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赐宅的刘继元是北汉王,杨继业与他称兄道弟。甚至于与杨延昭齐名的杨嗣都可以住在京城,杨家将安居京城似乎应该是理所当然之事。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史书上有那么多人被皇帝赐宅京师,这里面有功臣也有降臣,但竟然没有一条是关于杨家的。这样的事实一方面说明宋时赐宅不是一件罕见的事,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意味着,杨家可能真的没有被皇上赐宅,否则不会一点蛛丝马迹也没有。
宋时的各种史料,没有留下关于杨家府宅的任何记录。这种状况持续了很多年,令人奇怪的是,在远离宋朝数百年后的清代却出现了有关杨家府宅的历史记载。
乾隆时代,周城著有一部《宋东京考》,是专门追寻开封旧事的,这部书提到了杨六郎故居和杨业家庙。杨六郎宅址又叫玉阳关,在“宜秋门内”,宅外还有湖泊。乾隆年间的《开封府志》称,杨六郎故宅在明朝正德年间被河水淹没。
杨业家庙又叫“孝严寺”,“在城西北隅,旧金水内”。“雍熙丙辰五月,业死节朔方,其子请改家庙为寺,以荐其父。太宗嘉其孝,乃谕其请,赐额曰孝严”。宋室南迁之时,孝严寺毁于战火。
按照清人的说法,杨业在世时,开封城内就有杨家家庙。因位于东京汴梁城天波门外,金水河旁,故名天波府。杨业殉国后,杨延昭请改家庙为寺。这些记载说得有鼻子有眼,似乎宋朝都城里真有杨家府宅。
这种说法究竟是否可信?宋史专家李裕民先生在《杨家将疑难问题考辨》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在杨业那个时代,宋朝根本没有家庙制度。
家庙制度,兴盛于唐代,到五代时已完全消亡,宋初没有恢复,直到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才有人提议恢复家庙制度。司马光在为文彦博所作的家庙碑记中透露了这样的信息:
“唐世贵臣皆有庙”,“五代荡析”,“庙制遂绝”,宋代“久而未讲”。仁宗皇帝考虑到群臣贵极公相,对祖先的祭奉却与常人无异,因此允许文武官员建立家庙。
皇祐二年(1050年),家庙解禁的有关政策正式出台,但很久都没有人行动。因为家庙制度废除日久,当朝的士大夫不仅不知道家中竟然可以设庙,更不知道家庙应该如何修建。
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当时的宰相文彦博成了宋时第一个要吃螃蟹的人,但因为不知家庙如何修建,他派人专程去了长安,详细观摩了一杜姓家庙,才确定出蓝图样本,建成了宋代第一座家庙。
从907年五代废止家庙,到1055年文彦博修建家庙,期间家庙制度失传152年,杨业归宋时已没有家庙制度,所以在杨业、杨延昭那个时代,开封是绝无不可能存有杨氏家庙的。
这段历史的厘清,说明清人关于杨业家庙的说辞是想当然的附会,是想象基础之上的杜撰,与故事小说的说法一样,不足为信。尽管杨家没有被皇帝赐宅,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的功业伟大,被赐豪宅当属情理之中。现实与故事的差别就是这么巨大。
如今开封的天波府也并不是什么遗迹,它于1994年才建成,是一座仿宋建筑群。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开封天波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新版的天波府由东、中、西三个庭院组成。中院为天波杨府的主体天波楼,高24米,面积1000平方米,为夹层重檐歇山式建筑。
天波楼内有很多塑像,一楼大厅设“杨业发兵幽州救主”,二楼有“佘太君杨门选将”,均为大型群雕。两侧的配殿,设置了杨家将故事组雕,东配殿是杨家热血男儿的雕塑,包括大郎代主赴难、七郎单骑闯营、五郎斧砍萧天佐等;西配殿的主角是杨门女将,有穆桂英大破天门、七娘迎战马吐温、八娘九妹杀败耶律方等等。这些内容大多源自故事演义,没有多少历史真实可作依凭。
西院为杨家花园,采用江南园林营造手法,南部挖池叠山,山上建亭,山下修洞,水池上修建九曲桥,临水建有水榭,形成敞开式山水景致,曰“天波碧潭”。东院为演兵场,由点将台、练兵场、大门、帅旗及连接中院的走廊等设施组成。
气势威严的“天波杨府”坐落于开封杨家西湖北畔,东靠北宋皇宫遗址龙亭公园,西临清明上河园和翰园碑林,是今日开封著名的旅游景点。
天波杨府投下了800万巨资,虽然宏伟壮观,但只不过是一座仿宋宅院,虽然参照了《东京梦华录》、《宋东京考》等记载,但离历史真实相距甚远。
其实不仅是开封的天波府,全国各地有关杨家将的不少古迹,很多都是根据故事附会。
京城里根本没有什么天波府。之所以会有天波府一说,可能是人民根据杨家将的功劳,觉得他们应该享受那样的待遇,尽管有很多功劳是人民凭空想象出来的。
京城里没有天波府,也不可能有天波府,宋朝的帝王不可能在解除了大将的兵权之后,又重新重用武将养虎遗患。但是人民爱戴杨家将,人民比封建帝王更加珍惜英雄爱惜英雄。真正爱才爱英雄的是人民而不是帝王,宋朝的帝王不仅不爱戴英雄,甚至非常忌惮英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很能说明这一点,这也是宋朝军力不强、国力不振,最终为外敌所灭的根本原因。在人们的心目中,天波府已是一个定了型的概念,一个永恒的概念,它寄托着人们对爱国英雄的无上礼遇和无限崇敬。
