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狄青不仅没有迫害杨家,反而有恩于杨文广,若不是他带杨文广南征,杨文广可能仍然埋没在军中。通观两宋,除北宋开国诸将外,能够称得上名将的,北宋首推狄青,南宋首推岳飞,但俩人都含冤而死。如果说岳飞的罪名是“莫须有”的话,狄青之死比“莫须有”还冤。狄青没有害人,相反却屡次被害。打压他最为厉害的不是奸人,反而是名垂青史的欧阳修、文彦博、韩琦这些人。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能打胜仗的狄青,却被文人多方弹压,单单从这一点看就可以明白,宋朝为何积贫积弱军力不强。
以“莫须有”罪名杀人的不是始自岳飞,而是始自狄青,再往前看,杨业也是受害者。宋朝自宋太宗以后,重文轻武的风气日渐浓厚,文臣一般都看不起武将。
从杨业到狄青再到岳飞都是被“疑”所杀,杨业因为监军的一句“岂非有他志”走上不归路,狄青因“朝廷疑耳”不得善终,岳飞则是在“莫须有”的罪名之下被处决,这些名将在功成名就之后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又都有着相同的下场,被疑即必死,没有什么道理好讲,被怀疑有罪就是有罪,只能认罪。不仅仅是宋朝,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大体如此,这就是中国式的法律精神,不是疑罪从无,而是疑似从真,怀疑你有罪你就有罪,没罪也是有罪,在防患于未然的大旗之下,“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便成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狄青事详见附录《狄青传》)
五 老骥伏枥
1064年,宋仁宗去世,英宗继位。杨文广因新帝登基又获得新的升迁机会。英宗身体虽然虚弱,但还算勤政,很想有一番作为。当时管军出现空位,英宗下决心挑选有才干的人充任。十月,他亲自检阅禁军将校武艺,期望从中发现人才,杨文广幸运地得以中选,被任命为龙神卫四厢大将军,兼成州团练使。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是中央禁军的将领之一。凡升至都指挥使的都可以遥领团练。宋代的成州,属陕西秦凤路(今甘肃成县)。杨文广身为宿卫将领,不必到成州赴任,成州团练使只是个虚职,标志着杨文广的身份和级别。
当时杨文广已经65岁了,他被英宗选中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宋英宗之所以选中杨文广至少出于两点考虑,首先杨文广是名将之后,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有一定的名望。第二,杨文广曾经跟随范仲淹和狄青征战,有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当年跟随狄青的战将多数得到提拔,杨文广受赏识也在情理之中。除此之外,杨文广很可能还受到了宰相韩琦的推荐,杨文广与韩琦的亲信关系非同一般。
杨文广担任此职,在宋朝文臣眼中,是个莫大的荣宠。20多年之后的1090年,苏辙论述过这个职位的重要性,“自祖宗以来,以管军八人总领中外师旅”,对内平定骚乱,对外威服夷夏,任务非常重要。
治平四年(1067年)一月,35岁的宋英宗去世,神宗继位。不久,西夏又发起挑衅,十一月,神宗命韩琦判永兴军,兼陕府西路经略安抚使,统筹陕西全局。宋神宗时陕西四路合并为两路,一路为永兴路,治今西安,由韩琦兼领;二路为秦凤路,治今秦州(甘肃天水)。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治秦州,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宋代的兴州位于现今的陕西略阳县,秦凤路都总管是马仲甫,杨文广是他的副手。宋朝马步军都总管以节度使充之,副总管以观察使以下充任。秦凤路辖区南起岷山、秦岭,东到六盘山,其西部与北部因受西夏侵逼而缩至定西、秦川一线。此线以外的居民多为羌族部落,归附宋朝的称“熟户”,没有归附的称“生户”。
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杨文广被韩琦派往边境一个叫做筚篥的地方筑城,目的是掌握要道控制权,更有效地抵御西夏。筚篥在甘谷县城北40公里的散渡河旁(今甘肃武山县大庄乡杨家城子村一带),面积有百里之广,原是秦州“熟户”居住的地方,因为经常受西夏人的劫掠而被迫迁徙。杨文广接到建城的任务后,立即整装待发,为了防止敌人破坏,他故意散布消息说要在喷珠筑城,西夏兵果然闻讯而去。文广抓住机会,急行军180里到达筚篥,连夜抢修城寨,构筑防御工事并作好了战斗准备。天明以后,敌人发现上当,移兵前来,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敌兵无机可乘,无奈之下只好退兵。临走前,他们派人送信威胁杨文广说,要派大军前来报复。杨文广不为所动,立即派兵追杀,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展现杨文广才智的事件,史书记载的少之又少,只有筑城筚篥这件事还算是比较突出。他判断敌情准确,行军布阵快速,有勇又有谋。事后手下将领问他为何事先要虚张声势,杨文广回答说,筚篥是兵家要地,如果敌人知道我们的真实意图先而据之,我们就没有完成计划的可能,必须抢在他们前头实施行动,让他们措手不及。
