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对此可能心知肚明,所以对由谁继承王位一事,一直不轻易表态。但这种不表态对赵光义来说,就是一种表态,因为最经不起拖的人就是他。如果真有金匮盟誓,或者尽管没有,而赵光义又想当皇帝的话,那么潜在的风险就可想而知了。
赵光义比太祖年轻12岁,德昭比他小11岁,他们的年龄基本就是个等差数列。宋太祖越不表态,赵光义继位的希望就越渺茫。挡在他前面的有身体强健的太祖,后面又有不断成长的两个侄儿。如果太祖不死,他继位的空间会越来越小。继位之争,看起来是赵光义与太祖的儿子之争,实际上是太祖与赵光义之争。
对于宋太祖来说,若想顺利传位于子,必须剔除阻碍传位的障碍,在当时情况下,赵光义显然是最大的“眼中钉”。宋太祖算得上史上最仁慈的皇帝,他不仅自己不轻杀大臣,还立下秘密誓言,要求子孙后代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否则必受天殛。
一个连大臣都不肯轻易枉杀的皇帝,是不会将屠刀伸向看起来没什么过错的亲弟弟的。如果赵光义也如宋太祖一样,那么历史将会重写。但赵光义不是赵匡胤,他对皇位的渴望程度显然超出了宋太祖的预料。宋太祖可能寄希望于以拖待变,依靠自然的方式消解掉王位继承中的矛盾,这符合他一贯的行事方式,用软方式而不是硬杀戮的方式解决问题。
宋太祖应该没有进行过换位思考,他感受不到赵光义对皇位的迫切要求,所以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险。如果赵光义想当皇帝,以他的身份,从他的角度,一场针对继位的夺权阴谋就不得不暗中进行了。宋太祖平平安安地活着意味着赵光义将失去机会,那么,若赵光义不想按照太祖的意思一直拖下去,除非是一场飞来的横祸,赵光义的愿望很难实现。
“兄终弟及”这一制度的前提是兄必须死,兄若不死,弟何以为继?所以“金匮之盟”这份盟誓的前提是赵匡胤必须死,赵光义若要当皇帝,宋太祖必须先死,如果生死由天,自然死亡,赵光义的皇帝梦可能就只是空想了。天定不可取,那就只有人算了。究竟有没有杜太后临终遗命其实已不那么重要了,赵光义想要当皇帝,宋太祖没有不死的理由。这样一种结局,杜太后恐怕做梦都没有想到,也不愿意看到!
三 “烛影斧声”之谜
说到赵光义继位,“烛影斧声”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宋太祖33岁登上帝位,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宋王朝已初具规模。976年的一个深夜,宋朝宫廷内发生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在经过了“烛光斧影”的变故之后, 50岁的赵匡胤突然死亡。按照传统的帝王传位制度,应该传位于子,但结果却是赵光义接过了兄长的衣钵。
对于宋太祖的死,《宋史》的记载极为简单,只有“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九个字,显得讳莫如深。因为官方正史给不出明确的答案,所以一直以来野史笔记对此事极为关注,出现了一些颇为离奇的记载。
直到南宋孝宗时期,事件的真相才在史学家的笔下揭开了冰山一角。孝宗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他是赵德芳的后人,也就是赵匡胤的后代,此前为帝的都是赵光义一支。现在的“烛影斧声”之说,源自于文莹的《续湘山野录》。南宋孝宗一朝,史学家李焘主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综合了《续湘山野录》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涑水纪闻》等书观点,揭秘了“烛影斧声”的整个过程。
宋太祖年轻时曾经与一位很有造诣的道士交游,开宝九年(976年),太祖巡视洛阳时他们再次相遇。道士提醒他注意当年十月二十日晚上的天气,如果天晴,太祖还可活12年,否则就应当迅速安排后事。
十月二十日那天晚上,一开始晴空万里,星光灿烂,但没过多久,天气突变,狂风骤起,天空飘起了大雪。太祖心情阴暗地离开太清阁,马上召赵光义入宫,喝退宦官和宫妾进行密谈。他们到底说了些什么无从得知,但从远处望去,在摇曳的烛影之下,赵光义时而起身离席,时而趋身向前。后来,太祖以柱斧掷地,对太宗大叫两声:你好自为之,好自为之!当晚四更,赵匡胤被发现死于寝宫。
因为事件发生得影影绰绰,讲述人言辞又闪闪烁烁,后人便将这一事件概括为“烛影斧声”。宋皇后得知太祖死讯,立即派内侍王继恩去召德芳入宫,没成想王继恩直接奔向了晋王赵光义。起初赵光义还有些犹豫,王继恩催促他:“拖延久了,就要落到别人手里了。”
王继恩赶回宫中,宋后急问德芳来了吗,不料王继恩用手一指说晋王来了。宋后见状大惊,慌忙称赵光义为“官家”,哀求其饶命。赵光义安慰她说,共保富贵,不要担忧。
