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四郎是杨家将中的另类人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传说中杨家将满门忠烈,但对杨业的第四子杨四郎,从古至今一直存有争议。原因就在于传说中他被辽国招为驸马,这种印象根深蒂固,从元代起就有杨四郎入赘辽国之说,后来所有的演绎都没有离开这个基点。有关杨四郎被招为驸马的传说,各种版本的故事不尽相同。
一 现代版的杨四郎
杨四郎原本是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中的一员,但最后却成了敌对国家的金刀驸马。这种巨大的反差,使他成为杨家将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传奇人物。在杨四郎身上, 战争与人性的冲突,战场与情场的矛盾,这些很现代的元素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新版电视连续剧《杨门虎将》,是部以杨四郎为主线的杨家将故事,苏有朋扮演的杨四郎与潘仁美的女儿潘语嫣相恋,两人的爱情激化了北宋两大豪门之间的恩怨,这怎么看都有点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翻版。
剧情是这样的:
北宋初期,杨业率诸子归宋后屡立战功,太宗赐其天波府,优待有加,这引起了丞相潘仁美的觊觎,潘杨两家由此展开了迫害与反迫害的不断斗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杨四郎与潘仁美的女儿潘语嫣上演了一段注定被仇恨诅咒而得不到祝福的爱情。
英挺俊朗的杨四郎性格孤僻,虽受母亲佘赛花呵护,但因为见解不同,屡次与父亲发生言语冲突。机缘巧合之下,他结识了潘语嫣,两人在不知道对方身份的前提下,逐渐陷入爱河。这段感情当然不能为潘家所容,潘仁美用尽各种手段想要拆散语嫣和四郎,然而两人的爱情却越挫越坚。在这个过程当中,杨四郎失手打死了语嫣的哥哥、潘仁美的独子潘豹。潘杨两家的积怨迅猛爆发,为泄胸中之愤,潘仁美决意要让杨家家破人亡。在他的刻意陷害之下,杨家男将一个接一个地踏上不归路。
佘赛花将丈夫、儿郎送上战场,经历着他们战死沙场却尸骨无归的悲痛,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她几近崩溃。踏上战场的杨四郎,与父亲杨业一起陷入绝境,为了突破潘仁美与辽国设下的死局,杨业临死之前交给他一个秘密任务,要求他到辽国卧底,利用明姬公主对他的感情获取关键情报。为了大宋江山,为了报杀兄、杀父之仇,杨四郎接受了父亲的嘱托,潜入辽国假意叛变,忍气吞声地在辽国当了卧底,并且娶了辽国公主明姬,成了北宋宿敌的金刀驸马。不明就里的语嫣为了搭救四郎披荆斩棘来到辽国,但她见到的竟然是四郎与明姬在举行华丽的婚礼。
明姬为了试探杨四郎对自己的忠心,当着四郎的面羞辱语嫣,四郎为了国恨家仇,咬牙力忍,却将语嫣的心彻底伤透。杨四郎从此成了为家为国所不能容的叛徒,背负了十恶不赦的骂名。在这一过程当中,与他沙场交战的好友呼延丕显为了不暴露他的卧底身份而自杀,宋辽两国的人都以为呼延丕显为杨四郎所杀……四郎的经历坎坷曲折,充满了众多的矛盾和无奈。他忍辱负重,一度成为所有人唾弃的叛徒,就连自己的母亲也误会了他,与他断绝了母子关系,并向皇帝请命通缉四郎,格杀勿论。
但真相总有大白的那一天。大宋新主继位,潘仁美逃奔辽国,潜伏已久的四郎终于得到了正名的机会。在他的帮助之下,六郎将辽国的绝密情报以及潘仁美押回了大宋。最后,四郎偷取了被辽军挂在城门羞辱的杨业尸骨,千里迢迢策马回乡,一心想见到翘盼爱儿归来的佘赛花和等着与爱郎团聚的潘语嫣……
不是每段爱都一定有结果”、“不是每个人都一定会快乐”、“不是每种痛都一定要诉说”,用这样三句剧中插曲的话来形容《杨门虎将》中的杨四郎应该还算恰切。
不过,《杨门虎将》只是一部娱乐作品,为了好看,进行了全方位的想象和虚构,戏说得有些离谱,与以往的故事相去甚远,更不要说真实的历史了。
二 杨四郎的命运和最后结局
有关杨四郎成为北国驸马的传说由来已久,在人们的观念中深深扎下了根。但是杨四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真的被辽国招为驸马了吗?其结局到底如何?
