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村官上岗必备知识手册)
2207900000023

第23章 我国新农村建设概述(3)

一是中央财政“三农”投入明显增加,由于财政支农政策的重大创新,实施的“三减免、三补贴”政策,农民从“三减免、三补贴”政策中直接受益来自各级财政的资金1000多亿元。农业税减免惠及了9亿农民,粮食直补使6亿多农民受益,良种补贴覆盖近40 000千公顷,农机补贴试点在中央直属县区和全国566个县实施。

二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明显增强。近27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增长很快,1978年中国财政收入只有1 132. 26亿元,1990年达到2 937.1亿元。尤其是近些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国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3900亿元,比上年增加7 6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1%,增加4442亿元。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支持农村和反哺农业能力明显增强。

国际环境

2006年底,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意味着在“十一五”时期中国开始经济和市场的全面开放。这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既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极大机遇。

1.经济全球化对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类生产要索在全球范嗣内流动配置,是全球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融合60过程,可以按商品出口依存度来计算。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参与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从2001年的277.8亿美元攀升至2005年的558.2亿美元.5年间年均增幅达15.1%,我国正在成为一个对世界市场具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贸易大国,我国农业正在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利益。

2.经济全球化对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中国的发展空间,扩大了巾国的发展环境,大大化解了中国的资源矛盾。我国农业短期的供过于求和长期的供给缺口压力,是中国农业增长面临的一个两难矛盾。这种矛盾的实质,是中国农业增长中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约束与资源利用过度并存的问题。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中国大量的山坡地、边远劣地和严重缺水耕地被投入开发和使用,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昂贵的经济成本和代价,降低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了国内经济发展的成本,也造成r资源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因此,单纯依靠国内生产结构的调整解决农业供求不平衡,资源的空间非常有限。根据我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充分利用农产品国际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农产品生产,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各国不同的资源特点和利用状况,决定了各国农业都存在着不同的相对比效优势。

3.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国际挑战

第一,农产品进口压力与日俱增。从2005年开始,我国农业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过渡期的结束,意味着我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第二,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开放经济下,国际市场的波动会直接传导到国内,潜在地造成国内经济不稳定。从总体上看,世界粮食市场经常呈现不稳定特征,粮食贸易量的变动幅度相当大,自从2005年7月起,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调整,人民币进入了一个较为长期的升值通道。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会加速国外“廉价”的农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也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削弱了产品在价格上的出口竞争力。

第三,国际贸易摩擦和反倾销“技术壁垒”的制约。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2005年我国GDP为22 600多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4 000多亿美元,外贸依存度高达64%,这在全球所有的经济大国中都是罕见的,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受到各种形式的贸易制约,包括农产品贸易。

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阶段,来自于政府、科研单位的众多专家、学者多视角、系统全面地阐述、分析和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作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纲领性文件,关键在于执行、落实、推进,对其方针、政策、内容、含义、意义等,学界没有太多的争议,分歧点主要集中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及其对策上,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上,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为什么中国要进行新农村建设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新农村建设,主要是:

(1)由于目前中国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中国现在的城乡差距还是在继续扩大。

(3)中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支持力度的财政能力。

(4)中国扩大内需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目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面临诸多难点:

1.思想认识失衡,我国一直存在着以下观点:

(1)重城轻农。

(2)认为城乡统筹发展条件不成熟。

(3)城乡统筹发展自然结果论。

2.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

3.城乡居民待遇失衡。

4.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失衡。

5.城乡金融供给失衡。

三、新农村发展的几种模式根据中国基层农村的现实情况,大致有八种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一)工业企业带动型即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得工业企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二)特色产业带动型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通过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专业村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能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

(三)畜牧养殖带动型指在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规模化拆建、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该模式的必需条件是:规模化的畜牧龙头企业、特色的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市场需求。

(四)休闲产业带动型指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应具有三个条件: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靠近消费市场;有怡人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农业发展基础;能满足城市游客食、住、行基本要求的基础设施。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这种模式的特点,也最能体现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五)商贸流通带动型指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该模式要具备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

(六)旅游产业带动型指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发展旅游业首先需要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次是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也要有与旅游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

(七)合作组织带动型指以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通过各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突破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制约,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水平,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公共设施,使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促进村容村貌不断改善进而建设新农村的模式。

(八)劳务经济带动型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不仅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而且优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及其对策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对策,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以林毅夫为代表的“拉动内需”说。这种观点认为,从短期来看,通过国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没,可以拉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同时又可以拉动内需,消化国内制造业尤j其是彩电、冰箱、洗衣机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防止经济紧缩,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从长期来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为了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中国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

二是以温铁军为代表的“农民合作”说。这种观点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应对市场和国家政策。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农村人口还会逐步地增长,不仅农民缺少转移进入城市的就业机会,而且那些已经进城就业的农民_T.因收入太低,无法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必须立足现有城乡二元结构,来解决保持农村稳定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问题。

三是政策部门的观点。相对来说,政策部门较为务实。例如陈锡文认为,新农村建设包括四个方而的内容:①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不提高?新农村建设肯定搞不下去;②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乡镇机构设置、职能设置必须与农民要求和承受能力相适应;③通过城乡统筹解决农民最无奈、最无法解决的问题;④要建设一个好的农村环境。陈锡文认为,衡量新农村建设好坏有三个标准:一是经济上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二是要依法办事,建立法治政府.三是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