三 杨家将居于何处
京城里面没有天波府,杨家父子只不过是边防守将,不是什么朝廷重臣,也没有多少施展抱负的机会,甚至他们可能都很少到京城,更谈不上在京城居住或拥有豪宅了。
这从他们的履历和官位也可以看出,杨家父子的官位能够折射出他们的历史地位,考察杨家父子的官职升迁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杨家将。一直以来,在杨业父子是否为宋朝所重用一事上存在着某些争议,其实只要关注一下他们的官职情况,许多问题就可以一目了然。
杨家父子的军中履历并不复杂,但宋朝的官制名称难懂,所以要真正搞明白他们都当过什么样的官还是有一点困难。
杨业的履历(?—986):
杨业在归宋之前,官至北汉的建雄军节度使。979年,杨业归宋后,被授予右领军卫大将军,留在内地做了郑州刺史。
979年冬天,宋太宗派他做了代州刺史,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隶属大将潘美部下,潘美是三交都部署。
公元980年3月,雁门关一战,杨业奇兵制胜,宋太宗提拔他为云州(大同)观察使,仍兼代州刺史。
杨业镇守雁门关八年,986年战死于第二次征辽之战。死后被加封为太尉、大同军节度,杨家被赐予布帛千匹、粟千石。杨六郎由供奉官升为崇仪副使,其他的几个儿子分别被授予供奉官或殿直。
杨延昭的履历(958—1014):
太平兴国年间,杨延昭被荫补为供奉官。
986年,杨业牺牲后,28岁的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杨延昭被调回河北,升为崇仪使,知定远军,担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市南面)缘边都巡检使。
公元999年,杨延昭因遂城保卫战有功升为莫州刺史(河北任丘)。咸平四年(1001年),杨延昭在边关又立战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
1002年,辽军兵困保州,杨延昭、杨嗣领兵救援,遇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杨延昭因而被革职待办。
澶渊定盟之后,宋真宗钦点杨延昭守边,命他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景德二年(1005年),又升任保州防御使,不久又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享年57岁的杨六郎积劳成疾,病死于边关。
杨文广的履历(?—1074):
杨家的第三代人物杨文广,最初由殿直起家。宋仁宗时,被范仲淹留在帐下做了镇将。
1052年,大将狄青南征,杨文广就在军中,做过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
1068年,宋朝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将其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文广晚年被调到河北,做定州路副都总管。
杨家父子的官位看起来有点陌生,这些称谓到底意味着什么?要搞清楚这一点,要先了解宋时的官制。
宋朝的官制经历过三次变化,分别是政和以前武将官制(1116年前),政和官制(1116至1131)和绍兴官制(1131以后),杨家将祖孙三代活跃在1116年以前,所以后两次改制可以不必涉猎。
政和以前,宋代的武将官制设九品52阶(见附录),每品中有正从之分,相当于现在的正职和副职。太尉为当时的武阶之首,属正二品第1阶。
宋代文官的地位远比武将高,武将最高只能升到正二品,而实际上真正能升到二品的少之又少。宋时官职分为阶官和职官两种。对于武将来说,阶官就像是现在的军衔制度,如上校之类;而职官,就是团长营长之类。两名武将若比较官职大小,一般是比较阶官,而比较阶官要先看是几品,同品的再比阶次,阶次如附录所列共分为52个等级。
当然,从武将官阶列表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第1阶是二品的太尉,第2阶就是正五品的通侍大夫“内客省使”了,这中间的跳跃幅度未免太大。其实,在这中间,还有从四品的诸卫将军,正四品的诸卫大将军,从三品的诸卫上将军,正三品的上护军这些将官。此外,还有节度使(从二品)、节度使留后(又名承宣使,正四品)、观察使(正五品)、防御使(从五品)、团练使(从五品)、刺史(从五品)等武将虚衔。这些虚衔虽然不在官阶编制之列,但其作用不亚于阶官,很多武将官职大小的比较,都是通过虚衔进行区分的。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宋时的武将官品与我们习惯思维里的官品概念不同,大家常讲七品芝麻官,意即非常小的官,其实对于宋时武将来说,从七品官已相当于现时的中级军官,地位并不算低。从五品的官职,如防御使之类,已经算高级武官了,而右班殿直或者是承节郎之类的九品官,才算是低级武官。
至于杨家祖孙,他们的官阶品位究竟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