一部杨家将,几代王朝史。历经了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每一个新的朝代来临,“杨家将”总是能够与时俱进地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和色彩。
尽管在他被招为驸马这一点上,各种版本的故事大同小异,但是有关杨四郎的命运和最后结局却大不相同,其中就有“自杀”、“阵亡”和“团圆”等不同的说法,而关于他成为辽国驸马的动因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叛徒说,代表作是元杂剧《昊天塔》。
《昊天塔》最早讲述了杨四郎入赘辽国之事。昊天塔是辽国的一座寺庙,传说中,杨继业的遗体就存放在那里。
《昊天塔》共有四本,第一本名为《昊天塔》。焦赞、孟良去盗杨令公骨殖,两人发生误会,先后身亡,老更夫受托将骨殖送回杨府。
第二本名为《五绝阵》。六郎病中接到父亲尸骨,再加上焦孟二人死亡,病情加重,一命归西。萧银宗乘机发兵,杨宗保率兵抗击辽军,陷入五绝阵之中,被招为北国驸马的杨四郎出手相救才幸免于难。这个“五绝阵”后来被演化成了天门阵。宋王派佘太君率兵前去救援,老太君上关之后,哭夫痛子,极度悲伤,不幸染疾。
第三本名为《八娘盗发》。老太君病情危重,命在旦夕。八仙之一的钟汉离为其诊治,声言只有萧银宗之发才能治愈其病。为此八娘潜入辽国,期待能够盗取萧银宗之发。但是头发长在敌人身上,要去盗来,谈何容易,正常情况下,那是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幸好辽国有个杨驸马,在他的帮助之下,杨八娘圆满地完成使命。太君病好后,披坚执锐,率领孤儿寡母大败辽兵,迫使萧银宗三关议和。
第四本名叫《三关排宴》,其中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围绕着杨四郎展开,讲的就是杨四郎的最后结局。宋辽两国在三关议和之时,佘太君当众要求辽国交还叛子杨延辉。萧银宗得知自己的爱婿木易竟为杨家之子,气得吐血;桃花公主羞愤已极,摔死幼子,当场撞死。
杨四郎归宋后,老太君绑子上殿,请求宋王依律严惩。当时杨家七郎八虎只剩杨四郎一人,八千岁上殿保本,杨宗保上前求情,宋王也格外开恩,表示愿意赦免杨四郎,但佘太君不为所动,准备大义灭亲。她痛斥四郎,慨然而答:
我杨家受皇恩祖孙三代,
一个个为国家死无葬埋,
我本当奉君命留他命在,
除非是臣妻死恕饶蠢才。
杨延辉听后羞愧难当,碰死在金殿之上。
《三关排宴》是一出非常惨烈的戏,原名又叫《忠孝节义》,佘太君逼四郎死为“忠”,桃花公主摔子自尽为“节”,杨四郎撞死金殿为“孝”,剧中还有一位焦光普则是“义”的化身。该剧渗透着浓烈的忠、孝、节、义思想,结局过于残酷,后代流传不甚广泛。这是“投降说”和“自杀说”的最典型剧目。
第二种是潜伏说,代表作是明代杨家将小说。
杨四郎与辽国公主成亲只是权宜之计,他是“假投降”“真卧底”,后来与杨家将里应外合,在大破天门阵中立下大功。杨四郎最后率公主圆满归宋,得到了老太君的祝福和认可。
这是“卧底说”与“团圆说”的结合。
明代两部小说《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对杨四郎的描述大抵相同,甚至有些雷同。
《北宋志传》第十七回杨四郎被俘之后,萧太后亲自审问:
“汝系宋朝何人?现居何职?”
杨四郎挺身不屈,厉声应曰:“误遭汝擒,今日惟有一死,何多问为!”
后怒曰:“罕见杀汝一人耶?”即令军校押出。
四郎全无惧色,顾曰:“大丈夫不怕死,要杀便请开刀,何须怒起?!”言罢,慨然就诛。
萧太后见其“言语激厉,人物丰雅”,心中甚不忍,起了招为驸马之心。后来四郎答应招亲,内心却有自己的想法:“吾既被敌擒,死亦无益于国。不如应允,留在他国,或知此中动静,徐图报仇,岂不是机会乎?”
纪振伦编校的《杨家将府演义》,杨四郎仍然是卧底,完成了许多别人不可替代的任务,比如盗取萧太后的银发,给被围困的宋军暗送粮草,放走被辽抓住的大将孟良等等,最后又与杨家将里应外合夺回了幽州。在宋军兵临幽州城下之际,萧太后担心被俘受辱,在后殿上吊而死。
明朝人写的这部小说非常有意思,历史上并没有萧太后自尽一说,倒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吊死在景山。
当时辽国军营非常混乱,公主找到杨四郎让他快走。这时候,杨四郎向公主说出了事实真相,告诉公主,木易是自己的化名,他本是北宋的杨四郎。公主听到这样的消息会作何反响?
