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政治工作原理
22095900000008

第8章 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1)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符合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并在实践中深入贯彻,成为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必须继续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发挥党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宣言》明确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去教育、唤醒工农群众,这就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并把做好宣传工作作为加入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和义务。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为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1、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本质。马克思在揭示资产阶级意识的本质时,明确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你们的偏私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偏私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马克思在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的意识不过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反映而已。这说明,在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和观念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任何统治阶级都要宣传其思想和观念,用以奴役被统治者。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往往把其统治说成是神的意志,最高统治者自封为天子,天意不可违,要老百姓接受统治,否则违背天意就要遭到上天的惩罚。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总要宣传它的私有制观念和多党制及“三权分立”学说。可以说,宣传工作是为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服务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和观念与剥削阶级的思想和观念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解放全人类,最终解放自己,就要同资本主义制度和观念进行彻底的决裂,就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和科学的观念去教育和武装广大的工人群众,把广大工农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砸碎资本主义旧世界而奋斗,这就需要重视无产阶级的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因此,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做好自己的宣传思想工作。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阐明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指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尤其是唯物史观,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道理,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思想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武装广大工人群众,组织、动员、团结广大的工人群众与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或者理论来源。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暂时性和过时性的根本原因。剩余价值学说有利于启发工人的觉悟。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武装和教育群众,有利于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的顺利进行。

3、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想宣传工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必须探索并遵循思想宣传工作的基本规律。一是人的物质利益与思想行为相统一的规律。人的思想行为看起来好像是完全主观的,任凭人们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实际上,人们的思想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客观物质基础是一定的物质利益,人们存在或者选择什么思想行为是由一定的物质利益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说明做思想宣传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大话、空话、套话上,而应当把它与人们的具体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找到人们思想的根源,才能把思想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宣传思想工作才能收到实际效果。这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切入点,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物质利益问题。二是尊重人的心理需要的原理。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方面的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人的低层次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并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其他需要的基础和前提。享受需要是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需要是指人们在劳动方面的发展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的高层次需要。这说明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思想宣传工作中既要考虑人的物质需要,又要考虑人的精神需要。尤其是人的精神上的需要是做思想宣传工作的价值基础。三是坚持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动员和组织群众、掌握群众。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做群众思想宣传工作,就要用科学的理论去唤醒群众、教育群众、提高和组织群众,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四是加强党对思想宣传工作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动员和组织无产阶级群众,这需要党组织通过思想宣传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健全并加强党组织对思想宣传工作的领导。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我们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政治思想工作概念的提出

列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首先对所处的历史时代作出科学判断,明确提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判断,没有固守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特定结论,创立了“一国胜利论”,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明确指出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去武装教育工人群众的重要性。他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并进一步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现在我们只想指出一点,就是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指出,共产党人是对工人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体,共产党人负有对工人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的任务,使工人群众识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要批判和抵御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和俄国机会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列宁使用了“政治鼓动”、“政治教育”的提法,他说:“试问,政治教育究竟应当有哪些内容呢?是否能单以宣传工人阶级与专制制度敌对的观念为限呢?当然不能。”通过政治教育,使工人阶级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自发状态转变为自觉的状态,列宁还提出了“灌输”的方式,他说:“我们已经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列宁强调要充分运用报刊这种载体在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些阐述标志着列宁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初步形成。列宁的外部灌输论成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理论依据。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坚持和捍卫列宁主义,同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为首的反对派进行坚决的斗争,批判了反对派歪曲列宁主义的机会主义观点,澄清了机会主义思想给广大工人群众造成的思想混乱,教育了工人群众,提高了共产党员和广大工人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并且首次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这一概念。明确指出,要在经济工作中开展政治工作,不得以经济工作削弱政治工作,也不得以政治工作取代经济工作,要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相互关系,要通过加强培训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的积极性。

以上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非常重视思想宣传工作,撰写论文,阐明自己的理论和政治立场,创办报刊来宣传自己的科学思想,用以教育和武装广大工人群众。1842年《莱茵报报》创刊后,马克思立即成了主要撰稿人,该年10月,马克思任主编,大力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843年,马克思到巴黎创立了《德法年鉴》。列宁讲这时马克思已经以一个革命家的身份出现了。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用以武装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因为反动当局害怕马克思及其理论,他被反动当局驱逐,回到德国科伦后,出版了《新莱茵报》,并担任主编,又先后被逐出德国和法国,被迫移居英国伦敦,一直到逝世。在移居伦敦期间,生活极度贫困,“贫困简直要置马克思和他的一家于死地”。马克思一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恩格斯的援助,凭马克思的才能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谋一个有地位俸禄高的职位是没有半点疑问的,可是马克思依然放弃了这种所谓“安逸”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对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有益的事业。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马克思没有气馁,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资本论》这一巨著的写作,从经济上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本质。马克思还亲身参加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德国通讯书记,亲自参与《第一国际成立宣言》、《第一国际共同章程》的起草、审阅和修改工作,批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为国际工人运动制定统一的正确的策略,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在马克思的影响下,他的一家都走上了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斗争的艰巨而光荣的革命道路。他的夫人燕妮·冯·威斯特华伦背弃了贵族家庭而与马克思同甘共苦,马克思的三个女儿嫁给了当时的三位有名的社会主义者。

恩格斯出身于资本家的家庭,按照世俗眼光,恩格斯应当是一位富有的资本家,而不应当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在中学毕业时被其父亲派往布莱梅学习经商,在那里恩格斯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世界观已转向无神论,并且站在工人阶级一边,在《德意志电信》上发表了《乌培河谷来信》一文,揭露资本家对工人掠夺压迫的虚伪本质。他在接受唯物主义的时候,形容自己仿佛从长睡中觉醒了,仿佛去掉了压在胸上的梦魇。他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后,深入工人生活,他说:“我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明确提出消灭私有制的主张,在政治立场上实现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的转变。1844年8月底,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巴黎会面后,两位伟人因理论观点的一致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与马克思一道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科学理论去武装和教育工人群众,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