宋氏比太祖的两个儿子要幸运,最后活到至道元年(995年)四月二十八日去世,终年44岁。不过,这位曾被封为“开宝皇后”的宋氏,死后连起码的礼仪都没享受到,宋太宗只把她安葬在普济寺内。大臣王禹偁对此提出批评,立即被以诽谤罪贬斥。直到两年后赵光义自己病重,才将宋后移入皇陵。
宋后谋划策立德芳继位,实事求是地讲也有悖常理,是感情用事。赵光义突然进宫,这让她震惊而慌乱,有被欺骗的恼怒,有突遭变故的无措,也有事情败露后的沮丧。
许多人不理解太监王继恩为何敢背离宋皇后,直接投奔赵光义。其实,只要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势,就会明白王继恩为何做出了那样的选择。首先,宋皇后在宫中根基尚浅,当时只有25岁,又不过是德芳的养母,没有什么信服力;其次,宋氏支持的德芳势力最弱,也最年轻,才17岁,没有太祖的扶持等于什么也不是,而太祖恰恰没有明确由他继位。虽然宋皇后主张立德芳为太子,但宋太祖未置可否,实际上就是没有同意。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封太子一事始终没有出现,不仅如此,德芳兄弟甚至连基本的封王礼遇都没有享受到。最后,即便不是势力最强的赵光义继位,按常例,皇位也应该传给德昭。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拥立德芳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赵光义继位不合常态,德芳继位也不名正言顺。
如果德芳登基,德昭是法定继承人,他有理由不服;晋王手握重权,他有实力策反。德芳登基,很可能导致天下大乱。一有风吹草动,德芳的皇位就会受到冲击,甚至于垮台,王继恩很可能会因为帮助德芳而成为罪人,搞不好还要身首异处。
所以,对王继恩来说,按宋皇后的要求去请德芳实为下策,风险也最大。去请德昭则只不过是中策,那样他在皇后与晋王这两方面都讨不到好,而德昭坐稳皇位的几率不超过50%。权衡之下,投奔赵光义才是上策,因为只有赵光义才能稳坐钓鱼台,如果帮助赵光义登基,他不须担什么风险,就可以成为大大的功臣。宫廷里的很多太监,都是能够审时度势的投机分子,王继恩更是如此,这在太宗死后,他故伎重演,又想废掉真宗一事中得到验证。
关于宋太祖的死因还有另一种说法,称他与赵光义兄弟二人因蜀国花蕊夫人而反目。太祖宠幸蜀国花蕊夫人费氏,常留其在宫中侍寝。有一天太祖患病,赵光义夜间入宫探望,恰巧太祖熟睡,他便放手调戏费氏,不料太祖突然醒来,看到了这一幕不堪场景。赵光义慌忙回避,太祖恨恨地以柱斧触地,大呼: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结果当天夜里,太祖就暴亡身死。这种说法出自南宋遗民徐大焯的《烬余录》,较之李焘的记载显得有些牵强。
不管怎么说,很多人都倾向于相信太祖是为太宗所害,因为太祖当时正值盛年,只有50岁,而且身体一向很好。从现存史料看,太祖死前两个月,每月都有御驾出行的记载,可见他身体健康,并无大碍,突然去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更让人怀疑赵光义害死宋太祖的是,赵光义登基后的一连串做法甚不合常理,这使人们更有理由相信他继位的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阴谋。即便是刻意维护宋太宗形象的《太宗本纪》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事情的负面影响:
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赵光义继位后确实做了一系列欲盖弥彰的事,先是迫不及待地改元,再是赵德昭被逼自杀、赵德芳无辜而死,之后又是涪陵县公赵廷美壮年之死。后来宋皇后去世,赵光义又不肯按皇后礼仪下葬。这些事情归结到一起,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宋太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掩盖他所犯下的罪行。
改元是封建王朝的重大事典,按照先例,先帝去世后,继位者第二年才能改年号,除非是王朝易姓或遇特殊变故,比如继位者在正月初一登基等等。之所以第二年才改元,为的是体现对先皇的尊重。赵光义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即位,十二月二十二日就宣布改为太平兴国元年,前后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给人以迫不及待之感。最令人生疑的是,宋太宗在还只剩几天就可以名正言顺改元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如此争分夺秒,他到底想要回避些什么、改变些什么?