书中写道,公主听罢,双泪交流,双膝跪在地下说,“妾身全凭郎君发落”。这话听起来似曾相识,宋太祖去世之后,王皇后急招赵德芳进宫继位,但率先赶来的却是赵光义,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之下,王皇后说的是,“我母子性命全托官人”。
杨四郎叹了口气:“公主说的这是什么话,这么多年你我夫妻情深,如今你若愿意跟我回宋,那是最好,你若不愿意,我也不会勉强。”
公主说:“一则国破家亡,二则嫁夫随夫,蒙驸马念及夫妻之情,哪有不肯相从之理。”
后来,杨四郎带公主回归杨府,老太君欣然接纳,一切可谓皆大欢喜。
还有一种是模糊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京剧《四郎探母》。
这出戏模糊了叛徒与潜伏的政治界限,模糊了你死我活的敌对情绪,更强调人性、亲情,更关注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
《四郎探母》取材于杨家将故事,情节却大相径庭。该剧有意淡化战争氛围,重点渲染人物之间的人伦亲情,很有点以爱化恨的味道。
《四郎探母》将时间定位在金沙滩之战后的第15年,按历史事实推算应该是1001年,为什么可以如此肯定?
杨四郎出场有四句定场诗:
“统领貔貅战沙滩,失落番邦十五年。高堂老母难叩问,怎不叫人泪涟涟。”
接着是一段独白:
“本宫,四郎延辉,乃大宋山后磁州人氏。父讳继业,人称金刀令公,我母佘氏太君,生我兄妹七男二女。只因十五年前,沙滩赴会,只杀得我杨家东逃西散。本宫被擒,改名易姓,多蒙太后不斩,还将公主匹配。今日韩昌奏道,萧天佐在九龙飞虎谷,摆下天门大阵。宋王御驾亲征,六弟挂帅,老娘押粮前来。我有心过营见母一面,怎奈关口阻拦,插翅难飞,思想起来,好不伤感人也……”
杨四郎的定场诗和开场白,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矛盾冲突做了定位。因为杨继业战死在986年,这是有确凿历史记载的,而故事发生在杨继业死后15年,简单相加自然就是1001年,当时正是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当政。
以下是《四郎探母》的情节:
杨四郎出场时,已是辽国铁镜公主的驸马。按照故事的说法,金沙滩一战,杨家将七子去一子回,损失惨重。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下,大郎替宋王殉难,二郎被乱剑砍死,三郎被马踩如泥,五郎削发出家,七郎被潘仁美害死。那么杨四郎呢,他如何成了辽国的金刀驸马?
萧太后在金沙滩大摆鸿门宴,原本是要捉拿宋王的,但杨大郎假扮宋王掩护宋太宗走脱,萧太后的目的落空,心情很是不爽。不过辽军俘获了十几名宋将,这让她多少有些宽慰。她下令把他们押上来亲自审问,借此找一下心理平衡。
辽兵将十余宋将一起推到阶下,内中有一人卓尔不群,立而不跪。萧太后大感意外,指着他骂道:你这蛮狗,还不跪下,意欲何为?那个人非常坦然:大丈夫何惧一死,现在被你们抓住,要杀要剐,尽管动手,何必啰唆。
居高临下、高高在上的萧太后突然受到顶撞,还是一个俘虏的顶撞,顿时怒不可遏,大喝一声把他们推出去一起砍了。这时候,那条汉子纵声大笑:砍了万事便休,你又生得什么鸟气。在这生死关头,他觉得萧太后好笑,而且想笑就忍不住纵声大笑,这种率真的性格,这种豪迈的气度,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气概,一下子感染和打动了萧太后。
萧太后忍不住仔细打量起眼前这个人,发现他气宇不凡,英俊威武,在辽国的那些将领中还真挑不出如此脱俗的人物来,心下有意将此人招为铁镜公主的驸马。
于是萧太后委托萧天佐从中说媒,那人自称姓木名易,是宋朝的代州教练使。
一开始杨四郎断然不肯答应婚事,萧天佐反复劝说,杨四郎细想之下,觉得君、父尚在,为臣为子的不可以轻易言死,不如暂且应承下来,再做长远打算。就这样,杨四郎隐姓埋名成为辽国驸马。
宋、辽金沙滩一役,双方损失惨重。杨家将几乎全军覆没,据杨四郎回忆:“大哥替宋王席前殉难”,“二哥短箭下死得惨然”,“三哥被马踏尸如泥烂”,“五弟弃红尘削发深山”,“七弟被潘洪射死高竿”,只有“六弟掌帅印三关征战”。
辽国在金沙滩一役中也受到了沉重打击,萧太后的丈夫,也就是铁镜公主的父亲,被杨大郎用袖箭射死,萧太后因而得以执掌朝政。战争给双方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杨四郎与铁镜公主这两位被国恨家仇激荡的男女阴差阳错地走到了一起。
一晃15年过去了。这一年宋辽两国又一次开战,萧天佐摆下天门阵,萧太后亲自督战;宋朝那面,杨六郎领兵挂帅,佘太君押运粮草。杨四郎得知母亲、六弟齐聚边关的消息之后,思母心切,起了过关探母之心,但两军阵前要想出关,必须有萧太后的令箭。矛盾冲突由此展开。
大敌当前,生死决战当前,杨四郎要到敌营探母,这件事怎么看都是“情况很复杂、后果很严重”的那类棘手问题,更不要说他还是隐姓埋名的杨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