文广据筚篥建堡后,切断了西夏王国与岷山地区氐羌部落的联系。他一面加固城防工事,一面自鸡川砦(今甘肃天水市)至南谷筑堡,此后古渭东南数百里皆成宋朝“内地”。宋神宗闻报大喜,“诏书褒谕,赐裘衣带马”,改筚篥堡为“甘谷堡”。由于御敌有方,秦凤路的兵力和军储都大为增强。
筚篥堡建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六七月间,距今已近千年,仍然沿用。距筚篥堡不足20公里处有一安远寨,又名柳州城,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与杨文广的父亲杨延昭有关。
据说当年西夏侵扰,宋王感到威胁很大,下诏令杨延昭率十万大军出征。杨延昭当时驻军广西柳州,征战西夏时受围攻退守安远,见当地两河环抱,依山背川,土地平旷,便筑城坚守。
驻扎已定,杨延昭问当地居民此处叫什么名字,百姓说一直无名。杨延昭想,我过去在柳州做郡守,那里绿柳遍地,山清水秀,到这儿也是山清水秀,绿柳成荫,干脆就叫柳州城吧。由此可见,安远也算得上塞上江南。
后来杨延昭班师回朝,百姓将他曾经穿过的一件战袍埋到城南盈谷山顶,并于山腰平地设牌位以祀,年长日久,香火渐盛,人们就把盈谷山称为香台山,把埋有杨延昭战袍的山顶大土堆称为六郎坟。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却可以反映百姓对杨家将的景仰。西夏攻取筚篥的计划失败以后,转而自清水河谷南下谋求渭水流域。韩琦建言朝廷,任命杨文广知泾州镇戎军,以加强当地的防御。镇戎军为至道元年(995年)所设,在现今的甘肃固原县。
这一年杨文广已69岁,若以虚岁计,已是年过古稀,老将迟暮是不争之事实。在杨文广的最后时代,中国顶尖的几位人物已然登场。王安石46岁,司马光49岁,苏东坡31岁。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变法,王安石与司马光大红大紫的年代由此开始。而在此前的1057年,年方二十的苏轼兄弟由四川来到京城一举中第,宋仁宗盛赞他们是未来的相才。
杨文广虽然算不上宋朝的顶尖人物,但杨文广所处的时代却是顶尖人物云集,中国文化的繁盛几乎触到了云层的最顶端。杨文广之后,宋朝最好的年华也随风而过。杨文广死后50年,北宋灭亡。1072年,陕甘经略使王韶统大军向西夏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促使西夏王国向宋廷称臣,维护了边境的安定。
六 梦断边关
就在宋与西夏发生战事的时候,辽道宗耶律宠基乘机挑起事端,要求宋割让北境土地,企图使宋两面受敌。1069年,杨文广以70岁的高龄被调往北线,以步兵都虞侯的身份兼领定州路副都总管。定州屯重兵,位于中部,是防契丹南下的要冲。如遇重大战事,皇帝御驾亲征,行营必设在定州。杨文广所受之职是定州路的副帅。自从1004年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和好多年,北部防务已十分松懈。
1073年六月,边防通报发现辽人有异常动向,神宗非常担心,但国内的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主政的王安石不想节外生枝,没有把河北防务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他开导神宗说,不必担心,只要加强军事训练,完善边防城垒就应该没有问题。十月,宋朝在西线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神宗却高兴不起来,他更担心辽国的进攻,而且据当时的情报分析,辽人很可能南下入侵。如果假想成真,宋军两线作战将会非常被动。王安石再次为他宽心,辽人不会轻易放弃和平局面,双方毕竟维持了70多年的和平。宋神宗仍然不能放心,王安石进一步解释说,即使出现不利局面也不用惊慌,对辽可以主守,对西夏可以主攻,西夏不足畏惧。
熙宁七年(1074年),辽国开始寻衅发难,借口宋军越界筑城进入蔚、应、朔三州,派使臣到宋都争河东地界,要求以雁门山为分水岭划界。九月,双方派使在代州进行谈判,谈判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宋朝内部意见不统一。以沈括等人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绝不可屈从,不能为辽人所要挟。蔡挺一派则主张克制忍让,甚至建议召回河北沿边将士以示无事。王安石的态度很耐人寻味,他说出了一句令人琢磨不透的话来,“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宋神宗下令王安石改善边境防务,但王安石依然执迷于自己的判断,认为辽国不会动武,甚至主张在河北裁军。在宋使赴辽的过程中,王安石因为改革受到强烈抨击,宋神宗不得已将其罢相。继任的韩绛系王安石推荐,基本上仍然沿用了王安石的政策。
