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灵鸡汤(中学版)
22093200000035

第35章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5)

竺可桢的成长与成就,和他一生严谨治学,持之以恒的作风,是分不开的。早在他的青少年时代,无论在小学、中学或大学里,也不论在国内就学,还是在国外研读,素以勤奋严谨,成绩优良名冠全班。在他成了著名科学家以后,仍以一个勤奋者的姿态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自己。他经常强调说,一个人办事、治学都必须遵循“严格、准确、高效、惜阴”的原则,他最讨厌那种懒散、拖沓、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作风。1936年,竺可桢就任浙江大学校长以后,他为了建立一种严格的、科学的、有规律的学校生活,培养学生争分夺秒、刻苦读书的风气,他到校不久,就决定在校园里建造一个标准钟台,并在钟台的水泥柱上,亲笔书写了“勿谓少年长,光阴未转毂”八个金色大字。这八个大字,既是勉励他人,也是在鞭策自己。他总是身体力行,最充分地利用时间。无论学校工作多么繁忙,他每日都要挤出时间到图书馆去读两个钟头的书,除了外出或不可离开的会议,从不间断一次。他在浙江大学任职13年中,每天晚上坚持写日记,一天一页,一年一本,写了13本,共计4745篇日记。

竺可桢作为一个科学家,十分重视深入实际,获取第一手资料。他几乎年年外出进行野外考察,即使到了年逾古稀的晚年,他仍然以一个普通考察队员的姿态,时常出现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跋山涉水,不畏艰辛。他每次出外考察都沿途观察记录,调查询问,从不马虎。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按照自己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利用随身携带的仪器,一天不拉地照例记载气温、气压、风向、天气、物候等气象资料;夜晚入睡前,再在灯下用蝇头般的小楷整理笔记,写成内容详尽的日记。如他在68岁高龄的1958年,去新疆伊犁进行野外考察,9月14日在经过赛里木湖时的日记写道:“11时32分见前方有深蓝色之湖,系赛里木湖,行至湖边清澈见底,均系直径半尺之卵石,嗜之水味不咸。湖边有小村名三台,下山至二台风景极佳,类似乌鲁木齐的南山。下山时陂度高陡,有4%以上,岩石为石灰岩。山之东云杉林于1800米以上始见,西坡行至1400米尚有云杉林,直径均在一、二尺。”两天后,当他归途复经赛里木湖时,9月16日的日记写道:“又至赛里木湖旁,量温度,时在下午4点,气温为12℃,水温反高为14℃。据管理修理公路之哈族云,水咸,牛马可饮,人不能饮,也不能灌溉。因湖水甚清而味甘,所以我以为有取水标本做试验之需要。”半年过后,取回的水样进行了分析,竺可桢又特地将分析结果填进该日日记的空白处,作为一页完整的科学资料。像这样的日记,竺可桢坚持了几十年,从1936年1月1日直到他逝世前一天,共计38年零37天,他没有一天间断过记日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竺老还在病床上写下了最后一天的气象日记。那是1974年2月7日,他这样记道:“今天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1至2级,晴转多云。”由于这时候他已经不能行动,没有到室外去作实地观察,因此他在这一天的日记加注了两个字——“局报”,即表明这是根据气象局的报告。

竺可桢写下的日记,共有数百万字,不仅是一部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且具有丰富的科学内容。竺可桢逝世前一年,正式发表了最后一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他在写作这篇论文的过程中,亲手记下的那几十年的日记,就是其中许多重要参考资料的一种。

智慧箴言

“勿谓少年长,光阴未转毂”,竺可桢的这八个字对我们同样有鞭策作用。时间短暂,我们想要在这短暂的岁月里留下深刻的印迹,不珍惜时间,勤奋努力是不行的。

名句赏析

生也有涯,无涯唯智:语出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世界上真正无限的只有知识。意谓学无止境,说明人不可以自满,而应永远虚心好学。

写作专题 中考作文的审题技巧

近年的中考作文,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展示才情的舞台。但在考场作文中,仍然出现审题不准、偏离文题的现象,甚至不受文题的约束而另起炉灶,造成写作上的失误。因此,掌握几种常见作文题型审题的技巧和方法很有必要。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的审题,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琢磨题目中的每个字,明确写什么文体。其方法是:①抓住题目中的文体标志。记叙文的题目一般有“记”、“忆”、“见闻”、“活动”等词语;议论文的题目一般有“论”、“议”、“启示”、“想到的”等词语。②捕捉读题的感觉。读题后唤起你的情感或映出形象的,一般是写记叙文;读题后引起你论理的,一般是写议论文;读题后使你想到解说的,一般是写说明文。第二步:仔细琢磨题目中的每个字,领会题目中所包含的“情”、“境”、“理”、“序”。如《我最喜欢的一节课》,这个题目看似平常,好像很简单,其实不仔细审题,很容易写偏题。题目中的“喜欢”提示你一定要写出喜欢之情。可是,有些学生领会不到题目中所蕴含的这种“情”,而写了一节课上一个同学的恶作剧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这怎么能说是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课呢?还有学生写老师上的一堂告别课而带来的悲伤,这也不属“喜欢”之情。那么,什么才算是值得“喜欢”的课呢?可以是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别开生面的一课,可以是提高动手能力的实验课或劳技课,可以是在思想上深受启迪的班会课,也可以是走出教室和校园,以社会为大课堂所搞的一次活动课……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半命题作文又叫补题作文。这种作文题型是考试作文中常见的:试卷上的题目只出一半,或只有前半部分,或只有后半部分,或少了中间部分。考生拿到作文卷,要把另一半补上去,使题目完整,然后才能去做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相比,其特点是:在规定范围和限制条件内,考生在选材和立意上有了一定的自由权。这就像在林中飞的鸟和在池里游的鱼一样,有相当的翱翔或游动的自由,但又不能逾越规定的范围和限制的条件。由此可见,考生把握好选材和立意的自由权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把握好选材和立意的自由权呢?

第一,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来写。即自己熟识的人或熟知的事,或有过很深刻思考的道理。以《我心中的——》为例,有同学根据自己的特点,将题补成《我心中的我》,写“我”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写自己熟悉的材料来对付考试半命题的作文,不失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因为在考场上时间有限,写自己生疏的或思考不够成熟的材料,往往会陷于困境而影响作文的质量。

第二、在熟悉的基础上,选不易和别人雷同的材料来写,特别是对题目另一半的补充尽量避免和别人一样。再以《我心中的——》为例,有同学将题目补充完整为《我心中的“战场”》,写自己曾经经历的一次痛苦的激烈的思想斗争。有同学将题目补充完整为《我心中的“维纳斯”》,写一个心灵美但外表不很美的人。这样就很容易脱颖而出。

三、话题作文的审题

话题作文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尽情驰骋的广阔的大草原,那么审题就是要我们全面把握话题材料,在材料中找出控制骏马奔驰的缰绳。

第一、重视话题的概念内涵。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成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选择”等。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忽视了概念内涵就有走题之虞,如以“热”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就不能将“热”理解为“热情”、“热心”等。如果错误理解内涵,作文之始就误入歧途了。

第二、重视材料的指向。材料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一种情境,不同的材料引发的思维走向是不同的。只有审清了材料的思维指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章内在文脉的贯通。请看下面一则材料: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涵,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请以“人生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审读材料,我们会发现,要求我们写的“哲理”应是矛盾对立的双方。

第三、重视提示语的暗示。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故事发生,之后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要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

以上只是三种常见作文题型的审题技巧,但须知技巧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要想让自己的写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还要努力拓展阅读视野,多读一些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