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吴江别集:我欲凌风归寥廓
22098000000036

第36章 林海行

1961年7月间,当时的国家主席***(1898—1969)有考察东北林区之行。少数人随行,我也在其内。那时,正当“大跃进”大破坏之后,***先是赴湖南省农村考察,继而到黑龙江省的伊春林区和内蒙的大兴安岭林区作调查,目的是为了弄清楚“大跃进”在各方面造成的严重后果,为预定于翌年(1962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作准备。我在中央机关工作多年,这还是第一次和***直接接触。

我们坐的是专车,沿途***需要在什么地方找当地领导人谈话,车就在那里停下来,少则半天,多则一天。停留最长的一次是在吉林长春,听当时任吉林省省委书记的吴德汇报。刘一路上神态凝重,不多说话,好像心事重重,与地方领导人谈话时提问尖锐,并要求他们直言无忌,如实反映问题。而他自己的插话和对一些问题的评语更触及不少当时的禁区,如说:“中国的农民就是好,遭受这样大的灾祸也不起来造反,只批评共产党昏睡三年,如今总算醒过来了。”这是他在湖南调查时所得的听闻。又如说:“大跃进是七分人祸,三分天灾。”等等。这些都曾留在我的笔记本上。到黑龙江省委驻地哈尔滨市只停留一天,并拒绝当晚的舞会,第三天车就开进伊春林区。除了管辖伊春林区的伊春市市委书记杨某陪同以外,省委没有派人随行,我想这大概也是***的主意吧!

伊春林区是我国著名的红松产地,有“红松故乡”之称。而红松是一种很稀有的珍贵树种,可惜这几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我第一次进林区,看到郁郁苍苍的高大的原始森林,自有一种奇特净化的感觉。林区属一个地级市管辖,***当天就听取市委的汇报。他详细询问这个林区辖几个林场,这些林场的原有积蓄量多少,这几年采伐的数量多少,更新(即人工培育幼林)的面积多少,滥采时残存的木头是如何处理的,等等。他特别关心的似乎是人工更新的问题和残存的木头不得浪费的问题,因此对更新的面积、目前的生长情况,以及多少年后才可成材等问题,问得十分详尽。意思是:滥采的已无法换回,更新工作必须紧跟上去,并且要切实有效,不得再弄虚作假,60年后必须重新成林,否则我们将不能向子孙后代交代。

到达林区的第二天是下雨天,***由市委书记、林场负责人陪同,冒雨上山察看林区被滥砍滥伐的情况。残存的上好红松木材几乎随处可见,据说是火车皮十分紧张,木头运不出去,积木场也容纳不下,所以只好丢在林地上。那些人工更新地也是稀稀拉拉,茁壮的幼苗很少。***见此情景,不多说话,只嘱咐跟在身边的林场负责人努力工作,争取多挽回些损失。下山后即离开伊春林区转赴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去了,只留下我在那里,责成我和市委书记共同将这个林区的善后工作作一番调查研究,并向他提出报告。

我留在林区调查的时间有两个多月,雨里泥里上山下山虽然辛苦些,但身处莽莽林海中也别有一种享受。调查甫结束,9月下旬突然降下一场霜,一夜之间森林被染成五颜六色,情景十分美丽壮观,为我平生所仅见。但当时身上只着单衣,寒气逼人,就赶紧回程,只在哈尔滨市住两夜,27日返回北京。

此番调查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就是当我们将调查报告(这个报告主要由我执笔)送省委并同时上报***时,听说黑龙江省负责人对报告大为不满,认为报告专挑缺点,否定成绩。我还没有回到北京,告状信已送达中央了。要知道,否定“大跃进”成绩后来是一件极严重的事,但在当时还没有形成那种形势,何况当我们回到北京向***当面汇报工作时,***也未提出此问题,这样,我也就不把这件事搁在心上了。

第二年(1962年)召开中央扩大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到会人数(从省到县)达七千多,是一次空前的大会,后称“七千人大会”。前面说过,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检讨、总结“大跃进”。***在这个大会上作报告。这些就不必再提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骤起,***首当其冲。当时提出的***否定“大跃进”的罪状,其中就有林区调查一项。我在“文革”开始时,即将有关这次调查的材料以及我所记录的***当时的讲话,全部销毁。幸亏我所在机关的“造反派”也未就此事向我追究什么,我总算侥幸地逃过了这一关,不交待也不揭发。

算起来,那次林区之行距今已有36个年头了。因为“文革”,更因为***的遭遇,我总是不能忘却这件往事。记得1968年1月,我在被监督劳动中曾就此写过一首古风,题目就叫《林海行》。我不懂旧诗词,是在“文革”中才读一点古典诗词,有时自己也凑几句。我比较喜欢“古风”,因为我觉得它较少受拘束,便于叙事。最近偶尔在与朋友闲谈中得悉***的百年诞辰来临,这又触动我想起了那桩往事,并想起了那首记事的古风。我想,为了纪念,现在把它发表出来也好。人总是有感情、有感慨的,那诗也可看做是一种代表。原文如下(按:这首诗曾收入《政治沧桑60年》一书):

昔曾北游入林海,莽莽不知几万年。

太古以来洪荒地,谁持鬼斧营绿田?

群林万木逞颜色,但见遥空碧波来。

势从天落银河倾,声如瞿塘滟滪堆。

自从良工探深藏,人间始有栋梁材。

莫道良材皆天成,更新还须人工栽。

人工幼林郁葱葱,六十年后摩苍天。

我来适值夏气凉,轻身遨游碧落间。

忽然一夜秋风紧,晓来尽染霜林醉。

岂是织女散庆云,千山万壑尽覆盖?

抑是旭日浴东海,五色缤纷波涛妍?

祖国山河何壮丽,登高一望心豁然!

神州高耸天下脊,一草一木皆新颜。

我有美材千千万,何患天下无树建?

世界风云今来急,积雪层冰次第摧。

君不见——

北国寒潮送飞絮,拔地千丈犹苍翠!

(载《书屋》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