比一般人过得好。父亲钱家吉同母亲周秀兰结婚,父亲比母亲大十五岁,父亲不仅结了婚多年,还有了儿子,他们不是也过得很好吗?

朱云林见不着面,马玉彦不冷不热,钱雪梅在心里把同杨梦麟耍朋友的事确定了下来。

在三合公社安顿下来以后,一次回家,父母说起她的个人问题,问她到底同意不同意杨梦麟,给个话。如果不同意,就早些回绝人家,免得人家指望。老拖起,既耽误了别人,也耽误了自己。

父母这样说,钱雪梅还是装着生气的样子,说:“你们怕我耍不到朋友是不是?既然你们都已经同意了,那我还说啥?同杨梦麟耍就同杨梦麟耍!”

钱家吉和周秀兰见女儿终于给了他们想要的答复,一下转忧为喜、笑逐颜开。周秀兰很快找到李国俊,说:“李老师,谢谢你给雪梅介绍杨医生。我们大女儿雪梅个性倔,一直嫌杨医生年龄大,结过婚,拖了这么久。这一次,她从农村回来,我和她爸爸又给她谈,要她不同意就给杨医生回话。通过做工作,她答应了。请你告诉杨梦麟,叫他们互相通信!”周秀兰很客气很诚恳地说。

“哦,好事!杨梦麟真的不错!”李国俊喜不自禁地说。

周秀兰走了,李国俊回到家里,立即写信告诉杨梦麟。

杨梦麟收到李国俊的信,满怀的欣喜就不用说了。

他们开始通信了!

这是一九六八年的夏天。

何氏夫人回到城里,闲在家里无事,有时寂寞了,就到淑贞和谢兴华上班的裁缝店去。

谢兴华和淑贞见何氏夫人来,老远就问她:“妈,你到哪儿去?”

何氏夫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到哪儿去,就是来看看你们忙不忙。”

“来这里坐!”谢兴华哈哈大笑地招呼何氏夫人,把烟递到她手里,划火柴给她点燃。淑贞赶忙把自己的茶缸子端过来放在她面前。

店里的十几个上机的女工,见杨师傅和谢师傅的母亲来了,都喊她“杨妈”,问:“杨妈,你来了?”何氏夫人答应不及,也问候那些女人:“梅姨,你今年多大岁数了?还没啥病吧?”“她李姨,好久没见你了,还长胖了喃!”这姨那姨,都比她年龄小,有的还小很多,不过尊称罢了。

互相问候了,女人们各做各手里的活路,时不时转过来说两句话。何氏夫人怕影响人家做事,不再主动同她们说什么。这时,淑贞放下划粉和尺子、剪刀,走过来同母亲说话。谢兴华怕机上没事做,忙着剪裁。

烟抽完,闲话几句,何氏夫人站起来要走。那些机上的女工留她:“再耍一会儿嘛,你反正没事!”淑贞和谢兴华说:“妈,你忙啥,你看你时常都是忙的!”何氏夫人执意要走,说:“我还要到菜市场上去看看。”淑贞说:“那你去转一会儿,顺便给我们买点儿煮面的菜,你中午也就在我们家里煮一碗面吃,你回去一个人难得煮!”如果母亲同意,淑贞就把钱和钥匙交给她,她买完菜就到淑贞家里,给女儿女婿和几个外孙把吃面条的调料兑好,菜洗干净,水烧起,他们回来就下面条。

遇上过节,淑贞和谢兴华怕她冷清孤单,提前就请她同他们一起过。在何氏夫人的脑子里,儿子才是根本,应该靠儿子,女儿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人,到女儿家是走亲戚。所以,每个节日都过去,她觉得过意不去,有时就一个人在家里做饭。淑贞见她没来,就打发孩子去请,这时何氏夫人只好放下端着的碗,擦一擦手和脸,同外孙一起去。

平时,只要晚上事做完了,淑贞都要同谢兴华过来看望何氏夫人,同她说话。何氏夫人认为,淑贞是自己的女儿,可以随便一点儿,但是谢兴华一天来三次,她都是客客气气的,都要行烟、沏茶。她心里还是老规矩:“皇帝门前女婿大。”有些时间,淑贞他们忙,就叫孩子来看看外婆。有啥好吃的,总要给何氏夫人送一些来。

何氏夫人时常惦记着乡下的妹妹。妹夫和外甥们进城来看望她时,她总要问:“二姐咋个不进城来耍呢?”妹夫和外甥说:“一大家子人,走不脱。”她就要感叹地说:“二姐苦的!”有好几年打谷子、挖红苕、种麦子的时候,她都去给妹妹们帮忙。妹妹家一共十四个人,除去城里的谢子鸣们三个,家里还有十一个。谢子鸿结婚十几年,生了五个孩子,还没有分家。每天,妹夫和谢子鸿两夫妇出工,谢子鹏在村里的学校教书,谢子君和谢子鸿的四个娃儿读书,一个年幼在家。妹妹将近五十,家里的事全靠她,实在是忙。何氏夫人去了,帮妹妹看孙子、煮饭、喂猪、扫地、晒粮食等。看这一家子人丁兴旺,大家都忙,也很热闹,她一住就是一两个月。

妹妹、妹夫和外甥们怜惜何氏夫人一个人,谢子鸣住在对门,二姐和妹夫要他时常过去看望大姨。何氏夫人有啥事,也爱过来问谢子鸣和杨莲花。谢子鸣们回老家去,妹妹和妹夫都要问:“你大姨好吧?”过一段时间,妹夫就要进城来看谢子鸣们和何氏夫人。几个外甥进城只要有时间,也要到上河街谢子鸣和何氏夫人们家里来。仍然像在大沱时一样,妹妹们每年都要给何氏夫人们拿十多二十斤新米新面尝新。

日子倒是过得清闲,但是年近六旬,儿子杨梦麟离婚四五年了,没有再结婚,没有孙子抱,这是何氏夫人心里每天都挥之不去的忧愁事。每当想起这些,她就一个人坐着发呆、抽烟。

综合厂周会计给杨梦麟当介绍人,怎么文素清过了就再也没动静了?有时看见周秀兰从门口过,她想问她,但是一看见那女人舒舒气气、趾高气扬的样子,她又退了回来。

“杨淑贞,周会计还在给杨梦麟当介绍人没有,怎么又一年多了没见动静?”何氏夫人瞅没有人的时候问淑贞。

“妈,你岁数大了,就不要多操那些心,人家杨梦麟晓得!我听李国俊说,杨梦麟看不起文素清,周会计又给介绍了几个都没成。他看得起周会计们的大女子,是个知青,现在这个女子才表态同意。”淑贞给母亲说了她知道的情况。

“哦!怪不得这好久了,前几天周会计看见我又在笑又在点头,那天还在问我。”何氏夫人心宽了,又问,“杨淑贞,你见过周会计的女儿没有,咋样的?”

“我看见过几回,同周会计同路,问人家,说是她女子——个子高,大脸盘,皮肤白,眼睛大,下巴左边一颗肉痣。那人才倒可以。”淑贞喜不自禁,何氏夫人听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