对于宋太宗登基这样的大事,《宋史》与记载宋太祖的死一样简略,也只有九个字:“太祖崩,帝(太宗)遂即皇帝位。”在宋太宗统治权力干预不到的辽国,对此事也有记载,“宋主匡胤殂,其弟炅(太宗名)自立”,一个“自”字就有定性为王朝易姓或特殊变故的倾向了。
当时朝野上下,对赵光义非议不断,赵光义既无正式储君名分,又无太祖临终顾命,他以弟继兄,在当时看来有悖纲常,这个纲常就是自西周以来盛行的父子相传的皇位继承方式。因为继位本身的缺陷,赵光义对人们的看法格外敏感,一方面他对大臣言论和史官修史严格把持,另一方面对有继承资格的德昭、德芳和弟弟廷美严格提防。还有一个大的动作就是他急于建立起文治武功,以图尽快树立权威,掩盖世人对他的非议。
《贺后骂殿》将赵光义登基定性为篡位,虽是后人所言,却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它曲调激越慷慨、低回悲壮,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贺后骂殿》中赵德昭撞死于赵光义窃位当时、金殿之上。这事虽属虚构,但也不是全无依据。史载,赵德昭死于979年,宋太宗北伐失败之后。也就是说,《贺后骂殿》将德昭之死的时间和地点有所推移,但无论形式上有什么变化,德昭之死的性质没有变,都是为宋太宗所逼。
赵光义夺了原本属于太祖之子的王位,表面上厚待他们,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封了王,其中德昭受封武功郡王,朝会时还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里,赵光义对他们却非常忌惮。
四 “八贤王”因何而死
赵光义在宋太祖死后的当天就当上了皇帝,那时他38岁,太祖的长子德昭已经27岁,德芳17岁,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兼同平章事。赵廷美30岁,接替赵光义出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
当时赵光义的孩子们年纪尚小,不适合立为储君。德昭、德芳与赵廷美和赵光义的子女一同都称皇子皇女。赵廷美出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似乎暗示他是皇帝继位的第一号候选人。对于德昭们来说,大宋一朝在宋太宗的治理下,原先的疑团和阴影,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忘。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朝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大事,那些被隐藏着的矛盾,随着德昭之死重新浮出水面,宋室王位继承重新洗牌,风波不断。
一部宋朝历史,边境很少有安静的时候。北宋先是对辽,后是对西夏,边境作战吃尽了苦头。南宋则先是受金欺凌,后来又被蒙古所灭。979年正月,宋太宗决定御驾亲征北汉。皇帝出征要由储君监国,当时赵廷美为开封府尹,虽然没有明确,也有储君的意味在里面,按理应该由他留守京城。但宋太宗对他不放心,如果赵廷美有野心,那么他出征在外就给了赵廷美绝好的机会,但这种担忧又不便明说,所以总是犹豫不决,而赵廷美对此浑然不觉。
后来成为一代名相的吕端,当时在赵廷美府中工作,他洞察情势之后,建议廷美主动请命,要求随太宗亲征,以消除太宗的猜疑。思量之下,廷美便向太宗表示自己愿意随征,赵光义欣然同意,心中的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吕端在太宗晚期受命任相,宋太宗赞扬他每遇大事不糊涂,果不其然,在赵光义身后,吕端机智果敢地粉碎了太监王继恩策划的又一次换帝阴谋,辅佐真宗成功登基。赵德昭此次也在随军出征之列。攻打北汉过程虽然艰难,但结果还算顺利。六月,北汉主刘继元投降,杨业父子也就是在此时归顺了北宋。宋太宗得到了北汉所属的十州十一县,胃口突然变得大了起来。
宋太宗一心想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超越宋太祖,以此平复朝野的各种质疑。所以,他不顾部队在外征战半年极度疲劳的现状,也不顾群臣的反对,决定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趁势收复幽云十六州。如果成功,那他将是非常了得的帝王,其功绩也会称得上盖世之功。
攻取燕云,一开始进展得还算顺利,宋军一路打到幽州城下。辽军守将耶律知古采取了避而不战、严防死守的策略。宋军连续猛攻11天都没有任何进展,而与此同时,萧太后派出大批人马进行增援。辽军增援先锋耶律沙率先与宋军交火,经过浴血奋战,宋军获胜,宋太宗下令乘胜追击,在幽州城西高梁河一带与辽国援军主力展开激战。辽军兵合一处,奋起回击,疲惫宋军已是强弩之末,抵敌不住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