杨文广身为边防大将,坚决支持抗辽。他认为如果辽人胆敢破坏盟约,必须给予迎头痛击,还可以乘机恢复故疆。杨文广在抗辽前线做了大量的调研,结合镇守定州的工作经验,向朝廷献上了收复失地的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计划,但还没等到朝廷的回音,杨文广就一命归西,时间是1074年十月,享年75岁。第二年四月,宋廷赐其为同州观察使。杜甫《蜀相》云“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对于杨文广而言却是“尚未出师身先死,更使英雄泪满襟”。
杨文广一向低调,此次高调上奏,引发了朝中非议。1075年三月,也就是杨文广身故后的第四个月。宋神宗召集大臣共商对辽之事,韩琦似乎已知道杨文广献策之事。他对神宗说,现在有些好进之人,以为边防有事,正是谋取富贵的良机。他们肯定会向陛下献策,无非是说现在敌势已衰,以陛下神圣文武,如果选择良将率大兵深入敌境,那么幽蓟之地,可以一举收复。接着韩琦话锋一转,事实果真如此吗?当今河朔之地连年灾荒,民力匮乏,粮草不济,新选的将官没有作战经验,士兵多年不进行正规训练,如果就此发兵去攻强敌,敌人四向来援,我军腹背受敌,再加上粮道不畅,此时进退两难,将如何处之?这也正是太宗前朝,即使拥有曹彬、米信这样智勇双全的大将都无法避免兵败的原因所在。
当年和欧阳修一起逼退狄青的文彦博也出言反对伐辽。韩琦、文彦博是宋时名将名相,他们众口一词,不能不引起神宗的重视。可以想见,当时如杨文广一样主张北伐的也一定大有人在,神宗本人可能也有光复的想法,但光有想法是不行的,还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等待时机成熟。如果准备不足仓促用兵,结果可能事与愿违。以当时边防的情势而论,对辽用兵可能确实并非明智之举。后来南宋的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也许可以作为一种反证。
杨文广一生不甚得志,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他并没能建立与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时代因素。北宋坚守的是保守的退让政策,对辽主和防御,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不断摇摆。修文偃武的积弊已深,文风日盛,文人受宠,甚至于军队都要由文人统军,武将只能任副职,朝野上下讳言用兵,杨文广不可能有更大的发挥军事才能的机会。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欧阳修们一方面在缅怀杨业,另一方面又在加紧弹劾狄青。曾为杨业之死大抱不平的欧阳修,难道不知狄青之冤吗?假若狄青健在,他比杨文广还要年轻十岁,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必能使辽与西夏不敢轻举妄动。
欧阳修对杨业父子很是景仰,但对处于同时代的杨文广却没什么兴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照。那个时候,民间已经盛行杨家将故事,而真正的杨家后人却被埋没。
杨文广40多岁才开始崭露头角,平张海、战西夏、征南蛮、守北关,南征北战30多年,经历堪称丰富,但并没有太过闪耀的英雄事迹,历史关于他的有限的几次记述都非常简略,无法展现他的聪明才智。
杨文广与那么多的名臣名将同时代,在他们手下谋生,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历史无言评说。杨家最大的不幸,是自杨文广之后再没有一个较为有出息的子孙,在那个盛行墓志铭的时代,甚至连为杨文广写一篇墓志铭的能力都没有,也无法保存杨文广的著作或奏议。杨文广死后,北宋朝廷追任他为同州观察使,多少是一种聊胜于无的安慰。
杨家将祖孙三代都捐躯在抗辽一线。杨业在边关屡立战功,号称“无敌”,最后慷慨战死以身殉国。杨延昭自小随父出征,在澶渊之役请饬诸军扼辽归路,袭取幽、易等州,威名犹存。杨文广晚年镇守定州尽心竭力,面对强敌滋事,大胆献策议取幽燕。杨家将虽然并非宋代最有影响的战将,到了杨文广这一代也已是日薄西山,但杨家祖孙三代同仇敌忾,以忠勇传家,却是历代将帅中少见。
杨家将故事在民间不断传扬,最初只限于杨业、杨延昭两代,很少提到杨文广。明代以后借助戏曲小说的渲染,杨家将声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的愿望虽然最终没能实现,但豹死留皮、殁而不朽,杨家将已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可磨灭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